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一陽來復(一陽生)及其在丹道理論中的演進

中國道教協會網站 種方 2023-08-22 17:30:05

(資料圖 來源自網絡)

消息卦理論

“一陽來復”之“復”,毫無疑問,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復卦,復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傳》所謂的“雷在地中(震為雷,坤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陰爻,只有初爻是陽爻,這一特殊狀態使它成為后儒所創十二消息卦之首卦。

丹道理論中的演進.png" />

1.消息卦起源

十二消息卦雖屬后人創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跡可循,剝卦《彖傳》中說:“君子尚消息盈虛”,豐卦的《彖傳》中也有“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的句子。然而《周易》原文中只有“消息”二字,并未指明消息為何,且是否跟某些卦象有關。漢代的易緯,發展了消息的概念。如易緯《稽覽圖》“唯消息及四時卦當盡其日”,這短短一句話,提供了大量可供推理的信息。首先,由“消息及四時卦”,可見當時消息和四時兩個概念,就已經和具體的易卦聯系在一起了;其次,由“當盡其日”,又可見消息卦和四時卦,也已經和記日、記時聯系在一起了。

據《周易集解纂疏》的作者李道平所說:“消息之義,蓋已古矣。孟氏傳其學,荀氏言之不能具,惟虞氏所注猶存其概。”1“虞氏”指的是三國時經學家虞翻。漢魏《易經》古注多已亡佚,只有只言片語保存下來,其中虞翻《周易注》留存的內容相對較多,幸而清代學者張惠言在《周易虞氏義》中已將虞注一一摘出成書,貽惠后人。其實《周易虞氏義》中大部分內容正是摘自李道平所疏解的、唐李鼎祚編纂的《周易集解》,張惠言在自序中已經言明。2因此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對“消息”的描述,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唐代李鼎祚編纂的《周易集解》中所收錄的虞翻的說法。

虞翻在解釋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一句之前的“出入無疾,朋來無咎”時說到:“謂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為‘疾’,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故‘出入無疾’。”3這句話意思比較詳細明確,而且其中“十二消息”“不見坎象”等說法都和現在可見的消息卦理論相合,可見虞翻之消息卦,確鑿無疑是真正的消息卦。

2.消息卦理論

通過張惠言對《周易虞氏義》上節引文的詳細解釋,我們可以理解消息卦的具體內容:“由復歷臨,至泰反觀,成剝入坤,為乾之消息六卦。由構(‘構’字原書有誤,據上下文判斷,應為‘姤’字)歷遁,至否反大壯,成夬盈乾,為坤之消息六卦。凡得乾、坤之卦八,震、巽、兌、艮卦各二,不見坎離。”4此處論述,即李道平所謂“近惟武進張氏言之最精”5的內容,也就是說,李道平很認同張惠言對虞翻消息卦理論的解釋。

乾之消息六卦,前三卦復、臨和泰,變化趨勢是自下而上陽爻逐漸替代陰爻。然而到了第四卦觀卦,卻突然變了。由泰卦變為觀,四爻先由陰變陽,然后六爻都改變一次陰陽。接著由觀而剝、而坤,五爻、上爻再依次用陰爻取代陽爻。下面坤之消息六卦,是和乾之消息六卦相對的反向變化,不再贅述。

十二消息卦卦象,歷來沒有爭議,正是張惠言所列的這十二卦。和上文虞翻的說法相對照,虞翻所謂“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指的就是組成這十二卦的內、外卦,并沒有坎、離兩卦,在這一點上,張惠言的說法也并沒有違和。然而“出震成乾,入巽成坤”這一句,卻并不符合。主要問題在于消息卦的變化順序,由泰而觀、由否而大壯時,是否應該陰陽反轉,如果不進行反轉,消息卦的排列則為表二:

在這種情況下,“出震成乾”中的震可以解釋為復卦下面的震卦,而由復卦中的震卦開始變化,最終成為乾卦,正是“出震成乾”。同理,“入巽成坤”中的巽,即姤卦下面的巽卦。這樣一來,就完全能夠對應虞翻的說法了。實際上也正是在上圖的前提下,所謂的“一陽來復”才能夠具有特殊的意義。另外,下文論及丹道著作時,也會提供支持該圖的新證據。所以,下面的討論,我們直接以第二張表格為準。

