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時候喝中藥效果好
喝中藥要在餐與餐之間
《湯液本草》指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藥物與食物不宜同時服用,二者必須間隔一段時間。
“因此,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藥,一般中藥方劑皆選在兩餐之間服食,即上午九至十點,或下午三至四點各服一次,如須服用三次,可在臨睡前再加服一次。但急性重病則不拘時間、次數,應根據醫師的醫囑,盡快服藥或頻服,有的甚至可每隔1~2小時服1次,或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中醫專家解釋。
此外,服用中藥時要注意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節律同步協調,即陽藥用于陽長之時,陰藥用于陰主之時等等也需要注意,像升陽的生姜就宜在早上服用,但要綜合整劑中藥來說。
中藥服用時間細細分
中醫專家提醒,許多老人喜歡服用中藥治病,不過想要發揮藥效,需要注意用藥時間,不同類型的藥物服藥時間也不盡相同,如想達到最佳中藥的效果,也要細細區分。
空腹服
空腹服的中藥多用于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說,它適宜于治療人體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腎等)。而具體的服藥時間包括:天未明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清晨天剛明)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如三大承氣湯)等。一般,飯前空腹服藥,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
飯后服
適用于人體胸膈以上的疾病,飯后服藥能使藥性上行。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等五官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藥。一般在飯后15~30分鐘服藥。此外,健胃藥及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如甘露消毒丹等),宜飯后服用,這樣可減少藥物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物,也宜在飯后服用,以避免毒性藥物吸收太快而發生不良反應。
二、熬中藥的3個基本步驟
煎藥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鐘,浸泡的水量以淹沒藥面3~5cm為宜)
第二步、將藥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開,沸騰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減慢水分蒸發,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后開始計時,解表藥(多為治感冒的藥)煎15-20分鐘左右,其他藥一般煎40~50分鐘。
第三步、將第一次煎出的藥液倒出,加入適量的熱水(水不要太多,以剛淹沒藥材2-3cm為宜)進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時間約20-30分鐘左右即可。
煎藥時間
煎藥的時間從水開后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藥物。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
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藥物。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左右。
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分鐘。
煎藥的次數
一般一付中藥煎煮2次為宜,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將減少,達不到療效。解表藥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藥的量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藥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論煎煮幾次都應該將每次煎好的藥液混兌在一起后再分開服用,這樣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藥力均勻。
三、喝中藥不苦的小竅門
1、放涼后再喝
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2、加快服藥速度
實踐證明,中藥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的苦味就會越大。因此,一口氣喝下湯藥是減少藥液苦味的好辦法。
3、適當多喝溫開水
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4、正確添加“佐料”
大多數人習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此外,加糖還可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揮和吸收。例如,紅糖中含有鐵和鈣等成分,容易與中藥的一些成分發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可能減弱其清熱效果。
四、中藥的副作用有哪些
藥物相互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西藥聯合應用和中西復合制劑的出現,藥物配合不當,亦可引起不良反應。據報道,同時使用7~8種藥物的病人,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7%左右,而同時用藥超過11種以上者則不良反應的發生數將會增加3倍。如含水合型鞣質的訶子、五倍子、地榆等不宜與對肝臟有一定毒性的紅霉素、利福平、氯丙嗪等西藥聯用,因聯用后會加重肝臟的毒性,導致藥源性肝病的發生。含甘草的某些制劑與阿司匹林同用,可導致和加劇胃、十二指腸潰瘍。含鈣較高的石膏、牡蠣、珍珠等不宜與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苷類藥合用,因鈣離子為應激性離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與強心苷有協同作用,從而增加強心苷的作用和毒性。
過敏反應
中藥使用過程中出現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多與個體差異或特異性體質有關。一般說來,婦女哺乳期、妊娠期、月經期就對許多藥物反應敏感;嬰幼兒的肝腎功能、神經系統等發育尚不完善,因此對于中藥的代謝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產生不良反應;老年人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反應遲鈍,代謝功能低下,分泌和排泄器官的功能減退,解毒和防毒功能較差,加之平時用藥品種又較多,特別是當其處在病理狀態或疲勞、營養不良時則不良反應更為明顯。所以性別、年齡、生理病理狀況等個體差異均會引發中藥不良反應的產生。
用藥過量或長期用藥
含有有毒物質(如烏頭類、馬錢子、雷公藤、杏仁、桃仁、蟾酥、蜈蚣、全蝎、朱砂、雄黃等)的中成藥常因用量過大或持續用藥過久造成中毒。據統計,在中成藥毒副反應的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藥引起中毒的約占85%以上,中毒死亡病例中約75%系超量所致。長期用藥,由于藥物在體內蓄積,造成慢性中毒,如含雷公藤制劑長期服用可致再生障礙貧血,久服含朱砂制劑及紅升丹長期外用可導致汞中毒,長期服用含雄黃的中成藥可導致砷中毒。
個別藥物長期服用還可引起依賴性。據報道,有人因慢性扁桃體炎口服牛黃解毒片(每日4片),連續服藥1年后停藥時,咽痛加重,咽、鼻竇起皰疹,全身不適,興奮失眠,食欲降低,上腹燒灼感,大便秘結。再服牛黃解毒片后,上述癥狀迅速緩解,至今已連服30年,其中多次試圖停藥,均因出現上述癥狀而被迫服藥。
現在很多人生病了都是首選中藥進行治療,因為中藥是純天然植物成分,對人體腸胃沒有刺激性,而且是全方位的調理,對人體的健康和恢復非常有利,但是很多人盡管經常吃中藥,但是卻不知道中藥吃多久才有效果,什么時間喝效果最好?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吃中藥的常識。
中藥需要吃多久才會有效果呢?
