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志亮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立規則”和“明界限”是父母跟孩子做朋友的前提條件。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國學文化主播朗讀音頻
近年來,有一種育兒說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認識一位年輕的媽媽,備孕之前曾給自己立下過目標:“等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要努力成為他的朋友。”很多(duo)父母小(xiao)時候是沒有(you)真正地被尊重(zhong)(zhong)過,有(you)了(le)孩子之后(hou),就像(xiang)是要彌補(bu)自己的(de)童年一般,盡量給予孩子平(ping)等、尊重(zhong)(zhong)和(he)理解(jie)。
這(zhe)種(zhong)反思是好事,然而,父母(mu)真的適合(he)和(he)孩子做(zuo)朋友嗎(ma)?
01
孩子10歲前不要以為真能和他做朋友人們常說,完美的親子關系就如朋友一般,即父子如兄弟、母女如姐妹。事實上,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這一點,哪怕孩子到了六七十歲也不會有所改變。我們的角色分工,注定了我們無法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朋友沒有責任也沒有辦法灌輸給孩子行為規范和底線教育,但父母有。一旦放棄父母的角色和責任,教育也會變得困難起來。曾經在車上遇到一對母子,男孩吵著要玩手機,媽媽一直好言相勸,卻換來孩子的不滿,急得直接上手:“快給我!聽見沒!”可能是怕孩子太吵,影響其他乘客,媽媽只好拿出手機給孩子,快下車時,她喊孩子把手機收起來,可孩子就像是沒聽到一樣,一動不動。媽媽將孩子當朋友般尊重,可孩子卻不為所動,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心中一點威信都沒有。蘇霍姆林斯基在《給父母的建議》一書中提起這樣一個故事:職工村里有一戶人家,父母非常寵愛家中三個孩子,從來不拒絕孩子們的要求,尤其是兒子維嘉,根本舍不得對他說重話。維嘉每次無理取鬧時,母親都這么說:“現在為什么要禁止他做喜歡的事情呢?等他長大了就會好的。”父母的(de)縱(zong)容,導致維嘉行為問(wen)題越來越多。
其實,維嘉的父母知道,他們可以利用父母的權威去管教孩子,但是他們故意不使用這種權威,他們認為,只要孩子長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們忽視了身為父母的責任,最終無法讓孩子成為一個守紀律的人。和孩子做朋友簡單,做懂教育的父母才是真的難。發展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將教養方式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專制型、放縱型和權威型。其中,權威(wei)型養育方(fang)式值得父母(mu)深(shen)思,這種方(fang)式對(dui)孩子(zi)既有高要求,也能(neng)高度接(jie)納孩子(zi)的感受(shou)和(he)情緒(xu)。當我們早早放棄做父母(mu)的權威(wei),面對(dui)孩子(zi)出現的種種問題(ti),只能(neng)是束手無(wu)策。
02
先盡父母職責后做孩子的朋友一位媽媽說起這樣一個故事:某年冬天,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孩子每天賴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有一天早上,孩子哭唧唧地跟她說:“我不想上學”。“為什么不想去?”媽媽問。“路上太冷了!”早上的時間匆匆忙忙,媽媽沒有那么多時間去開導孩子,她拿起衣服走到孩子床邊,抱抱他:“我知道天氣很冷,你不想去學校,媽媽可以幫你拿一件厚的外套或者叫爸爸開車送你去。
但上學這件事你沒有選擇,無論如何今天也要去學校的。就像媽媽沒有選擇,今天也要去上班一樣。”在育兒的(de)(de)過程中,我(wo)(wo)們(men)時(shi)常會遇到類似的(de)(de)情況,很多時(shi)候(hou),我(wo)(wo)們(men)是沒辦法做(zuo)到像朋友那般理(li)解孩子,尊重孩子的(de)(de)選擇,相反,我(wo)(wo)們(men)還需要跟孩子亮出(chu)底(di)線。
我們在文章中經常說道:盡量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孩子能做什么與不能做什么,是不需要父母講事實、擺道理的,因為很多原則性問題都沒得選。比如:孩子比大人睡得早;
吃飯的時候不能玩手機;
做完作業再去玩耍......這些事(shi)情(qing)是孩子必須要(yao)(yao)做的(de),沒有(you)(you)商量的(de)余(yu)地,更沒有(you)(you)必要(yao)(yao)苦口(kou)婆心地去解(jie)釋。
因為孩子的年齡,決定了他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如大人,他們的選擇靠得是本能,而不是理性。我們對他們的限制,是一種保護,孩子敬畏并遵守規則,守住行為的邊界。孩子的成長都要經歷快樂和欲望的克制,這種克制能幫助孩子更加自律,更好地與世界相處,這是為人父母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責任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生活習慣的形成要遠遠早于他們語言與思維邏輯的形成。”也就是說(shuo),在孩(hai)子的三觀建立(li)之前(qian),我們就需要去(qu)設(she)定一些規矩,監督孩(hai)子養(yang)成好的習慣。
孩子們是需要被管教、被約束的,只有在理性服從規則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他的朋友。
03
