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斜頸是什么
四個特征
●無論俯臥、仰臥、坐位,脖子都歪向一側,一側臉接近同側肩部,下頜轉向對側
●當寶寶向兩側被動活動時,其頸部出現緊繃或卡住
●扶坐時,寶寶的兩側眼睛或耳尖不等高
●觸摸患側頸部,可發現該側頸部有一圓形、卵圓形或條索狀的腫塊
患兒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在生后即可存在,但一般在生后2~3周出現,觸診時在患側胸鎖乳突肌內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在2~4周內逐漸增大如成人拇指末節那么大,然后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大部分病人不遺留斜頸;少數病兒肌肉遠段為纖維索條所代替,頭部因攣縮肌肉的牽拉向患側偏斜,頭與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產生繼發性畸形,肌肉縮短的一側,患側面部長度變短,面部增寬,可能由于地心引力和隨著骨的生長發育,面部更加不對稱健側面部明顯肥大,患側眼外眥至口角間的距離比對側變短,兩眼和兩耳不在同一平面。
二、幼兒斜頸有哪些治療方法
對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治療有單純觀察、手法按摩、積極的家庭治療計劃、支具矯形及手術治療。
1.按摩療法
建議在確診后即開始對腫物做手法輕柔按摩,并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時維持2~3s,每回做10~20次,每天做4~6回。以上按摩療法應教給父母,讓他們在家中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1)保守療法:對保守療法無效或被延誤的6歲以上病兒。
(2)被動牽拉:一旦確診應及早治療。最初可采取手法被動牽拉。
第1步頭部向對側側屈,使健側耳垂接近肩部。
第2步緩緩轉動使下頦接近患側肩部。在進行手法牽動時,要使病兒舒適平臥,頭部稍后伸位,病兒肩、胸部要有人固定。
強調每一步手法應輕柔,切忌暴力;牽拉動作要持續而穩定。可教會家長施行,但開始宜在專科醫師指導下操作。每次牽動15~20次,4~6次/d,效果滿意的約占86%。
5歲以下患兒術后不需外固定。個別大兒童需在術后將頭放于過度矯正位,頭頸胸石膏固定4~6周。注意下頜旋向患側,盡量使患側胸鎖關節與乳突間保持最大距離。術后一旦病兒局部疼痛消失,宜盡早開始牽動練習,經驗證明輕柔被動牽拉練習可替代術后石膏制動和各種支具的應用。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矯正外觀畸形,改善頸部的伸展和旋轉功能。對12歲以上的患兒即便手術治療,面部的不對稱也很難恢復。常選擇的手術方式為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對6歲以上的患兒或者攣縮嚴重的患兒還需要切斷乳突頭肌腱。術后要佩帶矯形石膏托、頸托維持中立位或矯枉過正位至少6周,在傷口愈合后繼續采用伸展治療,以防止復發。
小嬰兒肌性斜頸約90%的病例可自然恢復。保守療法無效或病兒就診已遲的適于手術。超過3~4歲的病兒,其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為纖維條索替代。頸部向患側旋轉平均受限30°和面部發育不對稱的均為手術的適應證。手術方法有胸骨頭和鎖骨頭下方一端切斷松解、胸鎖乳突肌上下兩端切斷松解和鎖骨頭縫接在預留的胸骨頭殘端的延長術三種術式。上下兩端切斷的療效優于下端松解。下端松解的適用于幼兒;上下兩端松解的適用于兒童或畸形較重的。延長法可保留頸前方正常肌肉輪廓,但操作復雜,延長程度不易掌握,多不需要。更有作者推薦完全切除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但這只偶爾用于該肌肉已完全纖維化的青少年。
無論采用哪種手術式,都應防止損傷頸部血管、副神經、膈神經和舌下神經。在做上端切斷術時還應避免損傷在耳下通過的面神經。
三、導致先天性幼兒斜頸的原因是什么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但引起此肌纖維化的真正原因還不清楚,可能的因素有產傷,局部缺血,靜脈閉塞,宮內姿勢不良,遺傳,生長停滯,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種因素混合造成。
胸鎖乳突肌的變化很像間隙綜合征的病理改變,引起這樣病變幾乎可以肯定與宮內的環境有關,常發生于高齡初產婦和臀位,通常認為頸部在宮內扭轉,又因宮內體位限制直至分娩,導致肌肉的缺血,水腫以致纖維化,致使起于乳突止于胸骨和鎖骨的胸鎖乳突肌(SCM)攣縮。[1]
