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蘇東坡的茶事典故

茶百科 2023-11-17 10:47:38

蘇東坡的茶事典故

歷史上流傳著幾則蘇東坡的事典故。其中最出名便是“茶、上茶、上好茶”的故事了。面對店主看人做事的態度,蘇東坡文筆一揮,留下了這幅千古名對,嬉笑之余表達了蘇東坡對于茶的喜愛。

據說他還曾設計一種提梁式茶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題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后人將他設計的這種提梁壺稱作東坡壺。

而相傳蘇東坡喜愛金沙泉水來烹茶,常常讓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但童仆偷懶,取河水代之。結果茶湯一出,便被蘇東坡識破,看來蘇東坡品茶識茶的本領也是極高的。

蘇東坡參禪的典故

1. 蘇東坡關于參禪的詩句
蘇東坡關于參禪的詩句 1. 蘇軾詩詞中的禪意
【蘇軾·借自然說禪意 】 借自然說禪意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從靜態、動態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它是蘇軾山水詩創作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之一。

這類詩的特點是自然景物的描寫與感悟禪理在同一首詩中分開。如《百步洪》:“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

詩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極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暫,后十四句則是說禪,尤其是“君看岸邊蒼苔上,古來蒿眼如蜂窩”一聯,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舊的禪理。并指出只要心無所在,上述的造物規律就無法成為生命的桎梏。

這里蘇軾借助山水,在“靜”與“動”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 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建安以來就出現了“純粹”意義上的“模山范水,流離光景”的山水詩,詩人們在“王朝”的衰敗中,意識到了“天命”同樣是瞬間即逝,然而,當他們睜開世俗的眼睛時,突然發現這司空見慣的山水是那樣的雄偉與壯美,是那樣的富有光輝而又青春長在。

于是便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價值的詩文,這些詩文往往更多地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對社會政治與世俗的關注。他們通過描寫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悶。

就象謝靈運山水詩,“野曠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游赤石進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樸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領悟對功名與現實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則山水詩的創作,不再是單純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詩文賦于了濃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詩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澗中題》“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等。 這些詩雖然寫得情深意切,驚心動魄,但就其創作的主體都沒有超脫自然之外。

蘇軾則不同,首先在創作理念上蘇軾提出觀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靜”的心態,以靜觀動。他在《贈袁陟》詩中說:“是身如虛空,萬物皆我儲。”

《次韻僧潛見贈》又云“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形。”在《送參寥師》中又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在《朝辭赴定州狀》再次強調:“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

蘇軾提出了詩人應當潛思靜慮,集中精神,以清明開曠的心胸去觀察和收攝世間萬象及其運動的觀點。在蘇軾看來大自然是美的,詩人要善于傳自然景物之神,盡自然萬物之變,窮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觀之情意。

蘇軾沒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詩人那樣,或是寫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禪意的眼光去審視自然,從自然中脫身而出,獲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蘇軾初到黃州時,貧病交加、窮困潦倒。

這一時期的詩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窮到骨”,在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說道自己右目病篤,臥病半年,并“杜門齋僧,百想灰滅”(《與蔡景繁》)在這種情況下,他“歸誠佛僧”,專心研讀佛經,開始了他對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訪。在他的《黃州安國寺記》概述了初到黃州學佛的緣由及心理。

“閉門卻掃,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于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

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靜,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

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館粗定,衣食稍給”之后,他就開始了“自我反省”。

這段表面上看是閉門思過,誠心歸佛,但細細品味,又覺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絕非誠心悔過之語,而是用一種藝術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激情緒;后面的話與其說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說更是一種求諸已心,從精神上拋棄塵垢世污,以達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這是蘇軾對待佛教的一個鮮明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蘇軾并沒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在“窮”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響,從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虛無人生。

蘇軾的“歸誠佛僧”不僅僅是為了排遣愁郁,消弭煩惱,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作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為曠達的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蘇軾的詩是借禪理來實現對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對詩中的禪意,詩人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因此,如果我們說謝靈運的山水詩是詩人心靈的外圍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護。
2. 蘇軾詩詞中的禪意
【蘇軾·借自然說禪意 】 借自然說禪意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從靜態、動態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它是蘇軾山水詩創作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之一。

這類詩的特點是自然景物的描寫與感悟禪理在同一首詩中分開。如《百步洪》:“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

詩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極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暫,后十四句則是說禪,尤其是“君看岸邊蒼苔上,古來蒿眼如蜂窩”一聯,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舊的禪理。并指出只要心無所在,上述的造物規律就無法成為生命的桎梏。

這里蘇軾借助山水,在“靜”與“動”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 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建安以來就出現了“純粹”意義上的“模山范水,流離光景”的山水詩,詩人們在“王朝”的衰敗中,意識到了“天命”同樣是瞬間即逝,然而,當他們睜開世俗的眼睛時,突然發現這司空見慣的山水是那樣的雄偉與壯美,是那樣的富有光輝而又青春長在。

于是便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價值的詩文,這些詩文往往更多地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對社會政治與世俗的關注。他們通過描寫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悶。

