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負責侍奉皇帝以及其家族和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被稱為“十二監”,在十二監中,最有權勢的衙門是司禮監。到明朝中后期,司禮監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可與明朝的行政中樞“內閣”相匹敵,而司禮監的主管司禮監掌印太監被尊稱為“內相”,“掌印太監位尊可比首輔”。明代很多專權的宦官,比如王振、劉瑾、馮保等人都曾任司禮監掌印太監。
明朝
先說說明朝內閣首輔這個職位,在說內閣首輔之前,先說宰相。宰相并非具體的官職名稱,它是在古代負責輔助皇帝掌管行政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個俗稱。在古代不同時期和朝代,相當于宰相的官職名稱有很多種,比如太宰、相國、丞相、尚書令、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朝代,可能是“獨相制”,比如在西漢,在西漢初年,丞相為一人,后來曾設置左、右丞相,再后來又改丞相為一人。也可能是“群相制”,唐朝的行政中樞為三省六部,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的行政長官被認為是宰相。所以,宰相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宰相的權力是很大的,主要可以分為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三個主要部分。比如在西漢,有丞相府,很多事情都是由皇帝與丞相共同決策,丞相甚至還可以封駁皇帝的詔令,總領百官朝議,丞相府還設置有很多部門主管行政,比如戶曹、金曹等。而太尉則執掌軍事,地位與丞相相當,御史大夫則則負責監察,相當于副丞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共同行使宰相職權。
在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的早期,承繼元制,宰相機構是中書省,中書省統轄吏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禮部這六部,這個就是明朝早期的行政中樞。中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左、右丞相,為正一品,六部各部最高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左丞相胡惟庸被殺,朱元璋借機廢掉了中書省,讓六部直接對他負責,他親自打理政務。在省掉了“中間環節”之后,朱元璋一個人干起了皇帝與丞相兩個人的話,這無疑是強化了皇權。但是,硬幣有兩面,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朱元璋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突然想什么重要的事情,騰地一屁股就起來,拿起筆記下來,省的忘,就這樣,他每天都是雞鳴而起。根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攏共批閱了大約有一千六百多件奏折,這里面包括了大約三千多件事情。對于朱元璋而言,想正兒八經地休息一天,那都是一種奢望。直接面對六部以及其他部門呈上來的這么多事,朱元璋也是吃不消的,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設立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給朱元璋當“秘書”,后來又設置了文華殿大學士,主要是來輔導太子讀書啥的,這些大學士的官位是正五品。
到朱元璋的四子明成祖朱棣時,由于他動不動就親自領兵南征北戰的,于是讓解縉、楊士奇、胡廣、楊榮等人進文淵閣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朝內閣開始形成。內閣成員人數為一到七人不等,這些內閣大學士們也就是正五品的官。后來,內閣的輔臣開始兼任六部尚書,內閣的地位開始增大。在明初,地方上沿用的是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行省改為了承宣布政使司,在地方上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掌地方民事)、都指揮使司(掌地方軍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地方司法)這三司,這三司互相之間誰也不管轄誰,后來有了總督和巡撫,節制地方三司。內閣形成以后,漸漸地形成了這樣的局面,皇帝掌握決策權,內閣享有議政權,而地方三司對六部負責,六部享有行政權。基本政務流程是這樣的:各種奏章由司禮監呈報給皇帝,然后再交給內閣,內閣提出處理建議,司禮監再把這些建議呈報給皇帝御批,最后交給六部去執行。
