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yuan)(yuan)順帝治理大元(yuan)(yuan)的時(shi)間里,至正(zheng)新政(zheng)(zheng)是他最為清醒的時(shi)期。1340年(nian)平(ping)滅伯顏后,在脫脫支持下(xia)勵精圖治,讓元(yuan)(yuan)朝竟有了中(zhong)興的氛圍。這種中(zhong)興是元(yuan)(yuan)惠宗繼(ji)續元(yuan)(yuan)世祖施行的“附(fu)會漢法”的政(zheng)(zheng)策。“附(fu)會漢法”首先(xian)是儒家化,其次(ci)是風俗漢化。
儒(ru)家化是(shi)(shi)基(ji)礎,沒有(you)儒(ru)家化,元朝(chao)就(jiu)(jiu)不(bu)可能真(zhen)正地進入(ru)穩(wen)定發(fa)展期(qi)。但是(shi)(shi)風(feng)俗(su)漢化則有(you)益(yi)于民族融合(he),明朝(chao)建立(li)后,留(liu)在明朝(chao)的蒙古(gu)族同胞,其(qi)就(jiu)(jiu)是(shi)(shi)風(feng)俗(su)化的結(jie)果。
道(dao)同作為朱(zhu)(zhu)元(yuan)璋手下(xia)的(de)縣令(ling),深(shen)受(shou)儒家化影響,最終被(bei)朱(zhu)(zhu)亮祖陷害被(bei)殺(sha)。朱(zhu)(zhu)元(yuan)璋知道(dao)后將朱(zhu)(zhu)亮祖鞭(bian)殺(sha),在(zai)(zai)這時,道(dao)同其實已(yi)經被(bei)明太祖一視同仁了。為什么?就在(zai)(zai)于風俗漢化的(de)結(jie)果(guo)。
儒家化歷程何以失敗
元朝(chao)統(tong)治(zhi)的儒家(jia)化是從耶(ye)律楚(chu)(1190-1244年(nian))才開始的。自從1215年(nian)耶(ye)律楚(chu)才臣服忽必烈(lie)開始,蒙(meng)古帝(di)國(guo)(guo)開始儒家(jia)化歷(li)程,到(dao)元亡時間(jian)已經長(chang)達150年(nian)。為什么沒有成功呢(ni)?其(qi)儒家(jia)化速度比(bi)遼國(guo)(guo)、金國(guo)(guo)速度要慢(man)多了(le),與后世的清(qing)朝(chao)相比(bi)更(geng)顯得慢(man)。這主要是蒙(meng)古統(tong)治(zhi)者的原初文化影響(xiang)深遠。
蒙(meng)古統治者從原始社會晚期奴(nu)隸社會早(zao)期一躍而成封建社會,其時(shi)間(jian)拓展很久,再(zai)加(jia)上(shang)元(yuan)世祖雖然實(shi)行“漢(han)(han)法”,但對于自身蒙(meng)古原有(you)傳統仍然比較保守。就(jiu)是對“附會漢(han)(han)法”非常支持的元(yuan)世祖忽必烈也屬于保守派。
元朝三大問題沒有解決好
太子真(zhen)金理政(zheng)后,對劉秉忠、姚樞的政(zheng)策進行積極(ji)推行,導致父子二人(ren)反(fan)目。最終,真(zhen)金亡故。武(wu)宗(zong)、仁宗(zong)、英宗(zong)、泰定帝(di)、惠(hui)宗(zong)都曾經積極(ji)推行過,試圖(tu)將元朝的統治推入“逐步儒化”的政(zheng)策,然而,始終受到極(ji)為強大的勢力阻(zu)止(zhi)。
這種阻力(li)主要有三點:
其一(yi):蒙古人作為勝利者,與遼、金中前期所面臨的問(wen)題一(yi)樣(yang):諸(zhu)王、貴族、官僚(liao)群體反對(dui)改變風俗(su),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損
蒙古帝國時期(qi),攻城(cheng)略地都(dou)是以掠奪為主(zhu)(zhu),然后分封給諸王(wang)貴族(zu)(zu)。這(zhe)點(dian)從(cong)來沒有改變(bian)過,但(dan)是如(ru)果元(yuan)朝皇(huang)帝的(de)封賜少了,那么,各地諸王(wang)對元(yuan)朝皇(huang)帝的(de)軍事支持也就(jiu)小了。這(zhe)一(yi)點(dian)在遼(liao)、金時期(qi)比(bi)較明顯。像(xiang)著名的(de)富弼說服遼(liao)主(zhu)(zhu)不要南(nan)下(xia),用的(de)就(jiu)是挑(tiao)撥君主(zhu)(zhu)和貴族(zu)(zu)的(de)矛盾。打仗(zhang)遼(liao)國君主(zhu)(zhu)損(sun)失,但(dan)打完得“賞賜”貴族(zu)(zu)遼(liao)主(zhu)(zhu)再次損(sun)失,貴族(zu)(zu)則(ze)無論(lun)勝負都(dou)是實力增(zeng)強。
元朝(chao)雖(sui)然財(cai)政收入(ru)較多,但軍(jun)費、賞(shang)賜(si)(si)(si)(si)費用、冗官冗員(yuan)、佛事(shi)費用都將財(cai)政變(bian)成入(ru)不敷出。賞(shang)賜(si)(si)(si)(si),不僅蒙古(gu)大(da)(da)汗、元朝(chao)皇帝賞(shang)賜(si)(si)(si)(si),還包括(kuo)太后(hou)、皇后(hou)、太子以各(ge)種旨意的(de)賞(shang)賜(si)(si)(si)(si)。武宗即位的(de)大(da)(da)朝(chao)會僅賞(shang)賜(si)(si)(si)(si)就(jiu)用去了520萬(wan)錠(包括(kuo)當時記載的(de)420萬(wan)已用、100萬(wan)尚未支出,那么,可(ke)以想見(jian)零星的(de)后(hou)來添加由于當時的(de)財(cai)政制度(du)不健(jian)全也會有沒有記錄的(de)事(shi)情)。各(ge)種各(ge)樣的(de)賞(shang)賜(si)(si)(si)(si)(賞(shang)賜(si)(si)(si)(si)人員(yuan)從上到下,從諸王到僧道無不包括(kuo))、佛事(shi)直接造成財(cai)政空虛。
軍(jun)事費用開(kai)支(zhi)巨大(da)。至元二(er)(er)十(shi)四(si)年(1287年)正月的南(nan)征(zheng),從元旦(dan)到二(er)(er)月中旬一(yi)個半月的軍(jun)費開(kai)支(zhi)50萬錠,就相當于唐朝天寶年間(jian)全國(guo)稅收的10倍。
其二:除(chu)了元世祖外,歷朝歷代皇帝都受到權臣(chen)的掣肘,沒(mei)有權力推(tui)行“附會漢法”政策(ce)
元世祖時(shi)(shi)期(qi)的(de)阿合(he)馬、桑哥;武(wu)宗(zong)時(shi)(shi)期(qi)的(de)哈(ha)拉(la)哈(ha)孫;仁(ren)宗(zong)時(shi)(shi)期(qi)的(de)鐵木迭兒;英宗(zong)時(shi)(shi)期(qi)的(de)鐵失(shi);泰定(ding)時(shi)(shi)期(qi)的(de)旭邁(mai)杰;文宗(zong)時(shi)(shi)期(qi)的(de)燕鐵木兒;順帝時(shi)(shi)的(de)伯顏(yan)。