不同的疾病服藥時起作用的時間有所不同,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吸收藥物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這個時間并不是非常明確的,而且還取決于您的病情嚴重程度,如果病情相對溫和,則很快就會有效果。如果情況很重,則需要慢慢調整。
中醫注重辨證施治,根據效果,然后逐漸改變處方。一般來說,需要服用三個療程,一個療程七天,每付藥在早上和晚上各喝一次,就可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如果病情嚴重,那就需要繼續堅持治療,如果病情好轉的話,就可以慢慢停藥!
另外,由于中藥調理時間會比較長,所以在調理期間應禁止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同時注意勞逸結合,加強營養,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知道了吃多久才能有效果,接下來了解下什么時候喝中藥效果最好
不同的藥服用時間都不一樣,只有時間對了,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一般來說中藥應該這么吃:
? ?1.清晨服用滋補類藥物和調理四肢血脈的藥物
清晨陽氣生發,所以適合服用具有滋補作用的藥物,特別是滋補腎陽的藥物,在早餐前服用可以確保藥物的充分吸收,用于治療四肢血管的藥物也應清晨空腹服用,這樣可以使藥物迅速被腸道吸收,并保持高濃度,迅速發揮功效。
2.益氣升陽的藥應該中午前服用
中午之前建議服用益氣升陽的藥,因為中醫認為中午前為陽,可以發汗,午后為陰,不能發汗。所以益氣升陽的藥必須在中午前服用的。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
3.瀉下藥應在下午服用
傳統中醫認為瀉下藥“乃當日巳午之后,為陰之分時下之。”,經過很多年的實踐,很多醫生都認同瀉下藥不宜在午前服用。只能在下午服用,否則太傷人體的陽氣。
4.滋陰的藥物睡覺前服用效果最好
一般在睡覺前15到30分鐘,可以服用鎮靜安神藥,滋養陰虛和補血的藥。在晚上,內臟的功能都很弱時,如果你此時服用滋陰的藥物,效果比白天要好上數倍。
5.有些藥服用需要隔夜連著吃
常見的驅蟲藥,如烏梅丸,通常在睡前服用1次,第二天早上空腹服用一次,以方便服用充分吸收藥物,使人體的寄生蟲被殺死并排出體外。
中藥雖好,但是吃的時候有很多講究,藥物起效時間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略有不同,不要擔心。服藥前一定要認真咨詢醫生,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藥物的性質,在正確的時間用藥,這樣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能避免藥物對身體的刺激。
? ?喝中藥的六大禁忌
辛辣類
在喝中藥的時候,我們在飲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辛辣的食物,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魚腥類
魚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發物類
發物的食物一般會促進疾病的惡化,所以我們在吃中藥的時候最好也不要吃發物類的食物,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生冷類
吃中藥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不然會影響身體健康,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油膩類
油膩的食物我們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損脾胃,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 ? 酸澀類
吃中藥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澀類的食物,會刺激腸胃,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生物堿、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淀,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喝中藥的注意事項
1、喝中藥請在飯后30-60分鐘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藥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藥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藥后有不舒服或腹瀉等現象,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感冒咳嗽請停服湯藥。
4、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一般中藥均宜溫服,藥煎好后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藥物。但凡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結語:我們應該知道對于不同的病癥服藥的時間和療程都是不一樣的,一般需要連服三個療程,七天為一療程,每服藥物早晚各喝一次,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135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