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伊朗發現印有漢字的文物,專家翻譯后:原來波斯曾是中國的

歷史來評說 2023-09-20 12:50:21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中國領土面積非常大,遠到歐洲、東南亞,完全不比現在的陸地面積和水域面積小。現在很多國家都曾經隸屬于古代中國,但卻有很多亞歐國家并不相信這一歷史事實。

20世紀中期,歐洲學者在伊朗境內進行考古時,發現了文物,是兩封伊朗古代的信件,信件落款處各蓋了一個王印,王印上寫著的是正是古代中國元朝的六個漢字:輔國安民之寶。因此有歐洲考古專家認為:波斯曾經隸屬于中國。

其實,根據我國歷史資料的記載,十三世紀初期,成吉思汗成立蒙古國,隨后,成吉思汗曾率領蒙古大軍,先后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西征,進攻過東歐,橫掃波蘭等沿線小國。

在成吉思汗進行西征后,忽必烈和阿里布哥進行帝位相爭,蒙古國內因此發生內戰,此后,跟隨成吉思汗在外征戰的反叛勢力開始分裂,各自占領亞歐部分地區,從而迅速形成了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伊兒汗國、察合臺汗國等四大汗國。

其中,伊兒汗國就是現在伊朗的歷史前身。1221年,成吉思汗成功占領了波斯東部多個城池,但成吉思汗并未在波斯東部設立政權,接著轉向其他地區進行征戰。

隨后,叛徒窩闊臺率兵攻打波斯東部境內成吉思汗的軍隊,隨即占領了部分地區,成立了窩闊臺汗國。125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受成吉思汗的命令進行西征攻打叛軍,在打敗叛軍后,旭烈兀便在這里重新建立了政權。

隨后,忽必烈成為大汗,并將其地封為伊兒汗國。旭烈兀攝政,伊兒汗國自此正式成立。1265年,旭烈兀去世時,任命其長子阿八哈繼位,并留下遺言給阿八哈。

旭烈兀要求阿八哈繼位后要繼續支持和擁護忽必烈,另外,阿八哈要完成忽必烈的指令,消滅埃及王朝馬木留克,繼續向西征服埃及,擴大領土。

阿八哈和父親一樣擁護忽必烈,并堅持其會與蒙古帝國一同共存亡。阿八哈繼位后,并沒有馬上登基攝政,因為新皇登基需要大汗的任命詔書,而阿八哈當時并沒有忽必烈的任命詔書。

即便其他將領已經占領部分地區成立了三個獨立政權的汗國,但阿八哈也不愿成為伊兒汗國的攝政王。當時由于伊兒汗國離蒙古帝國太遙遠,信息傳遞受阻,阿八哈整整等了五年時間,才等來了忽必烈的一份任命詔書。

這五年期間,阿八哈始終堅守伊兒汗國是大汗的一部分,自始至終都沒有要自立為王,忽必烈知道阿八哈的忠誠后,十分的感動。

因此,忽必烈命令特使出使伊兒汗國,并親自為阿八哈打造一頂王冠和一塊王印,王印上面正是刻有“輔國安民之寶”這六個漢字,而此后,王印也成為了伊兒汗國歷代的傳國玉璽。

凡是重要公文信件都要由此王印來蓋章。所以這次伊朗出土的古代文物真正地印證了,“伊朗曾經隸屬于古代中國”的這一歷史事實。

結語:

其實,許多歐洲學者都不相信現在很多國家曾經隸屬過于中國,但隨著考古科學家越來越多的發現,很多國家現在都出現了很多中國的古代文物。但事實勝于雄辯,盡管世事變遷,歷史是磨滅不掉的,我們應該要尊重歷史。

細細考究,古代中國真的是地大脈搏,地域遼闊,歷史源遠流長。正如林則徐所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以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保持我們中國人應該有的文化自信。

