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關于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見諸多家媒體,諸如“中藥成為不良反應禍首”、“中藥名列藥品不良反應‘三大禍首’”等震撼著人們的神經,一直認為服中藥安全無毒副作用的百姓,在驚恐之余也對中藥打上了一連串的問號……
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問題?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李連達日前向本報記者談了他的看法。
對中藥不良反應存在誤解
由“馬兜鈴酸事件”引發的龍膽瀉肝丸導致腎損害以及近期的排毒養顏膠囊官司,開始使中國的老百姓看到了中藥的另一面——中藥的不良反應。對于中藥的這一點,李連達認為社會上存在著一些誤解。
他說,社會上對中藥的安全性問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中藥是安全的,說“中藥安全無毒”,這種提法不科學。凡是藥品都有毒,中藥同樣也是有毒性的,只不過相對而言比西藥安全些。應該說,“中藥使用安全或相對安全”。另一種看法是,既然中藥“安全無毒”,就不能出現任何毒性,一旦發現一點毒性,就大驚小怪。這種現象在國外很普遍,他們就此大肆宣傳,禁用中藥,就地銷毀,甚至不準進口。這里有對中藥不理解的;也有一些人是不懷好意,借機打擊中藥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西藥有那么多毒性大家并不奇怪,因為西醫藥專家經常提醒大家,西藥是有毒的,要慎重使用,而中藥過去在宣傳上誤導了群眾。
中藥不能講絕對無毒,特別在不合理使用情況下,最常見的是使用對象不適當或叫非適應癥,盲目亂用;大劑量使用;長期用藥。不合理使用,致使不安全因素增加,甚至出現中毒。所以對中藥要有科學的認識,既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既不要盲目宣傳中藥絕對無毒,也不要出現毒性就大驚小怪,科普宣傳要講科學。中藥在合理使用情況下是安全的,這個不應該動搖。
中藥不良反應的現狀
李連達研究員說,有數據說明,從1997年1月到2001年12月,我國報告的中藥不良反應有301例,其中注射劑207例,占68.71%。所以中藥注射劑更不安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高。從品種看,這些不良反應涉及87個品種,其中口服劑50種,注射劑28種,外用劑9種。不良反應類型發生率最高的是過敏反應,占55.81%,其中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占12.29%,而5個發生過敏性休克的人里就有1個是雙黃連注射劑引起的;其次是發熱,占12.96%;引起中毒或死亡及有內臟損傷的占3.65%;心率失常的占3.65%;其他還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損傷的占百分之零點幾到百分之一點幾。
他分析說這有兩個因素,一是與中藥使用動物藥或昆蟲類藥比較多有關,異型蛋白比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二是中藥制劑比較粗,含有雜質,可能有致敏成分,所以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比較高。他提醒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時刻提防過敏性休克這個問題。
中藥不良反應上升是假象
李連達說,中藥不良反應上升有七個原因:一是中藥的使用范圍越來越擴大,人群越來越增加,中國大概有半數的人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中醫中藥治療,也就是將近6億人在使用中藥。底數大了,不良反應發生率必然增加。二是中藥制劑增多了,原來的大鍋湯改成了提取精制,精制使有效成分濃集,療效加強了,同時有害成分也被濃縮了,毒性也會增加。三是現在認識提高,診斷水平提高,檢出率提高了。過去由于重視不夠,漏診率很高。四是假冒偽劣產品、不合理用藥、長期大量用藥增多。五是誤導宣傳。有的中醫自己就有誤導宣傳,張嘴就是中藥無毒、絕對安全,加上報紙、電視的宣傳,使得醫務人員和群眾失去警惕,即使出現不良反應也認識不到。六是中藥安全性的研究、監測、管理不夠。七是商業行為的干擾。藥品說明書回避毒副反應、禁忌癥及警示性內容,只寫好不寫壞,把治療作用無限夸張,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不提。很多說明書往往只有一句話“本品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給患者感覺絕對安全,結果造成患者隨便吃、加倍吃的現象。
這些原因造成了好像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上升。其實這是一個假象。實際上,我們中藥的質量現在是越來越好,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應該說比過去低。
中藥不良反應有特殊性
