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代表的是寧靜與安逸的生活,喝茶也就成為了眾多人的追求,更成為了一種時尚;茶葉也進一步升華成了“茶文化”,是一種為全民族所共有的“茶文化”。人們開始從茶葉本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喜好,也逐步升華到茶具之完備、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藝術美,以此增加人們的感官享受,達到心地的進一步調適和諧。那茶具“不同尋常”的發展是怎樣的呢?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陶瓷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茶具藝術的創制地。茶具一詞最早見于西漢王褒的《僮約》賦中“烹茶盡具”一詞,即是說烹茶而極講究其用具。唐代時,朝野上下無不以飲茶為樂,茶還在佛、道等宗教影響下,成為款待賓客、祭掃神靈、佛祖及先人的必備之物,茶具也就成為與飲茶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時期;社會上嗜茶成風,以飲茶為時尚、為雅事和樂事;士大夫們不屑于家中的雜務,而對茶事卻是不厭其煩、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專用器具【即茶具】也隨之應運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來烘托“茗”之佳;作為茶葉之鄉的我國,茶具歷史也十分悠久,因而茶具文化也是茶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宋以來,茶具依其質地不同,可分為陶土茶具:【瓷質茶具、漆器茶具、金屬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時,瓷質茶具的生產異常繁榮,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瓷茶具;當時著名的瓷窯有:【杭州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河南汝州汝窯、河南鈞州鈞窯、河北定州定窯】等五大名窯。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約可推陶土制的缶,類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來煮茶,也可作盛具用;雖形狀古樸,但笨重粗糙;西漢以來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鮮艷、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唐代時,以陶瓷茶具為主,同時貴族、富家也出現了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盞為主;元代時青白釉茶具較多,明代中葉出現了紫砂壺;。至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近代,則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國的茶具林林總總、儀態萬千,茶具藝術絢麗多姿;明清清茶條具講究精工細作,注重裝飾,茶具上的文化氣息已愈來愈濃厚;清代,茶具的制作更是進入了色彩紛呈、空前絕后的時期;制作茶具的主要材料,陶制茶具和瓷制茶具則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陶器兩大系列。
現在人們一飲茶就會想到茶具,飲茶方式和茶具的關系相當密切,再好的茶葉也需要有茶具泡才能體現其香氣四溢、味道醇厚、湯色明亮等特征。那什么樣的飲茶方式需要什么樣的茶具呢?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葉蒸熟后,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干,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也稱末茶}放在鍋里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因而當時的茶具十分繁雜。茶圣陸羽在其《茶經四之器》中就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羅。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碾墮是一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茶羅即“篩子”,茶圣陸羽稱之為“羅合”,羅合的羅圈是用竹子或杉木經烘烤彎曲而成,圈面上涂刷油漆;羅面是用細紗絹制成,羅(篩)茶末時,要加上蓋,以免茶末飄散;宋代茶羅的羅圈,考究的用金銀制成,羅面則采用四川鵝溪所產的細畫絹制成;當時的品茶者,多用茶碾和茶羅自碾自羅。
