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約束人的行為、維系一個社會正常運行的規范是法律和道德,但在古代社會還有另一項:宗教思想。
今(jin)天的(de)(de)人們,很(hen)容易將過去用(yong)來勸(quan)化人心、引導善行(xing)的(de)(de)宗教思想斥之(zhi)為迷信,但在(zai)過去相當長(chang)的(de)(de)歷史(shi)長(chang)河里,這類思想與(yu)中國傳(chuan)統的(de)(de)儒(ru)家、道家、佛家思想齊頭并(bing)進,擁有著同(tong)等重要的(de)(de)位(wei)置,特(te)別在(zai)那些分別并(bing)不清晰(xi)、探(tan)究不求深(shen)入的(de)(de)群體層面,其(qi)約束威力似乎(hu)更為強(qiang)大(da)。
例如因果循環、善(shan)惡(e)報應等思想,起初可能有明確的(de)(de)宗派源頭(tou),但隨著文化融合以及民(min)間(jian)化、民(min)俗(su)化,到后來已(yi)經很難分清某個(ge)具體(ti)的(de)(de)學說屬(shu)于儒家、道家還是佛(fo)家,人(ren)們只(zhi)是堅定地(di)推而(er)廣之、信受奉(feng)行,并成為深入人(ren)心(xin)、流(liu)傳深遠,世(shi)代(dai)相傳的(de)(de)戒條。
直(zhi)至今天的(de)(de)人們,在一些(xie)深受傳統文化(hua)濡(ru)染的(de)(de)老輩(bei)人那里,也經常會(hui)閃現(xian)出某些(xie)帶有強烈宗教(jiao)色彩(cai)的(de)(de)口頭禪出來(lai),例(li)如(ru)他們會(hui)勸誡某個(ge)人要“積陰德(de)”。而(er)一旦動用了“陰德(de)”這個(ge)詞匯,就(jiu)說(shuo)明某個(ge)行為(wei)并不(bu)違法,但實(shi)施者的(de)(de)道德(de)修為(wei)又不(bu)足以令其終止該不(bu)良行為(wei)。
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陰德”幾乎就是在面對法律脫管、道德乏力的時候,人們所能夠祭出的最后的“法寶”。對于善心善行,人們會贊嘆:“積了陰德”,對于惡行罪孽,人們會悲哀“損了陰德”。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人們也普遍認為,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或者改善一個人命運的決定因素,主要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積陰德”被排在了第四位。
但在被問起究竟什么是“陰德”的時候,而(er)且怎么樣(yang)會“積”、怎么樣(yang)會“損”,使用者、接受者卻(que)很難說清其中的來龍去脈。所以,“陰德”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但又不甚了(le)了(le)的概念。
“陰德”一詞最早出現的文獻資料是西漢時期劉安主持編著《淮南子》一書,在《人間訓》一章里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在這句話里,不但提出了“陰德”這個概念,也構建出了“陰德——陽報”與“陰行——昭名”這兩組關系。
按照這(zhe)本(ben)著(zhu)作(zuo)(zuo)的(de)思(si)想,“陰德(de)與陽(yang)報”、陰行(xing)與昭名(ming)”是有著(zhu)前后、因果關系的(de)。但(dan)這(zhe)種關系是如何(he)建立的(de),“陰德(de)”又是如何(he)導致“陽(yang)報”、“陰行(xing)”又是如何(he)產生“昭名(ming)”,甚至其最基本(ben)的(de)概念“陰德(de)”究竟是什么(me),作(zuo)(zuo)者卻(que)并未作(zuo)(zuo)詳(xiang)細論述。
直到隋朝,有一個叫李士謙的人,才將“陰德”以及“陰德”與陽報、陰行、昭名之間的關系論述清晰。而且他將這種(zhong)關系作了一個(ge)形象且精(jing)彩的譬(pi)喻,讓人更加容易理解(jie)、便于(yu)傳(chuan)播。
李(li)士謙字子(zi)約,是(shi)趙郡平(ping)棘人,也(ye)就是(shi)今天的河北省趙縣人。李(li)士謙學(xue)識淵博、事母至(zhi)孝,一生經歷(li)了兩朝。北魏時(shi)期(qi),他曾經在廣(guang)平(ping)王元贊府(fu)里當過(guo)參軍。北魏滅亡、隋朝建立之(zhi)后,李(li)士謙則(ze)歸隱山(shan)林,終身再沒(mei)有做官。
李士謙是一(yi)(yi)個(ge)非常(chang)富于傳奇(qi)色(se)彩的(de)奇(qi)人(ren)(ren)。他(ta)的(de)奇(qi)異之處(chu)有:從少年時(shi)期就(jiu)吃素;自己(ji)生(sheng)(sheng)活非常(chang)節儉,但救濟鄉鄰非常(chang)豪爽;一(yi)(yi)生(sheng)(sheng)樂(le)善(shan)好施、救人(ren)(ren)急難,修(xiu)橋補路,做了無數好事;他(ta)思維深邃,在法(fa)律、政治等(deng)方面(mian)有自己(ji)獨到的(de)見解,特(te)別是對宗教、玄理等(deng)感悟深刻,例如他(ta)就(jiu)曾經說(shuo)用(yong)“佛像太陽(yang),道(dao)教如月亮,儒(ru)教似(si)星(xing)星(xing)”來論述佛、道(dao)儒(ru)三(san)者的(de)差(cha)異。
李(li)士謙活(huo)了66歲,他去世的時候,聞訊而來送(song)葬的人數(shu)超(chao)萬,可見其聲望(wang)之高。他一(yi)方面力行(xing)善事,另一(yi)方也通過與(yu)人爭辯(bian)、談論等方式,用天道輪回、善惡(e)報應等思想教(jiao)化人心。
因(yin)為(wei)善(shan)行累(lei)累(lei)、善(shan)名遠(yuan)播(bo),所(suo)以就有(you)人當面贊美李士謙:“你是個陰(yin)德(de)很多的人啊!”但(dan)贊美遭到了李士謙的反駁,李士謙說(shuo):“所(suo)謂陰(yin)德(de)者(zhe)何?猶耳(er)鳴,己獨聞之(zhi),人無知(zhi)者(zhe)。今吾(wu)所(suo)作(zuo),吾(wu)子皆知(zhi),何陰(yin)德(de)之(zhi)有(you)?”