明中期北京城
在朱棣的兒子明仁宗和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時,內閣的地位更加吃重,為啥?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華殿大學士一般是太子的老師,太子當成了皇帝后,老師依然是老師,只不過成了皇帝的老師。內閣在奏章上寫上處理意見,這被稱為“票擬”,而皇帝則用紅色的朱砂筆做出批示,這叫做“批紅”。到明朝嘉靖年間,內閣已經可以壓制六部了,而在內閣中主導“票擬權”的內閣首輔則已經地位超然了,內閣首輔一般都是兼任吏部尚書的。在明朝,內閣首輔只是一個實踐的產物,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內閣首輔的權力大小有時和擔任這個內閣首輔的人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就權傾一時。在明朝,內閣首輔為啥沒有明文的規定?因為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就發話了,在該年他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當代主流學界的觀點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并非宰相。
二十四衙門
看完了這些朝廷的機構,再看一個二十四衙門,就是十二監和四司、八局。這十二監是司禮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印綬監、尚衣監等,四司是惜薪司、混堂司、寶鈔司等,八局是浣衣局、司苑局、巾帽局、內織染局、針工局、酒醋面局等。這個二十四衙門就是為皇帝以及其家族服務的機構,從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等等提供全方位“立體式”的服務,比如尚膳監就是主管伙房,印綬監就是負責管理免死鐵卷、各種印章之類的,混堂司主管洗澡事務,司苑局主管蔬菜瓜果之類的新鮮果蔬。在這些衙門中,司禮監是權力最大的,因為對于皇城內的當差人員而言,司禮監擁有這些人員的“人事管理權”,這就好比六部中吏部最牛一樣,因為它是管人的。到明朝中期以后的北京城大體格局,從里到外,依次是宮城(紫禁城)、皇城、內城,南邊還有外城,皇城是宮城與內城之間的區域,這里主要有園林苑囿、內廷服務機構、宗廟、倉庫等,這二十四衙門中的絕大多數都位于皇城。
司禮監位置
在明朝,有一個赫赫有名的“特務機構”名叫錦衣衛。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錦衣衛不僅是皇帝的貼身衛隊,還負責“偵緝廷杖”與“情報搜集”,錦衣衛還有自己的監獄,可以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直接奉詔抓人、刑訊與處決,并且錦衣衛的刑具千奇百怪,刑法花樣繁多,只要被逮進去,能夠出來的基本也會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然而,明朝還有一個比錦衣衛更厲害的機構東西二廠(東廠與西廠,西廠存在的時間很短),東西二廠的低級辦事人員基本是從錦衣衛中選調的,兩者職能差不多,但是東西二廠卻還能監督錦衣衛。督錦衣衛的首領被稱為指揮使,一般是由皇帝親信的武將擔任。東廠的首領被稱為廠主、督主或者東廠掌印太監,也就是說東廠的首領是一名太監,而且是一名非常有權勢的太監,在明朝有些時期,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首領不僅要點頭哈腰,甚至要行下跪之禮。
然而,東廠掌印太監并不是明朝最有權勢的太監,這個東廠掌印太監是歸司禮監掌印太監管的,明朝的宦官中最有權勢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朱元璋不僅對貪官進行打壓,對宦官也打壓,朱元璋明令宦官不可干政,并且不允許宦官識字和學習文化。朱元璋畢竟是朱元璋,獨一無二的朱元璋,一個能吃苦耐勞的朱元璋。朱元璋之后,明朝的皇帝們就開始變得越來越懶了,皇宮內的宦官們也開始識字,后來還有了一個專門教宦官識字學習的一個機構內書堂,選翰林官為老師。不怕太監耍流氓,就怕太監有文化。再后來,這些有文化的宦官就開始幫皇帝干起了“批紅”的活,當然了,對于重大的事情,皇帝一般是親自“批紅”的。幫著皇帝“批紅”的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們,但是,在司禮監里,頭號人物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完成“批紅”后,由掌印太監負責蓋章,掌印太監如果認為不可,秉筆太監還得重批。根據《明史》的記載:“凡內官司禮監掌印,權如外廷元輔;掌東廠,權如總憲。秉筆、隨堂視眾輔。各設私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員。”
