癥狀:發育遲緩,伴手足震顫,肢(zhi)體(ti)扭轉,表情怪(guai)異,或四肢(zhi)抽動,時作時止,或伴吞咽困難(nan),言語不利(li),口角(jiao)流涎,或伴面色(se)萎黃,神疲(pi)乏(fa)力,不思飲食(shi),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弱或弦細,指紋(wen)淡紅(hong)。
治則治法:健脾益氣,柔肝息風。
方藥:異(yi)功散(san)(《小(xiao)兒藥證直(zhi)訣》)加(jia)味。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chen)皮、白芍、鉤藤、天麻、雞血藤。加(jia)減:手足(zu)震(zhen)顫、四肢抽動者,加(jia)全(quan)蝎(xie)、地龍、僵蠶;肢體扭轉(zhuan)者,加(jia)伸筋草、木瓜、當歸;面色不(bu)華、納呆食少者,加(jia)焦(jiao)六神曲、焦(jiao)山楂、砂仁;言語(yu)不(bu)清(qing)者,加(jia)石菖蒲、遠志。
嬰兒腦癱的癥狀主要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新生兒期,當寶寶仰臥位的時候雙下肢過度伸直,而雙上肢過度屈曲、手握得很緊、平時雙手的活動很少、吸吮困難、喂養困難,吸吮和吞咽不協調。
2、1-3個月的時候孩子會存在有入睡困難,常伴有嚴重的腸絞痛類似的表現。
3、3-5個月的時候,寶寶不能做雙手舉到眼前反復玩耍的動作。
4、7-8個月的時候仍然不能夠獨坐,需要輔助的時候才能坐穩,雙下肢呈屈曲狀,膝蓋處不能伸直。
5、8個月(yue)后寶寶仍(reng)然(ran)不(bu)(bu)能爬行,一(yi)歲之(zhi)內的寶寶不(bu)(bu)能用手(shou)(shou)分左右,不(bu)(bu)會用一(yi)只手(shou)(shou)去拿東(dong)西,這些都是嬰兒腦癱的癥狀。
1.一般表現 腦癱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為:
(1)早期表現:
①精神癥狀:過度激惹,經常持續哭鬧,很難入睡。對突然出現的聲響及體位改變反應劇烈,全身抖動,哭叫似驚嚇狀。
②喂養困難:表現為吸吮及吞咽不協調,體重增長緩慢。
③護理困難:穿衣時很難將手臂伸入袖內,換尿布時難以將大腿分開,洗澡時腳剛觸及浴盆邊緣或水面時,嬰兒背部立即僵硬呈弓形,并伴有哭鬧。
(2)運動功能障礙:均表現為:
①運動發育落后:包括粗大運動或精細運動遲緩,主動運動減少。
②肌張力異常:表現為肌張力亢進、肌強直、肌張力低下及肌張力不協調。
③姿勢異常:靜止時姿勢如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四肢強直姿勢,角弓反張姿勢,偏癱姿勢;活動時姿勢異常如舞蹈樣手足徐動及扭轉痙攣,痙攣性截癱步態,小腦共濟失調步態。
④反射異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延緩出現以及Vojta姿勢反射樣式異常,Vojta姿勢反射包括牽拉反射、抬軀反射、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懸垂反射。
2.分型 依據腦癱運動功能障礙的范圍和性質,分型如下:
(1)痙攣型(spasticity):發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與其他型的癥狀混合出現,病變波及錐體束系統,主要表現為中樞性癱瘓,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姿勢異常、深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2歲以后錐體束征仍陽性。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內收、肘關節、腕關節及手指關節屈曲。臥位時下肢膝關節、髖關節呈屈曲姿勢;俯臥位時抬頭困難;坐位開始時,頭向后仰,以后能坐時,兩腿伸直困難,脊柱后凸,跪時下肢呈“W”形;站立時髖、膝略屈,足尖著地;行走時呈踮足、剪刀樣步態。根據受累的部位又分為7種:
①痙攣性偏癱(hemiplegia):指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上肢受累程度多較下肢重。癱瘓側肢體自發運動減少,行走延遲,偏癱步態,患肢足尖著地。約1/3患兒在1~2歲時出現驚厥。約25%的患兒有認知功能異常,智力低下。
②痙攣性雙癱(diplegia):指四肢受累,但雙下肢受累較重,上肢及軀干較輕。常在嬰兒開始爬行時即被發現。托起小兒雙腋可見雙下肢呈剪刀狀交叉。本型如以影響兩下肢為主則智力發育多正常,很少合并驚厥發作。
③痙攣性四肢癱(quadriplegia):指四肢及軀干均受累,上下肢嚴重程度類似,是腦癱中最嚴重的類型,常合并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視覺異常和驚厥發作。
④痙攣性截癱(paraplegia):雙下肢受累明顯,軀干及雙上肢正常。
⑤雙重性偏癱(double hemiplegia):四肢受累,但上肢受累較下肢重或者左右兩側癱瘓程度不一致。
⑥三肢癱(triplegia):三個肢體受累,多為上肢加雙下肢癱瘓。
⑦單癱(monoplegia):單個肢體受累。單癱表現輕微,易誤診,若發生在非利手,就更易誤診。
(2)手足徐動型(athetosis):約占腦癱20%,主要病變在錐體外系統,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當進行有意識運動時,不自主、不協調及無效的運動增多。這些動作在睡眠時消失。多有肌張力降低,抬頭無力,喂養困難,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歲后手足徐動逐漸明顯,因口肌受累呈顯著語言困難,說話時語句含糊,聲調調節也受累。通常無錐體束征,手足徐動型腦癱智力障礙不嚴重,驚厥亦不多見。隨著圍生期保健的廣泛開展,此型現已少見。
(3)強直型(rigidity):此型很少見到,由于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身體異常僵硬,運動減少,主要為錐體外系癥狀,使其四肢做被動運動時,主動肌和拮抗肌有持續的阻力,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腱反射不亢進,常伴有嚴重智力低下。
(4)共濟失調型(ataxia):可單獨或與其他型同時出現。主要病變在小腦。臨床表現為步態不穩,走路時兩足間距加寬,四肢動作不協調,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顫,快變轉化的動作差,指鼻試驗易錯誤,肌張力低下。此型不多見。
(5)震顫型(tremor):此型很少見,表現為四肢震顫,多為靜止震顫。
(6)肌張力低下型(atonia):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很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常易與肌肉病所致的肌弛緩相混,但肌張力低下型可引出腱反射。多數病例在嬰幼兒期后轉為痙攣型或手足徐動型。
(7)混合(he)型(mixed):同(tong)一患兒(er)可表現上述2~3個型的癥狀。以痙(jing)攣型與手足徐(xu)動(dong)型常同(tong)時(shi)受累。還(huan)有少數病兒(er)無法分(fen)類。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79350.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zuo)(zuo)者(zhe)版權,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zhen)實出處(chu),未能(neng)及時(shi)(shi)與(yu)作(zuo)(zuo)者(zhe)取得(de)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de)(de),請(qing)聯系管理員(yuan),我(wo)(wo)們(men)會立(li)即處(chu)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zi)與(yu)圖片(pian)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有來源標(biao)注(zhu)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de)(de)合法權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wo)們(men)(管理員(yuan)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補腎吃什(shen)么(me)-枸杞芝(zhi)麻少不(bu)了
下一篇: 牙齒告訴你(ni)5個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