隨著制茶、飲茶風尚的變遷,從唐宋時的將茶餅研碎煎煮,至元代時用鮮葉放在鍋里蒸制成整片葉子的【散條】(亦稱“蒸青散條”)煎煮,至明代時則將“蒸青”進一步改為“炒青”,飲茶方法也由煮飲變為泡飲;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盞、茶杯外,明代時又出現了專為品茶而用的【茶壺】,從此盞與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中國茶具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創新,其藝術性不斷地增強,具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同時欣賞各式茶具,也就成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為了一種溫馨愉悅的審美過程;茶具不同尋常的發展也讓其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茶與茶具相得益彰;既形成了“茶文化”,也形成了“茶具文化”。
茶具市場調查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茶具市場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茶具市場調查報告1 一、茶具市場的變遷
1、源遠流長的茶具
茶作為飲品,經過了發現—利用—茶藝化的漫長過程,它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茶具是隨著“茶之為飲”應運而生,它的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并隨著飲茶習俗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2、功能完善的茶具
煮水器具:風爐、鍑、茶爐、茶銚、湯瓶、瓢、炭撾、火夾、隨手泡。
碾羅器具:茶碾、茶磨、茶羅。
品飲器具:茶壺、茶盞。
擺置器具:茶桌、茶椅、茶車、茶海。
輔助器具:茶匙、茶筅、茶瓶、茶漏、茶夾、茶則、茶荷、茶針、巾、都籃等。
3、材質多樣的茶具
竹木茶具、金屬茶具、玻璃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
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材質的茶具。調查統計發現,消費者在選擇茶具時,最關注的因素仍然是茶具的材質。
4、不斷追尋藝術性的茶具
混煮法時期,茶與其他食物混煮,尚未發展出專用茶具,多為陶土所制。
瓷器是火與土的藝術,瓷器發明后,陶質茶具逐漸為瓷質茶具所替代。
唐代以后,文人雅士開始追且茶器的釉色之美與造型之特;隨著飲安溪鐵觀音茶風俗的普及,專門的茶具制造也應運而生。陶瓷茶具的種類與裝飾也日漸豐富。明初紫砂的出現,更是廣受追捧。
5、傳統與時尚共存的現代茶具
茶家具:茶桌、茶椅、茶車等,主要在茶館茶樓等經營場所應用。
煮水器:用來煮水的隨手泡,又稱電茶壺。
茶藝表演重要道具:茶海、茶六寶(茶夾、茶漏、茶拾、茶荷、茶針、桶)、水洗等。
茶器皿:狹義的茶具,包括紫砂壺、公道杯、品茗杯等
二、生機勃勃的茶具市場
1. 茶具市場增長迅速
20xx年6月,餐具用品市場供求平穩。20xx年6月,餐具市場絲毫未受金融風暴的影響,以較大的幅度擴大市場份額,茶具和杯子囊括“市場占有率、同期環比增長率”雙料冠亞軍。
2. 千古流變中,瓷器和紫砂茶具的王者地位一如既往。
無論是自己選用茶具還是對未來茶具市場的預測,消費者對紫砂的認可度最高,其次是瓷器,紫砂和瓷器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商家可以通過一些創新產品來增加其盈利能力。
3、飲茶習慣的改變和技術的革新催生電茶具市場飄紅,原因是:
家庭茶室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電器的普及
茶葉銷量的持續增長
4、茶產業持續增長,將帶動茶具消費持續增長
在各地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地的茶園面積在不斷的增加,由于新的茶園多是良種茶園,在產量和品質上都明顯的優于傳統茶園,所以直接導致了茶葉產量的增加。
整個茶業市場的發展,必然帶動茶具市場的大規模發展。
5. 安溪鐵觀音茶具飛速發展過程中隱含的問題
從這組數據來看,現在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
定價混亂
產品缺乏創意
著名品牌較少
這說明茶具行業尚處于產品競爭時代向品牌競爭時代邁進的階段
三、茶具的市場營銷
1、專業安溪鐵觀音茶具類零售終端市場前景看好
無論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都看好茶具類專賣店,這是將來茶具品牌必然要進入的渠道;但是目前國內連鎖茶具專賣企業并不成規模,沒有一家具有知名品牌的茶具經銷企業。
從業者認為茶葉專賣店在未來茶具銷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消費者首選的購買茶具的場所。
2、產品的品牌與價格對市場銷售至關重要
從商家的調查來看,品牌、價格、安全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所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樹品牌、定價合理、攻技術依然是其發展壯大的核心。
而從消費者的調查來看,安全、輕便耐用、材質是其最為關心的問題,然后才考慮到品牌與價位。其實消費者對安全和輕便耐用的認識完全來自市場上的成熟品牌教育。就目前市場上品牌而言,茶具行業著名品牌“金灶”將品牌與安全、輕便耐用實現了對接,所有成就了茶具市場龍頭老大的位置。
