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朝(chao)(chao)鮮(xian)半島茶(cha)(cha)道(dao)發展的(de)(de)第三階段(duan)是朝(chao)(chao)鮮(xian)李朝(chao)(chao)時(shi)期(qi)。李朝(chao)(chao)前期(qi)的(de)(de)十(shi)五(wu)六世紀(ji),飲茶(cha)(cha)之風十(shi)分盛(sheng)行,受中國明朝(chao)(chao)的(de)(de)影響,散茶(cha)(cha)壺泡法和(he)撮泡法開始流行,而朝(chao)(chao)鮮(xian)民(min)族的(de)(de)茶(cha)(cha)禮(li)(li)自新羅統(tong)一(yi)時(shi)期(qi)開始,經高麗時(shi)期(qi)興盛(sheng),至(zhi)此隨著(zhu)茶(cha)(cha)禮(li)(li)器具和(he)技藝化的(de)(de)發展后趨于完備而固定(ding)下(xia)來。
?
? 李朝中期(qi)以后,由于酒風盛行,以及清兵入侵,茶(cha)文化(hua)因此一度衰落。到了李朝晚期(qi),在(zai)大(da)師丁(ding)若鏞(yong)、崔(cui)怡(yi)、金(jin)正喜、草衣大(da)師等(deng)的努力下,茶(cha)文化(hua)開始恢(hui)復。
?
? 丁若(ruo)鏞(yong)(1762-1836年),號茶(cha)(cha)(cha)山,著(zhu)(zhu)名(ming)學者(zhe)。他所著(zhu)(zhu)的《東茶(cha)(cha)(cha)記》(已佚(yi))是朝(chao)鮮半島第一部茶(cha)(cha)(cha)書。金正喜(1786-1856年),著(zhu)(zhu)名(ming)學者(zhe),留下多篇詠(yong)茶(cha)(cha)(cha)詩(shi),如《留草衣(yi)撣(dan)師(shi)(shi)》詩(shi):“跟前白(bai)吃趙州(zhou)菜,手里牢(lao)拈(nian)焚志華(hua)。喝后耳門軟個漸,春風(feng)何處不(bu)山家(jia)”。草衣(yi)禪師(shi)(shi)(1786-1866年),朝(chao)鮮半島的茶(cha)(cha)(cha)圣,著(zhu)(zhu)作有《東茶(cha)(cha)(cha)頌》和《茶(cha)(cha)(cha)神傳》。
?
? 根(gen)據《世宗實錄》(1454年(nian))和《東(dong)國(guo)(guo)輿地(di)勝覽》(1530年(nian))的記載,茶(cha)的主(zhu)產(chan)地(di)為慶尚道和全羅道。高宗二年(nian)(1885年(nian))由于中(zhong)國(guo)(guo)茶(cha)的第二次大規(gui)模傳人,茶(cha)的產(chan)地(di)已(yi)經遍及朝鮮半(ban)島南部。
?
? 朝(chao)鮮(xian)半(ban)島茶(cha)道發(fa)展(zhan)的第四階段(duan)是(shi)現(xian)當代時(shi)期(qi)(qi)。朝(chao)鮮(xian)半(ban)島的現(xian)當代指的是(shi)20世紀以來的這段(duan)時(shi)期(qi)(qi)。期(qi)(qi)間(jian)(jian),朝(chao)鮮(xian)半(ban)島曾處于(yu)(yu)日(ri)本統(tong)治(zhi)之(zhi)下,全國(guo)大部分高等女子學校都(dou)開設了茶(cha)道課,然(ran)而發(fa)展(zhan)卻很緩慢。1945年(nian)光復(fu)后,朝(chao)鮮(xian)半(ban)島茶(cha)道開始復(fu)必(bi),關于(yu)(yu)茶(cha)的著(zhu)作不斷出(chu)版,與中國(guo)之(zhi)間(jian)(jian)的茶(cha)文化(hua)交流也不斷加深。
統一的王朝有三個: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含大韓帝國)。
割據的政權有七個:箕子朝鮮、衛滿朝鮮、辰國、高句麗(同時也是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百濟、后百濟、泰封。
箕子朝鮮
朝鮮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商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分商朝遺民在檀君朝鮮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后,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并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于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于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辰國
辰國是公元前2,3世紀位于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定都于漢江以南.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是公元前2世紀后朝鮮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于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 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高句麗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于西漢玄菟郡,開始逐步擴展,在西晉末年(313年)吞并了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松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并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后來又與新羅融合。
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后樂浪郡被高句麗占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并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位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成服于高句麗,并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并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并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于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于當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后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后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于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后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并稱為“朝鮮后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于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后三國時期
朝鮮后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于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后裔弓裔亦建立后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于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918-1392年)