印度寫什么文字

問題一:印度主要的文字有幾種?過去或現在用于書寫南亞和東南亞多種語言的數十種文字的統稱。除了約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世紀使用的衣文字外,該地區所有現存文字皆源于婆羅米(Brahmi)文字,中世紀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紀)是最早的證明。在阿育王以后的6個世紀里,婆羅米文字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變體。北方形式發展成所謂的笈多體文字(4~5世紀),最后發展為天城體文字(現用來書寫梵語、印地語、馬拉塔語、尼泊爾語)、孟加拉文、奧里雅文和果魯穆奇文,錫克教籍文字,也用于印度的現代旁遮普語的前身。南方形式則發展成僧伽羅語、泰盧固語、坎納達語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后者形成其他多種文字的基礎,包括泰米爾語和馬拉雅拉姆語、許多東南亞文字(例如那些用頂書寫孟加拉語、緬甸語、高棉語、泰語、老撾語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

問題二:印度古代的文字是什么?LS不對!!,使用楔形文字的主要是蘇美爾語,亞述語,巴比侖語,古波斯語,赫梯語等等...
印度主要使用天城體文,其來源據說是中東的阿拉美文(和現代的希伯來文基本一樣),而阿拉美文來自腓尼基文
梵文
拼音 fàn wén
不僅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也是佛教的經典語言(悉曇體)。梵文佛典起初是書寫于貝多羅樹葉上,故又稱“貝葉經”。 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約公元前1000年)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禮儀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唐僧(唐三藏法師)玄奘取經時的經書都是用悉曇梵文寫的。
梵文對現代漢語的影響:隨著佛經的翻譯,很多梵文詞匯進入了漢語,如:佛、菩薩、菩提、涅盤、覺悟、禪定、剎那等。新疆的焉耆 *** 自治縣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
[編輯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元音a音,輔音與其它元音拼寫的時候,將元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元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元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一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一起。
[編輯本段]梵文的輔音串字母
輔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梵文一共有一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問題三:印度的文字怎么寫印度語言和文字非常復雜,各邦和各族群中使用不同的語言。一般來說,官方使用主要使用 英語 和 hindi語(即北印度語或印地語)。
譯: xiaoyuhang ?? 印地語中人名使用英語字母拼寫。

問題四:求一篇印度文字的文章 *** 語言 制作方法 在線翻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五:印度的文字印度社會的主流文字為印地語 ?? ?,比漢字好寫嗎?哈哈,他們的電視、報紙包括街上的招牌基本都是印地語。
雖然號稱官方語言也有英語,但是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懂,大街上的普通老百姓是懂一點點。
印地語在大部分地區是通行的,但印度語言種類繁多,有的邦或地區就用自己的語言,banjiabi,bangaoli。

問題六:請問印度現在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梵語相當于印度的文言文。只是宗教人員和學者研究的語言。希伯來語是猶太人(以色列人)的語言。和印度毫無關系。印度語言文字眾多,不能通話,官方通用英語。在南方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幾乎沒人用北方的印地語hindi(印度所謂的國語),印度沒有主體民族。人口矗多的是印地人,比例在40%。沒有絕對的優勢。所以其他民族當然不愿意學印地語。hindi alphabet 印地語字母
librarykvpattom.files.wordpress/2008/09/alphabet.gif
用谷歌搜索hindi alphabet and pronunciation 可以得到更多的答案。
google/...indi+a

問題七:古印度文字現能見到最早的,是被稱為“哈拉本”文字的印章文字,應早于前2000年。是一種刻劃在一枚枚印章上的象形文字。至今未解。
波羅米文(brāhmī)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系統,是現代印度式文字如天城文、泰米爾文、孟加拉文、藏文的來源。最早的文獻溯源于前3世紀。