在明朝后來的行政運轉中,司禮監是一個擁有很大權勢的部門。奏折都是先到司禮監然后再轉呈皇帝,司禮監還負責傳宣諭旨。司禮監可以參加內閣的閣議,還幫著皇帝“批紅”。不僅如此,司禮監還提督東廠、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根據《萬歷野獲編補遺》記載:“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封柄機要,僉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且常服亦稍異。其宦官在別署者,見之必叩頭稱為上司。”就是說司禮監掌印太監可以與內閣首輔匹敵,堪稱“內相”,而司禮監秉筆太監則權同次輔,而提督東廠的東廠掌印太監則權同左都御史。在司禮監中,一般是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兼職提督東廠。
明朝太監的權力如此之大,一方面是明朝的皇帝有意為之,太監依附于皇帝,可謂皇帝的天然最佳“狗腿子”,明朝的皇帝用宦官集團來制約文官集團,另一方面在于朱元璋之后的很多明朝皇帝越來越懶。比如,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他長期沉迷于“修仙”事業,幾乎二十幾年不上朝。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后來則沉迷于酒色,在其中后期也很少上朝。
魏忠賢
在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自京師到郡縣,皆有衛、所,各省的衛所由各省的都指揮使司管理,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明朝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理,五軍都督府享有統兵權,但是調兵權卻屬于兵部,兩者相互制約,皇帝牢牢地把控著明軍的最高指揮權。在明朝,這皇帝、司禮監、明朝內閣的三角關系中,無論后來很多的明朝皇帝有多懶,皇帝都始終牢牢地把握著主動權和最高權。無論是內閣首輔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皇帝一句話或者一道圣旨,他們基本都乖乖地“滾蛋”。例如,在明世宗嘉靖時期,嚴嵩后來成為了內閣首輔,他擅權十幾年,后來被明世宗所厭惡,很快就勒令其退休。比如魏忠賢,在明熹宗天啟年間,魏忠賢權傾一時,攬盡內外大權,很多朝臣都認其為“義父”,甚至被呼作“九千九百歲爺爺”,離萬歲就差一百歲了。但是,這個魏忠賢卻不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他只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就說這在司禮監,他是個“二把手”。然而,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卻甘居魏忠賢之下,與司禮監的李永貞等人成了他的黨羽。就連這個秉筆太監之位,魏忠賢都有點冒牌貨的感覺,因為魏忠賢不識字,《明史》中說:“忠賢不識字,體乾與永貞等為之謀主,遇票紅文書及改票,動請御筆,體乾獨奏,忠賢默然也。”為什么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卻甘居魏忠賢之下?因為魏忠賢的“關系硬”,明熹宗朱由校寵信魏忠賢,并且,魏忠賢與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是“對食”關系,就是兩人是情侶關系,另外,魏忠賢還為人陰狠,手段毒辣。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二十三歲的朱由校死掉,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很快,崇禎皇帝就開始收拾魏忠賢的黨羽,在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五,魏忠賢就上吊而亡了,從崇禎帝即位到魏忠賢上吊這當中也就三個月的時間。
