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為何死后要安葬在井岡山?
南方開講:一樣的軍史,不一樣的品讀!
兒子石來發來在曾志墓碑前
1928年4月,曾志與丈夫蔡協民隨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11月7日,恰逢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曾志臨產了,當時后方留守處沒有誰會接生,加上沒有醫療設備,難產使她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來了,然而由于身體虛弱,大出血不止,曾志幾度昏死過去。后來用當地草藥醫治,才把她從死神手中救了回來。可是,禍不單行,接踵而來的又是“產褥熱”,幾天幾夜持續高燒不退,孩子出生 26天后,她把孩子托付給了王佐部隊一個叫石禮保的副連長寄養。
又過了10天,曾志接到上級通知,到小井紅軍醫院任黨總支書記。她到醫院不久,就籌備著過新年。為了讓傷員們減輕痛苦高高興興地過好年,醫院里組織了演戲、唱山歌等娛樂活動。看見這些病痛的傷員個個露出了笑容,曾志心里十分開心。
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發的前一天,曾志突然接到毛澤東從茨坪寫給她的一張紙條,要她隨主力紅軍出發。原來前委為了做好沿途的群眾工作,成立了一個工農運動委員會,下設婦女組,考慮到曾志做過地方群眾工作,有經驗,就推舉她為婦女組組長。離開井岡山時,已沒有一丁點兒的時間讓她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了,第二天一早,曾志拖著虛弱的身體,忍痛別子毅然隨部隊離開了井岡山。
1951年夏天,時任廣州電業局黨委書記的曾志委托一個訪問團的同志到井岡山后,打聽一下她孩子的下落。訪問團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很快找到了24歲還不知道自己親生父母是誰的石來發。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石來發來到廣州,終于見到了媽媽。在廣州呆了20多天后,石來發便回到了井岡山。后來,石來發希望媽媽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但是身為中組部副部長的曾志,卻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毛主席的兒子都去前線打仗,你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務農呢?!”他牢記母親的教誨,在井岡山上擔任了幾十年的護林員。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她的女兒陶斯亮和兒子石來發遵照母親生前囑托,將其骨灰安葬在一處小山坡上,小小的墓碑上鐫刻著“魂歸井岡——老紅軍戰士曾志”11個紅字。距曾志墓400米之外,就是當年她工作戰斗過的紅軍醫院,以及慘遭敵人殺害的130多名戰友的集體墓穴。孩子們本想為一生歷盡磨難的媽媽在井岡山修個好墓,可誰知曾志生前就立遺囑:“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中設靈堂;京外家人不要來,北京的任何戰友不要通知……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過的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旁的樹林里。”陶斯亮在給媽媽的小花圈上這樣寫道:“您所奉獻的遠遠超過一個女人,您所給予的遠遠超過一個母親!”
曾志(1911年4月4日 — 1998年6月21日),女,原名曾昭學,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隸州宜章縣(今湖南省宜章縣)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組織戰線杰出的領導者,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
故事講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縣人,1983年入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記者協會理事,《軍營文化天地》雜志原副主編,《解放軍生活》雜志原主編,新浪網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報》專欄作家。現為少年特戰兵訓練營總指揮,志在為培養優秀少年做貢獻。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語——走進名人的親情世界》、《苦戀樹》、《八榮八恥——辛勤勞動篇》、《中小學課本里的“星火燎原”》,報告文學集《神龍汽車團》(與人合著),繪本《捉迷藏》等。報告文學《星火燎原》曾獲解放軍文藝獎。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35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