就象謝靈運山水詩,“野曠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游赤石進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樸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領悟對功名與現實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則山水詩的創作,不再是單純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詩文賦于了濃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詩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澗中題》“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等。 這些詩雖然寫得情深意切,驚心動魄,但就其創作的主體都沒有超脫自然之外。

蘇軾則不同,首先在創作理念上蘇軾提出觀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靜”的心態,以靜觀動。他在《贈袁陟》詩中說:“是身如虛空,萬物皆我儲。”

《次韻僧潛見贈》又云“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形。”在《送參寥師》中又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在《朝辭赴定州狀》再次強調:“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

蘇軾提出了詩人應當潛思靜慮,集中精神,以清明開曠的心胸去觀察和收攝世間萬象及其運動的觀點。在蘇軾看來大自然是美的,詩人要善于傳自然景物之神,盡自然萬物之變,窮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觀之情意。

蘇軾沒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詩人那樣,或是寫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禪意的眼光去審視自然,從自然中脫身而出,獲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蘇軾初到黃州時,貧病交加、窮困潦倒。

這一時期的詩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窮到骨”,在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說道自己右目病篤,臥病半年,并“杜門齋僧,百想灰滅”(《與蔡景繁》)在這種情況下,他“歸誠佛僧”,專心研讀佛經,開始了他對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訪。在他的《黃州安國寺記》概述了初到黃州學佛的緣由及心理。

“閉門卻掃,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于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

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靜,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

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館粗定,衣食稍給”之后,他就開始了“自我反省”。

這段表面上看是閉門思過,誠心歸佛,但細細品味,又覺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絕非誠心悔過之語,而是用一種藝術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激情緒;后面的話與其說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說更是一種求諸已心,從精神上拋棄塵垢世污,以達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這是蘇軾對待佛教的一個鮮明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蘇軾并沒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在“窮”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響,從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虛無人生。

蘇軾的“歸誠佛僧”不僅僅是為了排遣愁郁,消弭煩惱,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作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為曠達的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蘇軾的詩是借禪理來實現對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對詩中的禪意,詩人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因此,如果我們說謝靈運的山水詩是詩人心靈的外圍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護。
3. 蘇東坡有首贊佛偈的詩
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語,氣概非凡,意境很高,顯示出東坡居士才華橫溢,不可一世。

蘇學士寫下這首偈頌,立即派人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期望得到這位方外知交的贊揚。哪知道佛印禪師拜讀以后,提筆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帶回。

蘇學士一見這粗惡而帶辱罵的批語,不禁無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親自過江去找佛印禪師評理。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著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贊賞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我罵你什么啊?” 蘇東坡于是將詩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笑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學士一聽,頓時默然無語,頗有愧省之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僅僅是蘇東坡悟透禪機到相當程度的一個小小例證,可以說蘇東坡基本上算是進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種境界,但是他還是沒能“八風吹不動”,竟然“一屁”就“打過江來”,這說明我們從知“道”,到做到,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明白一個道理———知“道”,然后能按這個道理做———行“道”,從“知”到“行”這是兩回事,只有將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可以說,股市匯聚了人世間所有外在的“八風”干擾,同時股市又赤裸裸的顯現出來所有內在的“人性”干擾,要想真正達到第三種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可能;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而不去“行”“道”,也會最終頭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為大家。 這個“行”最重要的一點順風黑馬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博學多才,兼通釋典。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脫雋逸,耐人尋味的禪機。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禪師,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優,蘇東坡和他過從甚密,并頗為折服。

蘇東坡在被貶期間,有一次,寫了一首贊佛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語,氣概非凡,意境很高,顯示出東坡居士才華橫溢,不可一世。

蘇學士寫下這首偈頌,立即派人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期望得到這位方外知交的贊揚。哪知道佛印禪師拜讀以后,提筆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帶回。

蘇學士一見這粗惡而帶辱罵的批語,不禁無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親自過江去找佛印禪師評理。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著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贊賞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我罵你什么啊?” 蘇東坡于是將詩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笑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學士一聽,頓時默然無語,頗有愧省之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僅僅是蘇東坡悟透禪機到相當程度的一個小小例證,可以說蘇東坡基本上算是進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種境界,但是他還是沒能“八風吹不動”,竟然“一屁”就“打過江來”,這說明我們從知“道”,到做到,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明白一個道理———知“道”,然后能按這個道理做———行“道”,從“知”到“行”這是兩回事,只有將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可以說,股市匯聚了人世間所有外在的“八風”干擾,同時股市又赤裸裸的顯現出來所有內在的“人性”干擾,要想真正達到第三種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可能;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而不去“行”“道”,也會最終頭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為大家。 這個“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執“行”紀律,嚴格按照紀律辦事,只有完全實現了按照紀律辦事,前面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前面所有的修煉才能體現出他們存在的意義,否則就會功虧一簣,功虧一“屁”。

我們知道,即便是佛,也要用嚴格的戒律來約束修行者。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

杰西·里費莫這樣的交易大師到了晚年一貧如洗,最終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原因就在于“知”而不“行”上,他的交易策略沒有問題,問題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貪婪和恐懼戰勝了鐵的紀律。所以,我們必須用鐵的紀律扼殺自己人性的貪婪和恐懼。