一陽來復及其象征

結合上文消息卦理論可知,復是由坤卦變為陽卦的第一步。在傳統觀念中,“乾健坤順”,乾卦需要成為主導,而坤卦則以順從乾卦為美德。所以在陰陽消長的世界觀下,由坤變成乾,是正確的變化。因此和純陰之坤卦相比,復意味著一陽初生,由下而上漸漸開始成長,并且最終必定戰勝坤卦的群陰,成為純陽的乾卦,因此虞翻有所謂“小人道消,君子道長”的說法。復卦的“一陽來復”標志著這種正義變化的第一步,自然意義深遠。當然,“盈不可久”,因此也會有相應的、陽消陰長的時候,例如一陰生的卦,就是正好和復卦相反的姤卦,初爻為陰爻,上五爻都是陽爻。姤卦的《彖傳》中雖然也有“柔遇剛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等以一陰初生為前提引申出的句子,但其象征意義,自然不可以與復卦的一陽生同日而語。

在《周易》卦爻的闡釋史上,漢代是各種理論蓬勃興起的時代,此時卦爻也和很多其他的概念正式地聯系起來,如五行說、納甲說等等。復卦本身所對應的概念,無一例外,仍舊來自于其“一陽來復”的特征。在時令中,復卦對應的是冬至。《漢書·五行志》記載:“冬至陽爻起初,故曰復。”6我們都知道,冬至是一年中陽光最弱、白晝最短的一天,然而這反而意味著再往后發展,必然會是太陽回歸,所以如果將這一天對應六十四卦之一,古人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復卦。

在大量易學書籍中,又會以復卦來指代“建子”這個時間點,其實建子就是冬至。《大易粹言》引郭雍《易說》:“自夏至陽始剝,而于卦為姤。建亥剝盡,建子而一陽來復。”7有建子、建亥,可見此處是利用十二支建立了十二個節點,而始自夏至。夏至陽始剝,又是姤卦,而到建亥剝落為坤,經歷六卦,可知夏至就是“建午”。既然有十二支、有節氣,那么以十二消息卦等分一年為十二份,這一點毫無疑問,只不過等分的方法和現在通行月份劃分不同而已。既然夏至是等分的中點“建午”,那么等分的起點“建子”,也就是和夏至相對的冬至。因此在郭雍《易說》中,雖然思路稍異,但仍然是以一陽來復指代冬至的。

中國古代的歷法,一度曾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上古時期中國曾有過三種歷法:夏正即現在的陰歷,殷正以現在陰歷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正則以現在的陰歷十一月為正月。不僅如此,《尚書大傳》記載:“周人以至日為正,殷人以日至后三十日為正,夏人以日至后六十日為正。”8因此,周正的正月一日,就是冬至這一天。

十二月、十二消息,看似完美的對應,但這實際上和《周易》“七日來復”的原文產生了矛盾,如果按照十二個月來對應十二消息卦,乾卦到復卦應該是七個月,而非七日。因此,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提出了異議:“(江南義疏)至若復卦云‘七日來復’,并解云七日當為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輔嗣注云:‘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后凡經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在,何得稱七月來復?”這正是對七日、七月產生的合理質疑,然而下文給出的解釋似乎又有相當程度的妥協:“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說: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日來復。仲尼之緯分明,輔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說,遺跡可尋。”9這段話的前半段,是以卦對月的思路,“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正是五陰一陽的剝卦,“建亥之月純陰用事”即坤卦,“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則是復卦一陽生。這三個例子,也仍然屬于十二月十二消息的解釋系統。為了達到反對七日即七月的目的,《正義》又引入了六日七分說。

六日七分說試圖將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按照日子分配給六十四卦,使每卦有所代表的相應日子。這個理論最早見于漢代緯書《易緯稽覽圖》,鄭玄為之作注,也就是《正義》所謂的“鄭康成引易緯之說”。《易緯稽覽圖》中說:“坎六、震八、離七、兌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為四象。每歲十二月,每月五月(按月字當作卦),卦六日七分。”10六十四卦中,坎、震、離、兌屬于四正卦,代表四象,不算在內,剩下六十卦平均分配三百六十五日,每卦約得六日七分。11因此《正義》認為,所謂“七日來復”,指的是由坤卦至復卦,中間要經歷六日七分,約為七日。

