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輪斑病菌毒素[Phytotoxinproducedbyteagreyblightpathogen]由茶輪斑病(Pestalotiopsislongiseta(Speg.)Dai.etKobayaD形成和產生的真菌毒素。1989年日本科學家從茶輪斑病菌的液體培養物中分離出兩種真菌毒素:一種名Oxysporone,化學式為C7H804,另一種名為(+)-Epiepoxydon,化學式也為C7H804。茶樹上另一種輪斑病菌(P,theaeSaw.)也可形成一種毒素,名為PT-毒素,化學式為C11H1003。用上述不帶病菌菌體的毒素溶液進行茶樹葉片接種,可產生和用病菌接種同樣的癥狀。這三種毒素接種時對茶樹葉片產生壞死癥狀的臨界濃度分別為15毫克/毫升、60毫克/毫升、4毫克/毫升。
一、茶樹病蟲害發生概況
二、茶樹病害的基礎知識
(一)茶樹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三)病害的癥狀和診斷
三、茶樹病害防治
茶餅病
茶網餅病
茶白星病
茶圓赤星病
茶芽枯病
茶云紋葉枯病
茶炭疽病
茶輪斑病
茶煤病
茶褐色葉斑病
茶赤葉斑病
茶藻斑病
茶黑腐病
茶線腐病
茶紅銹藻病
茶莖潰瘍病
茶枝梢黑點病
茶膏藥病
茶胴枯病
茶毛發病
地衣和苔蘚
茶苗白絹病
茶苗猝倒病
茶苗根結線蟲病
茶苗根癌病
茶紅根腐病
茶褐根腐病
茶紫紋羽病
茶菟絲子
四、茶樹害蟲的基礎知謂
(一)茶樹害蟲的形態
(二)茶樹害蟲的生活史
(三)茶樹害蟲的習性
(四)茶葉害螨的形態和生物學特性
五茶樹害蟲防治
茶毛蟲
茶黑毒蛾
茶白毒蛾
茶尺蠖
油桐尺蠖
茶銀尺蠖
木橑尺蠖
灰尺蠖
茶云尺蠖
茶小卷葉蛾
茶卷葉蛾
茶細蛾
茶谷蛾
茶蠶
大蓑蛾
茶蓑蛾
茶褐蓑蛾
茶小蓑蛾
白囊蓑蛾
扁刺蛾
茶刺蛾
黃刺蛾
褐邊綠刺蛾
麗綠刺蛾
褐刺蛾
茶淡黃刺蛾
龜形小刺蛾
白痣姹刺蛾
茶葉夜蛾
茶斑蛾
茶鹿蛾
茶枝小蠹蟲
茶梢蛾
茶枝鐮蛾
茶堆砂蛀蛾
小綠葉蟬
茶蚜
茶黃薊馬
茶綠盲蝽
茶角盲蝽
茶蛾蠟蟬
青蛾蠟蟬
黑刺粉虱
柑橘粉虱
長白蚧
蛇眼蚧
椰圓蚧
茶牡蠣蚧
茶長綿蚧
茶梨蚧
角蠟蚧
日本龜蠟蚧
紅蠟蚧
茶硬膠蚧
茶麗紋象甲
綠鱗象甲
茶籽象甲
茶角胸葉甲
茶網蝽
茶吉丁蟲
茶天牛
銅綠金龜甲
非洲螻蛄
大蟋蟀
黑翅土白蟻
茶橙癭螨
茶葉癭螨
茶短須螨
咖啡小爪螨
茶跗線螨
六、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
(一)農業防治
(二)生物防治
(三)化學防治
(四)物理及機械防治
(五)綜合防治
附錄1:茶園常用農藥使用表
附錄2:茶樹主要病蟲防治指標的規定或建議
一、氣喘病
(一) 綜述
豬氣喘病又名豬喘氣病、豬霉形體肺炎或豬支原體肺炎,國外稱地方性肺炎。
病原為豬肺炎霉形體,霉形體曾被譯作支原體。病原體主要存在于豬的呼吸道、肺和肺門淋巴結。
豬氣喘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征為咳嗽和喘氣,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影響豬的生長發育,同時易繼發感染很多疾病,給養豬生產帶來了重大的損失。
發病無年齡、品種、性別、季節性,哺乳仔豬和幼豬的發病率、死亡率較高,其次為懷孕后期及哺乳母豬。
寒冷、潮濕、多雨、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不佳等均可誘發本病或加重病情。病豬康復后帶菌時間較長,有的長達1年左右。
(二) 臨癥
間歇性咳嗽和喘氣,流鼻涕,可視黏膜發紺;食欲無明顯的變化,生長受阻。
體溫一般正常,如發生繼發感染則體溫升高,病情復雜。
(三) 病理
肺病變顯著,腫大、水肺、氣肺;肺的各葉前下緣出現融合性支氣管肺炎病變區,界限明顯。
從“豬肉樣變”到“胰變”或“蝦肉樣變”(初期可見病變紅灰色,切面細蜜似豬肉狀,俗稱肺的肉變,后期呈淡紫色、深紅色、灰黃色,堅韌性增加,俗稱“胰變”)。
繼發感染后可見心包炎、胸膜炎、肺和胸膜粘連。
(四) 防治
支原凈100mg/kg或強力霉素150mg/kg或克痢平250mg/kg或硫酸粘桿菌素40mg/kg(斷奶前后兩周);卡那霉素、長效土霉素等也敏感。
免疫:豬喘氣病滅活苗,小豬1~5日齡,0.25ml/頭;留種用3~4月齡二免;種公、母豬2次/年,5ml/次。
二、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
(一) 綜述
又稱豬副溶血嗜血桿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桿菌、副溶血嗜血桿菌。
豬胸膜肺炎防線桿菌是黏膜的嚴格寄生菌,通常情況下,主要存在于豬的呼吸道中。本菌目前已經發現12個血清型,我國主要流行血清7心腹。
