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張氏祠堂的文化特殊標識
網(wang)絡
2023-06-14 21:28:50
祠堂,是一個區域、一個宗族的根脈所在,是最能留住鄉愁的地方。探訪潮汕古村落,必訪祠堂;研究潮汕民俗文化,不能缺少祠堂文化。潮汕建祠堂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宋元以后,潮汕有一定官銜品位的貴族設立祠堂,追祀先祖,潮汕出現了“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現象。至明中葉以后,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潮南區隴田鎮古村落仙家,全村1760戶,9012人,以鄭氏為主,現有宗祠9座,平均每1000人擁有一座祠堂。廣東省古村落澄海區隆城村最早的祠堂是張氏長房祠,建于明天啟四年。此后的300余年時間里,隆城一共建起27座祠堂和5座公廳。一個在當時人口還不足4000人的村落,竟然建了這么多的祠堂,由此可見潮人對建祠堂的重視程度。潮南區仙城鎮仙門城有大宗祠、四房祖、五房祖等祠堂42座。“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潮人喜歡建祠堂,是根植于潮汕人身上的一種文化表現。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經歷了滄桑巨變而流傳下來的潮汕祠堂,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只是一座普通建筑物,而是集合潮汕眾多文化藝術門類的展示館。古村落里,最美的建筑物是祠堂,保護得最好的古建筑也是祠堂。風水布局、門窗設置、山墻厝頭乃至拜亭過白都有嚴格講究,包含的民俗文化內涵豐富而又玄奧。其裝飾藝術,糅合大小木作、油漆、石雕、木雕、嵌瓷、壁畫、灰塑、金漆畫等多項民間工藝。祠堂其實就是一處潮汕民間藝術的大觀園。潮南大宅村現存10座宗祠,各具特色,金碧輝煌,造工精美,嵌瓷、木雕、壁畫等潮汕建筑藝術讓人目不暇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的鄭氏宗祠光德堂,嵌瓷、木雕、石雕、壁畫等,應有盡有,甚至連狹長的橫梁上都不留縫隙地填上彩繪,異彩紛呈。始建于清光緒八年的卓氏宗祠創垂堂,屋頂蓋色彩通透的琉璃瓦,嵌瓷“龍虎會”精美生動、熠熠生輝。清嘉慶《澄海縣志》記載,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風更盛,出現“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夸壯麗,不惜貲費”盛況。(李書吉等修,蔡繼紳等纂清嘉慶版《澄海縣志》,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嵌瓷、木雕、石雕、壁畫等藝術只是載體和表現形式,表現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典故、名言、傳說,或是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吉祥物、習俗、自然現象等,藝術與文化,形式與主題有機結合在一起。一座祠堂不只是一座建筑藝術的“博物館”,同時也是傳遞正能量的教育基地。祠堂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潮汕三市同根同源同俗,相同最多差別最小的,就是祠堂建筑。無論到哪里,祠堂的布局、構造、裝飾都有共通之處,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潮汕人的祠堂。潮汕祠堂,不只是紀念先祖的圣地,也是宗族的文化陣地。這里有碑記,有族譜,記載著族群的歷史淵源。從哪來?怎么來?傳承過程發生什么事?出了多少先賢?在這里都可找到權威答案,而這一切又是潮汕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許多祠堂在顯眼位置懸掛“承先啟后”牌匾,承先是傳承先人美德,啟后是告誡后人要學習先賢,傳承優良家風。祠堂以這種方式告訴族人:先賢是什么人,為何值得敬仰?無聲的教育,此時無聲勝有聲。珠浦的七房祖廟,堂號為龍章寵錫,又稱圣旨廟。嘉慶十四年,珠浦人黃耀武升任總兵,請圣旨敕封,建成七房祠祖廟。黃耀武于嘉慶年間鎮守浙江、虎門、碣石、黃巖等地,封銜總兵,時欽賜“盛世元戎”金匾一副,亦掛中廳,兩廊貢牌二副,一書“武義都尉”,一書“武顯將軍”。200余年來,族人一直以此為榮,傳頌著黃耀武的威武事跡。許多宗祠都有族訓家規家風等,其中有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范,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間,也成了族群內道德約束的天然資源。東湖的林氏祖祠(詒燕堂),珍藏著《林氏淵源》和《林氏家訓》。“林氏家訓”以傳統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崇孝道、睦宗族、重教養、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言語、慎交游、處世事10個方面155條族規,教育和規范林姓子女的行為。如今的鄉村宗祠,更多地扮演著“議事堂”的角色,除了慎終追遠的歷史傳承、記憶傳承之外,更帶動了好家風,帶出了好村風和好民風。從喜建祠堂,到最美祠堂、祠堂文化,主線是傳承,核心是文化,要傳承正能量的價值觀,表達族人的理想追求。潮人就是如此執著和淳樸。宗族看祠堂,祠堂見宗族。祠堂是最有潮汕文化內涵的特殊標識。
【版權聲明】轉發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轉載自大華(hua)網(姚望新)。版權歸(gui)原作者,若(ruo)有(you)不當(dang),請及時聯(lian)系(xi)我們處理。
本文地址://n85e38t.cn/zswh/13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bao)護作者版(ban)權(quan),注重(zhong)分(fen)享(xiang),被(bei)刊用文(wen)章(zhang)因(yin)無(wu)法核實真實出處(chu)(chu),未能及時(shi)與作者取(qu)得(de)聯(lian)系,或有版(ban)權(quan)異議的(de),請(qing)聯(lian)系管理員(yuan),我們會立即(ji)處(chu)(chu)理,本站部(bu)分(fen)文(wen)字(zi)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lai)源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he)法權(quan)益,請(qing)立即(ji)通知我們(管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張熙 在朋友圈發悲觀言論 假的!
下一篇:
寧化支系張氏啟源(yuan)公世(shi)系
相關文章
宗(zong)祠傳統(tong)熱門文(wen)章
100+
更多(d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