元大都遺址公園
從1307年成宗駕崩到1333年順帝即位,24年間有九(jiu)個皇帝先后(hou)(hou)(hou)上臺,其中都是(shi)權臣掌控皇權。忽必烈去世后(hou)(hou)(hou),經歷了“武(wu)仁(ren)授(shou)受(shou)”“南(nan)坡之(zhi)變(bian)”“兩都之(zhi)戰”“父子內(nei)戰”四次戰亂(luan)。不斷(duan)軍事(shi)政變(bian)的(de)背(bei)后(hou)(hou)(hou)就是(shi)蒙古初(chu)始文化(hua)(hua)、儒家文化(hua)(hua)、藏傳(chuan)、畏兀爾(er)文化(hua)(hua)之(zhi)間的(de)競(jing)爭;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nan)人的(de)競(jing)爭。
其三:因為貪腐、歧視、戰亂(luan)、經濟(ji)政策失敗等,造成(cheng)通(tong)貨膨脹極(ji)為嚴(yan)重(zhong),但是統(tong)治階層(ceng)仍然沒有停(ting)止自(zi)我享樂
紙幣(bi)是(shi)(shi)元(yuan)朝(chao)的(de)(de)主流(liu)貨幣(bi)之(zhi)一(yi)(yi),元(yuan)朝(chao)也被世人稱(cheng)為“世界性紙幣(bi)帝(di)國”,因(yin)為元(yuan)朝(chao)畢竟與四(si)大汗(han)國有名(ming)義上的(de)(de)宗(zong)主關系,所以,元(yuan)朝(chao)的(de)(de)紙幣(bi)在(zai)當時可(ke)(ke)以被稱(cheng)作世界性貨幣(bi)。但是(shi)(shi)這種“紙幣(bi)帝(di)國”是(shi)(shi)不穩固的(de)(de)。令人可(ke)(ke)惜(xi)的(de)(de)是(shi)(shi),明(ming)朝(chao)并沒有吸取元(yuan)朝(chao)的(de)(de)教(jiao)訓,朱元(yuan)璋、朱棣父子發行了大量的(de)(de)紙幣(bi),從而(er)使得(de)大明(ming)紙幣(bi)出(chu)生(sheng)伊始就背負著“通(tong)貨膨(peng)脹”的(de)(de)惡名(ming),被世人稱(cheng)作“明(ming)朝(chao)第一(yi)(yi)惡政”。
例(li)如米(mi)(mi)價從至(zhi)元十三年(nian)(1276年(nian))中統鈔(chao)一貫可以買(mai)一石(shi)米(mi)(mi),之后(hou)每年(nian)漲一倍多,到了至(zhi)元二十四(si)年(nian)以后(hou)開(kai)始(shi)平穩(wen)并降(jiang)低,到了大(da)德十年(nian)十貫買(mai)一石(shi)。之后(hou)再(zai)上漲至(zhi)至(zhi)大(da)四(si)年(nian)二十五貫買(mai)一石(shi)、至(zhi)正十五年(nian)(1355年(nian))為六十七貫買(mai)一石(shi)。
全國范(fan)圍內不(bu)同地區的糧價都有所不(bu)同,像(xiang)杭(hang)州的糧價在(zai)至正十九(jiu)年(1359年)竟然漲到了(le)二十五貫買一斗米(mi)。
上述三大(da)問題結合貪官污吏遍地等中原(yuan)政(zheng)權也會有(you)的問題,在自然災害的導引下(xia),紅巾軍(jun)起(qi)義就這樣爆發了。
永遠在路(lu)上(shang)的元朝儒家化:從忽(hu)必烈到元順帝
盛唐不再大宋繼起:歷(li)史轉(zhuan)瞬幾千年(nian)人性不變
遼(liao)宋百(bai)年和平(ping)有(you)澶淵之(zhi)盟(meng)啥事(shi),盤整(zheng)期都關注位(wei)子和票子了 富弼勸服遼(liao)主(zhu)不要南征(zheng)
權威回答:
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興養女為妻。之后,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初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蘇州),張士誠自盡。之后朱元璋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后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時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后朱元璋繼續消滅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在此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徐達(《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民間傳說為朱元璋賜死)先后死于非命。胡惟庸是當時中書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寵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朝中奏章大事須先經其手,若不利于其的奏章就予以隱匿。同時,胡惟庸大肆收取賄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等人。洪武廿三年,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韓國公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郭桓案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和文字獄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鉗制言論自由,為之后明朝的黑暗政治埋下禍根。
靖難之役與永樂時期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諸王之中,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朱元璋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朱元璋也允許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洪武卅一年朱元璋死后,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南下,占領南京,是為靖難之役,燕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后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后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之后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并論的。從永樂三年開始,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并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并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仁宣之治
