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由于體內組織器官的衰老、生理機能的衰退,機體整體調節功能減弱,適應能力相應下降,隨之出現與其他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動。老年病人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4種:一是否認心理 具有這種心理的病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既往身體較健康,沒有患過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種是自己年齡大了,行動本來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兒女們嫌棄自己而不承認自己有病。二是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別是當他們生病以后,他們不愿別人說他們老,喜歡別人恭維他們。要求子女、兒孫百依百順,以此來顯示自己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滿足。三是孤獨心理 老年人閑散在家,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特別是身患疾病時,以及本來性格就比較孤僻、不善言談的老年病人。四是恐懼心理 很多老人害怕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經常處于驚恐不安的緊張狀態,有的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精神壓力很大,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這樣反而使疾病惡化,增加痛苦。老年人患了病,在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確定后,要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具體可歸納為五法,即說理開導法、暗示療法、轉移療法、行為療法,想象療法。說理開導法就是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幫助患者。“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暗示患者病情比昨天好一些,明天會比今天更好;而不良的暗示常可導致“醫源性疾病”或使患者喪失信心從而使病情加重。“轉移療法”又叫分心療法,即讓患者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如聽笑話、看電視,讓患者心情愉快,淡化或忘卻煩惱。“行為療法”是采用對患者行為的指導,如獎勵、處罰、技能訓練等,使病人能意識到體內的生理變化或臟器活動,而后學會自我控制,最后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想象療法”是引導患者從紛擾的思想情緒中通過想象使注意力由分散轉向集中,情緒由不穩定轉向穩定和平靜,使精神和軀體得以松弛。
“老年性精神障礙,是指患者的精神性癥狀例如幻覺、妄想,還有興奮、激越、躁鬧的情況。起病于60歲之后,雖然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起病于60歲之前,但是癥狀遷延到60歲以后。老年性精神障礙的患者一般意識是比較清晰的,條理也很清晰,可以進行這種溝通交流,思維邏輯性也比較強。治療上多是使用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可以選擇一些副作用比較小的藥物,比如說舒必利,還有一些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比如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同時那也要小劑量使用這些藥物,加量要緩慢一些,也要關注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定期的檢查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指標。”
一、1、思維破裂:患者思考問題時沒有中心,第1個念頭和第2個念頭之間缺乏任何聯系,講話時前言不搭后語,顛三倒四,有頭無尾,缺乏條理。醫生完全無法與思維破裂的患者進行語言交流和進行醫療檢查。 情感障礙:對親人疏遠、冷淡,甚至敵對。對一切事物表現冷淡,漠不關心,整天悶坐,胡思亂想。情感障礙明顯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嚴重影響進食、睡眠和休息,對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 幻覺妄想:幻覺中以幻聽為多,患者聽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對她講話,或聽到一些人議論她。患者的行為常常受到幻覺的影響,甚至服從幻覺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險動作。幻覺妄想可導致突發行為改變,會突然出現自殺、自傷、沖動、出走、無自知力等精神癥狀。
二、1、家庭治療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出院時一定要按出院時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地幫助病人服藥,再定期門診復查。另外,精神科藥物治療技術性很強,每加減一片藥物都是依據病人情變化而決定的。家屬決不能認為患者目前病情已好或擔心服藥后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藥。 2、要了解常用抗精神藥物的一般常識,抗精神病藥物大致分為典型搞精神病藥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奎的平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相對來說副作用小,服藥物的耐受性和依性好,對陰性癥狀有效,并且能改認知功能,但價格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貴。 3、家屬要為病人保管好藥物,防止病人受精神癥狀支配而一次吞服大量藥物而發生意外。每次服藥時,家屬都要督促,檢查病人的服藥情況,保證病人服藥到肚。 4、注意觀察藥物的治療效作用,不同的藥物對不同的精神癥狀有著相對的選擇性,不同的藥物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療效也有很大的差異。 5、隨時觀察藥物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氧丙嗪、奮乃靜等藥物常可引起手腳震顫、動作為靈活反應(錐體外系反應)。這種情況為必停藥,只需向醫生報告,醫生檢查后合并使用藥物就可以解除這種情況。 6、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在醫院復查:①病情波動:家屬要密切注意病情復發的征兆,最先出現的失眠,注意力為集中、發呆,如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阻止病情復發。②病人出現較重的藥物副人作用時,如急性肌張力障礙導致患者眼睛上翻,口頸歪斜,嚴重的導致吞咽困難而出現意外。③發現病人身上出了皮疹。及時送到醫院復查。④病人出現家屬弄不明白的問題,也應盡快到醫院復診
老年人的悲哀,莫過于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哀嘆。事實上,社會責任應由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擔當,“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老年人應該領悟到社會的進步,要有“江山代有人才出”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積極心態,有“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與兒孫作馬牛”的樂觀精神,來使自己順應社會的需要,做好離退休、做好安享晚年的心理準備,才能真下做到心理健康,做一個幸福的百歲老人!