如果前面你認為自己都能做到,就是這一關你完全不能保證做到,總是臨時改變已經經過深思熟慮定好的買賣方案,總是抑制不住采納道聽途說得來的消息,總是……想想杰西可怕的后果,現在下決心退出這個市場還來得及。如果你認為你有相當的定力,能夠闖過最后一關,就像巴菲特那樣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在閱讀本書之后,能夠修煉過來,那好,我們繼續。
4. 蘇軾的詩詞名言故事
佛心一次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禪師你看我象什么?” 佛印禪師說:“你象佛。”

蘇東坡心中歡喜,又問禪師:“禪師怎么不問我看你象什么?” 禪師不答。 蘇東坡說:“禪師你問我你象什么。”

佛印禪師滿其愿,說道:“你看我象什么?” 蘇東坡說:“我看你象狗屎。” 回到家中,蘇東坡洋洋自得,對蘇小妹說:“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禪師贏了,你想不想聽聽?” 蘇小妹問到“你怎么贏佛印禪師的?” 蘇東坡說“你想聽聽嗎?聽我講給你。

……” 蘇小妹聽后,說道:“佛印禪師沒輸,你輸了。” 蘇東坡不解,蘇小妹說:“佛印禪師以佛心看人,看你象佛;你以狗屎心看人,所以……” 針鋒相對蘇東坡被貶黃州后,一居數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

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旁敲側擊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

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

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麼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馀。”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反唇相譏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墻向東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墻東坡斜矣!”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嵌名為巧,雙關尤妙。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學無止境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于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于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

沒料到,幾天之后,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寺態炎涼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后,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

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踢破磊橋三塊石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里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

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剪斷出字兩重山注: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

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后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敷衍豪門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

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后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后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
5. 蘇軾關于茶的詩詞
《次韻曹輔寄豁源試焙新芽》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經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今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娥眉,且學公家作茗飲。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水調歌頭》

已過幾番風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云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6. 查詢蘇東坡有關茶的詩詞
蘇東坡有關茶的詩詞有:

1、《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2、《月兔茶》

環非環,玦非玦,中有迷離玉兔兒。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圓還缺缺還圓,此月一缺圓何年。

君不見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3、《次韻僧潛見贈》

道人胸中水鏡清, 萬象起滅無逃形。

獨依古寺種秋菊, 要伴騷人餐落英。

人問底處有南北, 紛紛鴻雁何曾冥。

閉門坐穴一禪榻, 頭上歲月空崢嶸。

今年偶出為求法, 欲與慧劍加礱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 霜髭不剪兒童驚。

公侯欲識不可得, 故知倚市無傾城。

秋風吹夢過淮水, 想見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 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顧, 棗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憚荒店遠, 兩腳欲趁飛猱輕。

多生綺語磨不盡, 尚有宛轉詩人情。

猿吟鶴唳本無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階夜雨自清絕, 誰使掩抑啼孤惸。

我欲仙山掇瑤草, 傾筐坐嘆何時盈。

簿書鞭撲畫填委, 煮茗燒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濁水, 共看落月金盆傾。

4、《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

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馀齒頰帶茶香。

艤舟北岸何時渡,晞發東軒未肯忙。

康濟此身殊有道,醫治外物本無方。

風流二老長還往,顧我歸期尚渺茫。

5、《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従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注:古語云煎水即是煎茶。

蘇軾自號“東坡”,他的這一名號有著怎樣的故事和來歷?

謝邀:

 開篇明義,在蘇軾的眾多名號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東坡”,由于這一名號被人們接受的程度很高,所以人們也親切地把蘇軾稱為“蘇東坡”。

很重要的一點是,“東坡”這個名號是蘇軾自己給自己取的,那么,他的這一名號有著怎樣的故事和來歷?

經過烏臺詩案的事件之后,蘇軾的足跡踏上了黃州大地。來到黃州后,蘇軾最初寓居定惠院,后來搬遷到長江邊上的臨皋亭,逐漸開始適應黃州的貶謫生活。

 隨著生活的逐漸安定,蘇軾也從烏臺詩案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到黃州的第二年,蘇軾在朋友的幫助下租借了黃州城外的59畝荒地。之后,蘇軾置辦農具,親自勞作,躬耕田間地頭。

 因為這塊開墾的荒地正好在黃州東門之外,而且是一塊坡地。于是,他想到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忠州東坡種花種樹的故事,便將這塊耕作之地命名為“東坡”,他也自號“東坡”,也就是說,蘇軾是在黃州期間才有這一名號的。

 那么,蘇軾為什么要效仿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忠州東坡種花種樹的故事,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的關聯嗎?抑或說蘇軾對白居易的生活方式持有什么態度呢?