問題八:古印度用的是什么文字?古代印度自公元前第1千年中葉至公元8世紀使用的文字。主要見于印度各地出土文物及石刻上。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曾產生過象形文字,但隨哈拉帕文化的結束而絕跡。前第 1千年中葉、雅利安人建立國家,才逐漸產生字母系統的文丁,此即古印度文字的開始,其記述的語言主要為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8~9世紀時,中國造紙術傳入南亞,紙寫典籍逐漸增多,古雅利安語逐漸發展為近代印地語,古代字母亦為近代字母取代,古印度文字逐漸不為人知。19世紀后,有關銘文和文獻陸續被發現,1837年英國學者J.普林塞普(1799~1840)釋讀阿育王銘文成功,同時,印歐語系和古雅利安語的研究也有重大發展,這樣就奠定了古印度文字研究的基礎。
在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古印度文字曾使用多種字母(或字體),以記錄古雅利安語(又稱印度 -雅利安語)的各類語言、方言以及南印度的不屬古雅利安語的土著語言,演變相當復雜。大體而言,古印度文字使用了兩類字母:婆羅謎字母和伽羅斯底字母,兩者皆來源于西亞的阿拉美亞字母。婆羅謎字母在印度的使用較伽羅斯底字母為早,可能為兩河流域旅印的商人帶入,前7~前6世紀間已有流傳,但當時書寫材料多為棕葉之類,今已毫無留存;伽羅斯底字母(或譯衣字母)狀如驢唇,又稱驢唇體,大約在波斯統治中亞及印度西北邊境時傳入(前5世紀),僅使用于印度西北一帶。現存婆羅謎字母和伽羅斯底字母的最早銘文皆見于阿育王石刻和石柱,兩體并用,可見當時文字并未統一。以后婆羅謎字母又演變為多種不同字體,主要有悉曇體和藍查體,7世紀后又形成天城體,行用至今。伽羅斯底字母至3世紀后即不再使用。此外,在印度南部還有用婆羅謎字母書寫的古泰米爾銘文,其語言屬于非雅利安語的土著語言(達羅毗荼語),這是20世紀有關古印度文字的新發現之一。現已知古泰米爾文銘文約76件。近年阿里卡梅杜遺址發現了20余件陶器上的題銘,對研究印度南部的歷史及土著文化很有幫助。古印度文字隨佛教和印度文化傳入中亞、東南亞諸國,對各國文字發展有一定影響。

問題九:印度文字你好怎么寫?你好:Namaste 發音: 納馬斯 dei
晚上好:Namaskar 發音: 納馬斯旮
你好嗎?:Kaise ho? 發音:該 SEI 侯?

4大文明古國是如何被斷代的,為什么會被斷?

1.古巴比倫文明的興衰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曾經誕生過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這塊廣袤肥美的平原,由發源于小亞細亞山地的兩大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發展灌溉農業。幼發拉底河高于底格里斯河,人們很容易用幼發拉底河的水灌溉農田,然后灌溉水排入底格里斯河,再流人大海。良好的生態系統帶來了發達的農業,農業的發展又帶來了繁榮昌盛,在兩河流域建立了宏偉的城邦。從公元前500多年開始,巴比倫文明逐漸走向毀滅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將近2 000年,變成了歷史遺跡。古巴比倫文明的敗落曾經是一個秘密,而地理學和生態學專家對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倫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由于古巴比倫人對森林的破壞,加之地中海的氣候因素,致使河道和灌溉溝渠嚴重淤塞。為此,人們不得不重新開挖新的灌溉渠道,而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積。如此的惡性循環,使得水越來越難以流人農田。一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壞,導致土地荒漠化、沙化;另一方面,古巴比倫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如何排水洗田。由于缺少排水系統,致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下水位不斷上升,給這片沃土罩上了一層又厚又白的“鹽”外套,使淤泥和土地鹽漬化。生態的惡化,終于使古巴比倫蔥綠的原野漸漸褪色,高大的神廟和美麗的花園也隨著馬其頓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們被迫離開家園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內的古巴比倫遺址已是滿目荒涼。

2.埃及文明的衰亡:
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開始了跨越5個王朝的第三中間時期(前1070年-前664年),其間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進入古埃及后期,最終在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所滅,古埃及時代結束了。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埃及二十六王朝后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內戰,建立了短暫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前332年埃及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亞歷山大死后,其部將托勒密一世占領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也被稱為法老,但當時的埃及已經是徹底在外族人的統治下了。

