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于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后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江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消滅的。江國為殷商到春秋時期,伯益后人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度意欲江國來說,國名又作“鴻國”、“邛國”,古讀“gāng”音。這個諸侯國以“鴻鳥”作為圖騰。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記載,江國的始祖為伯益之三子,曾被夏朝第一位君主啟冊封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國。因此,對于江國來說,和秦國等嬴姓諸侯國,可謂同宗同源了。到了春秋時期,江國被強大的楚國消滅。
一
首先,對于江國這個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始祖江元仲為伯益之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伯益的后代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一帶)。與此相對應的是,對于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始祖秦非子是商朝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后,而就商朝名將飛廉來說,也是伯益的后人。所以,江國和秦國一樣,都是嬴姓諸侯國,也即二者存在同宗同源的關系。當然,秦國地處今甘肅、陜西一帶,和江國之間沒有接壤,所以這兩個諸侯國的交集不是太大。
對此,《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世本》也說:“江、黃皆贏姓國。”
周朝時期,江國的都城位于今河南駐馬店市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持這種觀點的人的證據是,這里發現了江國故城。江國故城約有900平方公里,距淮河1公里,城池約有2.4平方公里,是一片險拔的高地,古稱“鳳凰臺”,當地人叫它“烽火臺”。西北角有座2000平方米的圓錐形土堆,曾是江國君主游樂、納涼的地方,古稱“江亭”。
二
江國建立初期,曾一度繁榮,國力強盛,百姓漁、獵、耕、織,安居樂業。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西周時期,江國不僅地處中原之地,而且周邊沒有強大的諸侯國。在周王室的威懾之下,楚國等大國更是沒有辦法染指中原。但是,周幽王被殺后,周平王東遷洛邑后,江國等小國的命運也發生改變。在春秋時期,周王室自身地位和威望的下滑,導致諸侯爭霸的局面形成。在此背景下,江國等小國,不僅需要依附于周邊的大國,還無法避免最終被消滅的結局。
春秋初期,作為一個相對弱小的諸侯國,江國曾依附于楚國,而就楚成王來說,則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江國的君主。對此,在筆者看來,楚國通過聯姻的方式,以此向中原之地施加自己的影響力,比如申國、蔡國等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也和楚國存在聯姻的關系。當然,伴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聯姻并不能阻擋楚國吞并這些諸侯國,比如申國、蔡國等諸侯國,最終都被楚國吞并了。
三
等到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時候,江國則選擇依附于齊國。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春秋》中記載,僖公二年(前658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左傳》曰:“服江、黃也”,杜預注:“江、黃,楚與國也,始來服齊,故為合諸侯”。
齊桓公在位時,江國又參加了北方諸侯國針對楚國的陽谷和召陵之會。和黃國一樣,江國雖然想要遏制楚國,卻不敢和楚國直接相抗衡。所以,江國不敢貿然參與直接伐楚的行動。即便如此,江國已經得罪了決意北上東進的楚國。
公元前624年,“楚師圍江”。后來因為晉國出兵救江,楚師暫時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舉滅掉江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左傳·文公四年》的記載,楚國消滅江國的行為,明顯刺痛了同姓秦國,秦穆公為之服哀。
正所謂“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杜預《注》:“降服,素服也、}意思是秦伯公穿樸素的衣服,表示悲哀謙卑,和現在的降半旗意義是一樣的。出次、不舉、過數。大夫諫,(秦伯)公曰:“同盟滅亡, 雖不能救,敢不矜乎!(雖然江國也為嬴姓,但不能相救,實為慚愧,大丟面子。)吾自懼也。對此,在筆者看來,秦穆公在位時,秦國雖然走向了強大,但是,當時的秦國,依然不能和楚國正面相抗衡。況且,江國靠近楚國,而遠離秦國,這促使秦穆公自然是愛莫能助了。
四
最后,總的來說,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采取或聯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國,以圖復興。后來,江國又與齊、宋等諸侯國聯合,試圖抵擋楚國的鋒芒。到了魯文公四年(前623年),楚國國君楚穆王一怒之下滅掉江國,江國君主的后人紛紛逃散,流落外地,以國為姓,始有江姓這個姓氏。江國所屬人口,史書中未見記載,根據其時代人口密度推斷,其人口當在一萬人左右。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江姓和春秋時期的江國,自然存在直接的關系。當然,這樣的情況,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比較普遍的。比如鄭國滅亡后,后人以國號鄭作為姓氏。同樣的道理,秦國、楚國、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等諸侯國的國號,基本上都成為了比較常見的姓氏。
如今,江姓的人口已330余萬,為全國第79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江姓人口由40萬增到330多萬,增長了9倍多。在全國的分布上,江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廣西、廣東、江西、安徽這四個省區,大約占江姓總人口的49%,也即接近一半了,其次分布于福建、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這五省又集中了30%左右。
轉折點: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戰而怯于私斗”,聞戰則喜,“鄉邑大治”。連周天子也送禮給孝公,封為“方伯”(一方諸侯領袖),各國紛紛前來祝賀,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富足的國家。
順序: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于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帝國。秦朝開國君主秦王政自稱始皇帝,從此有了皇帝一詞語。國號秦,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于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307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