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詞典大全 >> 成語

中立不倚

大道家園 2023-08-05 10:25:54

拼音 : 中立不倚 (zhōng lì bù yǐ)

簡拼 : zlby

近義詞 : 不偏不倚

反義詞 : 偏聽偏信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聯合式

成語解釋 :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出處 : 《禮記·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成語用法 : 作謂語、定語;指不偏不倚

例子 :

產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中立國的成語中立國的成語是什么

中立國的成語有:國已不國,中規中矩,立國安邦。
中立國的成語有:舟中敵國,國已不國,中看不中吃。2:注音是、ㄓㄨㄥㄌ一_ㄍㄨㄛ_。3:結構是、中(獨體結構)立(獨體)國(全包圍結構)。4:拼音是、zhōnglìguó。
中立國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中立國zhōnglìguó。(1)指在國際戰爭中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它對交戰國任何一方不采取敵對行為。(2)由國際條約保證,永遠不跟其他國家作戰,也不承擔任何可以間接把它拖入戰爭的國際義務的國家。
二、引證解釋
⒈有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戰時中立國亦稱“局外中立國”,指在國際戰爭中,保持中立狀態的國家。永久中立國指根據條約或單方發表的宣言(須得到國際承認),不論在平時或戰時,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⒉借指在對立的雙方之間,不傾向于任何一方的人。引《冷眼觀》第十回:“他們別人不知道,難不成小穆也不清楚我同你的情分嗎?他叫阿二來向我商議,要我做中立國,事成之后,提成客賬送我。”
三、國語詞典
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前者指當發生國際戰爭時,正式發表宣告保持中立的國家。后者指根據條約或得到國際承認的宣言,不論在平時或戰時,均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交戰國不得侵犯中立國的領土或在其領土作戰,而且中立國得享有自衛的權利。目前國際上承認的中立國包括瑞士及奧地利。
四、網絡解釋
中立國中立國指在發生武裝沖突時,對交戰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敵對行動的國家,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兩種。在沖突里中立屬于一種主權受限,和不結盟是有區別的。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在海牙第五公約《中立國和人民在陸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和第十三公約《關于中立國在海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中作出了規定,許多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宣布中立。但二戰中大部分中立國都被占領。
關于中立國的近義詞
交戰國
關于中立國的單詞
neutralizedstate
關于中立國的詞語
舟中敵國立國安邦獨立王國亡國奴中立不倚興邦立國
關于中立國的造句
1、對于交戰國的戰時封鎖以及有關戰時禁制品的規定,戰時中立國有義務嚴格執行。
2、他們必須是參戰國嗎?還是包括中立國?或者是戰區中的中立國?
3、多家媒體報道,蒙古國領導人近來正式提出效仿瑞士,成為“永久中立國”,該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等正在外交層面協調,并推進國內相關立法工作。
4、蒙古國謀求成為“永久中立國”的消息最近博人關注。
5、蒙古國領導人近來正式提出效仿瑞士,成為“永久中立國”,該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等正在外交層面協調,并推進國內相關立法工作。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中立國的詳細信息

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茲砥柱中流之責任是什么意思


就象 屹立 在 黃河 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 比喻 堅強 獨立的人能在 動蕩 艱難 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 中流 。”

注音: ㄉㄧˇ ㄓㄨˋ ㄓㄨㄙ ㄌㄧㄨˊ

 砥柱中流的近義詞: 中流砥柱黃河中的堅強柱石。比喻能擔當重任、起中堅作用的人或集體 堅定不移移:改變,變動。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力挽狂瀾比喻控制猛烈的潮流,挽救危險的局勢 中流砥柱,力挽狂瀾,具大才,立大業。《秋瑾集》 堅如磐石堅牢猶如厚重的大石,比喻非常牢固,堅不可摧一個堅如磐石的商業企業

 砥柱中流的反義詞: 獨木難支一根木頭支持不住大廈,比喻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支撐全局 獨木難支大廈傾。明? 趙弼《蜀三