丹道理論中的“一陽來復”

1.守時辰一陽來復

以一陽來復指代冬至,且為周歷建子,這是儒家易學的主流看法。后來一陽來復所指更趨復雜,主要歸功于研究道教丹道的學者們。俞琰在他的《周易參同契發揮》中進行了簡練完備地總結:“復,一陽之卦也,律應黃鐘。以一日言之,為夜半子。以一月言之,為初一至初三半。以一歲言之,則斗杓建子之月是也。”12一陽來復不僅在一年中指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而且在一月中指月初,一日之中指夜半子時。后面兩個時間點,也都是陰氣滿盈,陽氣漸生,符合一陽來復的特點。

俞琰這段話,是在解釋《周易參同契》“朔旦為復章第四十九”:“朔旦為復,陽氣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單看本章,似乎還不足以確定這里指的是一陽來復,那么看一下后面幾章,就確鑿無疑了。第五十章首句為“臨爐施條”,五十一章為“仰以成泰”,五十二章“漸歷大壯”,五十三章“夬陰以退”,五十四章“乾健盛明”,分別是復、臨、泰、大壯、夬和乾,正好符合陽爻漸長的消息卦序列。如此的高度一致,必非巧合。

因此,在丹道家看來,冬至、月初(特別是朔旦第一天,畢竟《參同契》原文即為“朔旦為復”)和子時,都可以是一陽來復的時間。那么,一陽來復在丹道中為什么如此重要呢?

首先,在外丹領域,此時需要起火。彭曉說:“……故從子初起陽火也……鼎內受微陽之氣,始造砂汞之基。”類似的說法舉不勝舉,此處只引一句作為證明。而且火候的掌握,也得遵循一陽來復的特征。《金丹大成集》中有一首口訣,記錄了由復至乾、再至坤這個過程中火候的大致變化:“復卦起潛龍,戊己微調未可攻。九二見龍,臨卦主神通。從此爐中次第紅,泰卦恰相逢。猛火燒乾借巽風,煉就黃芽并白雪奇功,還返歸坤道始窮。”13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口訣的第一句正是針對復卦變坤初六為陽爻、成乾卦第一步而說的,這時候雖然起火了,但只合微調,不能發動大火猛攻。經歷了臨、泰等卦之后,到了乾卦,這時不但要施以猛火,而且要加上風力,口訣中的“巽風”即指乾后姤卦下面的巽,因此功成之后返回坤卦,整個流程結束。

一日之一陽來復為子時,一月之一陽來復為月初,那么月初子時修煉起來,是否會事半功倍呢?古人是持肯定態度的。另外,特殊月份的月初子時,效果更是加倍,如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的朔日子時。14還有一個特殊的時間也被予以重視,即八月十五的子時。《悟真篇》中明確說:“八月十五玩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來起復,便勘進火莫延遲。”宋代的翁葆光解釋說:“八月十五正是金水氣旺之時,子時乃一陽來復之時,外、內二丹火功并進。”15八月十五金水之氣旺盛,子時又是一陽來復的時候,因此不論內丹還是外丹,都適合在這個時候進行修煉。

2.身中自有一陽生

然而,隨著丹法的進步,對一陽生的解釋又有了發展,以至于出現了下面這種闡釋學上的有趣現象。

呂純陽祖師寫過一首《沁園春》丹詞:“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正一陽初動,中宵漏永,溫溫鉛鼎光透簾帷。”“七返還丹”“在人”“煉己”說明這是在講內丹修煉,而“待時”“一陽初動”“中宵”則完全貼合了上文所述的一陽來復理論,因此,實際上,呂祖認為內丹修煉需要等待子時一陽來復的時刻。

然而,人稱毗陵的道光紫賢真人薛式,在《丹髓歌》中解釋呂純陽這首丹詞時認為:“煉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16也就是說,人身中自然能夠感受到一陽生,畢竟內丹的變化都在體內,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不必等到冬至才行功。這句詩中,只說了冬至,而未提及是否要遵守子時行功的規矩,并未違背呂祖丹詞的意思,卻似乎已經開啟了后人反對守時的先例。

蕭廷芝進一步發揮薛式的思想:“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毗陵師曰:‘煉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時中有時之工夫,刻中有刻之工夫。”17時時刻刻都有功夫,自然不但冬至、朔日,而且子時行功的規矩也不必遵守。但“一陽生”的現象仍然存在,沒有了具體的時間點作為產生一陽生的必然依據,又怎么定義一陽生呢?

