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jing)(jing)痛是指坐骨神經(jing)(jing)病變,沿坐骨神經(jing)(jing)通(tong)路(lu)即腰、臀部、大(da)腿(tui)后、小腿(tui)后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癥狀群。本病男性(xing)青壯(zhuang)年多(duo)見,單側為多(duo)。疼痛程度及時間常與病因及起病緩急有(you)關。
按(an)病損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shen)經痛(tong)兩種:
一、前者多見(jian)根(gen)(gen)性(xing)(xing)坐(zuo)(zuo)骨神經痛(tong)(tong)(tong)病變(bian)位于(yu)(yu)椎(zhui)(zhui)管內(nei),病因(yin)以(yi)腰(yao)(yao)椎(zhui)(zhui)間盤(pan)突(tu)出(chu)最多見(jian),其次有椎(zhui)(zhui)管內(nei)腫瘤、腰(yao)(yao)椎(zhui)(zhui)結核、腰(yao)(yao)骶神經根(gen)(gen)炎等。其起病隨病因(yin)不(bu)同而(er)異。最常(chang)見(jian)的腰(yao)(yao)椎(zhui)(zhui)間盤(pan)突(tu)出(chu),常(chang)在用力(li)、彎(wan)腰(yao)(yao)或劇烈活動等誘(you)因(yin)下(xia),急(ji)性(xing)(xing)或亞急(ji)性(xing)(xing)起病。少數為慢性(xing)(xing)起病。疼(teng)(teng)痛(tong)(tong)(tong)常(chang)自(zi)腰(yao)(yao)部向一側(ce)(ce)臀部、大(da)腿后(hou)窩、小(xiao)(xiao)腿外側(ce)(ce)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teng)(teng)痛(tong)(tong)(tong),咳嗽及用力(li)時(shi)(shi)疼(teng)(teng)痛(tong)(tong)(tong)可加劇,夜間更(geng)甚。病員(yuan)為避(bi)免神經牽拉、受壓,常(chang)取特殊的減痛(tong)(tong)(tong)姿(zi)勢(shi),如(ru)睡時(shi)(shi)臥向健(jian)側(ce)(ce),髖、膝關屈曲,站立時(shi)(shi)著力(li)于(yu)(yu)健(jian)側(ce)(ce),日久造成脊柱側(ce)(ce)彎(wan),多彎(wan)向健(jian)側(ce)(ce),坐(zuo)(zuo)位時(shi)(shi)臀部向健(jian)側(ce)(ce)傾(qing)斜,以(yi)減輕神經根(gen)(gen)的受壓。患肢小(xiao)(xiao)腿外側(ce)(ce)和足背常(chang)有麻(ma)木及感覺減退。
二(er)、干性坐(zuo)骨(gu)神經痛的病(bing)(bing)變(bian)主要是在椎管(guan)外(wai)坐(zuo)骨(gu)神經行程(cheng)上,病(bing)(bing)因(yin)(yin)有骶骼(ge)關(guan)節(jie)炎、盆腔內腫瘤(liu)、妊娠子宮(gong)壓(ya)迫、臀部外(wai)傷、梨狀肌綜合(he)征、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bing)(bing)等(deng)。其起(qi)病(bing)(bing)緩急也(ye)隨病(bing)(bing)因(yin)(yin)不同而異。如受寒(han)或外(wai)傷誘發者多(duo)急性起(qi)病(bing)(bing)。疼痛常從臀部向(xiang)股后、小腿(tui)后外(wai)側(ce)及足(zu)外(wai)側(ce)放射。行走、活動及牽(qian)引坐(zuo)骨(gu)神經時疼痛加重(zhong)。脊(ji)椎側(ce)彎多(duo)彎向(xiang)患側(ce)以減輕對坐(zuo)骨(gu)神經干的牽(qian)拉。
坐(zuo)骨神(shen)經(jing)痛(tong)(tong)(tong)作(zuo)為腰椎盤(pan)突出(chu)癥誘發(fa)的(de)一種臨(lin)床疾(ji)病類型,它(ta)的(de)很(hen)多(duo)臨(lin)床癥狀都與腰椎盤(pan)突出(chu)癥相似;所以在(zai)臨(lin)床上,鑒別坐(zuo)骨神(shen)經(jing)痛(tong)(tong)(tong)要(yao)注意與腰椎間盤(pan)突出(chu)癥做(zuo)好(hao)區別,坐(zuo)骨神(shen)經(jing)痛(tong)(tong)(tong)的(de)診斷(duan):其(qi)疼痛(tong)(tong)(tong)特點是(shi)由腰部、臀部向(xiang)小腿(tui)(tui)(tui)外側、足(zu)底部持續性的(de)鈍痛(tong)(tong)(tong)、引起(qi)(qi)的(de)小腿(tui)(tui)(tui)或(huo)足(zu)部引起(qi)(qi)的(de)麻木、針刺、感(gan)覺減退等(deng)感(gan)覺異(yi)常;坐(zuo)骨神(shen)經(jing)痛(tong)(tong)(tong)的(de)程度(du)診斷(duan):輕度(du):區域輕度(du)疼痛(tong)(tong)(tong)、無(wu)肌肉(rou)萎(wei)(wei)縮、可以抬(tai)平雙腿(tui)(tui)(tui),能夠從事(shi)輕度(du)體力勞動(dong)(dong);中度(du):輕度(du)呈放(fang)射性腰腿(tui)(tui)(tui)痛(tong)(tong)(tong),輕度(du)肌肉(rou)萎(wei)(wei)縮,抬(tai)腿(tui)(tui)(tui)稍微有些許困(kun)難(nan)(nan)。