是一種接觸性呼吸系統傳染病。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性壞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養豬業頗具危害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急性病豬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過。
感染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季節,以3月齡左右(6周~6月齡)的仔豬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發。
誘因為運輸、氣候驟變、通風不良、擁擠、環境突變及其他應激或加重病情。
(二) 臨癥
高熱,41.5℃以上;咳嗽,張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難,犬坐;有時見口鼻流淡紅色泡沫樣分泌物;鼻、耳、腿、體側皮膚發紫;臨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樣泡沫樣分泌物;個別豬嘔吐,少數豬伴有下痢;有的關節腫脹;跛行。
(三) 病理
氣管、支氣管內充滿血性泡沫樣分泌物;胸腔內有淺紅色滲出物。
肺炎,肺間質充滿血色膠樣液體,明顯的纖維素性胸膜炎有時見肺與胸膜粘連(充血、水腫,開始肺炎區有纖維素性附著物,并有黃色滲出液滲出,后期肺臟實變區較大,表面有結締組織機化的粘連物附著,再后來肺炎病變區的病灶硬結或成為壞死灶。
有時見滲出性纖維素性心包炎。
(四) 防治
氨芐:4~15mg/kg體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體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體重,肌注,2次/日,3天;
復方新諾明:0.07~0.1mg/kg體重,肌注,2次/日;
氟甲砜:0.1ml/kg體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凈:100~150mg/kg拌料
(個別癥狀嚴重的豬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給藥)
免疫: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劑滅活苗,母豬產前1個月注射2ml;種公豬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豬4~5周齡注射0.5~1.0ml,間隔7~14天加強一次。
三、豬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
(一) 綜述
簡稱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其次是產毒素的D型多殺性巴氏桿菌。
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綠膿桿菌、防線菌、嗜血桿菌、化膿棒狀桿菌、豬鼻炎霉形體、毛滴蟲及豬細胞巨化病毒等也參與感染。
本病是豬的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征為打噴嚏、鼻塞等鼻炎癥狀和顏面部變化,主要造成豬的生長發育遲緩,飼料報酬低,出欄期延長。
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可感染,也無季節性。
沒有臨床癥狀的帶菌母豬從呼吸道排毒感染仔豬,再由仔豬擴大感染的傳染現象比較普遍。
本病傳播緩慢,散發。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貓、牛、馬、羊、雞、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膿性支氣管肺炎。
(二) 臨癥
鼻炎、噴嚏,呼吸不暢;粘性、膿性、帶血的鼻液;流淚,“半月形”淚斑。
鼻、顏面變形;歪曲,變短或上翹。
(顏面部變形多發生在小豬,30~40Kg豬癥狀輕微或無,大豬多為無癥狀的帶菌者)
(三) 病理
缺少眼觀病變
(四) 防治
青、鏈霉素、磺胺類藥物、阿莫西林、喹諾酮類藥物、頭孢噻呋等敏感。
免疫:一般選擇丹毒、肺疫二聯苗,仔豬60日齡1次;后備豬配種前一個月1次;種公母豬每年2次。按說明進行接種。
六、鏈球菌病
(一)綜述
豬鏈球菌是由幾種主要鏈球菌(C、D、E及L群)引起的豬的多種傳染病的總稱。
