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瀉下劑

醫案(an)日記(ji) 2023-06-09 10:19:22

瀉(xie)下劑

寒下

大(da)承氣湯(tang) 大(da)承氣湯(tang)用硝黃,配以枳(zhi)樸瀉力(li)強;陽(yang)明腑實真陰灼,急(ji)下(xia)存陰第(di)一方。

小承氣湯 去硝名曰小承氣,便硬(ying)痞滿(man)瀉(xie)熱良。

調胃(wei)承氣湯 調胃(wei)承氣硝黃草(cao),便秘口渴(ke)急煎嘗。

復方大承氣(qi)湯 更有復方大承氣(qi),大承氣(qi)加桃(tao)芍菔(fu);能瀉腑實消脹滿,可治急性腸(chang)梗阻。

大(da)陷胸湯 大(da)陷胸湯用(yong)硝黃,甘遂(sui)為末共成方;專(zhuan)治熱實結(jie)胸證(zheng),瀉熱逐水(shui)效非常。

大陷胸丸(wan) 再把(ba)葶藶杏仁入,和丸(wan)更治項背強。

溫下

大黃(huang)附(fu)(fu)子湯 大黃(huang)附(fu)(fu)子細辛湯,脅下(xia)寒凝疝(shan)痛方;冷積內(nei)結成實證,溫(wen)下(xia)寒實可復康。

溫脾(pi)湯 溫脾(pi)附子(zi)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寒(han)熱并進補兼瀉,溫通寒(han)積振(zhen)脾(pi)陽。

三物備急(ji)丸 三物備急(ji)巴豆研(yan),干姜大黃不(bu)需煎;猝然腹(fu)痛(tong)因寒積,速投此方急(ji)救先(xian)。

三物白(bai)散(san) 三物白(bai)散(san)桔梗貝,再把巴豆一(yi)齊配(pei);寒實結胸痰(tan)涎壅,祛痰(tan)瀉積功力倍。

潤下

麻子仁丸(wan) 麻子仁丸(wan)治脾約(yue),枳樸大黃麻杏(xing)芍;土燥津枯便(bian)難(nan)解,腸潤(run)熱瀉諸癥卻。

潤腸(chang)丸(wan) 潤腸(chang)丸(wan)用歸羌(qiang)活,大黃桃麻(ma)兩仁(ren)合;勞倦納呆便(bian)秘澀,蜜(mi)丸(wan)嚼服功效確(que)。

五仁(ren)丸 五仁(ren)柏(bo)子(zi)加松米,桃杏兩仁(ren)陳(chen)郁李(li);血(xue)虛津枯腸中燥,理氣潤(run)腸通便秘。

濟川煎 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zhi)殼從;陰虛(xu)血弱腸中燥,滋陰補血便自通。

逐水

十棗湯 十棗逐水效(xiao)力佳,大戟甘遂與芫花。

控(kong)涎(xian)丹 控(kong)涎(xian)丹用(yong)遂戟芥,攻滌痰涎(xian)力不(bu)差(cha)。

舟車(che)(che)丸 舟車(che)(che)牽牛及大黃,遂戟芫(yan)花檳木香(xiang);青皮橘(ju)皮輕(qing)粉入,瀉水消脹(zhang)力量強。

疏鑿飲子(zi) 疏鑿飲子(zi)瀉水方(fang),木通澤瀉與檳榔;羌艽(jiao)苓(ling)腹椒商(shang)陸,赤(chi)豆姜皮退腫良。

攻補兼施

新加黃(huang)(huang)龍(long)湯 新加黃(huang)(huang)龍(long)草硝黃(huang)(huang),參歸麥地(di)玄海姜;滋(zi)陰養(yang)液(ye)補氣血,正虛(xu)便秘此方良。

黃(huang)龍湯 黃(huang)龍湯枳(zhi)樸(pu)硝黃(huang),參歸桔棗(zao)共生(sheng)姜;陽(yang)明腑實氣血(xue)(xue)弱,通便不(bu)礙氣血(xue)(xue)傷。