成祖死后,其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由于年齡已經偏高,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駕崩。但是在其統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并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其死后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宣宗執政期間也并非毫無弊端。由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土木之變與英宗復辟
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后凈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后,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后,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余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后,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余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死于亂軍之中,此即為土木之變。一說王振為護衛將軍樊忠所怒殺(又有錘殺與斬殺兩種說法),該說得不到明史紀事本末的支持
土木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后,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景泰帝)。同時于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于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之后,皇室內斗。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并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后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后,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死后,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但皇帝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于后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并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透過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不久后由于民憤四起,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并土地,危害不淺。
弘治中興
明孝宗朱佑樘(在位:1488年-1505年)憲宗死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貧寒,曾有被萬貴妃加害的危險。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并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特務部門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松。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并餞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的最好形勢,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以次年為正德元年。武宗本性貪圖享樂,整天與內臣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丘聚、高鳳、羅祥等八位過去的東宮宦官相互勾結,是為“八虎”。八虎想盡辦法奉迎阿上,導引皇帝逸樂,殘害忠良,朝政為其所害。八虎之中的劉瑾獨攬大權,將自己的黨羽延攬入閣,還想方設法滿足武宗的玩樂需求,建造豹房供其淫亂。但是劉瑾的專權也引發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滿。最終劉瑾被捕后處以凌遲之刑。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開始信用佞臣江彬。武宗為了方便自己能出宮到各處僖游,制造了一個虛構的人物.“鎮國公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以朱壽身分,藉出征為名,實際上僖游為實。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變亂頻生,先后發生陜西安化王朱寘鐇謀反、山東劉六、劉七民變、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假借朱壽身分,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朱宸濠后,于班師回京途中,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不久之后江彬就被抄家處死。
嘉靖隆慶二朝
