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復州竟陵西塔寺。一個深秋的早晨。離古寺不遠的湖畔蘆葦叢里,雁聲大作,聲音凄楚而悲愴。顯然,大群鴻雁的聲音,驚動了早起灑掃庭院的智積住持。原來,一個被棄的嬰兒占據了鴻雁的巢,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陸羽,字鴻漸。陸為姓,羽為名,鴻漸為字,先生的名號。在寺院里漸漸長大的孤兒,師父便開始教他學習佛經,他卻表示要研習孔子的學說。但積公師傅堅持讓他學習佛教經典,他卻堅持儒家經典,誰也說服不了誰。結果是師傅讓他承受了一次比一次更為嚴重的懲罰,想以此令他回心轉意。殊不知,這樣一種惶恐的感受,是向往文明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真諦的急迫心情的流露,更是一種珍惜時間謙遜好學的美好情懷。
荊條無法打滅他學習儒家經典的信心。有一天,他向一位讀書人問字,偶然得到了一卷張衡的《南都賦》,可是有很多字卻不認識,他沒有放棄,在放牛的地方,他學著那些讀書的孩子的模樣,正襟危坐,打開書本,嘴唇一開一合的,學著學堂里的孩子讀書。
好學的價值在于行動。陸羽先生,其貌不揚說話結結巴巴但擅長辯論,在漸漸成長的生命里,一直以自己的實踐履行著這樣的諾言。他很守信用,與人相約,即使是冰天雪地,千里迢迢,或是虎狼當道,艱險之極,也決不誤期負約。古人用“一諾千金”來形容做人的信譽,而陸羽先生的所為,卻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令人欽佩。
陸羽最大的貢獻就是對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為“茶圣”。他的《茶經》凡三卷,闡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飲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詳盡,使天下人都知道飲茶了。前倫敦醫藥協會主席杰鮑勒爵士曾著文稱“茶是偉大之慰藉物”,他認為“茶無疑為東方贈與西方最有利之禮物”。而陸羽先生的《茶經》卻是全面系統地闡明了茶的意義及作用。
茶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致講究體悟的境界。陸羽的《茶經》,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章節。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質在于悉心呵護倍加珍惜。按《茶經》的步驟飲茶,也許會更加接近茶道吧。
陸羽之前,“荼”“茶”不分,一個“荼”字,兩家共用。一種是草本植物,開黃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稱“荼”。再一種木本植物,葉作飲料的“木字旁加賈字”,也稱作“荼”。名同實異,難免混淆不清。是先生為“茶”正了字,陸羽先生在著《茶經》時,把“荼”字減去一畫作“茶”,其價值遠遠超出了文字學的范圍,在自然科學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圣的故事告訴我們,陸羽先生對茶的貢獻具有世界意義,當我們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時候,除了緬懷陸羽先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無量功德外,還當效法“茶圣”的那種艱苦勤學謙遜認真虛心的人生態度。
1.陳仕鵬:云南博物館館長,是普洱茶文化和歷史研究的權威專家之一。
2.邵才源:云南普洱茶協會會長,推廣普洱茶文化多年,為普洱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柯南:中國茶業研究專家,對普洱茶的研究和推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4.王勁松:是普洱茶史學家,對普洱茶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且出版了多本相關書籍。
5.胡偉:是普洱茶行業的杰出人物,創立的“陳香司”品牌以及他對普洱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都得到了廣泛認可。
6.莫非:普洱茶史學家,曾任云南民族大學茶學教授,對普洱茶的研究和推廣有著深入的見解。
7.謝先覺:普洱茶評茶師、品飲師,對普洱茶的品質和品味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和味覺。
8.羅永貴:普洱茶文化專家,被譽為“茶葉藝術家”,他對普洱茶器的創新和設計具有很高的造詣。
9.張國林:中國烘豆師協會主席,普洱茶熟制大師,對普洱茶的熟制和保存技術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