四、茶具市場的未來發展之路
1、茶具市場剛剛起步,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調查中,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安溪鐵觀音茶具經營者都非常看好茶具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目前的茶具市場無論品牌還是產品質量尚處于魚龍混雜的狀態。
2、組建專業的產銷見面會是茶具企業最喜歡的宣傳方式。
A.每年能組織一次大型的產銷見面會(82.7%)
B.每年能組織一次論壇,請國內著名市場營銷專家授課(4%)
C.每年能進行一次茶具行業的品牌質量排名(0%)
D.每年舉辦一次茶具行業的博覽會(9.3%)
E都不需要(4%)
從商家的調查來看,在未來茶具的市場營銷方面,安溪鐵觀音企業更希望能夠組織產銷見面會,廠家和經銷商能夠面對面的交流,共同研發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茶具市場調查報告2 具用品市場供求平穩。20xx年6月,餐具市場絲毫未受金融風暴的影響,以較大的幅度擴大市場份額,茶具和杯子囊括“市場占有率、同期環比增長率”雙料冠亞軍。
折線圖是20xx年、20xx年、20xx年6月份茶具搜索量的比較圖。從中我們可看到它是以“沖刺”的態勢勇攀高峰,它的大銷量帶動了餐廚行業向好方面發展的良好勢頭,是餐具行業的最大賣點之一。
2.千古流變中,瓷器和紫砂茶具的王者地位一如既往。
無論是自己選用茶具還是對未來茶具市場的預測,消費者對紫砂的認可度最高,其次是瓷器,紫砂和瓷器的發展空間依然巨大,商家可以通過一些創新產品來增加其盈利能力。
3、飲茶習慣的改變和技術的革新催生電茶具市場飄紅,原因是:
家庭茶室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的普及茶葉銷量的持續增長
4、茶產業持續增長,將帶動茶具消費持續增長
在各地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地的茶園面積在不斷的增加,由于新的茶園多是良種茶園,在產量和品質上都明顯的優于傳統茶園,所以直接導致了茶葉產量的增加。整個茶業市場的發展,必然帶動茶具市場的大規模發展。
5.茶具飛速發展過程中隱含的問題
從這組數據來看,現在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定價混亂產品缺乏創意著名品牌較少這說明茶具行業尚處于產品競爭時代向品牌競爭時代邁進的階段。
三、茶具的市場營銷
1、專業茶具類零售終端市場前景看好
無論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都看好茶具類專賣店,這是將來茶具品牌必然要進入的渠道;但是目前國內連鎖茶具專賣企業并不成規模,沒有一家具有知名品牌的茶具經銷企業。
從業者認為茶葉專賣店在未來茶具銷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消費者首選的購買茶具的場所。
2、產品的品牌與價格對市場銷售至關重要
從商家的調查來看,品牌、價格、安全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所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樹品牌、定價合理、攻技術依然是其發展壯大的核心。而從消費者的調查來看,安全、輕便耐用、材質是其最為關心的問題,然后才考慮到品牌與價位。其實消費者對安全和輕便耐用的認識完全來自市場上的成熟品牌教育。
四、茶具市場的未來發展之路
1、茶具市場剛剛起步,發展前景極為廣闊。調查中,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茶具經營者都非常看好茶具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目前的茶具市場無論品牌還是產品質量尚處于魚龍混雜的狀態。
2、組建專業的產銷見面會是茶具企業最喜歡的宣傳方式。
A.每年能組織一次大型的產銷見面會(82.7%)
B.每年能組織一次論壇,請國內著名市場營銷專家授課(4%)
C.每年能進行一次茶具行業的品牌質量排名(0%)
D.每年舉辦一次茶具行業的博覽會(9.3%)
E.都不需要(4%)
從商家的調查來看,在未來茶具的市場營銷方面,安溪鐵觀音企業更但愿能夠組織產銷見面會,廠家和經銷商能夠面臨面的`交流,共同研發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茶具市場調查報告3 異彩紛呈的茶具種類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要想喝好茶,器的作用尤其重要。茶具是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茶產業的發展而快速發展著。日前,記者對茶具市場進行了調查。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茶具市場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在任何一家茶具專賣店,消費者都會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記者在馬連道茶城昊陽茶具店與一位前來購買茶具的消費者攀談了起來。這位消費者說,她是第一次走進茶具店,對每一樣東西都好奇,樣樣都想買回去,結果走的時候各式各樣的茶具買了一大堆回家。她說,真沒想到每一件茶具都是一件藝術品。