被譽為“海青天”的海瑞的雕像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死后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世宗在位期間,罷黜各地鎮守太監。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為興獻皇帝,母為興獻皇后。但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堅持以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世宗在這些人的助長下蔑視禮法,不僅尊其父母為皇帝和皇太后,又為父親在太廟旁專立一廟祭祀,成為獻皇帝廟。又稱父親為睿宗,在武宗之上,還為父親修皇帝實錄。此為大禮議事件。大禮議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或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時,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后又大寵方士陶仲文。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即不視朝。嘉靖廿一年(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宮女之變,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余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自此之后,世宗移駕西苑,不入宮內。同時,權臣嚴嵩借此竊權,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其子嚴世藩協助父親作惡。雖然不斷有人彈劾嚴嵩,但都以失敗告終。世宗后期,嚴嵩年紀太大,另一位大臣徐階開始取代嚴嵩之位。嘉靖四十一年,徐階策動言官彈劾嚴嵩。嚴嵩辭去官職回鄉。嘉靖四十四年,嚴世藩被判斬刑、嚴嵩被削為民,兩年后病死。嘉靖去世后,唯一存活的皇子朱載垕即位,是為穆宗,年號隆慶。穆宗本人無能,但他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階、張居正、海瑞等,內政形勢總體較佳。也為萬歷初年的中興奠定基礎。
穆宗即位后,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面韃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大同總兵重金收買俺答,結果俺答直接進攻京師。韃靼軍隊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后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大敗,此為庚戌之變。但之后,明朝與蒙古通好,俺答被封為順義王。在南部海疆, 倭寇橫行,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力剿后才有改觀。
萬歷中興
推行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隨著他的去世,萬歷中興也隨之人亡政息。隆慶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風駕崩,子神宗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歷。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攝政。重臣高拱由于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洪武廿六年,全國耕種田地有八百五十萬零七千六百卅二頃。到了弘治十五年降低到四百廿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歷九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后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萬歷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愿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雖然最后在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于守靈)。但此事件充分顯示出張居正對權力的迷戀與專橫自負,為他死后的結局埋下伏筆。同時,張居正還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也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張居正死后立刻被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內,餓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萬歷怠政
張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歷十五年(1587年)后,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歷十七年(1589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后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歷十六年(1588年)后,常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歷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于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神宗還派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在邊境上坐視女真強大。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歷卅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頓于上,百官黨爭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東林黨源于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起源于萬歷卅八年(1610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后,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后,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初年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直到萬歷廿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后,福王才離京就藩。
