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加強皇帝中央集權制,商鞅變法圖強,晁錯削藩,都觸動了保守集團的利益,結局都不太好。
戰國初,各國先后皆進行了政治改革。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經過改革,成了當時最強盛的國家。趙國在前403年任公仲連為相,也進行了政治改革。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時,任用法家吳起進行了政治改革。韓昭侯在前355年任用法家申不害進行了政治改革。齊威王(于前357年)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政治改革。秦國地處僻遠,比較落后,孝公(前361年-前338年)時,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下令國中,要求政治改革。此時衛鞅(即商鞅,李悝的學生)入秦,前356年秦孝公就委任衛鞅為左庶長,開始進行變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崩,太子駟繼位,是為惠王(前337年-前311年),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并車裂。秦惠王雖車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新法仍未廢棄,繼續執行。因此秦國由落后而先進,從貧窮到富強,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雄厚的大國,并開始進行兼并六國的戰爭。
晁錯(前200─前154),西漢政治家、政論家。早年學申商刑名之學,后以通曉文獻大典故任太常掌故。文帝時,被派往故秦博士伏生處接受《尚書》的傳授。詔以為太子舍人,歷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寵信,號為“智囊”。景帝即位,任內史,遷御史大夫。景帝前元三年,晁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漢景帝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聽從了晁錯的建議,開始了“削藩”。晁錯力主改革政治,法令多所更定,并倡儀削減諸侯封地,遭到諸侯王和貴族官僚的強烈反對和嫉恨,就在晁錯的政治理想就要實現之時,吳楚七國叛亂,他為政敵袁盎等所讒害,被腰斬于長安東市,死在了他的得意門生手里。他的蒙冤而死與文帝時代青年政治家賈誼的夭折,成為文、景時代最著名的兩大政治悲劇!
商鞅變法觸怒了權貴,因為他執法敢于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也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而晁錯主張削藩,則也是觸怒了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政敵和意見相同的權貴,給了政敵誣陷他的機會。更為可惜的是,商鞅的改革還曾經得到了重用,商鞅在生前看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實現;而晁錯卻是在死后朝廷開始全面貫徹他的削藩政策,所以晁錯比商鞅更冤!甚至他死時都是直接被縛綁到菜市口問斬,連最后面圣、替自己辯解的機會都沒有!那么,為什么晁錯會得到如此的結果呢?“七國之亂”爆發后,朝廷的“削藩”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濞首先決定起兵反叛,用晁錯的觀點來說,他提出《削藩策》是因為吳王必反。因為當時的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富饒之國,魚米之鄉,富甲一方,勢可敵國,這樣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勢,成為中央政權的隱患,因此必須削減其勢力。當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時,吳王劉濞造反,這再次肯定了晁錯的削藩政策。對于《削藩策》,文景時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采納。很多人都意識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勢。可當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對,而到了最后,當提出要誅殺晁錯時,朝廷幾乎是一片喊殺,這其中,就不得不說有晁錯自身性格的問題。他的桀驁不遜讓他的人緣差到了極點,他的政敵也因為逮著這個機會終于有了咸魚翻身的機會。
新事物總是會受到舊事物的阻礙,歷史上每個事物的更新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商鞅和晁錯都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死,都是為了新事物而勇往直前,他們的死在歷史上永遠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永垂不朽。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37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何守成之君難有英明神武的
下一篇: 施瑯是怎么用一個月收取臺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