增液承(cheng)(cheng)氣湯 增液承(cheng)(cheng)氣玄(xuan)地(di)冬,更(geng)加硝黃力量雄(xiong);溫病陰(yin)虧(kui)實熱結,養陰(yin)瀉(xie)熱腸道通。

承氣養營湯 承氣養營歸(gui)芍知,生地大黃與(yu)樸(pu)枳;數(shu)下陰傷熱結在,正是此方效顯時(shi)。

中藥方劑(ji)快速記憶歌訣

  中(zhong)藥(yao)(yao)方劑(ji)即中(zhong)藥(yao)(yao)藥(yao)(yao)方與中(zhong)藥(yao)(yao)調劑(ji),是古代醫(yi)(yi)家經過長期的醫(yi)(yi)療實踐,將幾種(zhong)藥(yao)(yao)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zhu)制成湯液(ye),即形成中(zhong)藥(yao)(yao)方劑(ji),中(zhong)藥(yao)(yao)方劑(ji)的種(zhong)類(lei)很多,你知道要怎么去記住它(ta)們嗎?下面由我給你帶來關于(yu)中(zhong)藥(yao)(yao)方劑(ji)快速記憶(yi)歌訣,希(xi)望(wang)對你有幫助!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yi)歌(ge)訣(jue)一、解表劑   1、麻黃湯--干媽貴(gui)姓

  (炙(zhi)甘草 麻黃 桂(gui)枝杏仁)

  2、桂枝湯--大勺炒(chao)姜汁

  (大棗 芍藥(yao) 甘(gan)草 生姜桂枝)

  3、九味(wei)羌活湯--皇帝(di)嘗百(bai)草 細心防穿胸槍

   (黃(huang)芩 生地(di)黃(huang) 蒼術 白芷 甘草 細辛(xin) 防風 川(chuan)芎 羌(qiang)活)

  4、香(xiang)蘇(su)散(san)--扶(fu)蘇(su)批草

  (香附子 紫蘇葉 陳(chen)皮 甘(gan)草 )

  5、小青龍湯--少將為嘛甘心下跪

  (芍藥 干姜 五味子 麻黃 炙(zhi)甘草 細辛 半夏(xia) 桂枝)

  6、止嗽散--陳庚借(jie)錢去百草(cao)園

  (陳皮 桔梗(geng) 荊芥 白前 ** 百(bai)部甘草 紫箢)

  7、銀翹散--金牛和銀豬吃(chi)草根更(geng)俏(qiao)

  (荊(jing)芥(jie)子 牛蒡子薄(bo)荷 銀花(hua) 竹(zhu)葉 豆豉 甘(gan)草 蘆根 桔梗 連翹)

  8、桑(sang)菊(ju)飲--荷葉杏花,草根更(geng)俏

  (薄荷 桑葉 杏仁 菊(ju)花 甘草(cao) 蘆根 桔梗 連翹)

  9、麻黃(huang)杏仁甘草石膏湯--(組成與方名一(yi)樣)

  10、柴葛解(jie)肌(ji)湯--欽差搶劫時 只要姜棗(zao)草根

  (黃芩 柴(chai)胡(hu) 羌活(huo) 桔梗 石膏 白(bai)芷 芍藥(yao) 生姜 大棗 甘(gan)草 葛根)

  11、升(sheng)麻葛(ge)根湯--麻哥要草

  (升麻(ma) 葛根 芍藥甘草)

  12、敗(bai)毒散(san)--獨身生活更(geng)幸福 何止錢財少

  (獨活 人參 生姜 羌活 桔梗 川芎 茯(fu)苓 薄荷(he) 枳(zhi)殼前胡 柴胡 甘草(cao))

  13、參蘇飲--目前只辦富(fu)姐申訴(su)陳根(gen)打姜草

  (木香 前胡 枳殼(ke) 半夏 茯苓(ling) 桔梗 人參 紫蘇(su)葉 陳皮葛根 大棗 生姜 甘草)