特征為急性型常表現為出血性敗血癥和腦炎;慢性型表現為關節炎、心內膜炎、淋巴結化膿和組織化膿等。人畜共患。
僅豬有易感性,無季節性,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易感,以新生仔豬和哺乳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為中豬和懷孕母豬,成年豬發病較少。
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呼吸道感染。
(二) 臨癥
敗血型:突然發病,高熱稽留,嗜睡,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漿液、粘液性鼻液,便秘或腹瀉,糞便帶血,尿黃或發生血尿;眼結膜潮紅、充血,流淚,離心端皮膚發紫;共濟失調,磨牙、空嚼。
腦膜炎型:多見于哺乳仔豬,體溫高,便秘;共濟失調、轉圈,角工反張,抽搐,臥地不起,四肢劃動,口吐白沫;最后衰竭或麻痹死亡,死亡率較高。
淋巴結膿腫型:多見于頜下、咽部、耳下及頸部淋巴結發炎、腫脹,單側或雙側,發炎淋巴結可成熟化膿,破潰流出膿汁,以后全身癥狀好轉,形成疤痕愈合。
關節炎型:主要是四肢關節腫脹,跛行,或惡化或好轉。
(三) 病理
出血性漿膜、粘膜炎;鼻、氣管、肺充血,肝、脾腫大出血。
全身淋巴結腫脹或壞死;關節膠凍或纖維素炎;腦炎、腦實質出血。
(四) 防治
青霉素類為首選,肌注意到次/日,3天;其次,20%磺胺嘧啶鈉,0.1克/kg體重,肌注2次/日,2天.局部關節可行手術。
免疫:斷奶或成豬一律1m1(按瓶簽)肌注或皮下注射,或仔豬在20~30日齡首免,50~60日齡二免;母豬產前3周接種(按說明)。
七、仔豬副傷寒
(一) 綜述
又稱豬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
特征為急性型呈敗血癥變化,死亡率極高;慢性型在大腸發生彌漫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表現為頑固性下痢,嚴重影響豬的生長發育。本病是對仔豬威脅很大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沙門氏菌中的許多型對人和多種畜禽均有致病性。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1~4月齡仔豬易感性最高。
無季節性,以陰雨潮濕季節發病較多。
誘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尤其發生豬瘟時,時常繼發或并發本病感染。
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交配感染。
(二) 臨癥
多發于斷奶后仔豬;高熱,嗜睡,呼吸困難;離心端皮膚呈深紅色或紫紅色。
頑固性下痢,糞便灰白色、黃綠色,惡嗅;收腹上吊,弓背尖叫,被毛粗亂。
(三) 病理
全身漿膜、粘膜和內臟器官出血。
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
盲、結、回腸壁增厚(麥麩樣偽膜)。
肝、脾、腎腫大,肝臟針尖或米粟大的灰黃色壞死灶。
(四) 防治
氟甲砜、克痢王、新霉素、喹諾酮,或(慶大+卡那+痢菌凈)等。
免疫:仔豬副傷寒弱毒疫苗,28~30日齡接種1次。
接種方式:
1、 口服:冷開水稀釋1~10ml/頭份,4頭份/只,灌服。
2、 拌料:冷開水稀釋5~10ml/頭份,4頭份/只,拌料。
3、 肌注:耳后肌注1ml。
八、仔豬黃痢
(一)綜述
又稱初生仔豬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E.Coli)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特征為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稀糞和迅速脫水。
大腸桿菌抗原復雜,有O、H、K三種抗原;血清型多,有幾千種;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
大腸桿菌的致病性取決于它在小腸粘附、定植、增殖的能力和它產生毒素的能力,粘附因子或纖毛決定細菌定植的能力,一旦發生細菌定植,就會因毒素的產生而導致腹瀉,最重要的粘附因子是F4(K88ab、K88ac)、F5(K99)、F6(987P)。
發病日齡早,主要侵害1~3日齡仔豬,發病急、癥狀明顯、死亡率高。
無季節性,但寒冷時發病率較高,產房潮濕,衛生條件不好時發病率更高,一個豬場一旦發病很難根除。
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帶菌母豬為主要傳染病。