還有線索表明因副神經的長期受壓更加重該肌肉的纖維化反應,因宮內限制還會出現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足部畸形,患側耳郭壓跡變形以及同側面部扁平,上述都可解釋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成因。
因胸鎖乳突肌纖維化逐漸攣縮而成斜頸外觀,對肌肉纖維化的原因也不十分明了,最早有肌肉內靜脈回流受阻的學說,實驗證實肌肉內的動脈完全閉合可引起肌肉的壞死或萎縮而不出現纖維化,肌肉內的出血無論是否同時有神經損傷也不發生肌肉的纖維化,臀位或產鉗助產的新生兒中發現肌性斜頸的相對多見,因而有人認為外傷致肌肉斷裂產生血腫,最終導致肌肉纖維化,但手術標本的鏡下檢查從未見到有出血和含鐵血黃素,故不支持肌肉纖維化系外傷后的反應,問題是臀位是誘發肌性斜頸的因素,還是肌性斜頸是引起臀位或宮內體位異常的原因,均難講清,75%的肌性斜頸為右側;每5個肌性斜頸病兒中可見到1例髖關節發育不良,這說明先天性因素在起作用,雖家族史不能說明有遺傳傾向,但有肌性斜頸發生在同卵孿生的文獻報道,北京兒童醫院1955~2003年共手術治療41例。
(二)發病機制
斜頸真正的病因不甚明了,可見下述病變:
1.早期病變: 胸鎖乳突肌內腫物,肉眼觀察是一軟性纖維瘤,顯微鏡下腫物系由治療前致密的纖維組織組成,沒有出血與含鐵血黃素的殘跡。
2.晚期病變: 腫物已消失,自胸鎖乳突肌切下組織的鏡下所見為肌肉組織被纖維組織所替代,肌細胞凋亡增多。
四、先天性幼兒斜頸的預防措施有什么
有的新生兒出生時好端端的,但在生后10~20天常常出現脖子歪向一側,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的病側頸部有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腫塊,直徑大約2~3厘米,質地較硬,可以移動,觸之不痛,表面皮膚正常,撫之不熱。孩子的頭向有腫塊的一側傾斜,病側耳接近鎖骨,顏面不正,下頜及面部轉向無腫塊的一側,形成先天性斜頸。這種疾病對孩子的危害極大,因此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以免疾病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小兒“歪脖”是指小兒肌性斜頸病,是由于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的。本病多發現于出生后兩周左右。目前斜頸病因還不清楚,但與胎位不正、臍帶繞頸、產傷等有一定關系。一般“歪脖”的早期,頭向一側傾斜,面部轉向健側,患側脖子有時可摸到包塊,在小兒趴著抬頭時容易發現頭向一側歪。此時若不及時治療,就會進一步影響到小兒臉頰、眼、耳、脊柱等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
預防小兒“歪脖”,可以按照下面幾點具體操作:
1.小兒仰臥去枕,家長雙手捧住小兒頭部做左右側屈運動。
2.小兒仰臥,家長雙手捧住小兒頭部做左右旋轉運動。
3.小兒仰臥,家長雙手捧住小兒頭部做前后屈伸頸部動作。
4.家長一手托住小兒頭部,一手固定肩部,一松一弛緩慢牽引頸部。每個動作二八拍,每天2~3次。注意動作不可過猛,用力緩慢柔和,各動作幅度在45度以內。
5.重視姿勢,矯正對斜頸的孩子應采取正確的姿勢糾正,哺乳時,孩子取患側臥位。睡覺時調整臥位位置,使陽光或燈光照在病側,發聲和發光的玩具以及電視機、錄音機等聲音也要來自病側;并可用枕頭墊在病側。母親坐位橫抱孩子時要讓病側向上,通過抬頭,訓練頸部的肌肉。
溫馨提示:對于先天性斜頸,倡導早預防,母嬰不要缺鈣,孕婦睡姿體位勤變換,常做產前檢查,防胎位不正,臍帶繞頸,嬰兒出生時和出生后注重護理頭頸,防產時拉傷頸部,母親要輔助嬰兒左右變換睡姿,發現斜頸立即糾正或到正規醫院診治,最好滿月或百天內治療,兩周歲以上治療百分比逐年降,深刻體會中國傳統醫學的推拿對此病的作用是藥物所替代不了的,優越于手術,故一定不要延誤診治,以防斜頸困擾一生。
雖然有很多的家長都不了解嬰兒斜頸,但嬰兒斜頸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現自己的寶寶有斜頸的寶媽們也不要太擔心,不嚴重的是可以及時糾正過來的,主要是家長要及時的發現并采取措施。
嬰兒斜頸是什么
在這里,我要問各位寶媽一個問題——“嬰兒斜頸是什么?”有多少爸爸媽媽是了解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新生兒斜頸指的是1歲之內的嬰兒發生脖子歪斜的現象,斜頸也俗稱“歪脖子”,是小寶寶頗為常見的外科疾病,此癥通常發生在幼兒。新生兒斜頸雖然是新生兒常見的頭頸部問題,但在接受治療后,大部分的寶寶都能得到很好的矯正。一般來說,嬰兒斜頸的寶寶有四種癥狀。其一,寶寶的頭傾向一側,下巴朝對側肩膀。在平躺時,小寶寶傾向睡同一側,而在坐姿時,頭就會固定轉向一邊。其二,寶寶的頸部出現硬塊,大小約1~3公分,就好像是頸部長了一個瘤。其三,大多數有斜頸的寶寶的臉部都會出現左右大小不對稱的現象。 最后一個,就是寶寶的頸部活動會受到限制。寶寶的爸爸媽媽可以嘗試吸引寶寶左右看,如果發現寶寶頭頸部轉動有困難就要多加注意或者到醫院確診一下。