在對外軍事方面,包括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援助李氏朝鮮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戰爭在內的萬歷三大征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歷四十六年(1617年),后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次年(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女真從此轉為戰略防御。
明末三案
“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志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梃擊案
梃擊案發生于萬歷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宮并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后被捕。后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于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系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陜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系。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皇帝快速了結,加之神宗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后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
紅丸案
光宗在還是太子之時,就寵愛兩名李氏選侍,分別為“東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為得寵。鄭貴妃與西李暗中交結,鄭貴妃向光宗提請西李為皇后,西李提請鄭貴妃為皇太后,后因大臣反對而作罷。光宗因過度縱欲,即位五天后就得了腹瀉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系密切的太監崔文升所進的藥物,結果病情加劇。西李以侍奉為由入住光宗寢殿。八月廿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光宗服后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后再食一顆,到半夜去世。此即為紅丸案。結果,朝中謠言遍起。李可灼被罰回鄉養病。更有大量彈劾奏章要求罷免方從哲。天啟二年四月,朝中又發生了對于紅丸案的爭論。最后方從哲仍然沒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貶放南京。
移宮案
光宗去世后,西李據守乾清宮,與心腹太監魏忠賢要挾皇太子朱由校。李氏還要求官員要先將奏章給她看,再給朱由校看,導致強烈反彈。群臣也因此聯合要求西李移宮。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宮。后朱由校即位,年號天啟,是為熹宗。結果四年后,熹宗又封西李為康妃,次年更頒布《三朝要典》,顛倒三大案的黑白。
閹黨專權
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熹宗由于幼年喪母,對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也不知自已,與宦官魏忠賢狼狽為奸。魏忠賢因為在一次賭博中輸錢而自宮,改名為李進忠,入宮為宦官。后皇帝賜他恢復原姓,并恢復舊名忠賢。魏忠賢善于逢迎拍馬,加上與客氏互相勾結,一路快速升遷,還成為秉筆太監。
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斗爭不斷,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干預政治,將反對東林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天啟四年后,閹黨控制了內閣。自此之后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在其權勢最盛時,其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布他的生祠,并號為九千歲。更有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圣公。魏忠賢并大肆打擊東林黨,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于閹黨水準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
滅亡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最后自縊于景山天啟六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同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接替熹宗的是信王朱由檢,是為思宗,年號崇禎。他即位后,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后,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被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于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后朝中又黨爭不斷,思宗對朝政又開始失望。并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明思宗在位期間,首先要面臨女真的外患。本來在袁崇煥的經略之下,遼東的形勢已經有所改觀。但是,后金在遼東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改采越過長城,直接偷襲北京的方法攻明。幸在袁崇煥的保衛下北京得以平安。但是到崇禎三年,思宗誤中后金反間計,誅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從此在與后金的作戰中只能被動挨打。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結果明軍大敗,洪承疇投降。遼東地區至此基本全數淪陷。