李連達告訴記者,中藥、西藥都是治病救人的武器,有很多共性,不良反應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中藥又有它的特殊性,大概有以下幾方面:(1)西藥多為化學純品,作用強,毒性亦強;中藥多為復方粗制劑,作用緩和,毒性較弱。(2)西藥成分單一,中毒作用及靶器官亦較專一;中藥常為多味藥,多成分,有的可達上百種,中毒作用復雜,靶器官不專一,常為多器官受損。(3)中藥是復方用藥,不合理的藥物配伍可產生增毒作用,也可產生新的有害物質,出現不良反應。(4)中西藥并用,配伍不當,可產生有害物質及增毒作用。(5)中藥成分復雜,有些成分的潛在毒性,目前尚無充分了解,缺乏警惕,可出現意想不到的不良反應。
此外,中藥材同名異物,同物異名,不同品種、產地,不同采收季節及儲存條件,不同加工炮制,不同配伍,不同提取精制工藝,不同溶媒、防腐劑、增溶劑及輔料;中藥的農藥殘留,重金屬、霉菌毒素等含量過高,也可造成中毒和不良反應。一些西醫以及國外洋大夫不懂中醫理論,大量不合理用藥;中藥質量不合要求;某些嚴重違反科學原則,盲目擴大適應癥,長期大劑量不合理用藥,或多種中西藥不合理搭配用藥;有意夸大療效,隱瞞毒性及不良反應,片面強調中藥“安全無毒”等商業行為,也加劇了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對策
針對中藥不良反應問題,李連達提出以下幾條對策:
一是正確認識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科學宣傳,防止誤導。禁止夸大療效、隱瞞毒性及不良反應行為,也應防止夸大中藥毒性,造成談虎色變,不敢使用中藥的局面;二是加強研究工作,對中藥安全性及不良反應加強深入系統的研究;三是加強管理、監測,建立中藥的不良反應報告、統計制度,完善行政管理體系,頒布有關政策、法規及技術要求;四是制定國家標準及有關中藥材和中藥制劑的安全性質量標準,例如:農藥殘留量、重金屬、霉菌及其毒素,及各種有害物質(化學成分)的限量標準,確保中藥質量符合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五是對國內外影響較大的中藥中毒事件,立項進行專題研究,搞清原因,以利中醫藥發展。
由于中醫藥歷史悠久,一般來說藥性比較平和,毒副也較少,很久以來被認為安全有效而為廣大患者所接受,而對其毒副則往往重視不夠。然而藥物都具有它的兩重性,也是一樣,有治療作用,也有不利于人的。即藥物能治療,給人帶來益處;也能對人體造成損害,誘發。就是按現代標準生產的西藥,產生不良反應也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各國的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對藥品不良反應問題進行監控和調查。我國于1989年組建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1998年3月正式加入WHO國際藥品監測合作組織,1999年11月發布了《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管理辦法(試行)》。這標志著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開始實施。
我國對藥源性、中藥,早在公元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根據藥物的性能、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隨著我國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受到 *** 衛生行政部門及藥學界的重視,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及中毒的報導也逐漸增多。這說明中藥藥源性疾也開始引起重視。其中藥藥源性疾病、不良反應的發生常與下列有關:
1.遵照中醫藥辨癥施治理論應用中藥,以藥毒治病毒,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如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治癌腫;洋金花有毒,能麻醉止痛,治多種疼痛。但這些藥物不能超大劑量應用,用藥療程要適度,更不能擅自濫用。如誤用有毒藥物引起中毒反應,其中毒表現有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可造成臟器組織損害,生理生化功能改變。中毒程度輕重與藥物的毒性、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長短密切相關。嚴重者可致死亡。
2.與中藥配伍有關的藥源性疾病。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用藥多為復方,根據患者病情隨癥加減藥物,以提高療效,降低,但如果配伍不當,可增加毒副作用。如,麻黃能加強烏頭類藥物的毒副作用;黃藥子對肝臟的毒性可在配伍當歸或甘草后減弱。又如,干姜、甘草與附子配伍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增加附子的強心作用且持久。《神農本草經》在配伍方面指出:“凡此七情,和合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說明了中藥配伍的原則。中藥配伍禁忌,相傳有十八反,十九畏。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經驗總結。
3.不合理用藥。據報導,內服人參,因用藥不對癥,常引起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畏光、咽痛、牙痛等藥源性反應。
