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解讀:其(qi);特指(zhi)“食其(qi)時,百骸(hai)理,動(dong)其(qi)機,萬化安”幾句的(de)意思。神(shen)(shen)(shen)(shen)之神(shen)(shen)(shen)(shen),神(shen)(shen)(shen)(shen)奇(qi)的(de)原(yuan)因(yin)之所在。第一個(ge)“神(shen)(shen)(shen)(shen)”字(zi),是(shi)神(shen)(shen)(shen)(shen)奇(qi)的(de)意思;第二個(ge)“神(shen)(shen)(shen)(shen)”字(zi),是(shi)神(shen)(shen)(shen)(shen)奇(qi)的(de)原(yuan)因(yin)。不神(shen)(shen)(shen)(shen),不夠神(shen)(shen)(shen)(shen)奇(qi)的(de)原(yuan)因(yin)。神(shen)(shen)(shen)(shen)也,神(shen)(shen)(shen)(shen)奇(qi),神(shen)(shen)(shen)(shen)秘(mi)。
白話:有智慧的(de)人,懂得并運(yun)用這個神(shen)(shen)奇(qi)(qi)規(gui)律之(zhi)后(hou)就會產生意想(xiang)不到的(de)神(shen)(shen)奇(qi)(qi)結果,而沒有智慧的(de)人,因(yin)為不了解它之(zhi)所(suo)(suo)以神(shen)(shen)奇(qi)(qi)的(de)原因(yin),所(suo)(suo)以就感覺很是神(shen)(shen)奇(qi)(qi)。
要旨探究:此句是接續(xu)上文而(er)來的(de)(de),這里的(de)(de)“人(ren)”是指有(you)大智慧(hui)的(de)(de)人(ren)。因為有(you)大智慧(hui)的(de)(de)人(ren)他們(men)知道只有(you)“食(shi)其時”才能“百骸理(li)”,只有(you)“動(dong)其機”才能“萬化安”。而(er)沒有(you)智慧(hui)的(de)(de)人(ren),因為不了解它(ta)的(de)(de)神奇(qi)所在,所以他就(jiu)感到非常的(de)(de)神奇(qi)。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此句的要旨。人們往往對那些神奇靈妙的事物感到稀奇,或者以為那些供奉在堂上的神靈和偶像才是真神,卻不知道那些熟視無睹、極為尋常的天地萬物,以及創造這天地萬物和人類自身的事物,也就是很多人還弄不明白,自己不敬拜的神——諸如中國的伏羲氏、女媧氏,老子,,外國的(de)(de)上帝(di)、耶(ye)和華(hua)、基(ji)督、耶(ye)穌等為(wei)(wei)什么有那么多的(de)(de)人對(dui)他(ta)們頂禮(li)膜拜?因(yin)為(wei)(wei)他(ta)們不(bu)仔細探(tan)究(jiu),當(dang)然就不(bu)會了(le)解(jie)這些神靈(ling)的(de)(de)奧妙和靈(ling)異(yi)。只有仔細探(tan)究(jiu)并弄明白了(le),才可(ke)以(yi)真(zhen)正知(zhi)道女媧氏(shi)等等神靈(ling)的(de)(de)偉大和神妙。假如翻開《羅馬書第(di)1章第(di)20節(jie)》就可(ke)能令人覺得(de)那上面(mian)說得(de)好:“自從造天(tian)地以(yi)來,神的(de)(de)永能和神性是(shi)明明可(ke)知(zhi)的(de)(de),雖是(shi)眼(yan)不(bu)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ke)以(yi)曉得(de),叫(jiao)人無可(ke)推諉。
”意思是(shi)(shi)(shi)說(shuo),常人(ren)的(de)眼睛(jing)(jing)或者是(shi)(shi)(shi)無法看(kan)見(jian),或者無法了解到那勇敢靈(ling)異(yi)的(de)神(shen)(shen)靈(ling)創造了天地(di)萬物的(de)偉大之(zhi)處(chu)的(de)。人(ren)的(de)眼睛(jing)(jing)因為種種原因是(shi)(shi)(shi)看(kan)不見(jian)、摸(mo)不著的(de)。但是(shi)(shi)(shi),憑借(jie)著神(shen)(shen)靈(ling)的(de)“所造之(zhi)物”,人(ren)就不但能夠明(ming)白(bai),而且是(shi)(shi)(shi)確信無疑(yi)的(de)。
當然啦,對(dui)于這(zhe)種(zhong)認(ren)識有(you)很多人會(hui)(hui)斷定它(ta)是(shi)(shi)(shi)(shi)屬于唯心論者的(de);而(er)(er)(er)對(dui)于無神(shen)論者而(er)(er)(er)言,則(ze)萬萬不可接受的(de)。而(er)(er)(er)從無神(shen)論者的(de)觀點來看,所(suo)謂真神(shen),當然是(shi)(shi)(shi)(shi)指或是(shi)(shi)(shi)(shi)看得見(jian)摸得著(zhu)的(de)具體(ti)事物,后者干脆就是(shi)(shi)(shi)(shi)自然界發展(zhan)運行著(zhu)的(de)各種(zhong)規律了。就伏羲(xi)氏(shi)、女媧氏(shi)等(deng)為(wei)什么被(bei)人們供奉(feng)而(er)(er)(er)感到(dao)(dao)神(shen)奇,那(nei)是(shi)(shi)(shi)(shi)因為(wei)他們為(wei)人類社會(hui)(hui)文明進步(bu)作(zuo)出了常人難以做到(dao)(dao)的(de)貢獻,所(suo)以才(cai)被(bei)人們永遠緬懷。
例如(ru)從女(nv)(nv)媧“煉石(shi)補天”的(de)神奇(qi)(qi)傳說中(zhong),它(ta)透射(she)出的(de)是,在遠古(gu)母系社(she)會的(de)某一天,大(da)地(di)(di)上發生了(le)如(ru)地(di)(di)震(zhen)(zhen)、洪澇等毀滅性災難(nan)的(de)時(shi)(shi)候,有(you)一位優秀而且有(you)擔當(dang)、有(you)智慧(hui)的(de)女(nv)(nv)首領(ling)帶領(ling)它(ta)的(de)人(ren)民一起抗(kang)震(zhen)(zhen)救災、抗(kang)洪搶險,通(tong)過(guo)她(ta)(ta)的(de)智慧(hui)和努力(li)(li)戰勝了(le)災難(nan),使人(ren)民又重(zhong)新過(guo)上了(le)安居(ju)樂業(ye)的(de)好日子,這位女(nv)(nv)首領(ling)仙逝之后,人(ren)們為(wei)了(le)懷念和緬懷她(ta)(ta)的(de)功德就在驪(li)山第二(er)峰為(wei)她(ta)(ta)立祠修miao紀念,久而久之,她(ta)(ta)的(de)神奇(qi)(qi)就慢慢地(di)(di)顯現出來了(le)。所(suo)以(yi)驪(li)山老母的(de)神奇(qi)(qi),就是當(dang)民族(zu)危亡關頭的(de)時(shi)(shi)候,她(ta)(ta)能夠(gou)不(bu)畏(wei)堅難(nan)險阻,勇于承擔責任,為(wei)民族(zu)大(da)義(yi)而奮不(bu)顧身,為(wei)國家建設貢獻力(li)(li)量。