3.古印度文明衰落之謎:
通常意義上認為,古印度的文明時代是從公元前1000年后期的吠陀時代開始的。然而新的考古材料證明,整個史前時期直到文明出現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19 世紀20 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新的遠古文明———哈拉帕文明,這個文明曾興旺發達了幾個世紀,后來突然衰落。那么這個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樣毀滅的呢? 19世紀早期,印度旁遮普地區的哈拉帕曾出土過許多古物和兩枚印章,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22 年,印度考古學家在信德地區的一個古代佛塔下面,發現了被塵土淹沒、沉睡了幾千年的古城遺址———摩亨佐·達羅,同時也出土了類似的印章和古物。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這兩座古城的城址,設計復雜,文物多彩,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畫卷,使人們看到了作為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發展的文化。后來又陸續出土了若干的文化遺址,按考古學界以首次發現的地點命名的習慣,它們又共同被稱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是早已被人們遺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獻中甚至沒有關于它的傳說,當然更沒有關于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了。由于在兩河流域遺址發現有印度河流域的的印章,考古學家推測約在公元前2350 年至1770 年間,印度河流域與兩河流域之間的人們曾有商業往來。據此大體可以推定, 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帕文明存在于約公元前 2300至1750年。
到公元前1750年,卻突然衰落,從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熄滅了。這個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樣毀滅的?學者們也有種種不同的推測。
有些學者認為,由于雨量減少,信德地區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方。有些學者認為,哈拉帕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風等災變的結果。有些學者認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變成了沙土,人們被迫離去。
以上推測都把哈拉帕文化的衰亡歸因于種種自然災害,但是自然災害不足以說明———分布在那么廣闊土地上各城市為何一齊衰亡?
有些學者認為, 由于土地的過度耕作、水利設施被忽略或破壞以及長期伐林掘土燒磚, 土壤逐漸惡化, 致使哈拉帕文化趨于沒落。有些學者認為,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富足, 引來了山地部落的入侵, 結果造成文明的毀滅。
還有學者認為,哈拉帕文化的衰亡是雅利安人侵入的結果。這種學說雖然曾經盛行一時,但是雅利安的侵入在公元前1500 年以后,而現在已經測定哈拉帕文化在此以前就已經衰亡了。因此,哈拉帕文化衰亡的原因仍然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并不規范

許多年來,我國一直流傳著“中國和埃及、巴比倫、印度并稱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但是,我查閱了一些權威的“世界歷史”著作,發現這種說法只在我國流行,并沒有得到世界范圍的歷史學界的公認。

20世紀是人類各文明全面交流、溝通、融匯為一個整體的全球化(地球村)世紀。200多年以來國際考古學、歷史學獲得驚人的發展,所有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對于“文明與文化”的基本觀點逐步趨于一致。但是,全世界沒有一部歷史著述采用“中國和埃及、巴比倫、印度并稱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

因為這個說法并不規范,缺乏科學論證和史料的根據。

“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從何而來?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是在梁啟超寫于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最初創始“四大文明古國”之說。這首七言長詩寫道:

初為據亂次小康,四土先達爰濫觴: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鄰相望,

(梁啟超自注:侯官嚴氏考定小亞細亞即漢之安息,今從之。)

(梁啟超自注: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

梁啟超并不是歷史考古學家,他的這首七言長詩只不過抒發一種感想,并沒有學術上的確鑿根據。所以不足為憑。我們還是考察一下學術界的論點。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長期擔任倫敦大學教授。他的12卷本巨著《歷史研究》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在《歷史研究》一書的開頭,湯因比就指出,以往歷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國家作為歷史研究的一般范圍,這大大限制了歷史學家的眼界。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范圍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時包括幾個同樣類型的國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

湯因比把6000年的人類歷史劃分為21個成熟的文明:

埃及、蘇美爾、米諾斯、赫梯、巴比倫、古印度、希臘、伊朗、敘利亞、阿拉伯、古中國(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瑪雅(中美洲)、中國(唐以后)、天竺(興地)、朝鮮、日本、拜占庭、俄羅斯、墨西哥、育加丹。

另外還有5個中途夭折停滯的文明:玻里尼西亞、愛斯基摩、游牧、斯巴達和奧斯曼。

如果要說“古國”之“國”,那么古代“蘇美爾、米諾斯、赫梯、巴比倫、希臘、伊朗、敘利亞”都是不同的“國”,都是比古中國更早(或幾乎同時)的“文明古國”,哪里來的“四大”?事實上不能成立。

一般說來,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000—3000年地中海及波斯灣周圍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擴展到以色列、希臘群島(克里特和邁錫尼)、伊朗、敘利亞等地,由考古證明:這些地區的文明都早于中國(已經得到考古證實的是公元前1500年商代文明,而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代的證據尚嫌不足,還沒有發現文字和青銅器工具等,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

只有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嗎?

