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100 字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當他剛剛登上歷史舞臺時,還只是一位“跛腳”秦王,秦國的大權在太后和圍繞太后的外戚集團手中,縱使秦國已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少年嬴政是否能真正掌握權力,還是一個未知數。
歷史的時針調回到公元前251年,在位長達五十六年、叱咤風云的秦昭襄王去世;太子柱即位,是為秦孝文王。孝文王做太子太久,正式即位剛三天又撒手人寰;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前247年五月丙午,莊襄王去世,太子政即位,便是將來的秦始皇。
秦王嬴政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大秦賦》截圖
五年之內,三代秦王相繼去世,秦王的曾孫變成秦王,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巨大的政治災難,況且,當時的秦王政是位只有13歲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當然無法親政。那么,當時秦國的最高權力掌握在誰手中呢?秦王政又是如何一步步拿回大權的呢?
秦國王權高度集中,國王不能親政,權力自然就落入太后手中。不過,秦王政上面不止一個太后,除了母親趙太后外,還有華陽太后和夏太后。趙太后是趙國邯鄲富戶之女,通過呂不韋牽線,嫁給當時在趙國做人質的莊襄王,生下秦王政;夏太后是莊襄王的生母,但不受孝文王寵愛,所以莊襄王最初也就不受重視;華陽太后是孝文王的王后,來自楚國,經過衛國商人呂不韋游說,收養了莊襄王為嫡子,莊襄王才得以被立王儲。華陽太后之前,秦國最有名的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親、鼎鼎大名的宣太后。宣太后把持秦國朝政長達四十年之久,黨羽無數。宣太后自己是楚國人,也有意識安排親戚把握朝政,她的異父弟穰侯魏冉四任相邦;還有一位同父弟羋戎,被封為華陽君。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華陽太后的封號為“華陽”,且秦昭襄王本人的王后也叫“葉陽后”。歷史學者王子今先生認為,“葉(葉)”字與“華(華)”字相近,故“葉陽后”當為“華陽后”之誤。既然昭襄王舅父華陽君是楚人、兒媳華陽太后也是楚人,他的王后以“華陽”為稱號,大概率也是楚人。比較可能的情況是,華陽后是華陽君的女兒,華陽太后又是華陽后的侄女,所以祖孫三代都以“華陽”為稱號。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發現,從秦昭襄王即位,外戚勢力中楚國一系特別強大,甚至可以說根深蒂固。所以在趙太后、夏太后和華陽太后三位太后中,無疑以華陽太后地位最高、資歷最老、實力最強。公元前240年,夏太后去世,她這一派勢力本來就最弱,隨著她的去世,也就煙消云散了。趙太后卻不甘屈居華陽太后之下,她積極奪取華陽太后的權力。趙太后來自趙國的富戶家庭,在秦國本身沒有什么憑借。當時是呂不韋撮合她與莊襄王結合,現在呂不韋做了相邦,按理來說,趙太后應最親近呂不韋。不過,呂不韋同時也是莊襄王與華陽太后的牽線人,又是莊襄王的托孤大臣、秦王政的“仲父”。所以,呂不韋也不會完全為趙太后所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太后終于找到一個依靠——嫪毐。關于嫪毐其人,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本來與趙姬私通,但害怕東窗事發,便推薦門客嫪毐代替自己。這位嫪毐天賦異稟,被當作假宦官送入后宮,侍奉趙太后,深受趙太后的寵愛。太后非常喜愛嫪毐,為了避人耳目,干脆和嫪毐一起離開都城咸陽,住到舊都雍城。