李士謙用耳鳴來譬喻陰德,說陰德就像耳朵鳴響一樣,唯獨自己能夠聽到,別人是不知道的。他認為他所做的善事,因為其他人都知道了,所以算不上陰德。
可見在李士謙這位奇人心目中,所謂的“陰德”最根本的就是要“陰”,也就是要隱秘,隱秘到唯有自己知道,用現代的語言來表述,那就是默默無聞、不求回報地關愛他人、利益他人、造福社會。而那些無意被他人知道,甚至肆意宣傳,故意讓人知道的善行,都不屬于陰德。
陰德(de)的隱(yin)秘性(xing)特征,在《朱子家訓》里(li)表(biao)述為(wei):“善(shan)(shan)欲人(ren)見,不是(shi)真善(shan)(shan);惡(e)(e)恐人(ren)知(zhi),便是(shi)大惡(e)(e)”,在《菜根(gen)譚》里(li)又表(biao)述為(wei):“為(wei)惡(e)(e)而(er)畏(wei)人(ren)知(zhi),惡(e)(e)中猶有善(shan)(shan)路;為(wei)善(shan)(shan)而(er)急(ji)人(ren)知(zhi),善(shan)(shan)處即是(shi)惡(e)(e)根(gen)。”
在“為惡(e)”究竟該(gai)不該(gai)讓人(ren)(ren)(ren)知道這(zhe)個(ge)問(wen)題上,洪(hong)應明(ming)與朱柏廬這(zhe)兩位思想家發生(sheng)了(le)分歧,一(yi)個(ge)認為應該(gai)擔(dan)心(xin)(xin)別人(ren)(ren)(ren)知道,也就是當事人(ren)(ren)(ren)如果(guo)心(xin)(xin)存畏懼(ju),就說明(ming)良心(xin)(xin)未泯;一(yi)個(ge)認為倘(tang)若因為擔(dan)心(xin)(xin)別人(ren)(ren)(ren)知道而掩飾,那(nei)就是惡(e)上加惡(e),罪大惡(e)極(ji)。
但兩位思想家唯獨在“為善”該不該讓人知道這個問題上看法高度一致,認為都應該保持其“隱秘”性。可見在李(li)士謙、洪(hong)應明(ming)、朱柏廬等人心(xin)目中,一(yi)旦做善(shan)(shan)事的(de)時候讓(rang)人知道(特(te)別是故意讓(rang)人知道),就(jiu)有了沽名釣譽、利益交換的(de)嫌疑(yi),做善(shan)(shan)事的(de)心(xin)底便不(bu)夠純凈,所以算不(bu)上真正的(de)善(shan)(shan)行,因而不(bu)能(neng)算作“陰(yin)德”。
看來(lai)莫要說古(gu)人,即便(bian)在今天(tian)的行(xing)為學(xue)(xue)、社會學(xue)(xue)、法學(xue)(xue)領(ling)域,人們還(huan)是非常注重(zhong)人的某種(zhong)行(xing)為的“主觀狀態”的,佛教的術語將之稱作“發心”。在佛教《金剛經》里,則強調要“無住相布施(shi),福德不可思量”,更進(jin)一步突出(chu)了做善事“發心”要純正(zheng)、無私、無求,即無我狀態。
但在現實中(zhong),畢竟能(neng)夠達到李士(shi)謙或者(zhe)佛教強調的(de)“無我(wo)”狀態的(de)人(ren)很少,許多人(ren)也希望通過做善事能(neng)夠獲得美(mei)好(hao)的(de)名聲(sheng)或者(zhe)來自社會的(de)良性回(hui)報,這顯(xian)然就違(wei)背了“陰德如人(ren)耳鳴”的(de)原則,于是就不該提倡那種(zhong)為(wei)了有意無意就“出(chu)名”了善事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從現實情況來看,不論一個人做善事的動機、目的(主觀狀態)如何,但只要是善事,就會有益他人、貢獻社會,從外在效應和社會效果上,“隱秘”的、“不著相”的善事,與有心而為、善名遠播的善事,其結果并無差異,還是應該積極提倡。例如某些(xie)企業家(jia)在(zai)做善事的時候(hou),大肆邀請媒體(ti)廣(guang)泛宣(xuan)傳,這種(zhong)情形(xing)也不(bu)應該(gai)被(bei)排(pai)斥或鄙夷。
于是就有了一個與“陰德”相對應的概念“陽德”。“陽德”就是那種不隱秘的,并且很快得到了名利回報的善行,《了凡四訓》里將其定義為“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那對于一個人而言,是默默地“積陰德”好呢?還是大張旗鼓地“行陽德”好呢?
