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喜歡看古裝影視劇的讀者,一定會對接下來的場面不感到陌生:當帶著皇帝圣旨的御史前來,大家趕緊恭恭敬敬地跪下,而御史清了清嗓子,便開始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實際上,并非所有的圣旨開頭,都是這么幾句話,一直到明清之后的時間段才正式出現,而在此之前,皇帝寫下的命令,也是多種多樣的。
從秦始皇開始起,圣旨開頭并沒有什么固定的內容,但根據《史記》記載:“命曰‘制度’,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委任人的時候讀作“制”,命令稱為“詔”),除此之外,布告的公文稱為“誥”。因此我們在漢唐宋時期看見的圣旨原本,基本都帶著“制”、“詔”、“誥”這幾個字。
唐代時期,由于圣旨不少是中書省起草,門下省負責審核,以至于圣旨的開頭也成了“門下”二字,之后便直接是圣旨內容,直抒胸臆。
在此前,圣旨都不過是公司最高領導的公文命令而已,然而到了北宋皇帝宋徽宗的手上,這個文藝青年卻不愿意走尋常路,非要將其抬高一個臺階,不少開篇為“朕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眷命”,說白了就是自己是尊照天意,才頒發了這樣的一道命令,圣旨的神圣地位,也就被確立起來。
那么“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8字名言,是誰發明的呢?正是明太祖朱元璋,以至于后人明清統治者用了500多年,聽著也是異常耳熟。然而如今很多人卻也都讀錯了。
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自詡為元朝皇統接替者的他,想要樹立起正統地位,一邊急急忙忙地讓宋濂編撰《元史》,象征其以過去,一邊自然就是在圣旨當中做文章,弄了這么一個花樣。只不過現在讀者的斷句,卻是錯的,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根據明代《祖訓》記載:“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
除此之外,“至列圣所封者,無論為功勛,為恩澤,為文武,亦必“奉天”為號,至今不改。”
朱元璋的做法,當然是為了表示天子的威嚴,而清代的大學者俞樾在《茶香寶續鈔》中提出,朱元璋之所以將自己稱為“奉天承運皇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論奉天殿名而及之”。南京時期,奉天殿,正是朱元璋所在的皇宮,也象征著皇權,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舉行遷都的他,在北京的皇城當中,也是按照原模原樣的奉天殿所打造居室。后世也就繼承這個習慣了。
當然,在清代不少命令當中,似乎圣旨前面的幾個字,都是分開來,再加上人們喜歡分為兩種方法來讀,也就導致斷句上的錯誤。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315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