重度(du):典型放(fang)射性疼痛(tong)(tong)(tong),明顯肌肉(rou)萎(wei)(wei)縮,抬(tai)腿(tui)(tui)(tui)動(dong)(dong)作(zuo)困(kun)難(nan)(nan),只可輕微抬(tai)高。
?平(ping)時一定要多注意休(xiu)息,愛護(hu)休(xiu)息,注意保(bao)暖加上忌辣忌酒。
坐(zuo)骨(gu)神經痛如何(he)預防:
?坐骨神(shen)經痛患者(zhe)首先要防(fang)止受寒受濕(shi),尤其(qi)在運動(dong)(dong)出汗以后(hou)不(bu)(bu)可受涼,應保(bao)持(chi)(chi)干燥,不(bu)(bu)能久坐或躺臥于(yu)涼濕(shi)地面。其(qi)次患坐骨神(shen)經痛后(hou),只要不(bu)(bu)在急(ji)性期內(nei),仍堅持(chi)(chi)適度的體育鍛煉(lian),幫助解決(jue)運動(dong)(dong)障礙,增大活動(dong)(dong)范圍,增強(qiang)肌肉力量,防(fang)止肌肉萎縮(suo),矯正不(bu)(bu)良姿勢(shi),增強(qiang)體質,改善全身健(jian)康狀(zhuang)況。
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干。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域內(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腳的外側面)的疼痛。
檢查:血沉可增快抗"O"類風濕因子可有異常脊柱X線平片腰椎CTMRI等可有相應的改變如為椎管內占位病變,腰穿CSF檢查蛋白多升高必要時椎管造影明確診斷
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原因不明,臨床比較少見。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由于鄰近病變的壓迫或刺激引起,又分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痛,分別指受壓部位是在神經根還是在神經干。根性多見,病因以椎間盤突出最常見,其他病因有椎管內腫瘤、椎體轉移病、腰椎結核、腰椎管狹窄等;干性可由骶髂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髖關節炎、臀部外傷、糖尿病等所致。
中醫相關病癥:痹證。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大多數是由于坐骨神經行徑途中附近結構病變侵犯了坐骨神經而引起的。常見的有外傷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宮壓迫、子宮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當,把刺激性的藥物注射至坐骨神經干而引起神經的化學性損傷。少數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內腫瘤,脊柱、骶骼關節、髖關節的外傷、結核、炎癥、腫瘤而引起。以上叫做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另有少數患者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往往在受涼后或在潮濕的環境中久居而發病叫做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或坐骨神經炎。
主要癥狀
坐骨神經病多見于中老年男子,以單側較多。起病急驟,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發病前數周,在走路和運動時,下肢有短暫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發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后側、腘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在持續性疼痛的基礎上有一陣陣加劇的燒灼樣或者針刺樣疼痛。夜間更嚴重。
診斷
發病時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感,以后逐漸加重而發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后側、 腘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有時有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患者喜臥向健側,病側下肢髖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側。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軟無力,可導致輕度肌肉萎縮。