 要弄清楚這一點,就先要走進白居易的故事,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去探討這一問題。原來唐代詩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曾在忠州東坡墾地種花,并寫下了《步東坡》詩:“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原來,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十三年由江州司馬調任忠州刺史,元和十四年春天到達忠州(重慶忠縣)。在任職忠州兩年左右的時間里,白居易在工作上恪盡職守;工作之余,他會遍游忠州山水,體察忠州風物民情。

白居易平素里很很喜歡養花種樹,到忠州后,這一習慣也保持良好。他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開墾荒地,親手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在《東坡種花》一詩中,白居易就這樣寫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

就在白居易要離開忠州,離開他心心念念的東坡時,他心中是有許多不舍的,尤其是他親手栽植在東坡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于是白居易在詩中寫道:“樓上明年新太守,不妨還是愛花人。”

即使白居易離開忠州到長安任職,可是他仍然懷念忠州東坡上自己栽種的花草樹木:最憶東坡紅爛漫,野桃山杏水林檎


話說回來,蘇軾之所以將躬耕之地命名為“東坡”,而且自號“東坡居士”,除了與白居易種花種草的事跡相似之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蘇軾對白居易人格的認同與欽慕,這就有點“異代相逢成知己”的感覺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還得從蘇軾和白居易的思想轉變和認知層次說起。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這個自號意味著蘇軾對白居易處世哲學和人生態度的認可與仰慕,意味著蘇軾思想上的個重大變化。

 黃州是蘇軾人生之旅中的一個驛站,他在這里度過了五年的時光,這五年不但是仕宦旅程中跌宕無盡的晦澀期,也是他人生中的低潮期,而且是經濟上為解決衣食而躬耕農田,節儉持家的時期。所以,黃州也是蘇軾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轉換期。

在黃州的蘇軾,對白居易心生欽慕之情,如果聯系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背景,則剛好與蘇軾謫居黃州的背景相吻合,他們雖然是不同時代的人,但卻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和仕途履歷。

 而蘇軾呢,黃州時期的蘇軾在遭遇和心境方面都與他一直敬慕的白居易極為相似,這時他靠朋友的幫助有了自己可以耕種的土地,可以種樹種花種糧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白居易在忠州種樹種花之東坡。

因此,在黃州兩年后,蘇軾有意效仿白居易忠州種花種樹的故事,也在黃州城外開辟荒地,躬耕于此,給地取名“東坡”,并自號“東坡居士”,這就是蘇軾對白居易在忠州東坡墾地種植的一種仰慕和認同。

 其實蘇軾并不是一到黃州,就自號“東坡”的,而是居黃州兩年后才有了“東坡”之號。烏臺詩案之前的蘇軾,書生意氣,滿懷自信,有兼濟天下的志向。

 然而經歷了烏臺詩案后,蘇軾在黃州躬耕于東坡,此時的他對仕途、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感悟,他的心靈更多地轉向自然之趣味。

經歷過改寫人生命運與仕宦軌跡的“烏臺詩案”后,蘇軾初到黃州時便已萌生歸隱之意。彼時的蘇軾,躊躇滿志,無所適從,所以才會透露出歸隱的想法。

 其實蘇軾的這種想法也受到了白居易歸隱思想的影響。蘇軾羨慕白居易晚年對閑適生活的追求,他對白居易的道德稱贊有加。

 除了對白居易人格、道德方面的贊美之外,蘇軾對白居易最大的認同,是白居易持有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態度,白居易曾說:“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在白居易看來,閑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的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的一沃凈土中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找到心靈的歸宿。

 小隱和大隱恰似一條線的兩端,但白居易并沒有在這條線的兩端躊躇徘徊,舉足不定,找不到合適的立足點。但經過白居易一番嚴謹的審視后,他將這條線對折了起來,并將目光聚焦在了這條線的折點上,也就是中點,他覺得中點才是最合適的立足點。

換句話說,這時的白居易與隱逸生活達成了一種默契的平衡,找到了一種更適合他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中隱”——這條線的中點。

中隱是一種介于小隱和大隱之間的一種生存方式,這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也就是說,白居易對閑適的生活方式是高度認可的,他的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

在黃州的蘇軾,不僅在尋求一方心靈的沃土,而且他在努力地適應黃州的生活,他要與自己達成和解,甚至要與生活達成和解。蘇軾在黃州時期的一首詩中是這樣寫的: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蘇軾認同白居易“中隱”之處世心態,并在后來的仕宦生涯中,保持內心的泰然,并結合自身的思想修養,加以提升,在處世態度上達到曠達而超脫的境界,這更進一步地完善了白居易“中隱”的深度和廣度。

哪怕是后來不是在貶謫就是在貶謫的路上的蘇軾,即使生活不如白居易那么閑適安樂,他仍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境,這樣的心態與他選擇的“中隱”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的。也可以說,蘇軾直接從白居易的“中隱”中獲益。

在黃州及以后的歲月里,蘇軾覺得自己在人生經歷和處世心態方面都與白居易有著相似的軌跡,他不止一次地訴說著異代相逢成知己的貼切與默契。那是蘇軾在歷經了世事沉浮之后的生命感悟,這種感悟往往意味著各種不為外人所道的心靈體驗。

 蘇軾認為自己與白居易人生際遇有諸多相似,常常在詩詞中以白居易自比。如《贈寫真李道士》一詩中的“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再如《贈善相程杰》一詩中的“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都是蘇軾欽慕白居易的文字明證。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從唐代詩壇名流白居易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蘇軾從白居易的人生經歷和處世心態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蘇軾取號“東坡”,本身就是對白居易的人生的欽慕、追隨與仿效。所以,異代相逢成知己,是蘇軾有意對白居易人生亦步亦趨的最有力的詮釋。

誰知道關于白居易和蘇軾的資料啊?告訴我!