4.藥物依賴性。藥物依賴性即撤藥后的反應。某些藥物一旦停藥后會產生戒斷癥狀。如近年報告:一患者因患,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一年后停藥時引起戒斷癥狀。另有21例長期服用番瀉葉致依賴性報告,用藥時間最短的6個月,最長的11年,戒斷癥狀與嗎啡類藥物依賴性前期癥狀相似,但程度較輕,其機理待研。
5.致突變、致癌。有報導,經化學成分實驗研究,細辛、石菖蒲等植物藥揮發油含黃樟醚0.1%,黃樟醚摻入飼料中喂大鼠,一年后可誘發肝癌。還有報導,黃藥子長期服用過量服用,可引起肝損害;六神丸等中成藥含有牛黃成分,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及糜爛,因牛黃主要成分為膽酸,與胃黏膜接觸后可損傷胃黏膜屏障。
據報導,引起藥源性疾病的中藥及中成藥制劑已達到460種之多。如和減少中藥不良反應,我們在做好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的同時,還應嚴格認真做好以下幾點:
認真貫徹執行中藥GAP規范標準要求。中藥的有毒與無毒,常受藥物的栽培、種類、使用部位、產地、采集、炮制、加工、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嚴格把好中藥各個環節的質量關,杜絕偽劣、偽冒及霉變藥品的購進。為此,執業藥師及藥學技術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做到凡偽劣、霉變藥品必拒,不經鑒定的代用品不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殺蟲劑貯保藥物。
嚴格按照中藥炮制規范炮制。藥店所銷售的,應符合“炮制規范”。確保中藥質量,以防不良反應發生,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提高合理用藥水平。要掌握了解中藥性效及中醫藥理論知識,做到辨證論治,對證用藥。合理使用中藥復方配伍。避開不必要的配伍禁忌藥物。注意掌握用藥劑量、用法、療程。特別是對一些毒性中藥或中成藥更要嚴格掌握,對兒童、老年人、更應引起注意。
重視中藥的煎藥方法。如煎藥用的容器、火候及時間、先煎、后下、包煎、服藥時間、飯前、飯后等事項。加強完善中成藥說明書的管理。說明書要規范化,對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特別是含毒性成分中成藥引起的不良反應都應注明,以便用藥者了解、注意。
中藥不良反應大凡藥物都有—定的偏性,古人亦稱“毒性”,而中醫能“補偏救弊”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可能若加工炮制不規范、使用不當或超劑量使用,就會引起烏頭堿中毒的不良反應,出現惡心嘔吐、四肢發麻、頭昏眼花、呼吸困難、瞳孔散大、等癥。藥證不符:中醫治病精于辨證,若辨證失誤,藥不對證,會使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狀態更趨加重用量不當:中醫辨證用藥,既要對證,每味藥的用量又要適當。因證而定、因方而別、因人而異,而且因地因時制宜,并應根據病情的變化而調整劑量。若用量過大或超常規用藥,就會出現不良反應。煎法不當或長期服用:煎制中藥湯劑,應根據藥物屬性、質地、處方要求,適時煎煮,否則極易造成不良反應性別、年齡、體質因素:文獻報道,女性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比男性多。人為因素,盲目用藥 對—些新開發的藥材或制劑,人們對其藥性不詳,或未詳細查看使用說明書,對其宜忌和注意事項不了解,濫用便會造成不良反應。污染:中藥貯存、保管不善,造成鼠咬、蟲蛀,病原菌污染,霉爛變質;或藥農在種植藥材時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致使藥材中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從而皆可導致藥物的不良反應
中藥不良反應9大因素大凡藥物都有—定的偏性,古人亦稱“毒性”,而中醫能“補偏救弊”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誠如張景岳所言:“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臨床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得當,一般是很少出現不良反應的。但對一些確實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歷代醫家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實踐,并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配伍,不僅提高了藥物治療疾病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某些藥物的毒性,減少了副作用,基本上保證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環境的變化、新劑型的出現以及人為因素等等,致使現今臨床用藥中,中藥的不良反應越來越多,除已知含有毒性成分的藥物外,就連人參、丹參、三七、川芎等很普通的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亦屢見不鮮。細究之,造成中藥不良反應與下列因素有關:
1. 藥物毒性效應:有些中藥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草烏等,若加工炮制不規范、使用不當或超劑量使用,就會引起烏頭堿中毒的不良反應,出現口腔灼熱、流涎、惡心嘔吐、四肢發麻、頭昏眼花、呼吸困難、瞳孔散大、心律紊亂等癥。半夏不依法炮制,生用可致舌、咽、口腔麻木和腫痛、流涎、張口困難等,嚴重者可窒息。再如雄黃中的砷,朱砂中的汞,都是造成不良反應的因素。另外,藥力峻猛的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機會亦多,如大黃、麝香、大戟、商陸等。六神丸方中有牛黃、蟾酥、冰片、麝香、雄黃粉等,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因藥力峻猛(且蟾酥、雄黃并含毒性成分),出現不良反應的報道就多,如引起藥疹、急性咽喉炎、先兆流產、藥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臟損害、過敏性紫癜,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
2. 藥證不符:中醫治病精于辨證,若辨證失誤,藥不對證,會使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狀態更趨加重,即所謂“虛虛實實之弊”。例如,人參是補氣藥,適用于氣虛證候,若用于陰虛陽亢,內有虛熱者,就會出現頭暈、心悸、失眠、鼻衄、口舌生瘡、咽喉疼痛、便干、食欲減退等所謂“人參濫用綜合征”。再如中藥注射劑,柴胡、清開靈、雙黃連、魚腥草等清熱解毒劑,臨床對外感熱證、毒熱內熾等類病癥療效頗佳,而對寒證用之往往事與愿違。臨床所見此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多與此有關。
3.用量不當:中醫辨證用藥,既要對證,每味藥的用量又要適當。劑量的大小應根據陰陽偏盛偏衰的程度,因證而定、因方而別、因人而異,而且因地因時制宜,并應根據病情的變化而調整劑量。若用量過大或超常規用藥,就會出現不良反應。如細辛常用量為3~6g,過量應用可導致呼吸減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川芎為活血化瘀的常用藥,—般常用量為3~9g,大劑量應用可出現劇烈的頭痛、嘔吐等不良反應。
4.煎法不當或長期服用:煎制中藥湯劑,應根據藥物屬性、質地、處方要求,適時煎煮,否則極易造成不良反應。如附子、草烏等,應先煎30~60分鐘,去其麻味(使烏頭堿分解),若煎煮時間過短,則易出現烏頭堿中毒的反應。又如山豆根不能煎煮時間過長,煎煮時間越長,副作用越強。藥物若服用時間過長,亦可造成蓄積中毒,如朱砂蓄積中毒,會損傷肝腎功能。人參長期服用,可導致頭暈、胸悶、氣喘、失眠甚至精神錯亂等中樞神經過度興奮狀態。
5.制劑不佳:由于劑型的不同、制備工藝不合理或藥物配伍不當、炮制不得法,使藥物入藥后毒力不減,而出現毒副反應;或因給藥途徑不同,加速藥物吸收而出現不良反應,例如注射劑引起過敏反應或中毒的概率就比口服制劑要多,而且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也快得多;或因制劑的質量問題(如雜質、熱原物質、色素、植物蛋白等),都可以引起不良反應。
6.性別、年齡、體質因素:文獻報道,女性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比男性多,也有報道稱藥物性皮炎的發生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嬰兒和青壯年對于藥物的反應也各有差異,一般來說幼兒和老年人比成人易于發生不良反應,估計與藥物代謝速度較成人慢、腎臟排泄較差或對藥物作用的感受性較高有關。體質不同,也存在著正常的生物學差異。由于基因多態性個體差異,有的人對于某些藥物耐受性較差或“超敏”,易于出現過敏反應。在病理狀態下,機體功能紊亂,抗體低下,以及素體虛弱、營養不良、疲勞、精神奮亢等均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另外,藥物是以異物形式進入機體,過敏體質者出現過敏反應的概率也高。
7.人為因素,盲目用藥 對—些新開發的藥材或制劑,人們對其藥性不詳,或未詳細查看使用說明書,對其宜忌和注意事項不了解,濫用便會造成不良反應。尤其中藥注射劑,臨床不加辨證,盲目亂用,如見發熱就用清開靈、雙黃連、魚腥草,危重病人概用人參、參附注射液等等。還有得病亂投醫,迷信偏方、秘方,對—些未經批準使用的驗方、單方,不加篩選、辨證,盲目服藥,稍有不慎便會造成不良后果。
8.配伍不當 除了“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方面的禁忌外,有些中西藥配合使用時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如含有枳實的中藥與西藥痢特靈合并使用而出現胺毒反應。山楂、五味子、烏梅等與磺胺藥同時使用會引起血尿。柴胡注射液與安痛定、慶大霉素等合用,會大大增加過敏性休克的反應。
9.污染:中藥貯存、保管不善,造成鼠咬、蟲蛀,病原菌污染,霉爛變質;或藥農在種植藥材時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致使藥材中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從而皆可導致藥物的不良反應。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97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明年我國中西成藥國際市場趨向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