茶自古就供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專享,后雖入尋常百姓家,但品茶始終被認為是一件很雅的事,而與之配套的茶具也是人們較為講究的,這一點從歷代出土的茶具可以看出,如唐代的鎏金茶具、宋代的青花瓷茶具、明清時期的紫砂茶具。
茶具市場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廣義上的茶具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茶桌、茶椅、茶車等。這類產品多用于茶藝館,大部分的茶莊里也少不了茶桌、茶椅。銷售此類產品的地方并不多見,如在馬連道茶葉一條街僅有二三家專業店銷售,更多的是購買者到家具廠訂做。茶桌、茶椅、茶車要求造型精美、做工精細,還要有文化內涵,所以往往在家具廠訂做的不能滿足茶館和茶莊的要求。北京圣唐古驛設計事務所是一家專門從事茶館設計、施工的專業公司,在為茶館的配貨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專門成立了一家家具廠,市場看好。
二、用來煮水的隨手泡,又稱電子茶壺。隨手泡的用量非常大,茶藝館的每一張茶桌都要配備,任何一家茶葉店也不能缺了它,此外,隨著家庭茶室的發展,隨手泡還將走進百姓家庭,其市場前景還將更加廣闊。隨手泡的生產企業主要是小家電生產企業,多集中在廣東省潮州市。目前,隨手泡也涌現出了一批著名品牌,如“金灶”、“煒騰”等。
三、茶海、茶六寶等。茶海、茶六寶是茶具市場的主要內容,是茶藝表演的重要道具,也是中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茶海、茶六寶大多是木制,用黑檀、紅檀、花梨等木材制作。也有部分竹制品,但由于北方干燥的氣候容易裂開,更多的適合在南方消費。茶海、茶六寶的主要生產企業集中在浙江黃巖、江蘇宜興、福建福鼎等地。較受消費者喜歡的茶海品牌有恒海、漢唐、鄭源等。近年來,市場上還興起了一種用石頭制成的茶海,產于廣東,價格較高,但深受高端人士的偏愛。
四、茶器皿。狹義的茶具實際上就是指茶器皿,包括紫砂壺、公道杯、品茗杯等。中國茶葉品種繁多,不同的茶類適合不同的用具,如玻璃杯適宜泡綠茶,紫砂壺適宜泡烏龍茶等。紫砂壺是目前茶具市場中使用最為廣泛的茶具,紫砂產于江蘇省宜興市。紫砂以手工制作為主,也有機器生產的。記者在市場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茶具經銷商以經銷名家名壺為主,普通紫砂壺在市場中銷售的并不多見。瓷器茶具也是茶具市場中重要的一類,瓷器茶具往往成套出現,適宜泡花茶。中國瓷器在世界上非常著名,尤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質地最為出色。但目前茶具市場中銷售的茶具,景德鎮出產的較少,更多的產自福建德化和廣東潮州。據悉,福建德化和廣東潮州均被中國陶瓷協會命名為中國瓷都,是后起之秀,其生產的茶具在價格方面比景德鎮更具有競爭力。此外,近年來河北唐山銷售的骨質瓷茶具也出現在市場上,但由于其高昂的價格在茶具市場中問津者很少。隨著近年來普洱茶的升溫,玻璃制品的茶具在市場上開始出現,并呈現熱銷,其可煮性、觀賞性非常適宜普洱茶的沖泡。
五、茶漏、水洗等其他輔助茶具。茶漏多以不銹鋼的金屬為主,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回歸自然的心態,葫蘆類、竹子類的茶漏普遍受到歡迎。水洗過去多以瓷器為主,但隨著近年來人們衛生意識的增強,廣東潮州的一些電子企業別出心裁,將隨手泡和水洗設計成連體,兩個電磁爐連在一起,一邊是隨手泡,一邊是玻璃鍋式的水洗,非常利于品茗杯的消毒。
以上只是茶具市場的主要產品。此外,各種玲瓏可愛的紫砂飾品、精美絕倫的瓷器飾品等也都是茶具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茶葉市場的變化,茶具市場還將更加豐富多彩。
唐代茶具
由于唐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因此,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
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本世紀80年代后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
唐人劉禹錫《浪淘沙》說:「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站在世紀之交的臨界點,仰望歷史巨潮,每個人的歷史觀、世界觀似乎又開闊不少。只是在嘆為觀止之余,驀然驚覺,大家都是站在沖浪板上的獨行者,你以為乘風破浪,英姿颯爽,實則無依無靠,隨波逐流,任人擺布。時潮大浪當然也淘洗著紫砂、考驗著人性,任你是浪里白條,也是半點不由人。
偶讀唐人鄭云叟《傷時》:「帆力劈開滄海浪,馬蹄踏破亂青山。浮名浮利過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想想,此事古今皆然,五十步也不用笑百步了,倒是用此來形容紫砂現象,竟是貼切地叫人心驚。
不是名位不重要,畢竟它曾在過去的四十年,規范了整個紫砂產業的產銷秩序。也不是利益不重要,畢竟捏泥塑砂、玩壺喝茶的,都是經濟動物,塵緣未了,六根難斷。連豁達的宋人楊公遠也要喟嘆:「浮生六十度春秋,無辱無榮盡自由」,花一甲子功力堪破名利固不嫌晚,只是,人生又有幾個甲子?