(二)臨癥
水樣稀糞,黃色或灰黃色,內含凝乳小片和小氣泡。
病豬口渴,吃乳減少,脫水、消瘦、昏迷、衰竭。
(三) 病理
腸粘膜充血、水腫,甚至脫落。
腸壁變薄,松弛,充氣,尤以十二指腸最為重要,腸內容物呈黃色,有時混有血液。
心、肝、腎有變性,重者有出血點或凝固性壞死。
(四) 預防
做好母豬產前產后管理;加強新生仔豬的護理。
藥物預防(初生后12小時內口服敏感抗菌素)。
微生物制劑預防(如促菌生、調菌生、乳康生、康大寶等通過調節仔豬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平衡,從而抑制大腸桿菌)。
(五) 治療
對仔豬黃白痢的治療應采取抗菌、止瀉、助消化和補液等綜合措施。
抗菌:安普霉素、鏈霉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瀉痢停、克痢王。
止瀉:鞣酸蛋白。
助消化吸收:食母生、小蘇打、胃蛋白酶等。
補液:口服葡萄糖生理鹽水及多維。葡萄糖生理鹽水的配方: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
免疫接種:妊娠母豬在產前30天和15天接種,疫苗選擇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
九、仔豬白痢
(一) 綜述
又名遲發性大腸桿菌,是仔豬在哺乳期內常見的腹瀉病。
特征為病仔豬排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稀糞,發病率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豬的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病因復雜,尚不能完全肯定,一般認為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現已證實,豬輪轉病毒是仔豬白痢的病原之一。
本病多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30日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病。無季節性,冬、春氣候劇變,陰雨、潮濕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
發病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有很大的關系,應激等因素也是重要病原之一。
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感染。
(二) 臨癥
仔豬突然拉稀,同窩相繼發生,排白色、灰白色、腥臭、糊狀或漿狀糞便。
仔豬精神不振,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見有吐奶。
一般病豬的病情較輕,及時治療能痊愈,但多因反復發作而形成僵豬,嚴重時,患豬糞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三) 病理
病死仔豬脫水,消瘦、皮膚蒼白。
胃粘膜充血、水腫,腸內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氣泡。
腸壁變薄半透明,暢粘膜充血、出血易剝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常有繼發性肺炎病變。
(四) 防治
基本上與仔豬黃痢防治措施相同。
十、水腫病
(一) 綜述
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斷奶后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癥;特征為胃壁和其它某些部位發生水腫。
常突然發病,發病率較低,但致死率很高,常出現內毒素中毒性休克癥狀而迅速死亡。
本致病菌常無吸附因子,有溶血性,除含有毒素外,還含有神經毒素。
(二) 臨癥]
眼瞼、頭、頸部甚至全身水腫。
體溫一般無變化,呼吸、心跳加快、,肌肉震顫,盲目行走,轉圈,共濟失調,痙攣或驚厥,尖叫,口吐白沫,倒地搐動,四肢劃動,最后四肢麻痹,不能站立,休克性死亡。
(三) 病理
上下眼瞼、顏面、下頜部等膠凍水腫。
胃粘膜(胃大彎和噴門,粘膜和肌肉層之間)膠凍水腫。
心包和體腔內有血色積液。
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不能程度的水腫,腸系膜(結腸、小腸系膜)淋巴結尤為突出。
(四) 治療