歡迎指正與關注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明史》、《萬歷野獲編補遺》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立國號為明。于是由漢人建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了它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面對恐懼,人們最常見的做法大概就有兩種,一種就是選擇逃避,還有一種就是選擇毀滅。身為從亂世殺出一條血路的朱元璋,肯定不會選擇逃避,否則他也不會有如今的地位。于是一場殺戮就此開始。
他先后掀起了兩次大的針對朝廷功臣的大屠殺,并借此機會,在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的罪名處死了當時的宰相胡惟庸,并徹底的廢除了宰相制度。至此之后,大明的朝廷出現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官職上的一個從未有的現象,皇帝直接對接六部。
雖然朱元璋是苦出生,也能吃苦,但是畢竟管理的大明的確面積太大,人口眾多,每天那么多事情,不是這里有災荒,就是那里有反叛,人事,經濟,民生,外交,再加上要面對朝廷各種勢力的斗爭以及平衡,這讓朱元璋感覺到就算是不睡覺甚至累死,也無法完成這樣的多的工作量。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幫助皇帝處理公文,《明史·職官一》記載:
“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 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
這里的大學士,也就是朱元璋的秘書班子,也就是后來明朝大名鼎鼎的內閣制度的雛形。
這樣的秘書班子,一直到仁宗皇帝朱高熾,都只是一個類似于秘書處的存在。但在宣宗皇帝時期,這個秘書處就有了比較進步的發展。
在此時,內閣被分為三殿二閣,分別是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三殿,二閣為文淵閣和東閣兩閣,因此我們在史書和歷史劇中,都有看到所謂的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這樣的稱呼。
與此同時,在宣宗時期,內閣已經成為一種機構,甚至開始有了屬于這個機構的分機構,——制敕房和誥敕房。每個房中,都配備有中書舍人若干名,官職皆從七品,隸屬內閣大學士調遣。
朱元璋死后,他的繼任者們就沒有他那樣勤奮和努力。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皇帝已經越來越依賴內閣,畢竟這些內閣大學士,經常在皇帝面前走來走去,幫助皇帝出謀劃策,侍奉在左右。
日子就久了,皇帝也覺得給予這些經常幫助自己的人才五品的品階有點過意不去,再加上,品階太低的話,也不利于這些內閣大學士展開工作。但是祖制也不能破壞,所以在仁宗開始,內閣的五品制發生改變,每個內閣都兼任太師、太傅、太保,官職正一品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官職從一品),于是這個品階的問題就很快解決了。
明宣宗去世后,就有太子朱祁鎮繼皇帝位。只有七歲年紀的英宗,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在小小年紀就可以擔任此重任。
在明朝,朱元璋定下規矩,女人是不可以垂簾聽政的,就算是幫助小皇帝暫時管理國家,也只能在后宮進行。因此在這個時候,內閣就擔任了相當重要的治理責任。在此時,國家發生了任何事情,都會由六部寫奏章到內閣,再有內閣的閣老們商議后,擬票寫出對策和實施辦法,上交給太后核實,再通過執筆太監,和掌印太監蓋上朱印,此時再發放全國,開始實行。
內閣大學士,在宣宗開始之后,就已經開始插足政務,且發言權和自身的官位評價,都使得內閣已經圍城人們內心中,正真的實行去權利的地方,且官職品級不斷提升,這無疑是內閣制度的一大發展。
其中特別是票擬制度的建立上。使得內閣大臣們,從專門給皇帝寫文件的普通職員變成了如今政策的制定者,票擬是內閣議政職的進一步擴大和延伸,是大學士的基本職責為
“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
“平允庶政”是其目的,也是票擬的本質。《明史》載:
“仁宗而后,諸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
估計朱元璋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苦心又積慮的處理了宰相之后,自己的后代竟然允許內閣以另一種方式來恢復了宰相的權利,甚至到了后期,其權利甚至比漢唐時期的宰相還要位高權重。
嚴嵩,可以說在明朝的歷史上,是一個最大的反面角色,這個老鬼不但把持內閣首輔多年,而且絕對是一個占著茅坑不出恭的壞人。
其中他做的最過分的事情就是陰謀殺死了徐介的恩師,前任的內閣首輔夏言和讓蒙古人俺達在北京外城肆意燒殺淫虐十幾天,而無動于衷。
