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弱抑強、各個擊破分化政策到明蒙全面戰爭,朱棣終于坐不住了
經過3年與朝廷大軍的周旋和鏖戰,燕王朱棣成功奪得皇位,建元“永樂”,成為明帝國的第三位皇帝。但在這場空前激烈的皇室操戈中,朱元璋精心構建數十年的北疆防線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對剛剛登基不久的永樂皇帝朱棣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自北元滅亡后,漠北蒙古勢力分裂成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兀良哈勢力最弱,分布在今天西遼河、老哈河一帶,早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就歸附明朝。明廷在兀良哈部所在地區設立了3個羈縻衛所——朵顏衛、泰寧衛、福余衛。朵顏衛是兀良哈部眾的主要根據地,位于屈裂兒河(即今歸洮河,位于內蒙古扎賚特旗境內,是洮兒河的支流)和朵顏山;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福余衛位于福余河(今烏裕爾河)流域。后以朵顏衛獨大,故又稱“朵顏三衛”。盡管兀良哈部名義上是明帝國屬民,但由于其靠近韃靼,經常受韃靼脅迫一起騷擾明邊。
韃靼又稱東蒙古,主要活動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一帶,勢力覆蓋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并占據了曾經是蒙古帝國和北元政權的首都和林,所以被視作是蒙古本部。在永樂年間,大部分時候都是韃靼部威脅最大。它不僅僅最靠近明帝國,還經常聯合東邊的兀良哈南下騷擾明邊。這也正是朱棣五次遠征蒙古中有四次針對韃靼的原因。
瓦剌也稱衛拉特,位于韃靼以西、亦力把里(今新疆中亞一帶)以北,主要活動在科多河、額爾齊斯河、準噶爾盆地,遠及中亞附近。與韃靼不同,瓦剌并非黃金家族后裔,它雜糅了大量中亞草原民族血統,由于與成吉思汗世代聯姻,才并入蒙古大家庭的。所以韃靼一向將瓦剌視作蒙古別部,甚至不把他們當蒙古人看待。即便是在日后,統一全蒙古的瓦剌太師也先自立為蒙古可汗,也不久即慘遭韃靼知院所弒。不過在永樂年間,瓦剌分裂,被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3位首領控制,而太平和把禿孛羅都是親明派首領,所以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瓦剌對明帝國的威脅不如韃靼大。
針對漠北蒙古已經分裂成3個部分的事實,朱棣采取扶弱抑強、各個擊破的政策對其分化瓦解,以期蒙古高原勢力達到動態平衡。正所謂“分則易制,合則難圖”。早在隋朝,外交家長孫晟就用均勢政策離強合弱,致使強大的突厥汗國分裂成東、西兩大部分。要實現均勢,有招撫和戰爭兩種手段。就成本而言,戰爭遠比招撫高昂,更何況三年靖難之役給明帝國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明軍一時無能力大規模出塞。所以,朱棣在永樂初年對國內進行休養生息,對漠北蒙古則提供優厚的待遇,對投降的蒙古首領大量授官封爵,極大地擴充了韃官體系。
據邸富生先生統計,永樂朝歸附的蒙古人可能達5萬人之眾。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吳允誠。吳允誠本名把都帖木兒,于永樂三年(1405年)率其部眾5000人歸附明朝。朱棣大喜,賜其漢名吳允誠,并任命他為右軍指揮僉事。日后,他曾兩次參加遠征漠北之役,為明帝國鞏固邊防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最關鍵的是要使蒙古諸部首領臣服。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冊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如前所述,鬼力赤弒北元皇帝坤帖木兒,自立為韃靼可汗,但鬼力赤并不具有黃金家族血統,所以在蒙古諸部沒有號召力,地位岌岌可危。