水腫克星或水腫康(5ml/頭),2次/日,1~2天,亞硒酸鈉VE針劑,1~2ml肌注,2次,呋噻咪利尿。20%安鈉加1ml,50%安鈉加1ml,50%葡萄糖3ml/kg體重,靜注,2次/日。
十一、仔豬紅痢
(一) 綜述
又稱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或梭菌性腸炎。是仔豬的一種高度致死性腸毒血癥。
病原是C型產氣夾膜梭菌,本菌能產生引起仔豬腸毒血癥和壞死性腸炎的α和β毒素。特征為1~3日齡仔豬排血樣糞便(血痢),腸壞死,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易感動物范圍很廣泛:豬、馬、牛、雞、兔、鹿等,其中反芻動物,尤其是綿羊更為易感,人也有易感性,豬多發生于1~3日齡,1周齡以上很少發病。
無季節性,主要經消化道傳播感染。
一旦發病,病原就會長期存在,本菌的芽孢長期、廣泛地存在于人畜的腸道、污染的外界環境、下水道等處。
(二) 臨癥
發病急劇,仔豬出生后1天內就可發病,排淺紅和紅褐色糞便。
病豬迅速脫水、消瘦、衰竭,有的病豬嘔吐、尖叫,出現不由自主的運動。
絕大多數在幾天內死亡,若病程在7天以上,則呈現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病豬生長停滯,逐漸消瘦、衰竭或死亡。
(三) 病理
腹腔內有許多纓紅色滲出積液。
空腸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含血的液體,內容物呈紅褐色并混有小氣泡。
腸壁粘膜下層、肌肉層及腸系膜含有氣泡。
病程稍長的腸壁形成壞死性黃色假膜,一般不易剝離,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
(四) 防治
仔豬出生后注射豬紅痢血清,3ml/kg體重;出生后內服“保命油”,或內服慶大霉素;抗菌素(青霉素、磺胺等)結合VC結合治療。
免疫:妊娠母豬于產前30天和產前15天分別用紅痢菌苗免疫接種一次。
十二、豬痢疾
(一) 綜述
俗稱豬血痢,病原為豬痢疾密螺旋體。特征為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
本病一旦傳入,不容易清除,康復豬帶菌率很高,帶菌時間可達70天以上,嚴重影響豬的生產發育,增加飼料消耗。
僅感染豬,不分品種、性別、年齡,以7~12周齡豬多發,也無明顯的季節性。
消化道是唯一的感染途徑,蒼蠅帶菌4小時,小鼠帶菌100天以上,大鼠帶菌2天,也是不可忽視的傳染源和傳播者。
(二) 臨癥
不同程度的腹瀉,先軟后稀,最后拉水樣糞,內混粘液或帶血。嚴重時糞便呈紅色糊狀,內含大量粘液、血塊及膿性分泌物。
體溫升高,40~41℃,精神不振,厭食,消瘦脫水,弓背收腹,被毛粗亂無光,后期排糞失禁,衰竭,或痊愈或死亡。
(三) 病理
主要是大腸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系膜及其淋巴結充血、水腫。
腸腔內充滿粘液和血液,病程稍長的粘膜形成麩皮樣或豆渣樣的黃色和灰色纖維素假膜,易剝離。
(四) 防治
痢菌凈、泰樂菌素、環丙等。
十三、鉤端螺旋體
(一)綜述
又稱細螺旋體病。病原為致病性鉤端螺旋體,人畜共患。特征為發熱、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流產、皮膚和粘膜壞死性及水腫等。
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能感染,其中以豬、牛最易感。
各種年齡均可感染,以幼豬發病較多;無季節性,但夏秋季節發病較多。
主要經損傷的皮膚感染,其次為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一般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
(二)臨癥
發熱(39~40℃),大便密結,干硬呈顆粒狀,小便濃茶樣,幼豬拉血紅蛋白尿(淺紅)或血尿。
病豬頭部和頸部發生水腫,故名位“腫頭病”或“大頭瘟”,結膜炎,可視粘膜黃染。
妊娠母豬流產,哺乳母豬發熱、無乳。
(三)病理
頭、頸部和全身皮下組織水腫,漿膜和粘膜黃染。
膀胱高度膨脹,充滿紅褐色,類似濃茶的尿液。
肝臟腫大,黃棕色,疸囊腫大充盈,腎腫大,有灰白色的壞死灶。
流產胎兒全身浮腫,皮膚有紅斑,肺有黑色壞死灶。
(四)防治
常用鏈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再結合對癥治療,其中葡萄糖、維生素C靜脈注射和強心利尿,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免疫:鉤端螺旋體菌苗,15kg以下仔豬皮下或肌肉接種2ml,成豬3~5ml,間隔7天再1次。