[編輯本段]黃帝陰符經通釋
黃帝陰符經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于象矣。
通釋經源
少寶山達觀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采方術,至嵩山虎口巖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應手灰滅。 ————《黃帝陰符經疏 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驪山老母之言“火生于木禍發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歷代經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醫徐大椿曰:“陰符贊易之書也。”
經譽:“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
《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
楊文會《陰符經發隱》曰:“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緯。”略補注:黃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統五行,帝以先萬物,調合萬有,誠乎中庸也。
吾文所謂‘通釋’者,黜其定相,得其綱常也。
黜相綱常
上篇
[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略釋]:
觀天之道,蘋果落地矣;天行健,執天之行乃同之也。盡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統貫全經矣。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此處單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間,獨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氣,地成四時;四時著形,五氣神神;神氣通暢,形隨以遷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況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略釋]:
先賢所注:五賊者,在道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謂為金、木、水、火、土;在人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謂為味、利、反、怨與小大。推而廣之,萬象之定盡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以此知之五賊之生,本自有也,自居、執、住、止,毀天常故成五賊。若不有者,何出五賊?!是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謂見之者,即非見之者,絕之而已矣。
百方經教,虛廣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則至道也,何必廣談修習歟?——筌注
[原文]: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略釋]:
此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法天象地以盡行也。
五賊在心,非心、非非心則天下無賊。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執有故,壞天常。然以五賊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謂五賊施行亦本諸天。是同出而異德也,玄玄歸根復命,反運五賊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數之運。雙手者,左象右數。艮為手,《通書》以艮終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數萬有之先也。
身于兩手之間,是其中也。一身合雙手以象‘三’,三生萬物故曰‘萬化生乎身’。單言身,乃明中軸為運之旨也。
此則窮究之,化賊為仁備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釋]:
此言于天道與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為仁。
人心,機也。機者,萬有樞紐。生化運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略釋]:
所謂殺機,反常也。所謂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謂反常;是無常之本體也。
有生必有殺,有殺者其生亦微明矣。見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發,順天應命以行。萬化定基,奠基以出萬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釋]: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殺道之常也,非所當執,伏藏以歸。此以世人知有用之為用,不知無用之為用故。
[原文]: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略釋]:
九竅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聽妙音、目欲觀妙色、口欲嘗妙味。先賢以三要為神、心、志者,乃窮其根也。
動者,命之行也。靜者,命之歸也。
非動、非非動之體,盡拙此動靜,故謂可以之動靜。執動者棄靜,執靜者棄動,均背于大道,故謂邪宗。入無極之真,運此動靜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略釋]: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國,害于國;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與焉。
禍與時,無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時禍何嘗害吾?!