多年以來,我國還廣泛流傳一種“所有的文化都中斷了,只有中華文明還在延續”的浮夸虛驕的“觀點”,這不僅是“戲說”、簡直是信口開河的“胡說”,是不懂裝懂、妄自尊大的集中表現。

2000年1月12日,中新社報道說:“長途跋涉了兩萬余里、途經四大文明古國、三大宗教發源地的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攝影車隊,昨天在萬里長城西端起點的嘉峪關舉行了隆重的入關儀式。……余秋雨說,親眼目睹幾個與中華文明一起繁榮,甚至更早成熟的古老文明,都滅亡了,或者衰敗了,只有中華文明還在延續,還在生機勃勃地發展,……。”

2003年04月01日余秋雨發表談話:《深入反思中國文化》。他斷言:“我走完全世界的一些文化的發祥地之后,我的反思更多的是考慮中國文化未滅亡的原因,唯一就它沒有中斷,所有的文化都中斷,唯一它沒有中斷原因何在,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不知道余秋雨對于這個問題想得怎么樣啦?

到底“想”出什么名堂沒有?

還不過是故弄玄虛的空想、夢想、幻想、狂想?

數年來,余秋雨先生不知厭煩地再三鼓吹:“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而其它古代文明都中斷甚至煙滅了。”他所謂的“千禧之旅”是“補上了中國文化研究很有價值的一個空缺”。

這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是不懂裝懂、不學有術的自做多情的編造。

歷史考古是嚴格、嚴謹、嚴肅的學問,不是像黃梅戲那樣可以隨心所欲編造神話而“戲說”的!

余秋雨再三重復的、毫無新意的斷言,并不符合事實。他又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而不作更正,以至于以訛傳訛、誤人子弟。

一些學者、報刊媒體和科研教育機構,長期以來頻繁地重復鼓吹“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的不正確說法,在社會上造成嚴重的誤導,必須加以澄清。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巨著《歷史研究》中,有一章對各個文明的考察(第九章)列出了圖表。從湯因比的權威性圖表可以看出,至少希臘文明和印度文明都一直延續至今,而并非“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而其它古代文明都中斷甚至煙滅了。”

如果說:古埃及、蘇美爾、米諾斯、赫梯、巴比倫……等古代文明沒有延續到今天,如果說:安第斯(南美洲)、瑪雅(中美洲)文明已經滅絕,玻里尼西亞文明、愛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達文明和奧斯曼文明等5個文明中途夭折停滯了,那么還說得過去。

但是,實際上希臘文明和印度文明這兩大文明,比中國文明更加古老。

考古發掘證明:希臘文明開始于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明開始于公元前2000年,都比古中國文明更早得多。

至今居住在希臘的還是古希臘人的后代,一脈相承使用的還是希臘語,保存和發揚光大了悠久的希臘文明;

至今居住在印度的還是古印度人(達羅俾多和雅里安人)的后代,一脈相承使用的還是印度各語言和方言,保存和發揚光大了悠久的印度文明;

他們何曾“都中斷甚至煙滅了”?

余秋雨如此信口雌黃,要是希臘人和印度人(還有伊朗人、敘利亞人等等)一起來質問你余秋雨,那么你何以應答?張口結舌罷了。豈不丟人現眼到家啦?

對于世界文明的初步看法

根據今天我們對于人類文明史的認識,應該承認:過去流行的“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并不規范。

首先,不該說“國”而應該稱為“文明地區”——考古研究表明:年代最古老的幾個文明地區是:兩河流域(蘇美爾、亞述等許多國家)、尼羅河流域(古埃及各王朝、各國)、印度河流域,等等。這三大地區,首先出現了文字和青銅器,這是文明的最重要標志。它們可稱為“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區”。

而事實表明:中國古代的甲骨文字,年代遠遠晚于尼羅河流域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楔形文字。事實表明:夏商文明的年代,比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要晚2000—3000年。但是,這“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區”后來由于外族入侵和其他原因而中斷了,但是三大最古老文明的成果實際上并沒有“湮滅”,它們對于人類文明的貢獻和影響,一直保留下來了。例如世界通行的拼音字母、各種工具、建筑格式等,就是從它們那里繼承下來的并發揚光大的。

接下來,影響重大深遠而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文明地區,是希臘文明(后與猶太以色列的基督教文化融合)、印度文明(印度教、梵文經典等)和中國夏商文明(漢字等),這繼起的三大文明,都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

