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種種跡象表明,非典過后,決策者和有關部門正在迅速行動,進行認真而有效的“補課”。各種措施絕不是非常時期的救急,而是著眼于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長遠之舉。
——建立從中央到省、市、縣的疫情報告系統,以保證重大、緊急疫情的信息在第一時間上報。
——建立中央、省、地、縣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為支持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期工程,投資6億元;地方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國家和地方將安排資金數十億元,加強、充實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專業技術力量。
——建立疾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通過新建、改建,在省和地(市)兩級設置傳染病專科醫院,在縣級醫院設傳染病科或相對隔離的傳染病區。
——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建設。加快開展農村新型的合作醫療事業,落實城市衛生對口支援農村的工作。健全疾病監測報告制度。從今年起,各級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經費,主要用于農村。
——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實行醫療機構的分類管理,合理有效配置衛生資源,向公共衛生傾斜。
在后疫情時代,基層公共衛生制度的意義更加凸顯。以下是幾個方面的分析:
1. 大規模疫情防控的基礎保障。基層公共衛生機構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線,在疫情防控期間,基層公共衛生機構要負責進行場所消毒、病例篩查、居民健康監測等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建設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敏感度和反應速度。
2. 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的支撐。基層公共衛生機構是居民的第一健康防線,負責開展預防保健、疾病管理和基本醫療等工作。在后疫情時代,人們的身體健康和醫療服務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建設,能夠更好地支撐居民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醫療保障水平。
3. 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機構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負責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普及和健康管理等工作,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在后疫情時代,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建設,能夠更好地支持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提高公眾對健康的認知和主動保健意識。
因此,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建設和完善,對于后疫情時代的公共衛生工作和民眾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共衛生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權限范圍內建立和管理公共衛生事務的機構、人員和設施。
它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一系列涵蓋預防、控制和治療等方面的公共衛生措施,以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福祉。公共衛生體系包括了監測疾病、制定預防控制措施、組織緊急響應、推廣健康教育、管理醫療資源等方面的職責和任務。
公共衛生體系的管理涉及到醫療機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各級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等,需要協同作戰。
公共衛生體系的設施包括了各類醫療設施、衛生監察機構、防疫檢驗機構、儲備物資等。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對于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之間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確保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實現防治結合。
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對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指導、培訓和監管。通過多種措施,增強醫院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高公共衛生機構的醫療技術水平。
職責和任務:
1、疾病監測和預防:通過監測和預測疾病流行趨勢和危險因素,建立健康檔案和監控系統,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識和衛生水平。
2、緊急響應和衛生應急管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疫情爆發時,及時采取應急措施,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防疫檢測,組織救治和應急物資供應,建立完善的衛生應急管理機制。
3、衛生保健服務和資源管理:提供各類醫療衛生服務,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和預防保健服務,管理衛生資源配置和醫療機構等。
4、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提高研究水平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專業的衛生人才,推動公共衛生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發展。
綜上所述,公共衛生體系是一個重要的、對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福祉有著直接關系的體系,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不斷加強建設和管理。
我國公共衛生應急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以下幾點:
1、整體投入嚴重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據統計,我國衛生投人占全民經濟總產值的2.7%,遠低于美國的13.7%和德國的10.5%,也明顯低于印度的5.2%’,占全國人口不到15.0%的城市人口享受2/3的醫療保障服務,而廣大農村人口僅能享受1/3的醫療保障服務,投人結構嚴重不合理。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和快速配送保障能力不足,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建立,現有應急物資缺乏統籌管理,物資儲備的更新、輪換、補償機制不健全。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管理體系需進一步健全。國務院在2003年5月頒發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條例》,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納入法制化管理。各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企事業單位當時也制訂了各自的應急反應預案。但是,這些條例和規章制度基本上是從行政角度對如何協調、落實各部門之間的具體任務進行規定的。行政條例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它不能等同于一個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
3、人才培養及后備人才不足。醫學生在校學習應全面兼顧。預防醫學生和醫療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在課程設置上給予充分的互補,預防醫學生應開設一些必要的臨床醫學課程,以補充其今后工作中的知識量不足;臨床醫學生也應該學習預防醫學相關課程,畢業后分配到醫院傳染科,可參與院內控制傳染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參與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等工作。就“非典”傳播來說,醫務人員感染率比較高,盡管到目前,我們對“非典”的認識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該病是呼吸道傳染病,傳統的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措施完全可以預防其傳染,大量臨床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這充分說明,“非典”在一些醫院傳播,與臨床醫生普遍缺乏預防醫學知識,自我保護意識差,防護措施不到位密切相關。上述情況充分體現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人員知識結構的不合理性。
4、應急藥品、物品的生產能力和儲備不足。據調查個別省、市應急藥品的調撥和儲備情況,認為應急藥品儲備品種缺漏較多,藥品儲備品種和數量不足,針對性不強;藥品生產企業科研力量薄弱,沒有應急開發能力;藥品生產不均衡,藥品生產存在盲目性,沒有及時根據人群疾病種類和數量的改變調整藥品品種結構;我國雖然有中央、省級藥品儲備制度,但相互之間缺乏信息溝通,難以形成聯動;儲備資金不到位,承儲企業損失較大,加重了藥品儲備的匱乏。
5、緊急醫療救援基地網絡和應急實驗室檢測網絡尚未有效建立。全國尚未建立起統一規劃、布局合理、功能明確、裝備完善的省區、地市盟、旗縣、鄉四、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基地網絡,尤其缺乏能夠承擔巨災等大規模人員傷亡事件醫療救援任務的區域性緊急醫療救援中心,難以滿足各類突發事件傷病員應急醫療救治的需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應急檢測功能還不到位,盟市級實驗室尚不完全具備“一錘定音”的檢測能力,旗縣級實驗室應急檢測能力尚不能滿足早期識別和初步鑒定的需要。
6、衛生應急信息管理工作亟待加強應急工作。信息為先信息管理是做好應急工作的生命線。目前,各地衛生應急信息報送工作很不平衡,良莠不齊,信息報送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敏感性還有待提高。部分地區不能按照相關要求報送非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應急醫療衛生救援的工作信息,存在該類信息報告不及時,甚至不報告的現象。各類信息的分析利用和事件趨勢研究工作相對薄弱,在工作意識、專家隊伍和工作機制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701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沈陽啟動貧困人口醫療救助
下一篇: 山西加快建設三級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