據胡渭說,那就是俞琰所謂的“彈指聲中巽門豁開,而心覺恍惚之時”。俞琰這一段論述是一種過于主觀的描述,且不見于俞氏著作,只見于胡渭《易圖明辨》所引。其中俞氏還犯了一個錯誤,認為“煉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這句話出自白紫清的《珠玉集》。18這不由得令人懷疑它的真實性,筆者通過對比句意,發現俞琰在《周易參同契發揮》中確實有類似的表述。即在解釋“發號順節令,勿失爻動時”這句原文時,有如下內容:“地雷震動巽門開,龍向東潭踴躍來。此身中一陽爻動之時也,此時暖氣沖融,心覺恍惚,便堪進火,勿可緩也。”19然而此句既然說“巽門”,又說“一陽爻動”,似乎更合由乾至姤的變化,而非由坤至復的變化。除此之外,唯一能證明俞琰承認“身中自有一陽生”的句子,只有《周易參同契發揮》中解釋“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時的“知‘煉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而不泥乎年月日時之說矣”,因此可知他的理論并沒能比蕭廷芝更進一步。

總之,雖然在具體感受和狀態上有些難以把握,但一陽生在內丹修煉中,必然屬于最初的一個階段。正如陳致虛在《金丹大要》中所說:“一身內外盡皆陰,莫把陽精里面尋”,20《性命圭指》又說:“蓋人之一身徹上徹下,凡屬有形者,無非陰邪滓濁之物。”21人身有形之物都是陰邪的,修煉的目的正是求得陽精,因此不難理解,復卦的一陽來復,在丹道理論中為什么能成為重要象征。

那么一陽生要怎樣尋求呢?“大道無言非有問,忘形忘象求鉛汞。守中一物莫存些,專意身心要守定。呼吸一應便神清,六脈自然朝性命。精神魂魄各歸元,至此身心寂不動。一陽生至二陽遷,只待溫溫行火今。”22根據余洞真所說,身心守定、呼吸相應、魂魄歸元,做到這些基礎要求之后,也就是真正進入修煉正道的時候,才會有第一階段一陽生的成就,隨之而來的是二陽遷等等。另外,最初要以溫火慢慢進行,這一點倒是和上文外丹煉制時的要求相似。

總之,一陽來復這個概念,雖然在內丹領域中多被稱作“一陽生”,但其發展過程正如本文所論,源自《周易》復卦之一陽來復,漢代之后時被附會指代天時,從而因《周易參同契》等書的說法而影響了對外丹修煉時機、火候的選擇,最終又成為內丹修煉的一種狀態術語。因此,它的發展脈絡和思路是連貫而清晰的。

注:

1、5.(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第14頁。

2、3、4.(清)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3、52、52頁。

6.(漢)班固:《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七下之下。

7.(宋)方聞一:《大易粹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四。

8.(漢)伏勝:《尚書大傳》,四部叢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卷五。

9.(三國)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正義序》。

10.(漢)鄭玄注:《易緯稽覽圖》,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下。

11.實際上,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共364.2日,比一年(約365.24日)少一日,此事涉及六日七分理論的細節以及大量古代歷法問題,此處不再細論。

12、19.(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明刻本,《周易參同契》中、上。

13、15、17.(宋)蕭廷芝:《金丹大成集》,明正統道藏本,卷四、卷五、卷五。

14.中古以來通行的歷法,冬至日不能像上古一些時期那樣固定為十一月一日或更早時期的一月一日。

16.(明)涵蟾子輯:《諸真玄奧集成》,明萬歷刻道書全集本,卷三。

18.(清)胡渭:《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75頁。

20.(元)陳致虛:《金丹大要》,明正統道藏本,《上陽子金丹大要上藥》卷之三。

21.(明)佚名:《性命圭旨》,清康熙刻本,利集。

22.(元)余洞真:《悟玄篇》,明正統道藏本,玄關一竅。

(來源:中國道教協會網站 作者種方單位為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445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