但是就是如此,這個嚴嵩依然憑借著了解嘉靖的心理,從而牢牢的把握住這個首輔的位置。雖然最后,在徐介隱忍了十幾年之后,因為嚴嵩的兒子坑爹,被抓住把柄,一舉拿下,但是也是因為嚴嵩幾十年的懈怠,導致嘉靖年間北有蒙古作亂,南有倭寇逞兇,民生更是艱難。用一句海瑞罵嘉靖的話,嘉靖嘉靖,家家戶戶干干凈凈。
徐介是一位承上啟下的內閣首輔,因為徐介用他那無比的政治手段和鬼神難測的心術,一舉將禍國殃民的嚴嵩處理掉,并在自己當政期間,努力恢復生產,大力的支持戚繼光在沿海剿滅倭寇。
但這位內閣首輔最大的功績是在最危險的時候,保護了張居正,教導了張居正,并讓這位弟子,成為了大明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沒有之一。
張居正,可以說是中國自宋朝開始創立科舉制之后,最為巔峰的一個人。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張居正是一個湖北地主家的孩子,祖上除了有點錢之外,幾乎沒有當官的。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毫無背景的人,竟然就是通過科舉,依靠自己的心智和努力,一下子成為了大明的主宰者。可以這樣說,從萬歷元年到萬歷十年,這十年時間,大明的皇帝就是張居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非輔,而乃攝。這里的攝,就是攝政王的意思。想想看,一個地主家出生的孩子,盡然可以做的這個份上,也可以看出明朝社會開放以及人才流通順暢的一面。
萬歷和天啟皇帝,大家其實應該都知道是什么樣的皇帝。萬歷是長期不上朝,而且是十幾年的不上朝,期初,這位皇帝還見見內閣大臣,到了后期,就連內閣大臣都不見了。
但是就算是如此,大明的國家機器依然在正常的運轉,在此期間,還打贏了明朝當時所有的對外戰爭和對內平叛。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有著其強大的內閣,在夜以繼日的處理國家問題。就算是皇帝不上班,甚至怠工,都可以有內閣的大臣及時的完成批復和對策。
但是到了崇禎年間,內閣制度就被完全破壞,崇禎當政的十七年時間,就換了五十多個內閣首輔,因為首輔的變化頻率太快,很多政策無法有效的持續執行下去,再加上皇帝個人的獨斷專行,不再聽取內閣的意見和策略,導致最后的全面崩盤。
其實,明朝內閣制度的優越性,在于這是中國最早的一種民主集中制。就是所有的決策,不再有皇帝一人獨斷專行,而是由一群從科考制度下,挑選出來的最為優秀的人,所組成的內閣來商議執行。
要明白一點,這群人都是老百姓家的孩子,那個不是考的死去活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是就是這樣的重重折磨,依然可以有優秀的成績,自然而然都是一群意志堅定,才華橫溢,且目光長遠,有目標和野心的人。
這些人來擔任國家的治理,自然而然要靠譜的多。這也就解釋了為啥明朝有那么多不靠譜的皇帝,但是明朝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依然能長壽到二百七十六年的主要原因了。
正是因為君權很高,大臣不能挾制,而明朝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寵信宦官,宦官代表皇帝,自然權力大了,而且明朝還出現了秉筆太監,內閣有票擬制度,伴隨著內閣票擬的制度化,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的制度應運而生。票擬出現之后,依制閣票應由皇帝親自批答,但實際上早在宣德時期皇帝已不能做到這一點。不久,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即應運而生。正統以后,每日所奏文書,除皇帝御筆批數本外,其他都歸眾太監擬照閣中票擬字樣用朱筆楷書批寫。與此同時,司禮監自身的權力和結構也進一步高漲和嚴密化。司禮監實質上成為內廷的另一內閣,其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太監批奏折,還能沒權嗎?
宦官由來已久,在秦之前就有了,但是那時候要求不嚴,不凈身也可以的。到秦朝時開始系統正規,主要負責宮廷后勤和服務皇室成員。到漢朝時期開始嚴格執行凈身規定,不凈身不得入宮扶持皇家。
后期各朝代都是一樣的規定,太監這個名稱在明朝時就是官職稱謂了,明朝設立12監,給皇宮和皇帝以及親屬服務。12監功能不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司禮監,給皇帝當秘書助手,負責票擬披紅。權力大的很,所以明朝時期出了幾個影響國家命運的大太監。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47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