《了凡四訓》也對“陰德(de)”與(yu)“陽(yang)德(de)”的(de)差異作了如下(xia)(xia)論述(shu):“陰德(de),天(tian)報之(zhi);陽(yang)善,享(xiang)世名”。意(yi)思是說(shuo),積(ji)攢了陰德(de),會(hui)(hui)獲得上天(tian)的(de)回饋或者(zhe)報答(da),如果施行了陽(yang)善,則會(hui)(hui)享(xiang)受到(dao)當前世界(jie)給予的(de)美好名聲。古人有今生來世、六道輪回的(de)說(shuo)法,所以前者(zhe)強調來世收(shou)益,后者(zhe)突出當下(xia)(xia)效果。
從(cong)立場看,《了(le)凡四訓》的作者(zhe)袁了(le)凡顯然是傾向于支持“陰德(de)”的,因為(wei)他(ta)接著說(shuo):“名,亦福(fu)也;名者(zhe),造物(wu)所忌,世之享盛名而不副者(zhe),多(duo)有奇禍(huo),人之無過咎而被惡名者(zhe),子孫往(wang)往(wang)驟(zou)發(fa)。”
這就是說,名聲并不是好的東西,特別是虛名,但凡世間那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人,也就是為了名聲而特意宣傳,或者夸大效果甚至捏造情節的人,往往會遭受災禍。《周易》中將這種情形總結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而(er)(er)那些(xie)只是(shi)默(mo)默(mo)做善事,不求名聲遠播,甚至沒(mei)有過錯而(er)(er)背(bei)負了惡名的(de)人(ren),其后(hou)世子孫會突然間(jian)飛黃騰達。可見,“陰(yin)(yin)德”與“陽(yang)德”還(huan)有一(yi)個差異就是(shi):陰(yin)(yin)德的(de)效(xiao)果在來世或者后(hou)世子孫,而(er)(er)陽(yang)德的(de)效(xiao)果重(zhong)在自己和當下,是(shi)一(yi)種周期(qi)短(duan)、見效(xiao)快的(de)“投資”;而(er)(er)陰(yin)(yin)德顯然收益慢,但收益卻更高。并且(qie)特(te)別強調,即便是(shi)不應(ying)該被社會所排斥的(de)“陽(yang)德”,也(ye)必須(xu)真實(shi)。
從隋朝的李士謙到明代的袁了凡等人,經歷漫長的歷史長河,他們以“玄理”的方式,系統形成了以因果循環、善惡報應為基礎理論的“勸化”學說。如果拋開其中的宗教、迷信色彩來看待,一個默默無聞做善事的人,其行為必然會潛移默化地給家風,乃至后世子孫的成長以積極的影響,那么所謂子孫“驟發”也就絕非是偶然,而是合乎情理的必然情形。
倘若為人處世虛偽奸詐、投機取巧、欺世盜名,不但自己會遭受來自外部的惡性回饋(奇禍),也必然不利于子孫美好品德的培養。如果我們能夠拋棄這套理論中的迷信色彩,借鑒其中的科學、合理成分,將之用于修身齊家乃至更多行為,相信也很有價值。
文(wen)章來源(yuan)于(yu)網絡,所(suo)有權(quan)歸原(yuan)作(zuo)者所(suo)有,大道家園只作(zuo)為(wei)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an)請聯系我(wo)們進行刪除。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19398.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者(zhe)版(ban)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kan)用(yong)文章因無法(fa)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chu),未能(neng)及(ji)時(shi)與(yu)作者(zhe)取得(de)聯系(xi),或(huo)(huo)有版(ban)權(quan)異議的(de)(de),請聯系(xi)管理員(yuan),我們(men)會立(li)即(ji)處(chu)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自于(yu)網絡(luo),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di)更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huo)侵(qin)犯了您的(de)(de)合法(fa)權(quan)益,請立(li)即(ji)通知我們(men)(管理員(yuan)郵(you)箱:),情況屬實,我們(men)會第一(yi)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王(wang)陽明(ming):揣著明(ming)白裝糊涂,才是做(zuo)人的最···
下一篇(pian): 偏印(yin)傷官(guan)七殺偏財劫財;正(zheng)(zheng)印(yin)食(shi)神正(zheng)(zheng)官(guan)正(zheng)(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