治療
發生本病應上醫院就診以明確病因,積極治療使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的原發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
對癥治療可選用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雙氯酚酸等。
輔助治療
疼痛發作時,可用冰敷患處30-60分鐘,每天數次,連續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樣的間隔用熱水袋敷患處,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處方止痛藥。
每日睡前用熱毛巾或布包的熱鹽熱敷腰部或臀部,溫度不可太高,以舒適為宜。
飲食調養
可常吃以下食物:
1、川斷25克,杜促30克,與1條豬尾共煮,調味服用。
2、桑寄生15克與1個雞蛋,煲熟服用。
3、老桑枝6克,與500克重的雌雞共燉,飲湯食用。
注意事項
硬板床休息,可堅持做床上體操。
要勞逸結合,生活規律化,適當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運動后要注意保護腰部和患肢,內衣汗濕后要及時換洗,防止潮濕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涼、受風。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過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舉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為了避免牽拉坐骨神經,以減輕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喜向健康一側睡,病側下肢的髖膝部微屈。坐下時以健康側的臀部著力。站立時身體重心移在健康側,彎腰拾物時,患肢膝部屈曲,時間一久便造成脊柱側彎,大都彎向病變一側。任何牽拉坐骨神經的試驗都可誘發或加重疼痛。沿著坐骨神經通路的各點:如腰椎旁、相當于環跳、委中穴處、踝關節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和腳底中央可有明顯的壓痛。除疼痛外,小腿外側面和足背處有針刺、發麻等感覺,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軟無力、日久有輕度的肌萎縮。
對繼發性坐骨神經痛,首先必須查明病因,有否結核、外傷、腫瘤等病史,并去醫院,全面地進行全身檢查,婦女應作婦科檢查。以找出原發病灶。X線攝片對查明病因有重要意義。少數病人必要時可考慮腰椎穿刺和造影檢查。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的治療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消炎、手術切除腫瘤等。急性期應臥硬板床休息。疼痛劇烈時給予止痛和適量鎮靜劑。坐骨神經炎的早期可給消炎止痛劑,如炎痛喜康、消炎痛等。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可短期應用。口服或肌注B族維生素,患側下肢保暖,配合針灸、理療、體療和按摩。坐骨神經炎在病初的5~10天內疼痛最劇,6~8周后減輕并逐漸恢復正常。
參考資料:
坐骨神經痛是怎么回事??
坐骨神經痛并不是一種病,而是常見的臨床癥狀。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坐骨神經痛。
通常我們所說的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發生的疼痛。坐骨神經分布區包括臀部、大腿后面、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其疼痛多在夜晚明顯,可以是陣發性疼痛,也可以是持續性疼痛,疼痛多從臀部向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放射,站立、咳嗽可使疼痛加劇。屈膝屈髖或向健側側臥休息后疼痛可以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
坐骨神經痛有幾種??
坐骨神經痛可分原發和繼發兩種。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多由坐骨神經的炎癥造成,以單側發病為多見。主要發病原因為寒冷潮濕及扁桃腺炎、前列腺炎、牙齦炎、鼻竇炎等其他炎癥病灶感染,有的同時伴發肌炎及肌纖維組織炎。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是由于坐骨神經通路旁的鄰近組織病變產生機械性壓迫或粘連引起的。可單側也可雙側發病;根據受壓部位,可以出現全長放射性串痛,也可出現某一階段的坐骨神經痛。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哪些??