【作者小傳】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后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洵之子。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第。后考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中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杰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后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后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云:“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后,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后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并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后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云“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于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云:“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并且從此后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后,才潛心釋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后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并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于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筑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于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后,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后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杰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于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后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后,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后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后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后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筑,“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后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么,贊美什么,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采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斗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后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后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后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于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后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后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后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關于茶的五律詩句

1.關于茶葉的詩句 臥云歌德,對雨著“茶經”。

(詹同) 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楊基) 蠶熟新絲后,茶香煮灑前。

(楊基) 花溝安釣艇,蕉地著茶甌。 (德祥) 春風修禊憶江南,灑榼茶爐共一擔。

(唐寅)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許誰分,石鼎茶煙隔戶聞。 (浦瑾) 平生于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孫一元) 加起炊茶灶,聲聞汲井甌。 (吳兆) 幽人采摘日當午,黃鳥流歌聲正長。

 (佚名) 竹灶糖嵯悴槐洌 釵隊廡隆!?藍仁) 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潘允哲) 濟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門洗俗塵。

(周杏村) 閑是閑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 (選自《金瓶梅》) 風流茶說合,灑是色媒人。

 (選自《金瓶梅》) 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 (楊萬里) 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蘇軾)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璣珠。

(蘇軾)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蘇軾) 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

(文同)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大碗茶。 (蘇軾) 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

(陸游) 茶映盞毫新乳上,琴橫薦石細泉鳴。 (陸游) 寒澗挹泉供試墨,墮巢篝火吹煎茶。

(陸游) 更作茶甌清絕夢,小窗橫幅畫江南。 (陸游)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范仲淹) 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 (蘇軾) 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

(林逋) 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赭圻城。 (陳選) 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

(陸游)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梅堯臣) 樣疊魚鱗碎,香分雀舌鮮。 (佚名) 綠甲蟬膏泛,紅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頻漱,頭綱味最佳。 (佚名) 瀹泉嘗玉茗,潑乳試金甌。

(佚名) 茶甘酒美汲雙井,魚肥稻香派百泉。 (黃庭堅)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佚名) 兼然幽興處,院里滿茶煙。 (佚名) 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

(佚名) 茶香高山云霧質,水甜幽泉霜當魂。 (佚名) 心隨流水去,身與風云閑。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動九天風。 (黃鎮成) 欲試點茶三味手,上山親汲云間泉。

(韓奕) 入社陶公寧止灑,品泉陸子解煎茶。 (韓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處處詩題。 (張可久) 詩床竹雨涼,茶鼎松風細。

(張可久) 乘興詩人棹,新烹學士茶。 (張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風聲盼盼茶茶。

 (張可久)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鄭板橋鎮江焦山吸江樓) 花箋茗碗香千載,云影波光一樓。

(何紹基) 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 (崔道融) 味為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

 (葛長庚)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鄭板橋四川青城山天師洞聯)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乾隆與大臣聯) 竹露松鳳蕉雨,茶煙琴韻書聲。 (張鰲) 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鄭板橋) 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 (冼玉清) 試院煎茶并飲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萬重波。

(王師儉) 潤畦舒茶甲,曖樹拆花槍。 (黃遵憲) 揀茶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書。

(張延濟) 白菜青鹽糝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鄭板橋)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人窯。

 (鄭板橋)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鄭板橋) 山光撲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

(鄭板橋) 雷文古泉八九個日鑄新茶三兩甌。 (鄭板橋)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

——唐·徐 夤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宋·范仲淹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元·林錫翁桑苧家傳舊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清·陸廷燦御茶園里筑高臺,驚蜇鳴金禮數該。

那識好風生兩腋,都從著力喊山來。——清·周亮工武夷黃山一片綠,采茶農夫如蝴蝶。

豈惜辛勤慰遠人,冬日增溫夏解渴。——當代·郭沫若得天獨厚大紅袍,味到巖茶意氣豪。

 ——當代·潘主蘭 一溪牽亂山,萬綠沉竹筏; 上岸拾云去,巖前煮新茶。——當代·賈平凹《嘗茶》 〖唐〗劉禹錫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2.形容茶葉的詩句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龍舒有良匠,鑄此佳樣成。立作菌蠢勢,煎為潺湲聲。

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此時勺復茗,野語知逾清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兔毛甌淺香云白,

蝦眼湯翻細浪俱。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3.關于品茶的詩歌 汲江煎茶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體裁:詞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體裁:七律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體裁:五絕

吟詠霜毛句,

閑嘗雪水茶。

城中展眉處,

只是有元家。

琴茶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體裁:七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西塔寺陸羽茶泉

作者:裴迪 朝代:唐 體裁:五律

竟陵西塔寺,蹤跡尚空虛。

不獨支公住,曾經陸羽居。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一汲清泠水,高風味有馀。

喜園中茶生

作者:韋應物 朝代:唐 體裁:五古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西江月 茶詞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體裁:詞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

