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者日前發現了腫瘤轉移的機制,揭示了腫瘤灶的癌細胞連接基質如何降解,使得癌細胞脫離原病灶進而發生轉移的一系列過程。此研究結果有助于深入研究干擾腫瘤轉移的藥物治療靶點。結果發表在8月份的《發育細胞雜志》上。
研究者用培養的細胞系作為腫瘤模型,研究發現一種致瘤病毒來源的癌蛋白v-Src能夠與細胞內的聚合黏附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相互作用,激發細胞內一系列蛋白間的相互作用,最終阻斷一些細胞表面蛋白如膜型基質金屬蛋白酶1(MT1-MMP)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導致MT1-MMP在癌細胞表面積聚,進一步激活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兩種蛋白協同對起細胞黏附作用的基質成分進行降解,使得癌細胞失去錨定連接發生轉移。
作者Jun-Lin Guan表示:我們發現了一條腫瘤特異的通路,針對這條通路的治療藥物能特異地干擾癌細胞功能,而對正常細胞的功能不會產生影響,進而可以減小化療的毒副反應。
當癌癥擴散時,病人通常會死亡——這也是為什么許多癌癥研究和藥物將目光聚焦在使癌細胞轉移的代謝途徑上的原因。現在,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些途徑的工作原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們的研究將可能促進能干擾導致癌癥轉移系列事件的藥物的研究。
這項研究揭示出將癌細胞固定在一個地方的結締組織如何退化、“拔錨”疾病細胞并使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分。研究人員確定出了癌癥的一個特有的途徑,并且認為如果能找到靶向這一途徑的藥物,它將可能成為不影響正常細胞功能但影響癌細胞活動的藥物。
Guan和同事使用一種培養的小鼠細胞系對癌癥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利用這些細胞創造出了一個癌細胞模型系統,即意味著它的基礎途徑存在于真實世界的系統中。
在這個模型系統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在內吞作用機制上的關鍵差異。他們使用一種由致癌病毒產生的叫做v-Src的蛋白質。這種病毒能夠刺激正常的細胞變成具有癌細胞類似特征的細胞。盡管這種病毒沒有在人類中發現,但是能夠導致小雞的腫瘤的生長并在培養系統中產生癌變細胞。
雖然還沒有在癌癥患者中發現v-Src,但是其他的一些癌癥確與這種病毒有關,其中包括皰疹病毒和與之相關的宮頸癌。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780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福建改進雷公藤內酯甲含量測定方法
下一篇: 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瞄準A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