坐骨神經是由腰4~5神經和骶1~2神經的前支組成,由椎間孔發出后,走行于骨盆后側,在梨狀肌下部出骨盆而入臀部,在股骨大粗隆與坐骨結節之間,沿大腿后側向下行,在?窩上角處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大的神經,容易受到損傷,在其分支以上的走行部位由于各種原因的刺激和壓迫,均可引起坐骨神經痛。常見的原因有坐骨神經炎、椎間神經炎、骶髂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脊椎滑脫、脊椎裂、腰椎結核、馬尾神經瘤、梨狀肌損傷綜合征、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應當注意的是有些婦科疾病如子宮附件炎、子宮肌瘤、妊娠后期也會引起坐骨神經痛。臀部注射不當可引起坐骨神經損傷。
如何區分干性和根性坐骨神經痛??
根據坐骨神經受累部位不同可產生不同的疼痛癥狀,臨床上分別稱為干性坐骨神經痛和根性坐骨神經痛。
干性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干部(椎間孔以外的坐骨神經段)受到各種病變的刺激或壓迫而引起的疼痛,其特點為患側下肢沿坐骨神經干呈放射性疼痛,尤以坐骨神經遠端為多見,在臀以下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有壓痛點,咳嗽等增加腹壓動作時疼痛不明顯。
根性坐骨神經痛是指腰骶神經根于椎管內部或外部遭受各種病變刺激或壓迫而引起的疼痛,其特點為竄痛明顯,疼痛以坐骨神經近端為主,腰脊椎旁有明顯壓痛點并沿坐骨神經全長向下肢放射,咳嗽等增加腹壓動作可加重疼痛。
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如何進行鍛煉??
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常常因為害怕疼痛而減少活動,這樣做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療。患者應遵循“力所能及,適量運動”的原則進行鍛煉,尤其是患側下肢的鍛煉更為必要。慢走、慢跑、球類運動都可以進行,特制的體操更為有益。
臥位體操:患者仰臥位,交替屈腿,再輪流伸直兩腿,接著向上交替抬腿。開始時,患側下肢上抬角度可小于健側下肢,持續鍛煉后,患側下肢可逐步增加抬高的角度。
坐位體操:患者坐于床沿或椅上,雙腿垂地,足跟著地,足尖翹起,雙手平放腿上。坐好后逐步向前彎腰,雙手推向足部。初練時雙手可能僅能達到小腿部,堅持鍛煉后能夠達到足背和足尖。
站立體操:患者雙手叉腰站立,先輪流直腿向前抬起,接著盡量分開兩腿站立,輪流彎曲膝關節,使身體呈弓形下蹲。此時可使沒有屈曲膝關節的下肢受到牽引和拉伸。
什么是坐骨神經痛?它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什么關系?
坐骨神經是由第4、5腰神經和第1、2、3骶神經前支組成。從椎間孔出椎管后,走行于盆腔后側,在梨狀肌下部出臀部,沿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足背外側分布。坐骨神經痛通常是指由于某種原因的刺激和壓迫導致沿坐骨神經走行及分布區的放射痛。主要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竄痛,夜間尤為明顯,疼痛部位多自臀部向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及足背外側放射。每遇咳嗽、打噴嚏等易使腹壓升高的動作時,疼痛加劇。屈膝屈髖或向健側側臥休息后疼痛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臨床癥狀,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原發性為坐骨神經的炎癥引起的疼痛,以單側者居多,可常和肌纖維炎同時發生。繼發性為坐骨神經走行的鄰近組織病變,產生機械性刺激、壓迫或粘連所引起的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黃韌帶肥厚、脊椎滑脫、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脊椎裂、腰椎結核、馬尾神經瘤、梨狀肌綜合征、臀部注射藥物的刺激等均可引起坐骨神經痛。
根據坐骨神經受刺激或壓迫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根性及干性坐骨神經痛。根性坐骨神經痛,受累部位在根管或椎管內,患者常感腰骶部及腿部竄痛,腰椎棘突旁有明顯壓痛點,并沿坐骨神經走行向下肢放射,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均可使疼痛加劇,可產生相應的感覺障礙和反射改變。腦脊液檢查有異常變化。干性坐骨神經痛,受累部位在椎間孔以外,以盆腔出口處最為多見。患者常感患肢沿坐骨神經的某一段呈放射性疼痛,多在臀部以下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有壓痛點,棘突旁無明顯壓痛,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時疼痛不明顯,腦脊液檢查無異常變化。
坐骨神經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癥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是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因,而坐骨神經痛則只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個主要癥狀,二者互為因果。所以,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坐骨神經痛患者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而也有相當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將二者混淆起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坐骨神經痛
(sciatica)
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癥狀群。
[病因]
坐骨神經由腰5~骶3神經根組成。按病損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痛兩種,前者多見根性坐骨神經痛病變位于椎管內,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經行程上,病因有骶骼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綜合征、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臨床表現]
本病男性青壯年多見,單側為多。疼痛程度及時間常與病因及起病緩急有關。
一、根性坐骨神經痛