  14、加減崴蕤湯--玉竹(zhu)姐(jie)為何早操吃蔥

  (玉竹 桔梗 東白薇 薄荷 大(da)棗 炙甘草 淡豆豉 生蔥白)

  中藥方劑快(kuai)速記(ji)憶歌訣(jue)二(er)、瀉下劑   1、大承氣湯--小黃識譜(pu)

  (芒硝 大黃 枳實厚(hou)樸)

  2、大(da)黃牡(mu)丹湯(tang)--大(da)人忙擔冬瓜

  (大黃桃(tao)仁 芒(mang)硝(xiao) 牡丹皮 冬瓜子(zi))

  3、大(da)陷(xian)胸(xiong)湯--大(da)陷(xian)胸(xiong)湯誰大(da)笑

  (甘遂 大黃 芒硝)

  4、大黃(huang)附子湯--細心大夫

  (細辛大黃(huang) 附(fu)子)

  5、溫脾(pi)湯--黃夫人(ren)當家炒(chao)姜忙

  (大(da)黃 附(fu)子 人參(can) 當歸 ** 甘(gan)草干姜 芒(mang)硝)

  6、麻子仁丸--樸實媽要黃(huang)杏蜜(mi)

  (厚(hou)樸(pu) 枳實 麻子(zi)仁 芍藥 大黃(huang) 杏仁 蜂蜜(mi) )

  7、濟川煎--智者騎(qi)馬,從(cong)容西歸

  (枳殼 澤瀉 ** 升麻肉蓯蓉 牛膝(xi) 當歸)

  8、十棗湯(tang)--甘愿著急

  (甘遂 芫花 大棗 大戟)

  9、黃龍湯--肖(xiao)大(da)人(ren)識譜當炒(chao)姜棗根

  (芒硝(xiao)大(da)黃 人參 枳實 厚樸 當歸 甘草 生(sheng)姜 大(da)棗 桔(jie)梗)

  中藥(yao)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三、和解劑   1、小柴胡(hu)湯--生芹菜(cai)炒大(da)蝦仁(ren)

  (生姜 黃芩 柴胡 甘草 大棗 半夏 人(ren)參)

  2、大柴(chai)胡湯--秦皇只要半壺棗醬

  (黃(huang)芩 大(da)黃(huang) 枳(zhi)實 芍藥 半夏 柴(chai)胡(hu) 大(da)棗(zao) 生姜)

  3、蒿芩清(qing)膽湯(tang)--皇陵(ling)青竹,半壁(bi)植皮(pi)

  (黃芩 茯苓 青蒿 竹茹 半夏(xia) 碧玉散 枳殼(ke) 陳皮)

  4、達原(yuan)飲--后母要冰炒黃(huang)果仁

  (厚樸(pu) 知母(mu) 芍藥(yao) 檳榔 甘草(cao) 黃芩 草(cao)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藥

  (柴胡 甘(gan)草 枳實 芍藥(yao))

  6、逍遙(yao)散--齡少(shao)才(cai)當(dang)干,逍遙(yao)逐江河

  (茯苓 白芍 柴胡(hu) 當歸(gui) 甘(gan)草 ** 白術 燒(shao)生(sheng)姜 薄(bo)荷)

  7、痛瀉要方--豬皮(pi)少縫

  (白術 陳皮 白芍 防風)

  8、半(ban)夏(xia)瀉心湯--秦蓮嬸炒(chao)棗拌姜

  (黃芩 黃連 人參(can) 甘(gan)草 大棗(zao) 半夏 干姜)

  中藥(yao)方劑快速記(ji)憶(yi)歌訣(jue)四、清(qing)熱(re)劑   1、白虎湯(tang)--師母(mu)炒米

  (石膏 知(zhi)母 甘草 粳米)