嫪毐所受賞賜豐厚,經常協助太后處理政事。嫪毐家中豢養了幾千奴仆,上千人為求官去他家當門客。不難發現,《呂不韋列傳》關于嫪毐的記載有矛盾之處。如果嫪毐與趙太后關系不見天日,又如何能夠有上千人為求官,去充當嫪毐的門客呢?其實,從當時的社會風氣來看,嫪毐與趙太后的關系很可能是半公開的,所以嫪毐不但能大張旗鼓收留門客,還能拉攏朝中一大批高級官員,甚至被封為“長信侯”。另有一種說法,嫪毐未必是呂不韋門客出身,“嫪”這個姓氏僅此一見,很可能是趙國大氏“樛”之誤。嫪毐可能本身就是趙太后的故交。嫪毐還是很有才能的,在趙太后的支持下,嫪毐迅速擴張勢力,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多名高級官員都投入嫪毐麾下。據《戰國策》,秦國上到執政、下到平民,大家非親近呂不韋即親近嫪毐。這種說法固然有夸張之處,但基本反映了呂不韋與嫪毐分庭抗禮之勢。據《說苑》,嫪毐和秦王政近臣一起喝酒、下六博棋,嫪毐因為爭棋子,借著酒意大罵:“我是秦王的假父,你們這些窮人生的怎么來和我爭呢?”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前238年,秦王政二十二歲,要去故都雍城舉行成人禮,嫪毐趁機在都城咸陽發動叛亂,調動軍隊進攻雍城的蘄年宮,這次秦王政則派相邦呂不韋和昌平君、昌文君反攻嫪毐。兩軍在咸陽交戰,嫪毐戰敗被擒獲,與衛尉竭等親信均被滅族,其余臣屬多充作官奴或流放,受波及者達到四千多家之多。據《呂不韋列傳》,趙太后與嫪毐還生了兩個兒子,秦王政非常厭惡母后,不但殺死兩位弟弟,還將母親安置在雍城冷宮。這件事情非常蹊蹺。按理,嫪毐奪權的對象不應是秦王政,而是呂不韋與華陽太后。跟隨呂不韋平叛的兩位副手——昌平君與昌文君又是何許人呢?根據《史記索隱》,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那么,和他封號接近的昌文君,大概是楚國王子。這兩位楚國王子為何在秦國平叛?合理的解釋是,他們是秦國的大臣,是為華陽太后所任用的外戚。楚考烈王曾在秦國做過人質,從輩分來看,昌文君也應當是楚考烈王之子。趙姬勢力被鏟除后,華陽太后勢力可謂一家獨大。不久,秦王政忽然下令,以呂不韋涉及嫪毐謀反一案為由,將呂不韋的相邦職位罷免,勒令他回河南封地養老。就在這個時候,齊國人茅焦前來游說秦王政,認為秦王政要統一天下,但卻有囚母的惡名,怕諸侯因此背叛秦國。秦王政馬上把母后從雍城接回來,讓她繼續住在咸陽。其實,秦王政再孝順母親,諸侯也不會因此歸附。他多少有把母親扶植起來、制衡奶奶的目的。可見,秦王政已經成人,具備自己處理政事的能力,他不再甘心任人擺布。之后一年,諸侯國來秦國的使臣和辯士都紛紛詢問呂不韋的情況。秦王政見到呂不韋聲望如此之高,非常不安,下詔書給呂不韋說:“您對秦國有什么功勞,封于河南食邑十萬;您和我有什么親屬關系,號稱仲父?和家屬一起遷到蜀地區吧!”呂不韋被一再相逼,恐怕被殺,就自己飲下毒酒自殺。之后,秦王政又把嫪毐遷到蜀地的門客遷回關中。秦王政為何非逼殺呂不韋不可,僅僅是對華陽太后一派的打擊嗎?其實,秦王政廢黜呂不韋,可以說是奪權,但非要逼死他不可,史料交代得很清楚,是因為呂不韋聲望過大。呂不韋的聲望是怎么來的呢?并非單純來自他商人和權臣的身份,更主要的是在他主政期間,組織了三千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一書。在《呂氏春秋》編完后,呂不韋為了炒作這部書,將其刊發在咸陽市門,下令如果誰能增改一字,就懸賞千金。這部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著作?《呂氏春秋》表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著作,實際上卻承載了呂不韋的思想主張,也為秦統一規劃了政治藍圖。但其思想內容,卻與秦孝公以來主導秦國的法家思想不符合。比如說,《呂氏春秋》主張統一天下用“義兵”,提出“誅暴君、振苦民”,反對純粹用武力征服、以首級行賞;對于秦國一直以來的賞罰分明,《呂氏春秋》卻批評為“衰世之政”,主張“凡用民,太上以義,其次是賞罰”;《呂氏春秋》甚至還提出“君道無為”,主張君主禪讓。