此則知幽明故,防微杜漸,斯遠害矣。
[原文]: 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略釋]: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無邪。
中篇
[原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略釋]:
上篇以‘執天之行’為則,不以理勝。中篇此以‘順天理,滅人欲’也。軌輒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略釋]:
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盜者,失道廢德故。失道故,必以‘順天理,滅人欲’成之;成之終,當明本也,故立盜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盜,直達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萬物賴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盜也。人賴萬物以養,待于萬物,自受萬物所盜也。萬物賴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盜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兩得。故謂世間教化德山棒、臨濟喝最親。
三盜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賴故,盜不稱謂盜,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略釋]:
‘四時,五氣’言之于此矣。
時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顧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時順成,五氣朝元,開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略釋]:
神神之謂,乃以知無用、無為之貴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現乎隱,莫顯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數、有定,知幽明故。實為虛,虛為實;安時處順,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數者,知機宜也。《易》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一而難知,見近知遠。
莫能見、知者,棄自能之執,不以知、見故,信之、法則之可矣。《老子》曰“則我者貴”。
所謂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謂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謂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略釋]:
固窮者,窮通故,數本非數,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輕命者,居盜故,物于物,不物物,時動必潰。
下篇
[原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略釋]:
此言于窮通之道也,是謂修道。修道之謂教,教之道,貴以專。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師者,師心也。
絕利者,依義棄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務,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盜盡黜。晝夜者,背明故,絕圣棄知。
[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
[略釋]: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長生久視之道也。
[原文]: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釋]: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絕眾途也。索跡者無盡,道成者非天也,盡自然,故謂無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風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樂者,閑閑。至靜者,純真。此以卻妄也。
至私者,棄圣同天。至公者,與民無犯。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則非相、非非相之道也,歸根以復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略釋]:
禽者,乃非離,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氣,五氣之謂也。
制,謂其關要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五者,五氣下行,四時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萬物者,死萬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故制五氣以歸根,伏心畢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無待者可了生死義。世之執、止而不知解脫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略釋]:
所謂天地文理者,乃知見并生,功名互顯之謂也。落于有為法,不知盜而自盜也。
若乎時物文理者,彼所謂時物文理即非時物文理,所謂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謂圣即非圣,是謂為圣。以異之者,言哲。所謂哲者即非哲,是謂為哲。
執相言之,哲者,擇折澤,無有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聲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略釋]:
此及以下之文,當謂必后人衍文也。
靜者,一之也。所謂靜者,即非靜,是謂為靜。
浸者,天覆地載,行之不已也,故得對待之定體。
[原文]: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于象矣。
[略釋]:
至靜,深闡于上文‘自然之道靜’也。此謂于無極之真,非動,非非動之體也。
律歷所不能契,謂其于異俗識之動靜,類于佛家所謂‘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緣執也。有者,有生于無。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謂。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掛,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機鬼藏。神者,申之也。機者,定、數也。鬼者,歸也。藏者,一之也。
陰陽相勝之術,括前言所謂之要也。
昭(zhao)昭(zhao)乎(hu)進于象(xiang)矣。昭(zhao)昭(zhao),微(wei)明日顯也(ye)。此言于象(xiang),前則以數(shu),是象(xiang)本乎(hu)數(shu)也(ye)。進者,漸也(ye)。
《延命紫云裊裊》系列? 第067篇
看得見的世界要有“德”,也即“得”:得道、得到、延命、發展,持續地死舊、生新、生生不息、不斷升華。
那么,天是如何“得”的?憑生殺;地是如何“得”的?順應天生天殺;人是如何“得”的?取“天”生殺之間的“機”,取“地”生死之間的“機”,取自身新陳代謝之間的“機”。
一、何謂“機”?