最近因緣際會地主辦了兩岸紫砂交流以來,最具意義的「有壺同享,有難同當——兩岸紫砂茗壺賑災義賣會」,對于紫砂界的眾生相又有了較深層的觀察與感觸,人情冷暖,一一領受。
一場天崩地裂的百年大震,讓許許多多好的、壞的事物顯露了出來——不管是暗藏在華夏柱子里的色拉油桶,或者是隱埋在人性深處的愛心。
兩岸紫砂交流約在二十年前開始熱絡,做為紫砂陶藝最豐盛的收藏園地,臺灣與宜興的密切情誼,絕非中國其它城市所能比擬。二十個寒來暑往,兩地的跨海陶緣讓彼此都擁有許多朋友——有些朋友甚至只是慕名神交十數年而緣慳一面。
在全臺難以計數的茶桌旁,在促膝長談的壺事春秋里,壺友們莫不對顧景舟、蔣蓉等紫藝耆宿如數家珍,有趣的是,他們甚至叫不出自己副市長的名字!
1999年的一個秋夜,地動天搖的數十秒,多少臺灣人的命運就此改變。遺憾的是,平均每一萬個臺灣人,就有一人失去寶貴的生命。欣慰的是,每一個受難者,就有一萬個人可以幫助他的遺族。感念的是,與臺灣情誼深厚的宜興陶友們,紛紛響應本次的募款義舉,在宜興紫砂工藝廠及陶藝專業委員會的發起下,共有百余位陶藝家們參與,他們不分廠派,不計較名利,只想盡一己之力。同樣的,在臺灣亦有數十位紫砂業者及收藏家積極參與,他們有的捐出高額藏品,有的協助聯絡運送展品,總計共募集了大小名家壺約240件,以及約450件的商品壺、茶具、瓷杯、書籍,充分展現紫砂壺藝界特有的情義熱忱。
相對于受創之劇,這筆義款當然只是棉薄之力。但重要的是,這份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骨肉之愛,讓我們「有壺同享,有難同當」。
若干年后,未來的愛壺人將會在《宜興紫砂發展史》如是寫道:1949年被歷史裂縫分隔兩岸的愛壺人,卻因整整五十年后的世紀末強震而緊密團結在一起。這些愛壺人深信,從紫砂壺里傾瀉出的金黃茶湯,終能在裂縫中灌溉出希望的新芽,填補任何鴻溝……
朱泥與紅泥
由于常有讀者、網友詢及朱泥、紅泥、紅土之分,茲簡述淺識如下:
一、朱泥,《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稱「石黃泥」。產于宜興川埠趙莊,礦層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含氧化鐵極高,質堅如石。但其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但因不利獨自成陶,成型工藝難度亦高,通常用作紫砂器表的化妝土。若要制成歷史上的「朱泥壺」需以80%的西山嫩泥(趙莊一帶)和20%的東山甲泥,用水簸法淘洗而成。這是因為朱泥陶不耐火,燒成溫度低,添加東山甲泥,可不改變紅色,但提高了耐火溫度。而在西山嫩泥中揀出原料,敲擊碎后找到石黃泥,「陶之乃變朱砂色」。
二、朱泥十分名貴,在昔時價值為紫砂泥之50倍以上,開礦采集以斤兩計價出售。但朱泥因礦源有限,且采掘困難。1973年原礦將近枯竭,紅泥產品近乎停產。乃以新材質,川埠紅泥、滌東山紅泥取代,色澤呈色,可塑性不可擬比。1980年間,終于試制成功沾漿紅泥。一度曾用沾漿紅泥,替代生產的紅泥水平壺,以供出口,但工序復雜,成品率低,不久停產。到1982年運用科技配方,采用川埠土黃色的巖泥〈俗稱川埠紅泥〉嫩泥,加入適量鐵紅粉作為紅泥原料,從此大批量的應用,沿至今日。
三、所以,朱泥、紅泥只存在歷史礦源的差異。今日朱泥已非明清朱泥,兩者不宜混為一談。
四、今日朱泥因不比昔日「石黃」,所以一定要加鐵紅粉,方能泛紅,否則只是黃橙色系,不受市場歡迎。此外,因為臺灣人追求「鏗鏘」之聲,所以陶土多會在泥土添加玻璃水,藉此提高其結晶程度,產生較高的音頻。但添加玻璃水過多,雖則色澤水亮,但其氣孔幾乎已閉,不利養壺變化。(灌他個六斤茶,也永遠就這么亮!)