成語語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 上古時代,黃河三門峽河道狹窄處有一座山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中,影響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時把兩邊的河道鑿寬,這樣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樣立在急流之中。三門峽分人門、神門及鬼門,其中鬼門最險,而砥柱卻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緊縮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中立是什么意思


中立的解釋

 (1) [neutral]∶處于 對立 的雙方 之間 ,不傾向或偏袒一方 嚴守中立 (2) [independent]∶獨立 詳細解釋 (1). 中正 獨立。 《禮記·中庸》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孔穎達 疏:“中正獨立,而不偏倚,志意強哉,形貌矯然。” 唐 白居易 《養竹記》 :“竹性直,直以立身, 君子 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明 徐霖 《繡襦記·汧國流馨》 :“爾 李氏 狎邪而白堅貞之志,波靡而勵中立之行,是則尤人所難者也。” (2).在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于任何一方。 《 國語 ·晉語二》 :“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 不敢 。中立其免乎?” 韋昭 注:“中立,不阿君,亦不助太子也。” 《后漢書·荀彧傳》 :“ 貢 與 邈 等分非素結,今來速者,計必未定,及其 猶豫 ,宜時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 李賢 注:“不令其有去就也。” 魯迅 《書信集·致蕭三》 :“ 《現代》 雖 自稱 中立,各派兼收, 其實 是有利于他們的刊物。” (3).指使中立,不傾向于一方。 * 《堅決粉碎頑固派的進攻》 :“展開 廣泛 的統戰工作,以便 爭取 與中立他們。” (4).居中而立。 《大戴禮記·保傅》 :“故 成王 中立而聽朝,則四圣維之。” 《宋史·樂志十三》 :“圣子中立,臣工四環。”

詞語分解

 中的解釋中 ō 和 四方 、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中原。中華。 在 一定 范圍內,里面:暗中。房中。中飽。 性質 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輟(中途停止進行)。中等。 中流砥柱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在 研究 中。 立的解釋立 ì 站,引申為豎起來: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腳;b.處于 某種 立場)。立場。 屹立 。 頂天立地 。 做出,定出:建立。設立。樹立。立意。 立此存照 。 存在,生存: 自立 。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 , 即刻 :立

文言文翻譯京再執政,初與王安石不和,后為呂惠卿所傾,其中立不倚之

譯文: 蔡京再次執政,當初與王安石不對路,后來被呂惠卿趕下臺,他中立不結黨的節操,得到先帝的稱贊。

拓展資料

《王安石傳》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梁啟超。該傳記視角獨特、思想新銳、論述嚴謹,令人耳目一新,啟人心智,發人深省。王安石作為一位改革家,在中國歷史上,飽受爭議。古往今來對于他的評價有天壤之別,同時代的司馬光、蘇軾在不同時期也有過褒貶不一的論斷。本書詳細論述了王安石的時代、執政前后活動、軍事功績、新政成績、家庭與交友、文學成就等幾個方面,并以近代歐美政治為參照,透徹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敗得失;作"考異"十九條,力圖還爭議之中的王安石以真實面孔。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言于朝,用為群牧判管,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佑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同修起居注,辭之累日。閣門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于廁;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自是不復辭官矣。

 有少年得斗鶉,其儕求之不與,恃與之昵輒持去,少年追殺之。開封當此人死,安石駁曰:“按律,公取、竊取皆為盜。此不與而彼攜以去,是盜也;追而殺之,是捕盜也,雖死當勿論。”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審刑、大理,皆以府斷為是。詔放安石罪,當詣閣門謝。安石言:“我無罪。”不肯謝。御史舉奏之,置不問。 時有詔舍人院無得申請除改文字,安石爭之曰:“審如是,則舍人不得復行其職,而一聽大臣所為,自非大臣欲傾側而為私,則立法不當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為陛下守法;而強者則挾上旨以造令,諫官、御史無敢逆其意者,臣實懼焉。”語皆侵執政,由是益與之忤。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韓、呂二族為巨室,欲借以取重。乃深與韓絳、絳弟維及呂公著交,三人更稱揚之,名始盛。神宗在藩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維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帝曰:“卿可謂責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