機,生機也,生機,陽氣也,一陽初生,得以新生。而生的前提是死,生機也即死機。死機,陰氣也,陰濁凝結,萬化孕育。彼之生機、此之死機,彼之死機、此之生機,陰陽互推相勝,萬物方能生生不息,持續生機。
天地陰陽轉化,萬物生死更替,就是至靜、至公、至私的自然之道。人類作為天地元素之一分子,只有契合之,不可違背之,別無選擇。否則,就會“沉水入火、自取滅亡”,不被陰陽生,必被陰陽殺。
“機”,藏在從死到生、從無到有、從隱到顯之間,看不見、嗅不到、摸不著,只能用心感知,最忌使用奇巧手段。天地萬物的休息、轉化、變異、敵對、生死之時,代謝、淘汰、廢棄之物,就是“盜機”之所在。
二、如何得“機”?
怎么感知“機”?用心觀,而不是用眼看;怎么把握“機”?誠心實意,而不是妄心妄為;怎么得到“機”?修煉內心,而不是投機取巧。
“機”是隱的,心是“陰”的,“得”是“空”的,所以古人稱“得”為“盜”,稱“德”為“賊”。成“賊”知“盜”,方為圣人,不知“盜賊”,不懂修行也。
那么,如何以“賊”行“盜”,以“盜”取“機”,以“德”取“得”呢?經曰:“日月有數,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生機,存在于“定數”之中。
1、用心機
制約心機的是氣,氣表現為性情;制約性情的是九竅,節制九竅,聽該聽,視該視,嗅該嗅,吃該吃,觸該觸,識該識,就是啟動心機的基本手段。用心機,是盜天地陰陽之氣的前提和基本條件。
能夠啟動心機的性情,一是樂,平和歡樂,而不是舒爽刺激。人的心性往往在歡樂之中表現出來。二是靜,緣起性空,空性安住,如如不動。修心,也就是修心性、修空性、修性情,修心養性才是圣人。順應天地的陰陽變化,毫無妄想妄動,即為靜。
2、盜天機
天機,即生機,也即天地萬物生發的陽氣。一天的生機在于23:00-11:00,一月的生機在初一至初五,一年的生機在冬至到立春,一事一物的生機在逆境之時,比如困惑、困頓、困難等。
如何盜天機?按照《周易》所述,順應上述天時,生發陽氣時靜養、吸收陽氣,陽氣小成時運動、調節陽氣,陽氣大成時積極行動,發揮陽氣。對于人類來說,天機的載體是信息、靈感、念力、旨意,盜取的方法則在于命境維度升級,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3、借地機
地機,即死機,也即天地萬物凝聚的陰氣。一天的死機在11:00-次日13:00,一月的死機在十五至二十,一年的死機在夏至至立秋,一事一物的死機在順境之時,比如得意、成功、稱頌等。
如何借死機?按照《周易》所述,凝聚濁氣時,休息靜心,接受失敗的教訓,接納別人的發泄,接收、利用別物的排泄物,為死去的動植物渡靈等。
附:《陰符經》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①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②,可以動靜。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③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注釋:
①五賊:命、物、時、功、神。
②三要:機、性、情。
③三(san)才:天(tian)、地、人。
本文地址://n85e38t.cn/ddjy_131/597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li)于保護(hu)作者(zhe)版(ban)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shi)與作者(zhe)取(qu)得聯系,或有版(ban)權(quan)異議(yi)的(de)(de),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tu)片資源(yuan)來(lai)自(zi)于網(wang)絡,轉(zhua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zhi)目的(de)(de),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cuo)誤或侵犯(fan)了您(nin)(nin)的(de)(de)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di)一(yi)時(shi)間予以(yi)刪除,并(bing)同時(shi)向您(nin)(nin)表(biao)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 盧國(guo)龍教授講道(dao)德(de)經第(di)八(ba)十章(zhang)
下(xia)一篇(pian): 陰符(fu)經要旨探究(四)“宇宙(zhou)在乎(hu)手(shou),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