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數思維方式是易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是中華思維方式的元點和代表,它不僅決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而且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意識及風俗習慣;不僅滲透到最深層面的民族心理結構,而且滲透到外顯層面的實用操作技術;不僅影響了傳統的哲學社會科學,而且影響了傳統的自然科學各學科。
具有整體性特征,重整體和合,輕個體分析,并在各自層面影響著中華傳統文化。
整體觀念是《周易》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周易》卦爻是一個整體,八卦、六十四卦為兩級全息系統,八卦是陰陽二爻三維組合體,六十四卦是陰陽二爻六維組合體,后者六個爻位上二爻為天道、下二爻為地道、中二爻為人道,天地人三才融為一體。
卦爻符號模型是事物呈現運動模式,筮法數字模型是事物潛在運動模式,對天地的推演、時間的發展、宇宙陰陽規律的變化作整體模擬,對萬事萬物的生成、分類、變化、運動作系統描述。
六十四卦模式以“六爻”、“六位”關系為基礎,以時、位、中、比、應、乘等為原則和標準,給人們提供一個從時間、空間、條件、關系全方位分析問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
易道的“一陰一陽”既說明人與自然具有對立性,也說明其具有和諧性、統一性。“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表示對立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轉化與相互依存。
《易傳》提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認為不同事物只要同類就可相互感應、相互吸引,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反映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的整體觀念。
《易傳》將“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對立與和諧、感應與交流被《周易》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周易》的基本思維理念,開創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特征。
歷代象數學家通過取象思維大大強化了這一特征。漢易象數學家發明的卦氣說、爻辰說將天文、物候、節氣、時令等要素納入卦中,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八宮說、納甲說將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人倫等級、月體盈虧等視為一體;乾坤升降、卦變說以卦為本位,通過卦的化生變化,建立起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
宋易象數派通過河洛圖式、先天易圖式構建世界的整體模式,將天時、地理、動植物、人體、器官、道德倫理、社會制度、歷史演變等等統統納入其中,以說明宇宙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普遍聯系的整體。
周敦頤的太極圖式將宇宙“太極”與人倫“人極”相聯系,從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的宇宙生成論角度,把天地人有機地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太極”整體和諧系統。
象數學家在解《易》中,所采用的取象、取數的方法,正是反映整體思維的特征。卦象、物象作為獨立的個體,看似互不關聯的,《說卦傳》及象數學家把它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建立起卦象與物象、物象與物象之間的普遍聯系,把原本復雜紛繁、互不連貫的宇宙萬物加以整合,使之簡約化、系統化。
象數學家還對整體觀思想作過深刻的闡述。
如邵雍在《觀物外篇》中以“萬”與“一”說明萬物合則為一體,分則為萬物:
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為分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認為萬事萬物是逐層分化而來,個體事物的發展是從單純到復雜,沒有止境的,它們之間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猶如根—干—枝—葉,只是“合”與“衍”的區別,所謂“合一衍萬”,即是整體思維的反映。
清代方以智提出“細統”說,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系統:
有質者皆地,而所以然者皆天,同時皆備,同時渾淪,此統本末也,幽明大小皆交汁為一者也。五行七曜,五方六矩,兩端交攝,相制相生,定盤推盤,有幾可研,此細本末也。統在細中,有統統,有細統,有統細,有細細,差別不明,則無以開物成務,而釋疑辨惑者無從征焉。(《周易時論合編·系辭上》)
認為天地是一個“同時皆備,同時渾淪”的整體,一切大小本末事物都在它的統攝之下,即“統本末”;這一整體的各部分存在差別,又存在相交、相生、相制、相轉換的聯系,此即“細本末”。
整體不脫離個體部分而存在,整體有“統統”和“細統”之別,部分又有“統細”、“細細”之別。在統一的整體中,事物的層次總是統中有細,細中有統,“統”與“細”相互蘊涵。
整體的思想對中華文化各層面影響極為深遠。就《周易》整體太和觀與儒道兩家的整體和諧觀相比而言,儒家強調“中庸”,偏向于將自然人化;道家強調“混沌”、“素樸”,偏向于將人自然化,而《周易》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等感應、對等交流,又不抹煞各自的對立、獨立的特性。
《周易》“太極”是陰陽整體對等和諧的最高概念,也是象數思維的理性提煉,宋明以后的陰陽魚“太極圖”,就是太極觀的形象寫照。
以“道”相通,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著重內涵,與時俱進,動態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原則。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為基——大道相通,就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進行綱要性初步探析,體現出“道”本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在”的內涵特征以及宗教“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革新觀,簡述如下:
1、科學、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諧、自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是,歷史今天,人類生存面臨重要問題: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蝕心靈,多元各自政,信仰錯亂方向……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徒有虛名,和諧無從奠基,自由異化泛濫……人類生存所有問題歸結起來表面看已經造成“天怒人怨”,實質則為“心靈劫難”。
2、宗教以探尋宇宙、生命、社會真相為本——唯有發揮宗教心靈導向、化解及撫慰作用——教化心靈,啟發智慧,鼓勵自由,約束放縱,消除愚昧,拯救狂妄,與政治、法律等社會諸多機能協調統一,促進構建人神共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出路。但是,宗教內涵與形式兩方面同時需要傳承革新,與時俱進,以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信仰與修煉、智慧與道德、治國與平天下相統一,而辯證處理宗教“教化”、“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對應關系,探求并致力于實現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歷史上狹義宗教凌駕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據信仰、修煉與秩序管理的統一進行設定——立足自然整體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還是目標,在精神純美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決人性弊端,實現信仰、修煉、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會目標的完善管理。