  2、竹葉石膏(gao)湯(tang)--草人(ren)半夜賣米(mi)糕

  (甘草(cao) 人參 半(ban)夏 竹葉(xie) 麥冬(dong) 粳(jing)米 石膏)

  3、清營湯--瞧皇帝住西單賣(mai)銀元

  (連翹 黃連 生地 竹葉 犀(xi)角(jiao) 丹參 麥冬 銀花 元參)

  4、犀角地黃(huang)湯--單(dan)腳掃地

  (丹皮 犀角 芍(shao)藥(yao) 生地)

  5、黃連解毒湯--百子練琴

  (黃(huang)柏 梔(zhi)子 黃(huang)連 黃(huang)芩(qin))

  6、清瘟敗(bai)毒飲-- 十母親住西(xi)草原(yuan),接連巧(qiao)生赤皮子

  (石膏 知(zhi)母 黃芩 竹葉 犀角(jiao) 甘草 元參 桔(jie)梗川連 連翹 生地 赤芍 丹皮 梔子)

  7、涼(liang)膈散--住黃山大(da)忙敲草(cao)核

  (竹(zhu)葉 黃(huang)芩 山梔子(zi) 大黃(huang) 芒(mang)硝 連翹 甘草 薄荷 )

  8、普濟消毒飲--黃牛白馬聯(lian)合巧(qiao)耕(geng)陳草根(gen),勝元胡

  (黃(huang)芩 牛蒡子 白僵蠶(can) 馬勃 黃(huang)連 薄荷 連翹 桔梗陳皮(pi) 甘草 板藍根(gen) 生麻 元(yuan)參(can) 柴胡(hu))

  9、防風通圣散--黃媽石河值勤住草(cao)房,忙借船擺渡歸金(jin)石橋

  (大黃 黃麻 滑石 薄荷 梔子 黃芩 白術甘草 防(fang)風 芒硝 桔梗 川(chuan)芎 白芍 ** 當歸 荊芥 石膏 連翹)

  10、仙(xian)方活(huo)命飲--賈母造房,沒花(hua)金銀(yin),只要(yao)陳甘歸鄉

  (穿山(shan)甲 貝母 皂角刺 防風 沒(mei)藥(yao) 天花(hua)粉 金銀花(hua)白(bai)芷 赤芍藥(yao) 陳皮 甘草 當歸(gui) 乳(ru)香)

  11、導赤(chi)散--草(cao)地牧(mu)主

  (甘草 生地(di) 木(mu)通 竹葉)

  12、龍膽瀉肝(gan)湯(tang)--皇帝(di)通(tong)知龍龜卸柴草車

  (黃芩 生地(di) 木通(tong) 梔(zhi)子(zi) 龍膽(dan)草(cao) 當(dang)歸 澤瀉 柴胡 甘草(cao)車前子(zi))

  13、左金丸-- 昨進(jin)黃(huang)魚(yu)

  (?黃連與吳茱萸用(yong)量(liang)比(bi)為6:1?)

  14、葦莖湯--冬桃已萎

  (冬(dong)瓜子(zi) 桃仁 薏苡仁 葦莖)

  15、瀉白散(san)--趕白骨精

  (甘(gan)草 桑(sang)白皮(pi) 地(di)骨(gu)皮(pi) 粳米)

  16、清胃散--生(sheng)母(mu)當皇帝(di)

  (升麻 牡丹(dan)皮 當歸(gui) 黃連 生地)

  17、玉女煎(jian)--師弟賣母牛(niu)

  (石膏 熟地 麥冬 知(zhi)母 牛膝)

  18、葛根黃(huang)芩黃(huang)連湯(tang)--秦蓮割草

  (黃(huang)芩 黃(huang)連(lian) 葛根 甘草)

  19、芍藥湯--草官要秦香蓮(lian)當大兵

  (甘草 官(guan)桂 芍藥 黃芩 木香(xiang) 黃連 當歸 大黃 檳(bin)榔)

  20、白頭翁(weng)湯(tang)--百翁(weng)練琴(qin)