相傳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老大賣傘,老二曬鹽。一逢晴天老二好曬鹽,老太太就擔心老大的傘賣不出去;一逢雨天老大好賣傘,老太太就擔心老二沒法曬鹽,以致終日滿面愁容。
一位大師知曉后勸她:“你何不在晴天想,這是老二曬鹽的好日子;一逢下雨,老大賣傘的生意一定做得紅火。”
如此一來,老太太真的終日樂得合不攏嘴了。
老年心理健康的動態
心理健康對人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會、集體、家庭的支持和幫助。情緒愉快、性格開朗、樂觀豁達是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在我國有名的長壽地區廣西馬瑤族自治縣的長壽老人中,60%以上性格開朗樂觀、從容溫和,急躁易怒的僅占7%,沒有性格孤僻憂郁的。
負性情緒、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事實表明,惡劣的心理狀況是誘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對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后的生活經歷進行調查,發現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過愁腸百結的個人經歷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醫院門診中,60%的發病原因直接與心理因素有關;有專家認為,心理狀態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取決于個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若評價積極正確,可使心理狀況趨于平衡,否則可導致心理狀況惡化。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過妥善計劃的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適應較好。退休計劃一般包括經濟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對保健方面的預先策劃,以及對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顧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六個月,即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許多老人,不能適應退休生活,離退休綜合征表現明顯。這種情形常發生于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會職業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后又沒有伴侶的老人,更難適應退休后的生活。
解釋老年人適應成功與否的活動學說認為,個體必須盡力維持中年所有的態度和活動,去發現適當的活動以取代要放棄的興趣和退休的工作;組織適當的補償活動;最好能有些居委會工作,社會福利工作等以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再一點,家人團聚,也是他們最感快樂和欣慰的事。
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引起消極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換一個角度看,用積極的觀念去看問題,就可發現其積極意義,走出心理困境。
老年人不妨把眼睛總是盯住油炸圈餅而不是它的洞孔,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是半滿,這將于我們的生活十分有利。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自我實現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屬關系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高層次的需要是以低層次需要的實現為基礎的;老年人雖已從生活的正臺退到了幕后,從第一線退居為第二線,但他們仍有著各種要求和需要;國外研究老年心理學的人認為,老人有“三惡”:貧困、孤獨、不健康。其實,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反映。
據國內有關調查,60歲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質性疾病的約占50%,70歲以上則高達65.9%。日本心理學家荒井曾對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過調查,他們在回答“你現在最關心什么”時,多數人都回答關心腦出血、癌、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就是老年人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擔心還來自一個經濟安全因素,英國社會學家史密斯曾調查發現,擔心缺乏經濟安全的老人占43%,幫助消除顧慮,學會自我調養;此外,家屬的照顧也十分重要。
離職退休,兒女另立門戶,好友分離,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漸減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獨而痛苦,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尤為嚴重。老年人的一個心理特點是人越老就越需要愛,老年夫妻相依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勵因素。
獨生女成家立業后應盡可能與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開居住,子女也應經常去看望或寫信問候。家庭關系和睦,心理氣氛融洽,共享天倫,則有利健康長壽;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際關系惡劣,致人早衰,對身心健康極其有害。
我國著名老中醫岳中美教授曾歸納了老年人的八大怪病,是生理老化的標志,只記遠事,不記近事;笑時有淚,哭時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軟食,不喜硬食;眼昏花,看不見近處,耳朵聾,好打聽閑事,遇怪事,不觀察就問,撒尿常常溺在鞋上。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
老年人雖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壯志未酬,仍想發揮余熱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但老年人已離開工作崗位,無力實現自己的夙愿,以致自我實現的需要難以滿足,從而產生不安、消沉和空虛之感。
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需要的關鍵是充實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能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虛和無聊,首先,須讓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積極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動力,啟發好奇心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是組織老人學習。國外有人做過調查,90%的老人都希望學習,所以終生教育觀念的提出不無道理,應開辦老年大學、老年學院等以滿足老人的學習需要,充實老人的生活。