五、地攤廉價朱泥壺甚至采宜興制作日用陶的白泥,添加大量的鐵紅粉、玻璃水,基本上是合成泥,泥性已失,只能騙騙外行人。(拜托,一把壺連工帶料,做好還運到臺灣,大盤再批下來,一把壺要養活幾家人啊!三把500元,還掛保證書……想來真是…)
六、今日朱泥、紅土真要分,就是看其1含泥量2音頻3色澤表現。不過因1有摻砂干擾2有玻璃水幫忙3有氧化物調色,所以才會造成現在的亂象。所以真正要分別,只能看其過篩的網目大小,傳統澄泥是采水簸法,藉水力將泥沖分為由粗到細的等級,取其細者為壺即是所謂的朱泥壺。(請注意,一壺中有泥亦有摻砂同存,如同水泥亦有摻細砂、細石)
七、某些業者宣稱其為清代泥,基本上并沒有大語病,但我期望您是因為此壺的泥料表現、做工水準而買它,而不是因為它有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稱。因為「宜興地區陶土礦床是海退序列的成物。自下古生代志留紀末至今,經歷了四次海退和三次海浸,它們大約在2–4億年前,宜興陶土在泥盆紀和早石炭紀中期形成的。其中甲泥、紫砂泥屬況積礦床,嫩泥、紅泥〈朱砂泥〉屬沉積風化形礦床。」所以,若有人說他擁有時大彬時的明代泥料,又有何不可?
近日看到一本名叫《紫甌乾坤》的書,是說一個有志于紫砂壺藝的人,如何從拾荒人成為陶藝大師的故事。應該說這是個頗有意味的內容,可是我未及展讀,卻不由先對本書怔忡起來。
《紫甌乾坤》,揣摩下來當是「紫砂春秋」的意思,紫甌意味著紫砂壺。在林林總總的有關紫砂壺藝的書中,叫什么《紫砂之光》、《壺中乾坤》、《紫砂方圓》、《紫砂珍賞》之類的不可勝數,對于廣大讀者來說,「至今已覺不新鮮」,講述有關紫砂茶壺的故事,起名《紫甌乾坤》可以說有點別出心裁。
可是用「紫甌」來指代紫砂壺卻不能不讓掃興。「紫甌」難道不是紫砂壺嗎?當然不是!紫砂陶肇始于北宋年間,已是不爭的事實,1976年宜興丁山蠡墅村羊角山發現了一座北宋年間的早期紫砂窯址,出土了大批紫砂陶碎片,就是一個明證。
但是紫砂陶不等于紫砂壺。最早的典籍《陽羨茗壺系》說紫砂壺的最早創始者,是明代正德年間的供春的師傅金沙寺僧,1966年南京中華門外油坊橋發現的明嘉靖12年(公元1533年)司禮太監吳經的墓中,曾出土了迄今為止已知的最早的紫砂提梁壺。
人員,希望紫砂壺的歷史越悠久越好,年限越往上追溯,彷佛越有光彩。于是一些可能與紫砂壺沾邊的文字被找出來。北宋詩人、書畫家米芾《滿庭芳.紹圣甲戌暮春與周熟仁試賜茶,書此樂章》︰「雅燕飛觴,清譚探坐,使君高會群賢。密云雙鳳,初破縷金團。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香生玉塵,雪滅紫甌圓。」詞中的「紫甌」,有人認為是紫砂壺。
《紫甌乾坤》一書的書名,怕也是據此而來。米芾的詩詞中明顯地提到了「雙鳳」,那是龍鳳餅茶的名稱。宋代飲茶是用的沖點法,是把餅茶碾屑后,用開水沖點后飲用的,而不是如今天一般用散茶來沖泡的,飲茶的工具理所當然地是盞而不是壺。詩詞中的「紫甌」是紫色的盞,才能看得到「雪濺」。
其實這一點,只要讀一讀北宋茶專家蔡襄的詩《試茶》就可以完全明白︰「兔毫紫甌新,蟹眼輕泉煮。」清清楚楚地寫著「紫甌」是兔毫天目碗,是福建建窯出的,也叫鷓鴣斑的碗,是北宋年間,品味、斗茶用的名品。
人們希望我們的紫砂茶壺的歷史能往上追溯若干年為好,這個愿望是無可指摘的,但沒有足夠的史實可以用來支撐,考證時憑自己的想當然生搬硬扯,則不僅無補于事,反而會貽笑大方。
「紫甌」被誤認為是紫砂壺,至少示犯了望文生義和以訛傳訛的錯誤,這對于洋洋灑灑二十余萬言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來說,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搞清楚,那還有什么嚴謹可言?