孩子渴望的父母是能給他們指引的人孩子的人生軌跡,并不會缺少朋友。他們缺少的,是人生路上的指引人。孩子們其實是希望你能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的,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指路,提供方向和指導。《家有兒女》中,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劉星和小雨責怪媽媽劉梅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劉梅委屈地說:
“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劉星回:
“我不愿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劉梅啞口無言。有時候,孩子的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長大了卻未必對父母感激,反而,他們會后悔當初的輕松和放縱。有一年去參加朋友公司的年會,看著年輕人各種才藝表演,朋友感慨地說:“小時候學小提琴,沒學幾天,因為沒耐心就放棄了。
現在想想,如果那時候有人逼自己一把就好了。說不定,今天也能上去秀一秀。”學習(xi)的(de)過(guo)(guo)程(cheng)(cheng),是一個需(xu)要(yao)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de)過(guo)(guo)程(cheng)(cheng),也(ye)是約束自(zi)己(ji)的(de)過(guo)(guo)程(cheng)(cheng),僅靠孩子的(de)自(zi)律是很難做到的(de),需(xu)要(yao)父母的(de)監督以及大方向的(de)引導。
在孩子選擇放棄之前,父母要學會適當地逼孩子一把,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父母的格局,就是兒女的方向,我們不能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位置,事事遷就他們,這樣是行不通的。
04
和孩子做朋友
需要等一等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和父母像朋友一樣相處,這種感情,當然是值得父母珍視的。但這樣的情況,一般都在孩子青春期之后,或是性格、行為習慣已經定了型。這樣的孩子大都性格健康陽光,父母不會太干涉孩子的成長,他們及時調整了養育方法,畢竟孩子越大,對自立的呼聲也越高,只有放下為人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態,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在這之前,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成人,孩子只有先心智成熟,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面,父母也要自我成長,能夠給孩子一個積極正面的示范,靠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孩子心底的欽佩和尊重,并為孩子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指導,有效幫助他們在成長中面對問題。用一言一行贏得孩子的愛、信任與崇拜,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信服你,你的所有建議,才會被孩子認真對待。這個時候,我們的相處才能算得上擁有朋友般的互相尊重。好的親子關系,不是朋友關系,而是彼此都能履行為人父母、為人兒女的責任。孩子未來需要父(fu)(fu)母(mu)(mu)把(ba)關的時刻還有很多,我們(men)不(bu)能輕(qing)易(yi)卸(xie)下(xia)做父(fu)(fu)母(mu)(mu)的責任(ren)。沒(mei)有完美(mei)的小孩,也沒(mei)有完美(mei)的父(fu)(fu)母(mu)(mu),我們(men)都需要不(bu)斷成長和(he)學習,擔負起各自該擔負的責任(ren)。
文章來(lai)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da)道家(jia)園(yuan)只作為(wei)存儲空間,如(ru)有侵(qin)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ben)文(wen)地址://n85e38t.cn/guoxue/137540.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li)于(yu)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fen)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未能(neng)及時(shi)與(yu)作者取得(de)聯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yi)的,請聯系管理員(yuan),我(wo)們(men)會立(li)即處(chu)理,本(ben)站部分(fen)文字(zi)與(yu)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shi)出于(yu)傳遞(di)更多信(xin)息之(zhi)目的,若有(you)來源(yuan)標注(zhu)錯誤或侵(qin)犯了您的合(he)法權(quan)益,請立(li)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員(yuan)郵箱(xiang):),情(qing)況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高考文言文閱(yue)讀30個(ge)(ge)常用實詞+18個(ge)(ge)···
下(xia)一篇: 《菜根譚(tan)》里最哲理的(de)30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