 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有欲與卿從容論議者。”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后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禼;誠能為高宗,則必有傅說。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人民之眾,百年承平,學者不為不多。然常患無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擇術未明,推誠未至,雖有皋、夔、稷、禼、傅說之賢,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爾。”帝曰:“何世無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安石曰:“惟能辨四兇而誅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慝,則皋、夔、稷、禼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

 登州婦人惡其夫寢陋,夜以刃斮之,傷而不死。獄上,朝議皆當之死,安石獨援律辨證之,為合從謀殺傷,減二等論。帝從安石說,且著為令。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令判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預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

 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均輸法者,以發運之職改為均輸,假以錢貨,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預知在京倉庫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保甲之法,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戰陣。免役之法,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下至單丁、女戶,本來無役者,亦一概輸錢,謂之助役錢。市易之法,聽人賒貸縣官財貨,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出息十分之二,過期不輸,息外每月更加罰錢百分之二。保馬之法,凡五路義保愿養馬者,戶一匹,以監牧見馬給之,或官與其直,使自市,歲一閱其肥瘠,死病者補償。方田之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又有免行錢者,約京師百物諸行利入厚薄,皆令納錢,與免行戶祗應。自是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又令民封狀增價以買坊場,又增茶監之額,又設措置河北糴便司,廣積糧谷于臨流州縣,以備饋運。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

 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辨,帝為巽辭謝,令呂惠卿諭旨,韓絳又勸帝留之。安石入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臺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勝天下流俗,故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流俗權重,則天下之人歸流俗;陛下權重,則天下之人歸陛下。權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鈞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移。今奸人欲敗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為。于是陛下與流俗之權適爭輕重之時,加銖兩之力,則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權,已歸于流俗矣,此所以紛紛也。”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  安石與光素厚,光援朋友責善之義,三詒書反覆勸之,安石不樂。帝用光副樞密,光辭未拜而安石出,命遂寢。公著雖為所引,亦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顗、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皆不得其言,相繼去。驟用秀州推官李定為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蘇頌封還詞頭,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論定不孝,皆罷逐。翰林學士范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惠卿遭喪去,安石未知所托,得曾布,信任之,亞于惠卿。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春,京東、河北有烈風之異,民大恐。帝批付中書,令省事安靜以應天變,放遣兩路募夫,責有司、郡守不以上聞者。安石執不下。

 開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斷腕者,知府韓維言之,帝問安石,安石曰:“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紛然驚異;況于二十萬戶百姓,固有蠢愚為人所惑動者,豈應為此遂不敢一有所為邪?”帝曰:“民言合而聽之則圣,亦不可不畏也。”

 東明民或遮宰相馬訴助役錢,安石白帝曰:“知縣賈蕃乃范仲淹之婿,好附流俗,致民如是。”又曰:“治民當知其情偽利病,不可示姑息。若縱之使妄經省臺,鳴鼓邀駕,恃眾僥幸,則非所以為政。”其強辯背理率類此。