是說的有關兔毫天目碗的內容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這是唐代茶圣陸羽根據 《神農本草》 提出的主張。一直以來,茶圣的觀點得到了后代愛茶者和茶學研究者的認同和支持。根據現有歷史資料記載分析,茶葉在唐朝以前,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種植生產和飲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區,北方飲茶人數較少,除了達官貴族外,老百姓幾乎沒有飲茶的習慣。
但這一情況,在唐朝時期得到了明顯的改變,尤其是盛唐以后。茶葉的種植面積迅速從四川、陜西、河南擴展到長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和華南的福建、廣東及廣西等地,全國有8個道43州44縣產茶,按照今天的地域劃分,大約有13個省份普遍種植茶樹。根據資料記載,唐朝(793年)茶葉總值為四百萬緡,茶葉產量八十萬擔,換算成今天的計量單位,唐朝時期茶葉年產量大約4萬噸,人均茶葉消費量1.76千克。由此可知,唐朝茶葉產量有了巨大的發展。隨著老百姓飲茶之風日盛,茶葉品飲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極大改變,由茗菜煮粥階段變成煎茶為主,并形成了一整套專門泡茶器具。 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唐朝茶具的發展史。
一、茶具的雛形和起源
古人云: “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 ,說明飲茶與茶具之間的緊密關聯。按照現代科學解釋,茶具即為飲茶的用具,包括茶壺、茶杯、茶盞等等。古人將茶具稱之為“ 茶器 ”,或者叫“ 茗器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在 《日知錄》 里提出: 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飲之事 。先秦以前,茶葉主要是生嚼或者“ 茗菜煮粥 ”,還沒有專門的茶具,茶葉的價值也主要體現在藥用和食用方面,加工制作依靠廚房燒菜或煎藥器具。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茶具的記錄,出現在西漢初年的王褒 《僮約》 中, “膾魚炮鱉,烹茶盡具” , “牽犬販鵝,武陽買茶” 。
這是全世界歷史上最早關于飲茶、買茶和茶具的記載。換句話說,從秦漢時期,專門用來飲茶的器具開始出現。不過總體而言,在唐朝以前,專門用來飲茶的茶器并不多見,應用范圍也比較狹窄。大多數情況下,貴族階層仍然以食器或酒器當作臨時飲茶器具使用。比如說在南朝盧琳的 《四王起事》 中記載: “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以為佳” 。意思是說晉惠帝回宮以后,太監用瓦罐盛茶給他喝。由此可見,在當時還沒有專門的茶具出現,皇帝喝茶都用盛菜飯的瓦罐。
另外,在唐朝以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專業茶器,也跟當時的飲茶習慣有關。東漢末年三國張揖 《廣雅》 記載: “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 ,這說明三國時期,飲茶方式還比較粗放,屬于羹飲的范疇,即喝茶前先用火烤熱茶餅,研成細末放到瓷器或者瓦罐中,用沸水沖調,而且還要加入生姜、蒜末等調味品,調成一碗茶湯。用我們今天的標準來看,這種飲茶方式完全不是喝茶,而是餐前餐后的例湯。
但是,隨著茶葉生產和飲用的普及,飲茶器具開始脫離酒器和食器的范疇,成為專門茶器。從歷史節點上來看,專門茶器大規模出現的時間,應該在隋唐時期,尤其是經歷盛唐的茶葉大發展大繁榮以后,茶具迎來了屬于自己的 “大時代” 。
二、唐朝茶具的繁榮發展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 《茶具十詠》 中,曾專門針對茶具問題進行過探討,并且指出唐朝茶具一共有10種,分別是“ 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 。”其實,從我們現代觀點看,皮日休將茶葉種植、生產工匠、泡茶場所和煮茶活動都包含著在茶具內,并不十分科學。但歸結到當時茶文化處于萌芽起源階段,分類還沒有細致深入,也可屬于正常現象。
公元780年,一代茶圣陸羽撰寫的世界是第一部茶學專著 《茶經》 問世,成為影響世界茶文化的百科全書。其中,在第四篇 《茶之器》 中,陸羽專門介紹了一整套飲茶器具,數量達到24種之多。具體來說,分別包括:風爐、筥、炭撾、火筴、鍑、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巾、具列、都籃等。 《云溪友議》 云:“ 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這時候的茶器已經擺脫酒器和食器單獨存在。
為何唐朝飲茶需要如此之多的茶器呢?歸根結底,這與當時茶葉加工制作方法及飲用方法有關。眾所周知,唐朝茶葉加工主要采用蒸青團茶做法,根據陸羽 《茶經》 記載,茶葉主要依靠“ 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在飲用的時候,先將團茶放置在火爐上烤熱變成赤紅,然后將其斫開打碎,用碾研成細末,用羅合過羅,到處茶則確定茶葉份量,再倒入壺中,用水煎煮。如此繁瑣復雜的喝茶方式,必然會使用更多的器具來輔助。這就是為何唐朝茶器眾多的原因。
