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道德經》:做好六件事過好這一生

網絡 2023-11-04 00:32:34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學會與自己相處,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自知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不僅要始終保持探索外在世界的好奇心,還要常常審視自我。

不斷認識自我,才能做世事洞明的智者。

想要正確認識事物,有時不在于能否看清別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況,對自己有客觀的判斷,才能避免盲目行動、弄巧成拙。

有一句名言,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說的是認識自己很難。

一方面,人不可能完全跳出自身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視野格局,從他者的角度審視自己。

另一方面,人們聽到贊美褒揚之聲容易,聽到批評建議之聲頗難。

有的即便聽到了也總覺得有些刺耳,不愿深思自身的問題。

也談不上及時改正,再想聽別人說真話、建真言就更難了。

認識自己確實不易,但只要有心就能做到。

想要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既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和胸襟,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建議。

同時也要保持“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在縱向對比、橫向比較中,看看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和毛病、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認識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學習的過程,有利于明己之長、知己之短,做到哪里有問題改哪里,哪里有短板補哪里。

保持自知絕不意味著自我設限,更不意味著拿自知之明作為向后退縮的擋箭牌。

在不斷審視自我、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全面看待自我、理性認識自我、找準自己的定位。

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前行,而不能發現薄弱環節就低頭認輸、沮喪氣餒。

自知,既要善于認識自我,做到不驕不躁,也要始終保持一顆奮斗之心,在砥礪前行中綻放自己的精彩。
二、自勝

《道德經》有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夠戰勝別人的人,不過是更有力量;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人之患在于不自知,人之弱點在于難自勝。

只有善于改正不足、克制欲望,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才能逐漸得到提升,成為真正的強者。

自勝,重在改正自身不足。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都存在著缺點和不足。

對待這些缺點和不足,應多“反求諸己”,勤于反省、勇于改過。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自勝,難在破除心中之賊。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這是王陽明在率兵赴江西、廣東剿匪途中寫給自己學生的書信。

在王陽明看來,相較于身處明處、可以用武力解決的山中之賊,盤踞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各種欲望、非分之想,以及聲、色、貨、利等“心中賊”更難對付。

它們橫行于方寸之間,違背天理,肆虐人情,時時刻刻都在和人們戰斗,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所俘。

對此,需始終堅持自律自省,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克制欲望,掃盡心寇。

自勝,貴在挑戰超越自我。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

清人曾國藩在寄給家里的書信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話:

“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

對于如何挑戰自我、取得自勝,曾國藩進而舉例:

“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

類似于早起、莊敬、勞苦這樣的事情,只要是正確的,即使自己不習慣、不情愿去做,也應強制自己去嘗試,去突破,去“自討苦吃”。

在一次次的挑戰、超越和吃苦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自愛

《道德經》有言:“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真正的聰明人,都有自知之明,并不刻意抬高自己。

一個人,先要學會自愛,而后才能愛人。

如果連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那么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楊絳曾說:“我們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愛自己,是最高級的生活態度。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吸引什么樣的人;你怎樣善待自己,就會怎樣善待人生。

生命的尊嚴,來自于內在的豐盈,而不是欲望的滿足。

觀照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四、知足

《道德經》有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聲與健康相比,哪個更實際?生命與財產相比,哪個更貴重?

過分在意某些東西,必定要為之付出更多的代價;一味斂財守財,難保不會遭遇意料之外的損失。

所以說,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會貪得,不貪就不會招來屈辱。

更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會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禍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過錯都源于貪得。

人活一世,應該把身外之物看輕:名譽、財富、權力、地位都是暫時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終歸要退居幕后頤養天年;物質財富積攢再多,能享受的不過是一日三餐。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樂也一天。

唯有學會知足,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五、知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止”既是道家用來調節、處理身心關系的思想主張。

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獨特而可貴的價值取向,對于為人處世具有啟發意義和借鑒價值。

“知止”,即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

一個人若能在“止”的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人生多半不會走偏、留憾。

正如清人曾國藩所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老鼠掉進了一個半滿米缸,老鼠喜出望外,它一頓猛吃,吃完便睡。

就這樣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鼠也曾想過跳出米缸,但終究未能擺脫大米的誘惑。

直到有一天,老鼠發現米缸見了底,自己想跳也跳不出去了,活活被餓死在米缸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知止”將會帶來滅頂之災。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如果欲望得不到節制,最后只會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

如果已經擁有了還不知滿足,最終也必將會失去原有的一切。

知止,凡事留有余地,有所節制、適可而止,一生便不會因不恰當的行為而蒙受羞恥。

反之,做人做事如若無節制、不知止,則會多貪求,多貪求則墮落生。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紅樓夢》中的這副對聯可謂震懾人心,對聯寫的不僅是書中的一些人,也是古往今來許多世人的常態:

明明已經擁有很多,卻還是貪心不夠,繼續為貪念所操控,得寸進尺,得隴望蜀。

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無路可走,再想回頭為時已晚。

唯有以“知止”為始,方能以“有得”為終。
六、知常

《道德經》有云:“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水流千里,終究向海;樹高千尺,落葉歸根。

世間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規律恣意妄為,會招來禍端。

順應自然不代表消極無為,而是指行事因時而動、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時機。

倘若處在不恰當的時間地點,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發現并尊重規矩。

凡事不妄想、不妄做、不妄為,生活就可以穩定運行在既有的軌道上。

需知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順應自然,相信一切都將是最好的安排。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zhuzibaijia/1390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yu)保護(hu)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fa)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zhe)取得聯(lian)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議的(de),請(qing)聯(lian)系管(guan)理員(yuan),我們會(hui)立(li)即(ji)處理,本站部(bu)分文字與圖片(pian)資源來自于(yu)(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yu)傳遞更多信息之(zhi)目(mu)的(de),若有(you)來源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qing)立(li)即(ji)通知我們(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qing)況(kuang)屬實,我們會(hui)第(di)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