4、無論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群體,唯以“天、地、人”三道(規律、原則、方法)制衡才能夠實現“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靈(心性)修煉,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傳統,“人道”代表當前社會世俗需求。遵從三道統一,使得人類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能夠實現。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執偏概全、欲望過度、元氣損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類遵從三道統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之間做出選擇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間,減少災難,體現出天有好生之德。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問題積弊已深,非“多元一統”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一統”?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沖破概念固化,萃取內涵實質——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回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實現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革新在于應用。應用在于適宜。適宜在于立足現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相對圓滿有效解決人類當前及未來存在問題。
8、道教以宇宙之“道”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據。“道”做為萬物誕生的本原,不僅是意識形態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獨立存在——其前者存在遠遠不能夠真實反映后者,決定人類現實問題永遠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獨立存在,遠大于概念存在,不應被概念束縛和局限,而立足真實體驗及當前狀況,并以歷史傳統為依據,做以調整、補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后人(龍的傳人)之教化,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儀程、團體性質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實施全民教化性質的統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并維系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立并演變,后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立,并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
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道”的實質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能量、信息(靈性)的統一,造化生成萬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依據不同體悟對其稱謂不同,如“盤古、盤古老祖、鴻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無量天尊、祖始爺、老天爺、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蘊含“開天辟地創世紀、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稱謂,概指其也——智慈兼備,威儀大方,法力無上,人神共仰。人類信仰其,與其能量和智慧溝通,既祈保平安,又實現心靈回歸終極價值,等同追求與遵循自然大道——高揚真知與慈善(順從自然規律),力挽無知與卑劣(違背自然規律),體現出信仰與修煉、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類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認識,認為混元真炁不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盤古,而且對于“開天辟地”起主導作用,稱謂“先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陰、陽二氣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三”,具有誕生生命萬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稱謂“靈魂”——靈魂元炁相對宇宙而言屬于“后天”,但相對生命肉體而言又屬“先天”。同時,生命肉體由父母陰、陽精氣物質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兩者“元炁”對于生命體而言同屬“先天”,共同構成生命體具有能量與智慧的本質存在和有機運轉。但是,大多生命體失卻清靜心,不認識生命本質與修行,對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節,更不知養,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體心態清靜,靜則陰陽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節、養,生命體獲得運轉必須的能量與信息(靈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煉稱謂“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謂“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類戰爭、沖突不僅發生在同一宗教與文明之內,而且發生在不同宗教與文明之間,反映出人類本身對絕對永恒“大道”真理認識及實踐的局限性與悲哀性,同時反映出人類所認識及實踐的永遠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永遠不能代表絕對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夠代表,但其隱于無形,從來不曾直接臨世,僅以派遣使者方式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以此,對“道”的虔誠、虛心信仰和修煉必將成為全人類共有課題(任務),而使得人類有神論、無神論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煉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連,感應無形(大道),實踐有形,克服小我,存異求同,共同謀取和諧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陰陽互根、對應并存”原則,人的靈感反映來源于神,有什么樣人就有什么樣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現為同一生命本體的“陰”、“陽”形態。由于“陰”、“陽”形態不同,人、神以“靈魂感應”、簡稱“靈感”溝通。“靈感”來自于個體的人的靈魂反映,與個體的人“道行”——真實反映“道”的能力有關,僅代表個體的人的認識。以此,神既是客觀獨立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獨立又統一,辯證表現為神支配人,人體現神。而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與智慧——在世界范圍,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歷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淵源,或有一定血統淵源。同時反映出,人類文明復雜歷程代表神界復雜歷程——神界與人間大致對應。也就是說,人、神雖然“意識形態”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從。