滿庭芳 茶

作者:黃庭堅 朝代:宋 體裁:詞

【詩詞】: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心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4.和茶葉有關的詩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茶詩、茶詞中,各種詩詞體裁一應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絕、六絕、七絕,還有不少在詩海中所見甚少的體裁,在茶詩中同樣可以找到。

 數千年來,茶成為中華民族的國飲,且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茶為詩人所品,被剪裁融鑄于詩,古謂詠茶詩、茶詩。茶有詩更高雅,詩有茶更清新。下面擷取一些詠茶詩妙品,與讀者共賞析。

 詠茶詩浩如煙海,歷朝歷代而不衰。唐朝,詩歌創作空前繁榮,杰出詩人輩出,詠茶詩亦妙品迭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詠茶詩傳世。

 李白的《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寫得浪漫飄逸,別有韻味。詩曰:“嘗聞玉泉山,山澗多乳窟。仙氣白如鶴,倒懸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描寫品茶題詩的樂趣,非同凡響。詩曰:“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白居易的詠茶詩多達70多首,最為后人推崇的當是《茶山境會亭歡宴》詩,把文人墨客品茶斗勝的盛況描寫得淋漓盡致。詩曰:“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遞舞應爭妙,紫筍(茶名)齊嘗各斗新。”

 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吟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青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輕,六碗通神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詩,道出了飄飄欲仙的感受,生動又傳神。

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詩》是一首風格獨特的詠茶詩,又稱七級浮屠詩,俗稱寶塔詩,詩曰:

香味,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前黃蕊色,碗轉典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前豈堪夸。

 茶圣陸羽在《茶經》說:“名茶還須好水泡”,遂成千古名句,茶與水密不可分。詠茶詩中對水多有吟詠。洪希文詩曰:“平生三味試茶功,起看水火自爭雄。”文征明詩曰:“竹符調水沙泉活,瓦鼎燒松翠鬣香。”《紅樓夢》中賈寶玉詩曰:“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古人對茶對水都有研究,入詩也妙語連珠。

 蘇東坡的詠茶詩,說出個美人喻來:“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真個是語出驚人,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皆無的美好感受,從氤氳之氣中品出佳人來了。茶詩一體,人茶一體,妙不可分。

 千百年來,還有茶禪一味之說,亦有詠茶詩詠之。詩人陸容的《僧茶詩》曰:“江南風致說僧象,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茶與佛有緣,佛與茶不分,茶佛一體。

古籍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自此,人們把茶視作養生延年益壽的神草,詠茶詩尤加贊美。蘇軾詩曰:“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茶勝過了靈丹妙藥。范成大詩曰:“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茶蓋過了美酒佳釀。杜來詩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茶替代了美味佳肴。陸游詩曰:“嫩白半甌嘗日鑄(茶名),硬黃三卷學蘭亭。”他有切身體會,一生得益于茶,壽享86歲。

 此外,詠茶詩還贊美茶是有品位、有靈性的。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曰:“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性靈味,得與幽人言。”鄭板橋詩曰:“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品、人品相提并論,進入了“天人一氣,人茶交融”的美妙境界。

還有這個網站有不少品茶論詩的

5.名人寫的有關茶的詩歌有哪些 西晉左思的《嬌女》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

“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女,因急著要品香茗,就用嘴對著燒水的“鼎”吹氣。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首詠茶詩: 一首是張載的《登成都樓》,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詩句,贊成都的茶;一首是孫楚的《孫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的詩句,點明了茶的原產地。

 到唐宋以后,茶的詩詞驟然增多,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人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隨著茶葉生產與貿易的發展,涌現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

 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俱繞身”;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等等, 有的贊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詩人的感遇,而廣為后人傳誦。詩人袁高的《茶山詩》:“黎甿輟農桑,采摘實苦辛。

一夫旦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

 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則表現了作者對顧渚山人民蒙受貢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貢焙歌》,描寫官府催迫貢茶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內心的苦悶。

 此外,還有杜牧的《題茶山》、《題禪院》等,齊己的《謝湖茶》、《詠茶十二韻》等, 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詩·茶》、顏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等等,都顯示了唐代茶詩的興盛與繁榮。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變”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過一個經濟繁榮時期,加之當時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詩、茶詞大多表現以茶會友,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抒懷寄興的內容。

 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蘇軾的《次韻曹輔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兩句構成了一副極妙的對聯。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更為后世文人學士稱道。

 南宋由于茍安江南,所以茶詩、茶詞中出現了不少憂國憂民、傷事感懷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陸游和楊萬里的詠茶詩。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貧,無錢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則吟到: 日鑄建溪當近舍,落霞秋水夢還鄉。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閣親自煎飲雙井茶的心情。 元代,也有許多詠茶的詩文。

 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謝宗可的《茶筅》謝應芳的《陽羨茶》等等。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為多,著名的有黃宗羲的《余姚瀑布茶》、文征明的《煎茶》、陳繼儒的《失題》、陸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詠茶詩。

 如高啟的《采茶詞》: 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詩中描寫了茶農把茶葉供官后,其余全部賣給商人,自己卻舍不得嘗新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極大的同情與關懷。又如明代正德年間身居浙江按察僉事的韓邦奇,根據民謠加工潤色而寫成的《富陽民謠》,揭露了當時浙江富陽貢茶和貢魚擾民害民的苛政。