10.李永崗:是普洱茶史學家,曾出版了多部普洱茶文化的專著,對普洱茶的歷史和文化研究貢獻卓著。
吳雅真出生于廈門,在永定插過隊,在龍巖山歌劇團當過演員,還在福建省博物館做過講解員。
1990年,位于福州市西湖邊上的福建省博物館(現為福建博物院)聯合幾家單位,創辦了福建乃至全國首家茶藝館,名為福建茶藝館,作為福建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福建茶藝館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福建省政府還下撥了10萬元專項基金,主要是為了挖掘、弘揚福建的茶文化。
福建茶藝館飽含文化韻味,館中有北苑樓、蔡襄碑亭、閩南廳……還設立了茶史長廊、茶具展示廳、茶藝表演臺等。
當時從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吳雅真全程參與了創辦過程。畢業論文寫的是《歷代飲茶習俗初探》的吳雅真,對茶有著深入骨髓的情愫,面臨這樣的機會,她發揮出了自己的全部能量。
深入民間挖掘茶藝表演
當時不僅福建,放眼全國茶館,如北京老舍茶館、四川茶館,里面只有說書、神侃的,哪有茶藝表演的呢?到民間去,尤其是與潮汕鄰近的詔安去,向民間茶人學習,是不是可以學習到什么?時年已經40歲的吳雅真直奔詔安,果然,民間茶人并沒有讓她失望。“當時,閩南一帶的功夫茶也有了泡茶程序,但是比較粗糙,茶葉也連梗帶沫,要先放到一張紙上去,慢慢地抖呀抖,抖掉茶沫后,才能放到壺里去,免得壺嘴被堵了。”
整整一個月,吳雅真都流連于詔安一帶的鄉間,與當地茶人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工夫不負有心人,回到福州,吳雅真創建了“閩氏功夫茶泡茶程序”(也叫“福建功夫茶”),一共18道程序,便是如今我們熟悉的“高山流水、烏龍入海、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
1989年,福建省派代表去參加首屆全國茶文化展示周,吳雅真在會上的“閩氏功夫茶”茶藝表演技驚四座,最后被挑中作為代表與臺灣省代表隊進行交流。1990年,在第一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吳雅真被評為“中國茶道表演藝術家”。
1993年,吳雅真下海,與志同道合的茶人王幼雄先生――一位旅居新加坡熱愛祖國、深諳茶道的成功商人創辦了當時福建省最有影響力的茶藝館“別有天茶藝居”,這也是全國第一家面向普通百姓的茶藝居。 說起功夫這兩個字,一般人馬上會想到武林門派,絕世秘籍,江湖恩仇,各種劍客俠士的傳奇故事。而漢字的功夫,卻還有著武術外的許多意義,以茶而論,功夫茶,亦是一門很深的道行。
吳雅真生在廈門,柴米油鹽醬醋茶,傳統中國人居家過日子的七門功課,吳雅真自小耳濡目染,得了廈門功夫茶的家學真傳。長大后,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吳雅真經受了這個新興國家發展變化中的種種歷練,她下鄉插隊當過知青,做過舞蹈演員,復旦大學歷史系學習期間,她自己選擇了茶文化方向,畢業論文寫的是《歷代飲茶習俗初探》,畢業后她成為了福建博物館館員,繼續進行茶文化歷史研究,并把閩式功夫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 吳雅真最初的茶藝研究,也是離開典籍,走向民間,上世紀80年代,她來到福建詔安,向民間茶人學習茶藝。多年來,她從不間斷對茶藝表演的摸索研究,在她的努力下,如今已碩果累累:有為綠茶所創的青山雅韻、有為烏龍所創的烏龍幽韻、為鐵觀音所創的蘭香音韻、為巖茶所創的花香巖韻、為花茶所創的茉莉花韻、為紅茶所創的香茗紅韻、 為白茶所創的毫香蜜韻,無不精致無比、美輪美奐。其中整理創建了“閩式功夫茶泡茶程序”(也叫“福建功夫茶”),一共有18道程序。
1989年,40歲的吳雅真,代表福建省參加首屆全國茶文化展示周,吳雅真在會上的“閩式功夫茶”茶藝表演,技驚四座,最后被挑中,作為代表與臺灣省代表隊進行交流。1990年,在第一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吳雅真被譽為“中國茶道表演藝術家”。可以說,吳雅真是復興中國茶道,開拓中國茶藝事業的領軍人物,她以歷史文化學者的研究態度,以藝術家的獨特感悟,從民間傳統風俗文化出發,走出了一條中國茶道的新路,她的茶藝,發乎于心,循之于道,表之以形,合之以樂,一招一式皆有來歷出處,一點一滴都有言物達狀。有人說60歲的吳雅真的茶藝已至化境,那不是表演,而是一種場,一種境界,一種狀態,她光大了茶藝,是今日中國茶藝界殿堂級的人物,是當之無愧的茶藝功夫大師。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255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茶園土壤中有機氯殺蟲劑的殘留狀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