朱棣抓住這個機會向鬼力赤拋出了橄欖枝,因為根據勢力均衡理論,扶持一個較弱的首領,有利于分裂。朱棣遣使朵兒只等前往漠北招諭鬼力赤:“今天下大定,薄海內外皆來朝貢。可汗能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使邊城烽堠無警,彼此熙然共享太平之福,豈不美哉!”(嚴從簡《殊域周咨錄%uB7第十八卷》)盡管鬼力赤對此沒有積極回應,但朱棣的招撫政策效果顯著。不僅如此,朱棣還一反洪武時期“嚴交通外夷之禁”,在明蒙邊境設立馬市,允許蒙古部落與明帝國通貢互市,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明蒙關系。
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將軍皇帝,朱棣深知僅僅依靠和平手段是不足以控制蒙古諸部的。他還通過廣泛設立羈縻衛所來實現自己的宏圖偉略:東設奴兒干都司,以松散的179個衛所管轄女真人,將整個東北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納入帝國版圖,并經常派中官帶領明軍巡視烏蘇里江、松花江及黑龍江,使奴兒干都司與朵顏三衛相互呼應,對東蒙古進行嚴密監視,同時切斷韃靼與朝鮮的聯系;西置哈密衛以隔絕蒙古與烏斯藏的通道,以收“斷匈奴左臂”之效;將大量蒙古降卒安置在漠南。這樣,朱棣布置的“巨網”通過女真人、兀良哈人、漠南蒙古降卒,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對漠北蒙古進行包圍壓制,迫使其北逃。
對于那些不識時務南下騷擾的蒙古頑固分子,朱棣則采取積極防御的政策:
“向虜未入寇之時,屢敕爾等嚴守備,勿輕忽。今聞虜入境劫掠,此不用朕命故也。其即收集各屯人畜于近城暫住,嚴固守備,審度事機,可發軍則發,不可即止,務在萬全,慎毋輕率,前過深,可為戒矣!”(楊士奇等《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uB7卷十四》)
但僅僅“嚴固守備,審度事機”,只能讓自己陷入被動。所以朱棣在防御的基礎上適當主動出擊,發動“有限戰爭”,出動軍隊“哨捕”,即搗巢戰術。明軍派少量精銳騎兵出塞,出其不意突襲蒙古諸部根據地,或于秋冬對蒙古草原縱火焚燒,以堅壁清野的“燒荒”使蒙古不堪其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諸部的勢力,從而達到減少蒙古勢力南下次數的目的。
和平始終是短暫的,永樂五年(1407年),在漠北飽受非議的韃靼可汗鬼力赤被韃靼掌權人物——太保、樞密院知院阿魯臺所殺。同年,阿魯臺迎立北元末帝坤帖木兒的胞弟本雅失里為韃靼可汗;其本人自任韃靼太師,仍掌握實權。剛即位的本雅失里和阿魯臺一樣,都具有很強烈的反明傾向。這是由于本雅失里早年生活在帖木兒帝國的緣故。
當時正是帖木兒帝國的全盛時期,本雅失里想必是親眼看見了帖木兒大帝拘留并虐待傅安、郭驥等明帝國使臣,甚至還公開侮辱明帝。永樂三年,69歲高齡的帖木兒大帝還計劃親率20萬遠征軍伐明。要不是帖木兒大帝在征途中病逝,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的一場大戰一觸即發。而這一系列極端蔑視明帝國的舉動,深刻助長了本雅失里對明的仇視。遠在都城南京的朱棣并不清楚這些情況,依然延續一貫的招撫政策。永樂七年四月,朱棣派郭驥出使漠北,并將剛剛俘獲的22個本雅失里部屬送還。沒想到傲慢的本雅失里非但沒有領情,還殺了使臣郭驥,并準備向東攻擊兀良哈。消息傳來,誠心懷柔蒙古諸部的朱棣大為光火:“朕以至誠待之,遣使還其部屬,乃執殺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逆命者必殲除之耳!”(毛佩琦《永樂皇帝大傳》)
鑒于漠北草原勢力失衡,朱棣已決意對韃靼大規模用兵,這標志著明蒙關系由有限戰爭轉變為全面戰爭。
本文節選自《戰爭事典034》
目錄
后亞歷山大時代的希臘爭霸——克里奧門尼斯戰爭
廓清漠北——朱棣五次遠征蒙古之役
尼德蘭上空的橙色旗——荷蘭立國記和八十年戰爭簡史
收藏
舉報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315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