 這兩位同情民間疾苦的詩人,后來都因賦詩而慘遭迫害,高啟腰斬于市,韓邦奇罷官下獄,幾乎送掉性命。但這些詩篇,卻長留在人民心中。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金田、陳章、曹廷棟、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為著名詩篇。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為杭州西湖龍井茶作詩,其中最為后人傳誦的是《觀采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干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皇帝寫茶詩,這在中國茶葉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至于現代,詠茶詩篇也是很多的,如郭沫若的《贊高橋銀峰茶》,陳毅的《梅家塢即興》, 以及趙樸初、啟功、愛新覺羅·溥杰的作品等,都是值得一讀的好茶詩。

 中國的茶詩、茶詞,不但數量多,而且題材十分廣泛,如寫名茶的有王禹偁的《龍鳳茶》、范仲淹的《鳩坑茶》、梅堯臣的《七寶茶》、文同的《謝人寄蒙頂茶》、蘇軾的《月兔茶》、蘇 轍的《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于若瀛的《。

 6.跟采茶有關的詩句 茶與詩詞——元、明、清茶葉詩詞 作者:錢時霖 來源:《中國茶經》 元、明、清各個時期,除了有茶詩、茶詞之外,還增加一個新品種,即以茶為題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為盛行。

 (1)元代 這個朝代時期不是太長,而且崇尚武功,“只識彎弓射大雕”。所以比之唐宋,詠茶的詩詞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詠茶詩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謝宗可、劉秉忠、張翥、袁桷、黃庚、薩都剌、倪瓚、李謙亨、馬臻、李德載、仇遠、李俊民、郭麟孫等。 ①元代的茶葉詩詞體裁 有古詩、律詩、絕句。

并出現一個新品種:元曲。 古詩 如袁桷的《煮茶圖并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詩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這首律詩的七首詩,都用了茶、車、芽、賒、霞的幾個韻寫成,別有風味:第一首:“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

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第七首:“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芽。

筆陣陳兵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精神爽逸無余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絕句 有馬臻的《竹窗》、虞集的《題蘇東坡墨跡》等。 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進入了這個領域,如李德載的《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節錄如下: 一、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

非是謊,下馬試來嘗。 七、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

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

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②元代茶葉詩詞題材 亦有名茶、煎茶、飲茶、名泉、茶具、采茶、茶功等。

名茶詩 有虞集的《游龍井》詩。這首詩把龍井與茶連在一起,被認為是龍井茶的最早記錄。

“徘徊龍井上,云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

坐我薝葡中,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詩中提到該茶為雨前茶(不取谷雨后),香味強烈(如薝葡,即梔子花那樣的香氣)。龍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此外,有劉秉忠的《嘗云芝茶》詩,李俊民的《新樣團茶》詩等。 煎茶詩 有仇遠的《宿集慶寺》詩:“旋烹紫筍猶含籜”。

謝宗可的《雪煎茶》詩:“夜掃寒英煮綠塵”。 飲茶詩 有吳激的《偶成》詩:“蟹湯負盞斗旗槍”。

名泉詩 有郭麟孫的《游虎丘》詩:“試茗汲憨井”。 茶具詩 有謝宗可的《茶筅》詩。

 采茶詩 仇遠詩:“自摘青茶未展旗” 茶功詩 耶律楚材詩:“頓覺衰叟詩魂爽,便覺紅塵客夢賒”。 (2)明代 明代初期,社會經濟曾有過一個比較繁榮的局面,但在茶葉詩詞的發展上,明代未能達到唐、宋的高度。

 寫過茶詩的詩人,主要的有謝應芳、陳繼儒、徐渭、文徵明、于若瀛、黃宗羲、陸容、高啟、袁宏道、徐禎卿、徐賁、唐寅等。 ①茶葉詩詞體裁 不外乎古詩、律詩、絕句、竹枝詞、宮詞和茶詞等。

古詩 陳繼儒有《試茶》四言古詩一首: 綺陰攢蓋,靈草試奇。竹爐幽討,松火怒飛。

水交以淡,茗戰而肥。綠香滿路,永日忘歸。

律詩 如居節的《雨后過云公問茶事》詩(五律)。 絕句 如徐禎卿的《煎茶圖》、《秋夜試茶》等。

 竹枝詞 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詞》: 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種梅花下種茶。茶綠采芽不采葉,梅多論子不論花。

 宮詞 金嗣孫有《崇禎宮詞》一首: 雉尾乘云啟鳳樓,特宣命婦拜長秋。賜來谷雨新茶白,景泰盤承宣德甌。

 茶詞 有王世貞的《解語花——題美人捧茶》,王世懋的《蘇幕遮——夏景題茶》等。 ②茶葉詩詞題材 有名茶、茶圣陸羽、煎茶、飲茶、名泉、采茶、造茶、茶功等。

 名茶詩 以詠龍井茶最多,如于若瀛的《龍井茶》、屠隆的《龍井茶》、吳寬的《謝朱懋恭同年寄龍井茶》等。其他如余姚瀑布茶(黃宗羲的《余姚瀑布茶》詩)、虎丘茶(徐渭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石埭茶(徐渭的《謝鐘君惠石埭茶》)、陽羨茶(謝應芳的《陽羨茶》)、雁山茶(章元應的《謝潔庵上人惠新茶》)、君山茶(彭昌運的《君山茶》)等。