14、在世界范圍內,一定意義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誕生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僅有中國“盤古開天地”神話傳說或道教神學具有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完整統一,反映中華文明對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線的文明。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將盤古做為“中華根祖”景仰,還是做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無邊,智慧無上”史實依據,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自豪、自責、自勵,屹立世界東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 思想,稱謂“道德文明”——不僅以“道”的真理認識直接轉化為科技與文化藝術生產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社會和諧與進步發展,謀取實現人類生存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范。
15、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優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并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
16、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人類不能夠存活地球,則靈魂必然向其他時空轉化。如何轉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轉化地球,為其他生命(邪靈動物)所主宰。絕非虛言,現實生活“邪靈”附體禍害人類事例——各類精神病、頑固絕癥、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主宰地球,這種事例還相對屬少數。另如人類歷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靈”支配造成人類大范圍劫難。只有提升靈魂(元氣)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適宜生存的時空轉移才是出路。以此,人類有生必然有滅,沒有絕對永恒,人類生存唯一重要意義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實現靈魂升華,相對實現身心自由。
17、本質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回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煉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于人類以“心靈回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以“陰陽平衡”為特征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我生存,眾生亦生存;我自由,眾生亦自由”,而實現人類生存(和諧秩序)良性循環。以此,體現出(宗教)信仰與(元氣)修煉的統一,具體表現為天帝教化,啟發智慧,清靜自然,節制欲望,化解仇恨,寬恕博愛……
18、關于正、邪——天道循環,宇內沒有絕對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長、化育及衰敗、消亡自然規律的內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轉化,對生命存在或事物運轉發揮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現代科學證明有“正、反”物質同時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正、邪有內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誕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規律,邪氣通常不同程度勝過正氣,以邪氣占主導,所謂“十人九邪”。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轉的。只有發揮人、神做為主觀能動性,修養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相對改觀——人、神元氣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說“功力”高深,也就是說元氣造化萬物、所固有陰陽平衡“清靜”的能量和靈性相對較大,大于人體內邪(氣)與外邪(氣)總和的能量及靈性,而使正氣暫時勝過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生命體身心相對逍遙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況人唯有修持元氣、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實現身心自由,而擺脫或延緩正(神)轉變為邪(魔)的生死輪回。
19、宗教對人類生存發揮重要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由于人性弊端)人類在宗教信仰過程中始終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務實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異化變質問題。也就是說,迷信及異化不是宗教本質,而是宗教產生、傳播、信仰過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統必然有異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敗壞聲譽的諸多事例,或使宗教脫離“教化”內涵實質,僅存“教會”外在形式,產生“偽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嚴重發展到宗教對立面,產生所謂“邪教”——具有“精神鴉片”——欺騙性及偽科學性特征,極大傷害人類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兩大派系或者說兩大屬性:“正教”與“邪教”,中國神話作品《封神演義》所謂“闡教”與“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稱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兩大屬性的相對概念,核心問題在于是否遵從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世界宗教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認識與專制獨斷——“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于交流傳播過程中“反客為主”的狀況激化與挑起宗教沖突。
21、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都不能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于遵從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體現出人類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闡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大道精神,樹立宗教正信,共謀人類福祉”世界宗教大會,承擔世界宗教和諧共處主導責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煉的統一,人神溝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無時無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無時無刻不愚昧——永遠是“道”的謙卑信仰、修煉者。
只是在后世的發展中,《周易》整體和諧的一面被強化,而獨立、對等的一面被弱化。董仲舒強調“大一統”思想,經后代統治者的大力宣傳,“大一統”思維方式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主干。
本文地址://n85e38t.cn/zhuzibaijia/1369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參悟周易你不能不懂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