如此“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區”和“延續至今的三大文明地區”的新提法,就是我的初步結論。建議由此代替“四大文明古國”的不規范提法。

世界文明史,乃是以考古發掘和史料記載為根據的實事求是的學問。我們中華民族,既不應該妄自菲薄,也不應該妄自尊大。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約出現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國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參考資料:
.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所創造。阿卡得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書寫自己的語言。也是各古國間交換外交文書的通用文字。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源于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征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干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后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
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劃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產生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其間由借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經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開始刻圖像于石或鐫印于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標志:或者用一塊巖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顆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后,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范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保存神廟的財產檔案和商業交易檔案。
盡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只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化,以致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號;這些符號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號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符號。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后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余的10%則是對話、諺語、贊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采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夫對牧人。由于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贏。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確的觀點。
一則令人著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仆人呆的地方,必有爭吵相伴;理發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后一個王朝衰亡之后,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產繼承了下來,并有新的發展。

甲骨文參考資料:
/view/8170.htm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后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志著文字接近成熟。圖為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介紹

甲骨文主要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迄今為止發掘出存世的大約有15.4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陸收藏的有97600多片,臺灣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戰爭和商業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個國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曾有組織地在殷墟盜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專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兇,并將占卜的事情、時日和結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稱卜辭。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解讀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研究,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占25%左右。今天,形聲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墻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春秋后期漢字脫離甲骨形態,逐漸不被認知,但是一般會被當做“龍骨”賣給藥材商做藥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緒25年),在一個偶然機會里由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被考證為商周遺物。

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并高價購藏。此后十年間先后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迸行殷墟發掘,先后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陜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于中國大陸、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朝鮮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錄出版,早期的有劉鶚的《鐵云藏龜》、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殷虛書契后編》、明義士的《殷虛卜辭》、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胡厚宣的《戰后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后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四萬片,編為十三冊,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書。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等國所藏的甲骨,也已著錄成書,分別發表。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后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后代語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家的資料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和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刖、劓、伐等,并設置了監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于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系。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載。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在農業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各種農作物如黍、稷、麥、耒、稻等的名稱。商王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降低對農業收成的影響,常見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業方面,馬、牛、羊、雞、犬、豕等都有記載,且畜養量較大并有專門牢廄。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漁獵在商代社會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狩獵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還有關于貝、朋、玨和舟、車以至傳遞制度等商業、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亦很豐富。在天文歷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鳥星、新星、大星等記載,也有“十三月”等閏月材料和干支記日及每日不同時間階段的“時稱”等。在氣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風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記載。在醫學方面,有頭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記載,也有關于生育的記載,表明當時能準確推知預產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內容多以王為中心,就其關心的問題,如對祖先與自然神的祭祀與求告,對風、雨、水及天象、農事、年成的關注,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問卜,以便預示吉兇,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為龜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經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鉆、鑿。占卜時,先于甲骨背面鉆鑿處用火燒炙,正面即現“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兇。占卜后,將所卜事項記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后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后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后刻的。

卜辭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刻辭迎兆并與一定的卜兆有關。龜腹甲、背甲右側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側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橋邊部的卜辭則由外向內行。商代占卜常從正反兩方面問疑,反映在龜甲上則有位置相應的左右“對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胛骨則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處的兩條卜辭由中間讀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條卜辭,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寫,其間常有界劃相隔,每事亦反復對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錯排列,為“相間刻辭”;有卜辭于甲骨正面無處容納,而轉刻其背面,為“正反相接”;有反復卜問同一件事,而將內容基本相同之卜辭分刻于數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稱為“卜辭同文”。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紂王共約二百七十三年,經歷八世十二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亦應有早晚先后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問題的討論目前仍在進行中。

1904年孫詒讓作《契文舉例》,為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學者們運用“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比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點畫,并通過音韻學、訓詁學的手段來考釋文字。其中作出貢獻的學者及主要著作有: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唐蘭《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楊樹達《耐林甲文說》、《積微居甲文說》,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殷契粹編考釋》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等。自1917年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利用甲骨文進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分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歷譜》和《甲骨學商史論叢》等。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也有很多關于商史研究的內容。近年來,很多較年輕的學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釋、分期與斷代,商代的社會、奴隸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許多問題。此外,對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屬開始階段,仍有許多爭議。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課題。

甲骨文字風格演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余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余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制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93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