 帝用韓維為中丞,安石憾曩言,指為善附流俗以非上所建立,因維辭而止。歐陽修乞致仕,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安石謂不足以阻奸,至比之共、鯀。靈臺郎尤瑛言天久陰,星失度,宜退安石,即黥隸英州。唐坰本以安石引薦為諫官,因請對極論其罪,謫死。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致華岳山崩。安石曰:“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閼其奏,出彥博守魏。于是呂公著、韓維,安石藉以立聲譽者也;歐陽修、文彥博,薦己者也;富弼、韓琦,用為侍從者也;司馬光、范鎮,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遺力。 禮官議正太廟太祖東向之位,安石獨定議還僖祖于祧廟,議者合爭之,弗得。上元夕,從駕乘馬入宣德門,衛士訶止之,策其馬。安石怒,上章請逮治。御史蔡確言:“宿衛之士,拱扈至尊而已,宰相下馬非其處,所應訶止。”帝卒為杖衛士,斥內侍,安石猶不平。王韶開熙河奏功,帝以安石主議,解所服玉帶賜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為誰,若兩宮有言,乃向經、曹佾所為爾。”馮京曰:“臣亦聞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為歸,故京獨聞其言,臣未之聞也。”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俠又坐竄嶺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自禮部侍郎超九轉為吏部尚書。呂惠卿服闋,安石朝夕汲引之,至是,白為參知政事,又乞召韓絳代己。二人守其成謨,不少失,時號絳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而惠卿實欲自得政,忌安石復來,因鄭俠獄陷其弟安國,又起李士寧獄以傾安石。絳覺其意,密白帝請召之。八年二月,復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來。《三經義》成,加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以子雱為龍圖閣直學士。雱辭,惠卿勸帝允其請,由是嫌隙愈著。惠卿為蔡承禧所擊,居家俟命。雱風御史中丞鄧綰,復彈惠卿與知華亭縣張若濟為奸利事,置獄鞫之,惠卿出守陳。

 十月,彗出東方,詔求直言,及詢政事之未協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晉武帝五年,彗出軫;十年,又有孛。而其在位二十八年,與《乙巳占》所期不合。蓋天道遠,先王雖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變無窮,上下傅會,豈無偶合。周公、召公,豈欺成王哉。其言中宗享國日久,則曰‘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寧’。其言夏、商多歷年所,亦曰‘德’而已。裨灶言火而驗,欲禳之,國僑不聽,則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僑終不聽,鄭亦不火。有如裨灶,未免妄誕,況今星工哉?所傳占書,又世所禁,?謄寫偽誤,尤不可知。陛下盛德至善,非特賢于中宗,周、召所言,則既閱而盡之矣,豈須愚瞽復有所陳。竊聞兩宮以此為憂,望以臣等所言,力行開慰。”帝曰:“聞民間殊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猶怨咨,此無庸恤。”帝曰:“豈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無邪?”安石不悅,退而屬疾臥,帝慰勉起之。其黨謀曰:“今不取上素所不喜者暴進用之,則權輕,將有窺人間隙者。”安石是其策。帝喜其出,悉從之。時出師安南,諜得其露布,言:“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濟。”安石怒,自草敕榜詆之。

 華亭獄久不成,雱以屬門下客呂嘉問、練亨甫共議,取鄧綰所列惠卿事,雜他書下制獄,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陳,惠卿以狀聞,且訟安石曰:“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此數惡力行于年歲之間,雖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發安石私書曰:“無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謝無有,歸以問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憤恚,疽發背死。安石暴綰罪,去“為臣子弟求官及薦臣婿蔡卞”,遂與亨甫皆得罪。綰始以附安石居言職,及安石與呂惠卿相傾,綰極力助攻惠卿。上頗厭安石所為,綰懼失勢,屢留之于上,其言無所顧忌;亨甫險薄,諂事雱以進,至是皆斥。

 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傷不堪,力請解幾務。上益厭之,罷為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改集禧觀使,封舒國公。屢乞還將相印。元豐二年,復拜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換特進,改封荊。哲宗立,加司空。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曰文,配享神宗廟庭。崇寧三年,又配食文宣王廟,列于顏、孟之次,追封舒王。欽宗時,楊時以為言,詔停之。高宗用趙鼎、呂聰問言,停宗廟配享,削其王封。

 初,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號曰“新義”。晚居金陵,又作《字說》,多穿鑿傅會。其流入于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說,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安石未貴時,名震京師,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稱其賢。蜀人蘇洵獨曰:“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作《辯奸論》以刺之,謂王衍、盧杞合為一人。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馀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如何?”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

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本文地址://n85e38t.cn/chengyu/109055.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成語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