在陸羽二十四茶器中,大部分茶具材質均為竹木制品,比如說 “夾以小青竹為之” 、 “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臼” 、 “筥以竹織之”、“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 等等。這種竹木制品材料來源比較廣泛。制作起來相對簡單,省時省力,且污染小,無異味,成本低,因此受到民間老百姓的喜愛。即使到了今天,竹木茶具,仍然是愛茶者最愛器具之一。當然,除此以外,唐代茶器的另一個重要材料來源就是陶瓷制品。唐代是我們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白瓷和青瓷成為當時最出名的瓷器,號稱“ 北白南青 ”。
而飲茶風氣的盛行,尤其是貴族階層對茶器品質的要求極高,極大的刺激了瓷器的大發展大繁榮。所謂“ 美食不如美器 ”,茶具除了作為飲茶用具的實用價值外,還有更多的文化鑒賞和收藏價值。陸羽最愛越窯青瓷,他認為飲茶器具“ 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 ”但實際上,唐朝瓷器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北方的邢窯、曲陽窯、鞏縣窯,南方的景德鎮窯、長沙窯、邛崍窯等,也在大量生產茶具。
另外,唐朝茶具還有一部分采用金屬、陶土、石器制作,比如上世紀80年代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被證明是唐僖宗供奉,堪稱極品。而風爐、鍑和炭撾等器具,同樣采用銅鐵等金屬材料制作。當然,民間也會采用陶土燒制相對粗糙的茶器,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三、從詩詞中探尋唐朝茶具文化之美
唐朝是我國詩詞文化的高光時期,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等眾多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幾百首經典文學詩歌作品。這其中,有很對與茶葉、茶器和飲茶相關的詩詞。比如,唐代詩人陸龜蒙 《零陵總記》 中就專門提到了茶器:“ 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 ”白居易也不甘落后,“ 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 ”當然,更多詩人在飲茶的時候,更加細致描寫了各種茶器的用途和美好之處。
唐代詩人對茶鼎的描寫最多,皮日休在和陸龜蒙唱和詩中就專門有一首詩叫 《茶鼎》 。另外,詩僧皎然在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中寫到: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中也云: “呼兒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根據全唐詩統計,唐朝詩人寫茶鼎的詩歌不下數十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茶鼎是煎茶時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唐朝煎茶之前的碾茶搗碎程序,也是詩人最喜歡描寫的場景之一。唐朝詩人皇甫冉在 《尋戴處士》 中說, “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 鄭遨 《茶詩》 有云:“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根據陸羽 《茶經》 記載: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 。因此,搗茶是唐朝研磨茶餅的主要方式之一。碾茶以動襯靜,以搗茶聲寫飲茶靜思之美,即使記錄茶事活動,更是詩情溢美。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飲茶器具是詩人最愛,即茶碗和茶甌。白居易云“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劉禹錫詩云“ 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孟郊也說,“ 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 ”因為茶碗和茶甌是詩人品茶的主要器具,自然而然會受到重視和喜愛。唐代瓷器制品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為代表,素有“ 南青北白 ”之美譽,最受喝茶人的喜愛。所以,在詩詞中,對青瓷和白瓷茶碗的描寫最多。
唐詩對茶具的描寫,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參考資料,另一方面更是體現了唐朝飲茶文化的盛行和茶具的興盛發展。總而言之,唐朝茶葉生產加工的發展,刺激了茶具和茶文化的繁榮。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26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樹茶為什么那么貴,
下一篇: 這樣取茶再好的茶葉也會被你弄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