 茶圣陸羽詩 韓奕《山院》詩有:“入社陶公寧止酒,品茶陸子解煎茶”。詹同《寄方壺道人》詩:“臥云歌酒德,對雨看茶經”。

煎茶詩 有文徵明的《煎茶》,謝應芳的《寄題無錫錢仲毅煮茗軒》等。

7.描寫秋茶的詩句大全 1. 《書壁》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稻草高茨屋,繩樞窄作門。漁樵皆結友,鄰曲自通婚。留客秋茶苦,醺人社酒渾。余年尚何嘆,一飯亦君恩。

2. 《蔬圃》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蔬圃依山腳,漁扉并水涯。臥枝開野菊,殘枿出秋茶。病骨知天色,羈懷感物華。余年有幾許?且灌邵平瓜。

3. 《幽居》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園丁刈霜稻,村女賣秋茶。缺井磨樵斧,枯桑系釣槎。客來那用問,此是放翁家。

4. 《秋興》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世事何曾掛齒牙,只將放浪作生涯。有時掬米引馴鹿,到處入林求野花。鄰父筑場收早稼,溪姑負籠賣秋茶。等閑一日還過卻,又倚柴扉數暮鴉。

5. 《秋晚村舍雜詠》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村巷翳桑麻,蕭然野老家。園丁種冬菜,鄰女賣秋茶。啄木矜奇服,牽牛蔓碧花。一樽雖草草,笑語且喧嘩。

6. 《述意》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憂患無窮生有涯,惟須百事屏紛華。人誰敢侮修身士,天不能窮力穡家。頻喚老僧同夜粥,間從鄰叟試秋茶。結茅林下從來事,瓦屋三間已太奢。

7. 《閑行至西山民家》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秋林半丹葉,秋草多碧花。隔山五六里,臨水兩三家。罾魚與伐荻,各自有生涯。平池散雁鶩,繞舍栽桑麻。客至但舉手,土釜煎秋茶。城中不如汝,切莫慕浮夸。

8. 《送段覺歸東陽兼寄竇使君》

詩人: 許渾 朝代: 唐代 體裁: 五律

 山水引歸路,陸郎從此諳。秋茶垂露細,寒菊帶霜甘。臺倚烏龍嶺,樓侵白雁潭。沈公如借問,心在浙河南。

9. 《黃牛峽廟》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奇文粲可辨,高古篆籀雜。村女賣秋茶,簪花髻鬟匝,襁兒著背上,帖妥若在榻。山寒雪欲下,虎出門早闔。我行忽至此,臨風久嗚唈。

10. 《初到榮州》

詩人: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地爐堆獸熾石炭,瓦鼎號蚓煎秋茶。少年遠游無百里,一饑能使行天涯。豈惟慣見蓬婆雪,直恐遂泛星河槎。故巢肯作兒女戀,異境會向鄉閭夸。一杯徑醉幘自墮,燈下發影看鬖花。

豐富回答,提高回答通過率。

(釋義):XXXXXXXXXXXXXXX

(出處):XXXXXXXXXXXXXXX

(賞析):XXXXXXXXXXXXXXX

(典故):XXXXXXXXXXXXXXX

8.關于采茶的詩句 1、《詠貢茶》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譯文:春天來了,但大自然中的草木不敢先開花;茶樹上長出來名貴的花蕾,終于到采摘茶芽的時候啦。武夷山真是個神仙的境地呀;這里不僅盛產名貴的靈芝,更有這名貴的茶中奇琶。

2、《即目》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譯文:小的鼎煎茶面對曲江池,一個留著白胡子的道士下棋,搖書扇。誰寫在破蒲葵扇上,上面記著南塘移動樹的一天的事。

3、《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譯文:山野泉水的聲音與裊裊炊煙在白云間飄蕩,坐在這我深愛著的山里飲著香茶。那巖石上系著的小船也不忍離去,要和流動著的清澈的溪水一起到傍晚。

4、《湖州歌九十八首》宋——汪元量

江頭楊柳舞婆娑,萬馬成群嚙短莎。

北客醉中齊拍手,隔船又唱采茶歌。

譯文:楊柳在江邊飛舞,萬馬成群在吃草。客人已經喝醉,隔著船兒唱著那采茶的歌謠。

5、《憶秦娥·游人絕》宋——劉克莊

游人絕。綠陰滿野芳菲歇。

芳菲歇。養蠶天氣,采茶時節。

枝頭杜宇啼成血,陌頭楊柳吹成雪。

吹成雪。淡煙微雨,江南三月。

 譯文:游人已經很少了。綠草如茵,花兒已經開過了時節。正是養蠶和采茶的時候。杜鵑在枝頭啼叫,柳絮如雪般紛飛。煙雨蒙蒙的天氣正是江南的三月。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320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