起病隨病因不同而異。最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常在用力、彎腰或劇烈活動等誘因下,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少數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后,腘窩、小腿外側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病員為避免神經牽拉、受壓,常取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臥向健側,髖、膝關屈曲,站立時著力于健側,日久造成脊柱側彎,多彎向健側,坐位進臀部向健側傾斜,以減輕神經根的受壓。牽拉坐骨神經皆可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如Kernig征陽性(病員仰臥,先屈髖及膝成直角,再將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痙攣,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征)陽性(病員仰臥,下肢伸進、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經通路可有壓痛,如腰旁點、臀點、國點、踝點及跖點等。患肢小腿外側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覺減退。臀肌張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經痛:
起病緩急也隨病因不同而異。如受寒或外傷誘發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從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側及足外側放射。行走、活動及牽引坐骨神經時疼痛加重。壓痛點在臀點以下,Lasegue征陽性而Kernig征多陰性,脊椎側彎多彎向患側以減輕對坐骨神經干的牽拉。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劇疼痛的因素,減痛姿勢,牽引痛及壓痛點等診斷不難但確定病因十分重要。
一、腰椎間盤突出:
病員常有較長期的反復腰痛史,或重體力勞動史,常在一次腰部損傷或彎腰勞動后急性發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癥狀和體征外,并有腰肌痙攣,腰椎活動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椎間隙可有明顯壓痛和放射痛。X線攝片可有受累椎間隙變窄,CT檢查可確診。
二、馬尾腫瘤:
起病緩慢,逐漸加重。病初常為單側根性坐骨神經痛,逐漸發展為雙側。夜間疼痛明顯加劇,病程進行性加重。并出現括約肌功能障礙及鞍區感覺減退。腰椎穿刺有蛛網膜下腔梗阻及腦脊液蛋白定量明顯增高,甚至出現Froin征(腦脊液黃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確診。
三、腰椎管狹窄癥:
多見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間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彎腰行走或休息后癥狀減輕或消失。當神經根或馬尾受壓嚴重時,也可出現一側或兩側坐骨神經痛癥狀及體征、病程呈進行性加重,臥床休息或牽引等治療無效。腰骶椎X線攝片或CT可確診。
四、腰骶神經根炎:
因感染、中毒、營養代謝障礙或勞損,受寒等因素發病。一般起病較急,且受損范圍常常超出坐骨神經支配區域,表現為整個下肢無力、疼痛、輕度肌肉萎縮、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減弱或消失。
另外,還需考慮腰椎結核、椎體轉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經痛時,應注意有無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關節、髖關節、盆腔和臀部的病變,必要時除行腰骶椎X線攝片外,還可行骶髂關節X線攝片,肛指、婦科檢查以及盆腔臟器B超等檢查以明確病因。
[治療]
一、臥床休息:
特別是椎間盤突出早期臥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癥狀自行緩解。
二、藥物治療:
止痛劑,維生素B族,短程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復。
三、理療: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療法,紅斑量紫外線照射等治療。慢性期可用短波療法直流電碘離子導入。
坐骨神經痛
(一)
【辨證】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鎮痛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細辛6克,牛膝15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周天寒方。
(二)
【辨證】風寒濕邪凝滯,經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姜湯。
【組成】皂刺30克,獨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黃15克,蒼術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廣振方。
(三)
【辨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克,靈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續斷12克,木瓜10克,雞血藤3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沖方。
(四)
【辨證】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黃柏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威靈仙25克,蒼術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獨活15克,龍膽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天為1療程。
【出處】李治方方。
(五)
【辨證】寒濕阻絡。
【治法】通陽開痹,驅濕逐寒。
【方名】驅痹湯。
【組成】細辛6-12克,制草烏6-12克,制川烏6-12克,麻黃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藥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出處】李述文方。
(六)
【辨證】風寒侵襲,脈絡阻滯。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名】蛇蝎湯。
【組成】烏梢蛇10克,炒地龍10克,僵蠶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烏先煎半小時以減少毒性,后入他藥,取藥液300毫升,每日1劑。
【出處】王健民方。
(七)
【辨證】陽虛氣弱,寒濕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溫陽益氣,散寒祛濕,和血通絡。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藥甘草加味。