  (黃(huang)柏 白頭翁(weng) 黃(huang)連 秦皮(pi))

  21、青蒿(hao)鱉甲(jia)湯(tang)--慶(qing)賈母誕(dan)生

  (青蒿 鱉甲 知(zhi)母(mu) 丹皮 生地(di))

  22、清骨散--知(zhi)青澆草,地鱉胡飲

  (知(zhi)母(mu) 青蒿(hao) 秦(qin)艽 甘草(cao) 地骨皮(pi) 鱉甲 胡黃連(lian) 銀(yin)柴胡)

  23、當歸六黃(huang)湯(tang)--弟弟騎白龜練琴

  (生地 熟(shu)地 黃(huang)芪 黃(huang)柏 當歸 黃(huang)連 黃(huang)芩)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五、祛暑劑   1、清絡湯--河(he)邊(bian)西瓜和絲(si)瓜不如豬心金(jin)銀扁豆(dou)花

  (荷(he)葉(xie)邊 西瓜(gua)脆衣 絲瓜(gua)絡 竹葉(xie)心 金(jin)銀花(hua) 扁豆花(hua))

  2、香薷散--猴想炒(chao)扁豆(dou)

  (厚樸(pu) 香薷 炒白扁豆)

  3、新加香(xiang)薷飲--香(xiang)花(hua)逗俏猴

  (香薷 銀(yin)花 扁豆花 連翹 厚樸)

  4、六(liu)一(yi)散--六(liu)一(yi)拾草

  (滑石與(yu)甘(gan)草用量比為6:1)

  5、桂苓(ling)甘露散--憨(han)豬倌責(ze)令豬羔滑(hua)竿

  (寒水石(shi) 豬苓 官桂 澤(ze)瀉(xie) 茯(fu)苓 白(bai)術 石(shi)膏 滑石(shi) 甘草)

  6、清暑益氣湯(tang)--師母深夜賣黃瓜和糙米

  (石(shi)斛 知母(mu) 西(xi)洋參 竹葉 麥冬 黃連(lian) 西(xi)瓜脆衣 荷梗 甘草粳米)

  中(zhong)藥方(fang)劑(ji)(ji)快(kuai)速記憶歌(ge)訣六(liu)、溫里劑(ji)(ji)   1、理中(zhong)丸(wan)--草人趕豬

  (甘(gan)草(cao) 人(ren)參 干姜白(bai)術)

  2、小建中(zhong)湯--姜姨要草(cao)棗(zao)汁

  (生(sheng)姜 飴糖 芍藥 甘草 大棗 桂枝)

  3、大建中湯--姜姨任教

  (生姜 飴糖(tang) 人參(can) 蜀椒)

  4、吳茱萸湯--烏江找人(ren)

  (吳茱萸 生姜 大棗(zao) 人(ren)參)

  5、四(si)逆湯--將(jiang)干(gan)父子

  (干姜(jiang) 甘(gan)草 附子)

  6、回陽救逆湯--陳(chen)夫人(ren)下令炒五香醬豬肉

  (陳皮(pi) 附子(zi) 人參 半(ban)夏 茯(fu)苓 甘草 五(wu)味子(zi) 麝香(xiang) 干姜(jiang)白術 肉桂(gui))

  7、當(dang)歸四逆湯--肝(gan)大的(de)同志要當(dang)心

  (甘草 大棗 ** 通草桂枝 芍藥 當歸 細(xi)辛)

  8、黃芪桂枝五物湯--姜只要大旗

  (生姜 桂枝(zhi) 芍藥 大棗 黃芪)

  9、陽和(he)湯--皇(huang)帝(di)將(jiang)生(sheng)貴嬌子

  (麻黃 熟(shu)地 姜炭 生甘草 肉桂 鹿角膠(jiao) 白(bai)芥子)

中(zhong)成藥臨床(chuang)應用基本原則有 [《中(zhong)成藥臨床(chuang)應用指導原則》]

