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文章說,中國茶產業還不發達主要是因為太分散,全國多數茶農還是家庭作坊似的,大茶園少,并且和中國土地政策有關。這個問題在我國茶葉由名茶向名牌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具有其特殊的意義。
我國茶葉自從1 984年放開經營以來,茶葉生產經營分散問題就一直是困擾中國茶葉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品牌化進程。茶葉放開后,大多數茶園承包給農戶,我國原有的國有或者集體管理和生產體制幾乎全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作坊式生產加工方式。這種分
散的生產模式同樣傳遞到茶葉市場經營上,有七萬多家,甚至更多規模不等的企業分割干億茶葉市場上。我國茶葉生產和經營“碎片化”已經導致以下幾方面問題:
■勞動效率低
在我國,茶葉是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茶葉采摘、加工和銷售,都給社會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從業人員眾多,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1 2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20.2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尼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并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農受雇于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并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我國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并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后,并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準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采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
且生產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
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過去十多年里,中國茶葉發展并沒有因為這種分散而受到影響,相反的是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快速發展,201 1年,我國茶葉產量達到了162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139%。取得這個輝煌成績是因為在過去的十多年,我國茶葉是由名優茶主導下,以內銷市場為主
的發展模式。名茶從采摘、到加工,主要是依靠手工來進行,家庭作坊式生產在發展初期較好適應了名優茶發展要求,也掩蓋了茶葉過度分散這一問題。但是,這種缺少有效組織并且在低效率下運行中國茶葉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中國茶葉企業向規模化以及品牌化發展道路的
要求。
首先暴露的是勞動力問題。在發達地區的浙江最早開始遇到采工荒,大量茶葉由于缺少采摘工人而被棄采。現在不僅發達地區有這個問題,而且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也同樣遇到這個問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這種過度依靠手工的生產
方式將更嚴重的用工矛盾。
其次是產品的安全性問題。由于茶農是分散經營,茶農在管理茶園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指導,導致茶農在茶葉用藥上存在隨意性,這也是我國茶葉農殘問題得不到根除的主要原因。
第三就是很難實現規模量產。由于名茶生產主要依靠手工采摘和制作,茶農采摘標準上差異以及掌握炒制技術上水平高低,都會導致產品質量上差異。雖然這幾年名優茶炒制,尤其扁形茶的機械成套炒制設備技術有很大提高,并且開始投入到名茶的加工制作中,但在整個名優茶生產中所占的比例還是不高。
具有良好電腦使用習慣的人,在電腦使用一段時間后要進行碎片整理來提高電腦運行效率。中國茶葉的“碎片化”同樣存在整理的機會,企業如果能夠率先通過組織創新來提高茶葉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水平和運行效率,就會在市場中贏得先機。在現有的土地政策下,中
國茶葉可以學習臺灣和日本在解決生產分散上取得的經驗,通過組建茶農合作組織來把分散茶農轉變成生產經營的統一體,統一協調組織內部成員生產經營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地方這種整理已經開始,例如通過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來規范茶農茶園管理行為,并
通過專業服務,來提高茶園管理水平:一些企業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與茶農建立契約關系,按照公司制訂的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通過建立茶葉交易市場,為分散茶農提供統一的茶青和毛茶交易場所等。下一步,這種整理機會還存在茶葉經營渠道。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23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侗族的飲茶風俗
下一篇: 云南少數民族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