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米茶”是渝東南武陵山區石柱土家山寨奇特的風味小吃。土家山寨家家戶戶會做“陰米茶”,構成了奇特的旅游飲食文化風景線。
陰米茶香氣濃郁,味道鮮美,工藝奇特,具有滋陰補腎、增進食欲功效。清代曾將陰米茶載入《石柱廳鄉土志》,成為土家山寨約定俗成的“茶經”。陰米茶用糯米加工而成,渾圓如珠,晶瑩如玉,糍性良好,略帶香味。糯米經過蒸、曬、搓、揉、陰等工序,染上五顏色的食品紅,陰干而成“陰米”,陰米制作工藝考究,用糯米10斤、20斤不等,用山泉水泡一天一晚,洗凈入木甑之中,旺火蒸熟,起鍋倒入竹席,冷卻后染上食品紅,搓散成顆粒狀,陰干而成晶瑩剔透的“陰米”。食用時,用豬油炒煮陰米,混上甜蜜的米糟,土家人還煮上幾個荷包蛋,起鍋即成“陰米茶”。
煮“荷包蛋”也有獨特風俗,給每個客人只能煮3個或5個“荷包蛋”,不能煮2個(2個雞蛋喻指男人的睪丸,帶侮辱客人之意)。黃水國家森林公園景區的黃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馬武等土家山寨的農人將陰米干炒,客人到來時,用開水沖泡幾捧已炒泡的“陰米茶”,隨取隨飲,非常方便。
特色美食“油茶湯”的原料主要是陰米,“油茶湯”的制作工藝是取陰米100克,菜油10克,油炒水煮陰米,再伴上蔥花、韭菜、核桃、黃豆、花生米等山珍10克,起鍋即成“油茶湯”。香氣撲鼻,色澤晶瑩如珠,湯色紅艷,酥軟可口,光滑如顆顆珍珠,令人食欲倍增。
當您進入石柱任何一個土家山寨,好客的主人必用“陰米茶”款待,給您的旅途帶來無窮妙趣。陰米茶是土家山寨待客風俗中正式吃飯前的“過午”小吃,口碑相傳,這種習俗從清代沿襲至今。如今,陰米茶已成為具有石柱土家特色的旅游美食,很受青睞。
飲食文化反映了人們在日常飲食中的方式、過程和功能等結構組成的一個總和。它是一個民族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思想和哲學。同時一個地方的飲食也受到環境,生產力的影響。在土家族文化中飲食這方面就有著較重的地域色彩。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土家族的飲食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干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節日里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民族與民族之間,總是會有很大區別的,特別是在外表上能看出來的,頭飾,發飾,還有服裝上,都會有很多的不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土家族文化 和苗族文化在服裝上面,有著怎樣的區別。
苗族與土家族【服飾】土家族青壯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袖長而小,正中釘上5~7顆布紐扣,褲子大都是青或藍色,加白布褲腰。老人常穿長袍大襟衣,男子頭上包青布或白布長帕,長7至9尺,包成人字形。
土家族婦女的服飾比較講究,上衣衣寬袖大,向右開襟,衣服沿邊鑲有色彩鮮明的三條花邊,用布紐扣,也有用鈴形銀扣的。褲長而大,多用青、藍色布加白布褲腰,褲腳口鑲有花邊。頭包青絲帕或青、白布帕,不包人字形,包成厚厚的一疊。未婚閨女,頭上留一條長辮子;已婚婦女在腦后綰成泡粑形發髻,名曰“粑粑頭”。婦女的首飾很多,有銀質、玉質和金質的簪子、耳環、戒指、手圈以及頸上胸前掛的銀鏈、銀牌、銀鈴、銀牙簽、銀珠子等,走起路來丁當作響,引人注目。
苗族的服飾與土家族略有不同。男子頭帕除有喪服外,不用白色,用青藍色,一般長1丈,有的長至3丈,包在頭上大如斗笠。男子衣服除青藍色外,還有花格的。婦女頭帕用黑帕或花帕,長3丈多,包成高聳的筒形。婦女的衣服多無領,袖口很大,衣服邊上和褲腳口上鑲有花邊,胸前也要繡花。佩戴銀首飾的也很多。
【飲食】土家族、苗族人民居住在土多田少的山區,一向以包谷、紅苕、洋芋為主糧,輔之以稻米、高粱、小米、蕎、麥等糧食。經常把包谷和大米摻合煮成飯,俗稱“兩造飯”,作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糧食。
土家族、苗族人民喜歡吃酸菜、辣椒、豆腐。豆腐做成的菜品很多,如豆腐干、菜豆腐、釀豆腐、霉豆腐等是群眾常見的家常食品。
土家族人民特別喜歡喝“油茶湯”,主要原料是用茶葉、陰米、炒包谷、炒黃豆、豆腐干、花生米、芝麻等,輔之以臘肉、蒜、蔥、花椒、辣椒等佐料,先用菜油炸焦,再用水煮沸而成,清香可口,提神解渴,是民族茶飲的上品。
1、擺手舞
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 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擺手舞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
2、舍巴歌
伴隨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俗稱“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擺手歌描述了人類起源,追溯了民族來源和遷徙歷史,歌頌了祖先業績和英雄事跡,表達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詞以二、四、五三種句式居多,有單唱、對唱、一人唱眾人合等形式。從歌唱樣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稱“喊山歌”;“平腔”敘事,為“唱山歌”,且分類細致,采茶歌、穿號子、翻山調等曲式各異,韻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以其獨特韻味,豐富曲牌而聞名,多用于民間喜慶活動,如今因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而大放異彩,廣泛運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勞模、慶豐收和各種民族節慶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土家族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后裔。印江縣50%以上人口為土家族。土家歌舞有山歌、哭嫁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并以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貴州等武陵山區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并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生活。貴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兩縣。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多數講漢語。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禮儀
土家人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
土家族節日
土家族既有和漢族、苗族、侗族等兄弟民族相同的民族節日,又有本民族獨特的民族節日;既有各地相同的節日,又有各地特殊的節日。土家族的節日主要有趕年、牛王節、清明節、六月六(曬龍袍)、女兒會、社日、端午、月半、中秋、小年等。
土家族食品
土家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以小麥、紅薯、洋芋為副食;飲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菜肴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茶文化、酒文化異彩紛呈;飲食器具和烹飪器具中鐵器、木器、竹器各具特色;烹飪方法靈活多樣。
土家族手工藝
土家族的工藝美術包括土家織錦、挑花、刺繡、制陶、印染、雕刻、編織等多種門類。它們既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創造,又為其所享用。從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風俗習慣之中,默默地與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現著土家族人的審美觀和藝術魅力。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272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喝茶新添六大好處
下一篇: 以茶來解憂養出好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