十四、布氏桿菌病
(一)綜述
豬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特征為母豬發生流產、不孕,公豬發生睪丸炎。
不分年齡、品種,妊娠母豬最易感,哺乳仔豬感染后不表現臨床癥狀。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乳汁、精液中普遍帶菌,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皮膚、交配、呼吸道感染。
無季節性,多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二)臨癥
妊娠母豬流產,產后胎衣不下,乳房腫脹,陰道流出粘性、膿性分泌物。
公豬睪丸和附睪炎,睪丸顯著腫脹,后期萎縮,失去配種能力。
少數病例關節炎,多發于后肢關節,腫大,囊內液增多,有時關節強硬。
頜下、頸、腹股溝和咽部淋巴結常發生腫脹。
(三)病理
發病母豬子宮粘膜化膿性炎癥及卡他性炎癥。
公豬化膿性或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切面可見化膿灶或壞死灶。
關節炎,常出現于四肢大的復合關節,開始出現滑膜炎,繼而化膿性或纖維素性關節炎。
(四)防治
定期進行血清學檢疫,及時淘汰陽性和可疑豬。
十五、豬皮膚真菌病
(一) 綜述
豬皮膚真菌病又稱皮膚霉菌病、表面真菌病、小孢子菌病等,俗稱錢癬、脫毛癬、禿毛癬等。是由多種皮膚致病真菌所引起的豬的皮膚病的總稱。
不分品種、年齡、性別。
也無季節性,但以秋、冬季多見,陰冷潮濕且衛生不良的環境更有利于本病的發生和傳播。
(二) 臨癥
頭、頸、肩等部皮膚有斑塊壯充血、水腫、脫毛、丘疹、水皰、結節、結痂、鱗屑或潰爛等,部分有滲出液或化膿。
病豬表現局部奇癢。本病一般不引起內臟器官的病理變化。
(三) 防治
患部先剪毛,再用溫肥皂水洗凈痂皮,涂擦10%水楊酸酒精或油膏或5%~10%硫酸銅溶液,每天或隔天涂敷,直至痊愈。
也可用克酶唑癬藥水、制霉菌素、灰黃霉素等外用。
十六、豬瘟
(一) 綜述
豬瘟俗稱爛腸瘟、美國稱豬霍亂、英國稱為豬熱病,是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
病原為豬瘟病毒,目前認為豬瘟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強、中、弱之分。
本病的特征為:急性型呈敗血性變化,實質器官出血、壞死。亞急性型和慢性型除見不同程度的敗血性變化外,還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豬的一種重要傳染病,常繼發感染副傷寒及布氏桿菌。
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
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季節。
一般經消化道傳染,也可經呼吸道、眼結膜感染,或通過損傷的皮膚或胎盤感染。
(二) 臨癥
最急性型:發病急,高熱稽留,痙攣,抽搐,皮膚和可視粘膜發紺,有出血點,很快死亡。
急性型和亞急性型:高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初便秘,后腹瀉,公豬包皮積液,離心端有出血點或紅斑不褪色,少數神經癥狀,死亡率高。
慢性型:食欲時好時壞,體溫時高時低,便秘與腹瀉交替進行。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膚經常發紫壞死,甚至干脫。消瘦,全身衰竭,后肢麻痹,行走不穩或不能站立。
繁殖障礙型(母豬帶毒綜合癥):早中期感染,母豬流產、死產、木乃伊胎等;孕后期感染,外表正常,仔豬也終身帶毒,免疫耐受(不產生免疫應答)。
(三) 病理
膀胱粘膜、喉頭會厭軟骨粘膜出血,腎顏色淡,有出血點,脾出血,邊緣梗死。
淋巴結腫大、出血,大理石狀。
壞死性腸炎,盲結腸扣狀腫或潰瘍。左心耳點狀出血。
死產胎兒皮下水腫,腹水,皮下、四肢等出血。
(四) 防治
免疫接種
一般地區:乳前免疫,70日齡左右再二免,注意乳前免疫時的過敏反應。
在上述免疫的基礎上,種豬每半年加強一次,后備母豬于配種前20~30天加強一次,生產母豬配種前25天左右一次。
緊急接種:常量的4~8倍,5~7天產生抗體。
治療:地塞米松、安乃近、病毒靈、抗菌素。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431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禪問道東土有夏》
下一篇: 病情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