其次,幫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長而又不很緊張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價值得以體現。有科學家指出:“勞動,包括腦力勞動,能鍛煉神經系統,而游手好閑則對神經系統有害。”積極、適度的大腦思維活動和體力勞動,還能減緩人的老化和衰退過程。
此外,還要克服各種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指人對所處環境不能恰當地適應,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當成對自己的誣蔑和嘲諷而大發雷霆,把旁人的耳語視為商量謀害自己而感恐懼。
郭恩曾對老年人的適應提出8條建議:在自己身體條件許可范圍內生活;適應經濟收入減低的生活水平;要有醫療的保障;能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把對家庭的愛擴展到朋友們中間;在社會上能受到別人的尊重;維持自我的統合性;能夠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后代。此外,我們應了解老年人其他未能滿足的需要,在可能條件下予以解決。
美國萊斯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森說:“假如我們能教人們更為積極地思維,就有可能使他們免受心理疾病之苦。”另一位心理學家沙伊雷爾說:“你有成功的能力,但成功并不完全依賴于能力,你對成功的信念影響著你是否會取得成功。”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而生活就是一種感覺,人以什么樣的態度感覺它、對待它,它就以什么樣的姿態回報你,只要你熱情、積極、樂觀、進取,你的生活將充滿陽光。”
老年人要保持勞逸適度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強調勞逸適度,孔子認為“勞逸過度,疾共殺之”,強調“動靜以義”;西晉養生家葛洪認為,“勞逸過度”,均礙養生,因而主張“節宣勞逸”,“不欲甚勞甚逸”。老人適當參加家務勞動,對于身心和延緩衰老均有益處;其次,讀書學習也很重要,可增加信息,鍛煉大腦,延緩老化,但不可過度,否則危害大腦,加速衰老。
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養。”因為心“不用則滯”,而“不養則瘦”,所以“善治心者,于勤勞之余,當有寬間之候”;此外,逸樂之中也應勞逸適。總之,善勞者,勞中得逸,不善逸者,雖逸亦勞。所以,老人要勞逸結合,勞逸適度,善于勞逸。
運動可以延緩衰老。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現象。人在成熟后,隨著年齡的增加,大多數器官的功能減退,從30歲以后,機體功能每年約下降o.6%~0.7%,在30歲至70歲的40年里,總的功能下降近30%。
不運動是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生命在于運動,生命不息,運動不止,運動最好從中年開始,長期堅持,成效顯著,可達年輕10~20歲的效果。老年人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鍛煉,安排好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鍛煉計劃,循序漸進,過度的運動不可取。
當情緒不好時,千萬不要消沉,不要隨意中斷或放棄,和朋友一起鍛煉往往比單獨鍛煉更易堅持;還應提高運動的趣味性,對鍛煉項目的選擇不應注意季節時令,運動的均衡性,使四肢、內臟均得到鍛煉。
老年人不可像年輕人那樣去拼搏,只有適度運動才有益健康,為取得有益的活動效應。老年人應每天運動30分鐘,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鍛煉間隔不要超過兩天以上。運動對老年患者還有一種鎮靜效果,可減輕或消除老人的焦慮和憂郁情緒。
社會與年輕人要關心老人
我們都知道,老人居于社會競爭的劣勢,這是人人都應面對的事實。面對這種殘酷的事實,不論個人、家庭、團體或整個社會,均應盡量以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問題。同時,社會大眾也必須確認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不應功利主義的觀點,以為老年人社會價值不高而不予尊重。
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寶貴遺產,但這位大文豪的晚年卻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婭性格暴躁。經常與他吵鬧。1910年他82歲時,被迫與妻子離婚,離家出走了。由于心情憂郁,健康漸趨惡化,10天之后,這顆世界文壇巨星就隕落了。
首先,應尊敬和照顧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自己的長輩要以尊重的禮節和細致的照顧來對待,同樣也要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長輩和老年人。其次,政府和社會應建立一些利于老年人的服務和保健機構,如老齡委員會、老齡學會、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精神衛生中心、老年樂園、托老所、敬老院等。此外,還應普及老年精神衛生常識,使老年人能歡度晚年,延年益壽。因為,贍養老人,孝敬老人是我民族傳統的義務美德,相信年輕的一代能夠將其發揚光大。
一對對卿卿我我浪漫純真的戀人帶著美妙多姿的夢想,帶著親朋好友的祝福與自己甜蜜的期待,步入了婚姻的圣殿,卻發現在神圣的婚姻里面沒有多少心馳神往的羅曼蒂克情調,接踵而來的是太多的無聊平凡與單調瑣碎的家庭生活,是再真實不過的“鍋碗瓢盆”交響曲。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說,好像也成了千古不變的真理,使大多數的婚后男女常常產生“結婚真沒勁,心愛的人變得沒有一點情趣”等心理感覺,這就是由戀人成為夫妻的婚姻不適應的主要根源。
戀愛時,情人的約會使人怦然心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心情讓人焦灼不安,總在埋怨時光腳步的緩慢;雙方為了取悅對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可愛之處;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多加注意,獻給對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戀人可謂是天然的表演藝術家。
因此,當結婚后,男女雙方仍然用戀人的眼光去看待妻子或丈夫,用戀人的心態去感受妻子或丈夫,用戀愛的自由天地去要求繁瑣的家庭生活時,對婚姻適應的問題就產生了,于是,家庭里種種矛盾的出現,夫妻間說不清的感情糾紛,所有的婚姻問題都會隨之而發生。
但是,結婚畢竟是愛情的升華,是愛情的特殊表現形式,美滿和諧的婚姻必將促進愛情的深化和發展,因此,怎樣適應愛情到婚姻的這一新階段的轉變便成了對夫妻的首次考驗。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20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透明感美肌,秘訣竟然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