918年,后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后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臺,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占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并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占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明太祖朱元璋賜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后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歷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占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后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并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于閔妃外戚閔謙鎬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于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于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陸,占領漢陽。并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后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1896-1910年)
1895年(nian)(nian)(nian)4月,清朝(chao)(chao)戰敗(bai),簽定《中日(ri)(ri)馬(ma)關(guan)條約》,承(cheng)認朝(chao)(chao)鮮是自(zi)主(zhu)之國(guo)(guo),于(yu)是日(ri)(ri)本(ben)(ben)(ben)控制(zhi)下(xia)的(de)(de)朝(chao)(chao)鮮朝(chao)(chao)廷(ting)宣(xuan)布終(zhong)止與清朝(chao)(chao)的(de)(de)冊(ce)封(feng)關(guan)系。同年(nian)(nian)(nian),日(ri)(ri)本(ben)(ben)(ben)暗殺了有反日(ri)(ri)傾向(xiang)的(de)(de)明成皇(huang)后(hou)。1896年(nian)(nian)(nian),高宗在(zai)俄(e)(e)國(guo)(guo)支持(chi)下(xia)稱帝(di)登極,成立大韓(han)(han)(han)帝(di)國(guo)(guo),從此(ci)朝(chao)(chao)鮮改為韓(han)(han)(han)國(guo)(guo)。1904年(nian)(nian)(nian),日(ri)(ri)俄(e)(e)戰爭后(hou),俄(e)(e)國(guo)(guo)戰敗(bai),大韓(han)(han)(han)帝(di)國(guo)(guo)政權徹底被(bei)日(ri)(ri)本(ben)(ben)(ben)控制(zhi)。1905年(nian)(nian)(nian),乙巳(si)保護條約。韓(han)(han)(han)國(guo)(guo)成為日(ri)(ri)本(ben)(ben)(ben)的(de)(de)“保護國(guo)(guo)”。1906年(nian)(nian)(nian),日(ri)(ri)本(ben)(ben)(ben)在(zai)韓(han)(han)(han)國(guo)(guo)設立日(ri)(ri)本(ben)(ben)(ben)派出的(de)(de)“統(tong)監”政權。1907年(nian)(nian)(nian),日(ri)(ri)本(ben)(ben)(ben)強(qiang)迫高宗退(tui)位由(you)皇(huang)太子繼位。1909年(nian)(nian)(nian),日(ri)(ri)本(ben)(ben)(ben)第(di)一任統(tong)監伊藤博文(wen)在(zai)哈(ha)爾濱(bin)被(bei)朝(chao)(chao)鮮愛國(guo)(guo)志士安重根刺(ci)死。
國(guo)語(yu)(yu)詩歌(ge)(ge)的(de)(de)主(zhu)要形式(shi)有時(shi)(shi)調(diao)(diao)和(he)歌(ge)(ge)辭。時(shi)(shi)調(diao)(diao)是由(you)新(xin)羅鄉(xiang)歌(ge)(ge)、高(gao)麗歌(ge)(ge)謠發展(zhan)而(er)來,最初(chu)產生(sheng)于高(gao)麗末期(qi)(qi),李朝(chao)(chao)時(shi)(shi)期(qi)(qi)逐漸(jian)構(gou)成一種定型詩體。金宗瑞、南治的(de)(de)愛(ai)國(guo)時(shi)(shi)調(diao)(diao)和(he)黃(huang)貞伊的(de)(de)愛(ai)情(qing)時(shi)(shi)調(diao)(diao)都(dou)有一定價值,而(er)尹善道(1587—1671)則堪稱(cheng)(cheng)時(shi)(shi)調(diao)(diao)名家。他(ta)在官(guan)(guan)(guan)場不大(da)得志,曾三(san)次(ci)遭流放,因而(er)常常寄情(qing)于創作,以山(shan)水的(de)(de)優美反襯官(guan)(guan)(guan)場的(de)(de)污穢。他(ta)的(de)(de)名篇《山(shan)中(zhong)新(xin)曲(qu)》、《山(shan)中(zhong)續(xu)新(xin)曲(qu)》、《漁父四時(shi)(shi)詞》等,都(dou)是出色的(de)(de)風景詩,感(gan)情(qing)飽滿,筆(bi)法細(xi)膩,生(sheng)動地再現了朝(chao)(chao)鮮(xian)四時(shi)(shi)山(shan)川景物的(de)(de)變化。歌(ge)(ge)辭也是由(you)新(xin)羅鄉(xiang)歌(ge)(ge)、高(gao)麗歌(ge)(ge)謠發展(zhan)而(er)來,并且受到時(shi)(shi)調(diao)(diao)影(ying)響。它的(de)(de)形式(shi)較為自由(you),長短可隨內容而(er)定。鄭澈(1537—1594)是歌(ge)(ge)辭初(chu)期(qi)(qi)的(de)(de)代(dai)表(biao)。由(you)于當時(shi)(shi)黨爭激(ji)烈(lie),他(ta)的(de)(de)官(guan)(guan)(guan)場生(sheng)活也多坎坷,曾經屢次(ci)遭到降職。罷官(guan)(guan)(guan)和(he)流放的(de)(de)處分(fen)。他(ta)的(de)(de)代(dai)表(biao)作《關(guan)東(dong)別曲(qu)》、《思美人(ren)曲(qu)》和(he)《續(xu)思美人(ren)曲(qu)》寫(xie)景細(xi)膩,抒(shu)情(qing)大(da)膽,語(yu)(yu)言(yan)生(sheng)動,形式(shi)優美,有朝(chao)(chao)鮮(xian)《離騷》之稱(cheng)(cheng)。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chawenhua/77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bao)護作者版權(quan),注(zhu)重(zhong)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yu)作者取得聯(lian)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lian)系管理(li)員(yuan),我們會立(li)即處理(li),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來(lai)(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di)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若有來(lai)(lai)源標注(zhu)錯誤(wu)或侵(qin)犯了您的合法權(quan)益(yi),請(qing)立(li)即通知我們(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shu)實,我們會第一(yi)時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關于寧(ning)紅茶歷史文化(hua)
下(xia)一篇: 茶文化(hua)概論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