新生兒斜頸的發生率根據的調查現象,大多在0.3%~1.9%之間。其中絕大部分的新生兒斜頸都被發現在出生后3個月內,而在這些嬰兒當中,約有1/5是暫時性的姿勢性斜頸。
嬰兒斜頸的原因
嬰兒斜頸是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常見疾病,但是一般來說嬰兒斜頸都是能及時糾正的。那造成嬰兒斜頸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種,姿態性擠壓。大部分的新生兒斜頸發現于出生后3個月內,其中約有1/5是暫時性的姿勢性斜頸。胎兒在子宮內的最后兩三個月時,因為姿態性擠壓造成了暫時性的斜頸外觀。這些嬰兒除了脖子歪斜以外,并沒有明顯的頸部活動受限或是固定性變形的狀況。這樣的嬰兒在出生后隨著自主性肌肉的發展,到兩三個月大時已經可以自主地控制頭頸部的肌肉,也不會再有斜頸現象的產生。
第二,肌源性斜頸。這是最常見的斜頸類型,約占了90%以上。主要是因為頸部的一條肌肉“胸鎖乳突肌”攣縮所造成的頸部歪斜。若是右側的攣縮,則嬰兒的頭部會傾向右側,而下巴則斜向左側。
第三,骨源性斜頸。這是較少見的類型,約占所有斜頸嬰兒的2%,指的是因為骨骼的畸形所產生的斜頸,大部分是頭顱底部與第一及第二頸椎有問題所造成的。有一些是骨骼發育上的畸形,有一些則是合并關節原發性的變形或不穩定,這都會造成頸部歪斜、頸部活動不良。這類的斜頸有時會合并有腦干或頸部脊椎神經受損的情形。
嬰兒斜頸糾正方法
了解嬰兒斜頸的寶媽都知道,只要及時發現嬰兒斜頸是能夠被糾正的。那么,嬰兒斜頸糾正方法有哪些?
首先,寶媽們要到醫院做病因的診斷,不能自己妄下定論。因為雖然胸鎖乳突肌的攣縮是造成斜頸最常見的原因,但是仍有很多其他原因會引起斜頸。尤其要注意的是,常常這些比較罕見的病因隱藏著更大的危機。如果是肌源性斜頸,一開始通常是復健治療,利用拉筋的方式,讓頭部往健康的那一邊傾斜,逐漸拉開攣縮的胸鎖乳突肌。寶寶的生活環境也要做一些調整,來誘導寶寶自動自發地轉動頸部。例如,可以把寶寶的玩具放在他的右上方,當寶寶想要看玩具時,他就必須用力把頭會傾向左側而下巴斜向右側,這樣也可以達到拉筋的效果。如果寶寶是骨源性斜頸,一般根據骨骼關節變形的程度來決定是否可以接受復健治療。有些頸部脊椎不穩定的嬰兒,若貿然接受復健拉筋治療,容易造成頸部神經受損。若是神經源性斜頸或是感染造成的斜頸,可以先用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則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此外,對于極少數經過物理治療仍沒有好轉的孩子,外科醫生會考慮通過外科手術來將頸部較短一側的、緊繃的胸鎖乳突肌適當切開,以達到肌肉伸張的目的。
嬰兒斜頸的最佳治療期
雖說嬰兒斜頸一般來說是很容易糾正的,但是也要在最佳的時期治療才能及時的糾正,要不然對寶寶的未來也會造成困擾。那么,嬰兒斜頸的最佳治療期是什么時候呢?
小兒斜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小兒頭頸部先天性疾病,如果在早期進行正確有效治療,大多數患兒可以完全得以治愈。嬰兒斜頸常常分為肌源性斜頸和骨原性斜頸。肌肉性斜頸的治療是有時間性,所以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因為寶寶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各個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長變化,如果這種偏斜的情況如果持續3~4周以上,就可導致面部發育不平衡。
二個月大的小患者可利用按摩患側,以及頭部的伸展運動等保守療法通常都可得到很好的結果,通常在一歲以內,大約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治愈率。而須治療的期間,因開始治療的年齡及肌肉短縮的程度會有所不同。如果寶寶大于一歲,患側頸部旋轉度少于健側三十度,并且兩側臉型有大小不對稱,復健運動治療就難以奏效,可能就要通過手術才可得到好的結果。可見,父母及早的發現可能讓寶寶避免手術,而且年齡越小的寶寶痊愈的幾率就越高。而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更加不能遲疑,讓他及早接受開刀治療。一般來說,手術最好在五歲以前,這樣才能使臉部的不對稱得到比較好的再塑與回復。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388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