此外,《呂氏春秋》還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下非以阿天子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這些言論,毫無疑問都與法家唱反調。《漢書·藝文志》將《呂氏春秋》列入雜家類,而其主體其實是道家。東漢高誘就指出,其“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秦王政不愿意受權臣擺布,更不愿意受一個有理論思想還有號召力的權臣擺布,所以呂不韋面對的只有死路一條了。《呂不韋列傳》說秦王政是呂不韋與趙姬所生,這自然是漢人誣蔑之辭,并非呂不韋之死的原因。從大歷史的視角看,如果秦王政采用呂不韋主張,以“義兵”統一、以“無為”治國,秦朝也許不至于二世而亡。但這個機會,秦王政將它親手毀滅了,并采用更極端之法,來強化自己的君權,導致秦國的統一與覆亡,前后不過幾十年。秦王政十年罷黜呂不韋后,將相邦一職也廢除了。最初,右丞相、左丞相只是相邦的輔佐,但相邦廢除后,右丞相、左丞相成了最高職官,實際上就等于把相邦權力一分為二。從“秦始皇十二年銅戈”來看,秦王政十二年丞相為啟、顛;從“秦始皇十七年銅戈”來看,秦王政十七年丞相為啟、狀。“狀”即秦始皇統一初的右丞相隗狀。歷史學者李開元先生認為,“啟”即昌平君。不過,根據《里耶秦簡》記載,丞相啟于秦王政二十五年仍在職,所以也不一定是昌平君。經過以上的幾次博弈和政治操作,秦王政已經控制了秦國大權,但最初決定他(決定秦王政父親秦異人當太子)能當上秦王的那個華陽太后,以及圍繞她發揮影響力的楚國外戚集團還在,至少還有一定影響力。華陽太后已經垂垂老矣,可秦王嬴政是年富力強,華陽太后自然無法與秦王政抗衡。秦王政十七年(前230)滅韓,開啟了兼并六國的戰爭。同年,華陽太后去世。這對秦王政是個非常好的消息,這不僅代表秦王政在國內無人掣肘,對外也可以暢通無阻。華陽太后是楚人,雖然輔佐秦國進行對外戰爭,但真正到了滅亡楚國那一刻,還是會有所保留。畢竟,楚國外戚能夠在秦國生存,還是倚仗了母國勢力。韓國被滅后,韓王安被遷到楚國故都陳郢。不久之后,韓國故都新鄭反叛,秦王政平叛之后,認為韓王安留著危險,隨即將他處死,并將昌平君派到陳郢。昌平君本是楚人,將他派到陳郢,可能名義上派人招安楚人,但實際上是剝奪其在中央的權力。之后,秦國發動消滅楚國的戰爭,楚王負芻被俘后,昌平君被楚將項燕立為楚王,于秦王政二十四年被消滅。最后,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女人,大概也被秦王政同時消滅了。這個女人就是秦王政的王后。秦王政即位初還是由華陽太后掌權,這個王后也很可能是楚國女子。從輩分看,王后大概是昌平君的女兒或者侄女。秦王政要統一天下,王后自然不能留,所以王后大概已被廢黜,或者直接處死了。這正是楚人外孫扶蘇雖是長子卻不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更是陳勝、吳廣起義時還要打著扶蘇的名義。所以,秦始皇一朝完全沒有了外戚的痕跡。過去,秦國與六國是平等關系,大家能夠互相聯姻;現在,秦國既然統一天下,這些外戚又以什么身份在位呢?所以,秦國沒有了外戚。從少年秦王政到最終成為秦始皇,嬴政把身邊的親人全部處理干凈。到了秦二世時,又將公族基本屠殺殆盡。這樣一來,秦朝的所謂皇帝在取得最高權力的同時,也沒有了來自親族的拱衛,碰到秦二世這樣的昏君,國家大權就容易被趙高這樣的近臣竊取。因此,秦王政在通往秦始皇的路上,雖然掌握最高權力,也埋下了秦朝覆亡的伏筆。
本文地址://n85e38t.cn/zhuzibaijia/139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庸筆下的九個名場面一個比一個絕
下一篇:
男人晚年的悔悟:人生下半場拼的是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