另(ling)一(yi)(yi)方面,由(you)于旱蝗連(lian)年(nian)(nian)加(jia)上(shang)官(guan)府剝削(xue),大(da)量(liang)川(chuan)陜地區流(liu)民(min)(min)、饑(ji)民(min)(min)爆發民(min)(min)變。這些農(nong)(nong)民(min)(min)采(cai)取游擊及(ji)分(fen)頭(tou)進(jin)攻(gong)之(zhi)(zhi)戰術,嚴重(zhong)拖累明朝兵(bing)力。1636年(nian)(nian),原先(xian)的(de)(de)(de)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領(ling)(ling)(ling)袖高迎祥戰死,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便接替高迎祥成(cheng)(cheng)為(wei)新闖王(wang)。1641年(nian)(nian),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攻(gong)陷(xian)洛陽,殺死福(fu)王(wang)朱(zhu)常洵(xun),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也(ye)得到(dao)了(le)大(da)批糧(liang)餉。1643年(nian)(nian)十月(yue)(yue)年(nian)(nian)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攻(gong)破潼關,十一(yi)(yi)月(yue)(yue)占領(ling)(ling)(ling)西(xi)(xi)安。此(ci)外,另(ling)一(yi)(yi)支(zhi)張(zhang)獻(xian)忠領(ling)(ling)(ling)導的(de)(de)(de)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主要在(zai)南方發展,先(xian)是控(kong)制了(le)湖(hu)廣地區,之(zhi)(zhi)后(hou)又改(gai)進(jin)攻(gong)四川(chuan),是為(wei)大(da)西(xi)(xi)政權。但是,兩支(zhi)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沒有合作,而是競爭的(de)(de)(de)關系。1644年(nian)(nian)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在(zai)西(xi)(xi)安宣布建(jian)國,國號大(da)順(shun),年(nian)(nian)號永昌(chang)。崇禎十七年(nian)(nian)三(san)月(yue)(yue),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攻(gong)陷(xian)大(da)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ri)已兵(bing)臨北京城下。十八日(ri),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攻(gong)克北京外城。次日(ri)凌晨,明思(si)宗在(zai)北京煤山自(zi)(zi)(zi)縊,明朝滅亡。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攻(gong)克北京后(hou),沒有及(ji)時(shi)(shi)對在(zai)山海關的(de)(de)(de)明將吳三(san)桂采(cai)取措施,結果吳三(san)桂引清兵(bing)入(ru)關。四月(yue)(yue)廿一(yi)(yi)日(ri),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親率部隊(dui)攻(gong)吳三(san)桂,失(shi)敗(bai)。四月(yue)(yue)廿九日(ri),李自(zi)(zi)(zi)成(cheng)(cheng)在(zai)武英殿匆匆即皇帝(di)位,深夜(ye)便焚燒宮殿與(yu)九門(men)城樓(lou),向西(xi)(xi)撤(che)退。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僅(jin)在(zai)北京駐(zhu)扎四十一(yi)(yi)日(ri)。之(zhi)(zhi)后(hou),農(nong)(nong)民(min)(min)軍(jun)(jun)(jun)接連(lian)內訌,戰斗力大(da)損,與(yu)清軍(jun)(jun)(jun)交(jiao)戰時(shi)(shi)也(ye)連(lian)連(lian)失(shi)敗(bai)。五月(yue)(yue)初二,清攝政王(wang)多(duo)爾(er)袞(gun)進(jin)京。為(wei)安撫漢人籠絡(luo)民(min)(min)心,多(duo)爾(er)袞(gun)下令禮葬明思(si)宗,臣民(min)(min)服喪三(san)日(ri)。八日(ri),順(shun)治帝(di)進(jin)北京。北京開始成(cheng)(cheng)為(wei)清朝的(de)(de)(de)都(dou)城。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you)權歸原作(zuo)者所有(you),大道家園只作(zuo)為存儲空間,如有(you)侵權請聯系我們(men)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6769.html.
聲明: 我們致(zhi)力于(yu)保(bao)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ji)時與作者取(qu)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li)員,我們會立即(ji)處理(li),本(ben)站部(bu)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ruo)有來(lai)源(yuan)標(biao)注錯誤或侵(qin)犯(fan)了(le)您(nin)的(de)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們(管(guan)理(li)員郵箱:),情(qing)況(kuang)屬實,我們會第(di)一時間(jian)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shi)歉意,謝(xie)(xie)謝(xie)(xie)!
上一篇: 《小窗幽記》之奇篇:面上掃開十層(ceng)甲,···
下一篇: 史(shi)上八(ba)位(wei)開國皇(huang)帝(di),難(nan)度(du)系數最大不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