【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黃芪30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風藤10克,雞血藤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廣里方。
(八)
【辨證】寒熱瘀阻。
【治法】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方名】坐骨神經Ⅰ號方加味。
【組成】川牛膝60-120克,黃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細辛4-6克,蒼術10-15克,獨活10-15克,土鱉蟲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雞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宋新家方。
(九)
【辨證】氣血兩虛,寒濕痹阻。
【治法】益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組成】黨參60克,當歸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續斷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條,蜂房2只。
【用法】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處】章次公方。
(十)
【辨證】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
【治法】溫經通絡,祛風散寒。
【方名】痛痹湯。
【組成】烏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雞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參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沒藥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石正仿方。
(十一)
【辨證】風寒濕痹,阻滯經絡。
【治法】除濕散寒,溫通經脈。
【方名】新方桂枝湯。
【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棗5-10枚,北黃芪15-30克,當歸10-15克,川牛膝10-15克,獨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志斌方。
(十二)
【辨證】風寒濕邪,阻閉經絡。
【治法】散寒利濕,驅風通絡。
【方名】當歸回逆湯。
【組成】全當歸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細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獨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龍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條,防己10克,川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紹裘方。
(十三)
【辨證】寒濕之邪,內傳經絡,氣血瘀阻,經遂不通。
【治法】祛濕散寒,溫通經脈,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烏湯。
【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參30克,制川烏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祝漢臣方。
(十四)
【辨證】寒凝氣滯,瘀阻經脈。
【治法】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方名】加減陽和湯。
【組成】麻黃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術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尚爾壽方。
(十五)
【辨證】勞傷筋脈,氣血不運,經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藥甘草湯。
【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罌粟殼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玉明方。
【類別】驗方
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臨床以臂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足外側疼痛為主癥。常見以下三種證型。
辨證治療
主穴:腰2-5夾脊穴、阿是穴、環跳
1.風寒濕痹
【診斷要點】腰腿冷痛,上下走竄,屈伸不便,遇陰雨寒冷氣候加重,或伴下肢腫脹;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沉。
【處方】秩邊、陽陵泉、命門
2.瘀血阻滯
【診斷要點】有腰部內挫傷史,腰腿刺痛,痛處拒按,按之刺痛放散,夜間痛甚,不能俯仰,轉側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滯澀。
【處方】陽陵泉、膈俞、血海、委中
3.正氣不足
【診斷要點】腰腿隱痛,反復發作,遇勞則甚,下肢萎軟,惡風畏寒,喜揉喜按,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苔少,脈沉細。
【處方】陽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陰交
其它療法:
耳穴貼壓:坐骨神經、臀、腰骶椎、腎、壓痛點
皮(pi)膚針(zhen):叩刺腰骶部及在壓(ya)痛點刺絡出血,加拔火罐。
本文地(di)址://n85e38t.cn/jiankang/158789.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an)(quan),注(zhu)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chu),未能及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quan)異議(yi)的(de),請聯系管理員,我(wo)們(men)會(hui)立即處(chu)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zhu)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quan)(quan)益,請立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理員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shi),我(wo)們(men)會(hui)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yi),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