目 錄 第一部分 中成藥概述

一、中成藥的劑型

二、中成藥分類

三、中成藥安全性

第二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原則

一、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二、聯合用藥原則

三、孕婦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

四、兒童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 各論

一、解表劑

二、瀉下劑

三、和解劑

四、清熱劑

五、祛暑劑

六、溫里劑

七、表里雙解劑

八、補益劑

九、安神劑

十、開竅劑

十一、固澀劑

十二、理氣劑

十三、理血劑

十四、治風劑

十五、治燥劑

十六、祛濕劑

十七、祛痰劑

十八、止咳平喘劑

十九、消導化積劑

二十、殺蟲劑

第四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的管理

一、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臨床應用的管理

二、中成藥不良反應的監測

三、開展中成藥臨床應用監測、建立中成藥應用點評制

前 言 為加強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提高中成藥應用水平,保證臨床用藥安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制定了《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指導原則》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中成藥概述;
第二部分為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為各類中成藥的特點、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第四部分為中成藥臨床應用的管理。

《指導原則》是為適應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臨床應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每種中成藥臨床應用的具體要求,還應以藥品說明書、最新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為準。在醫療工作中,臨床醫師應遵循中醫基礎理論,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適宜的藥物,辨證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論中為更好地說明各類中成藥的特點,列舉了部分中成藥,列舉的藥物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物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未包括但又屬臨床常用的中成藥。

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及使用管理,《指導原則》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還應遵照《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使用管理的通知》(衛醫政發〔2008〕71號)執行。

第一部分 中成藥概述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準制成具有一定規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中成藥有著悠久的歷史,應用廣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成藥的處方是根據中醫理論,針對某種病證或癥狀制定的,因此使用時要依據中醫理論辨證選藥,或辨病辨證結合選藥。

中成藥具有特定的名稱和劑型,在標簽和說明書上注明了批準文號、品名、規格、處方成分、功效和適應證、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項、生產批號、有效期等內容。相對于中藥湯劑來說,中成藥無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癥患者的治療及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使用,且體積小,有特定的包裝,存貯、攜帶方便。

一、中成藥的常用劑型 中成藥劑型種類繁多,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近幾十年,中成藥劑型的基礎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研制開發了大量新劑型,進一步擴大了中成藥的使用范圍。

中成藥的劑型不同,使用后產生的療效、持續的時間、作用的特點會有所不同。因此,正確選用中成藥應首先了解中成藥的常用劑型。

(一)固體制劑 固體劑型是中成藥的常用劑型,其制劑穩定,攜帶和使用方便。

1.散劑 系指藥材或藥材提取物經粉碎、均勻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狀制劑,分為內服散劑和外用散劑。散劑粉末顆粒的粒徑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劑的覆蓋面積大,可同時發揮保護和收斂作用。散劑制備工藝簡單,劑量易于控制,便于嬰幼兒服用。但也應注意散劑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濕性、化學活性、氣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響。

2.顆粒劑 系指藥材的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顆粒狀劑型。顆粒劑既保持了湯劑作用迅速的特點,又克服了湯劑臨用時煎煮不便的缺點,且口味較好、體積小,但易吸潮。根據輔料不同,可分為無糖顆粒劑型和有糖顆粒劑型,近年來無糖顆粒劑型的品種逐漸增多。

3.膠囊劑 系指將藥材用適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適宜輔料填充于空心膠囊或密封于軟質囊材中的制劑,可分為硬膠囊、軟膠囊(膠丸)和腸溶膠囊等,主要供口服。膠囊劑可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易于吞服;
能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及生物利用度;
對藥物顆粒進行不同程度包衣后,還能定時定位釋放藥物。

4.丸劑 系指將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粘合劑或其他輔料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制劑,分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蠟丸、濃縮丸等類型。其中,蜜丸分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較少;
水丸崩解較蜜丸快,便于吸收;
糊丸釋藥緩慢,適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藥性劇烈成分的處方;
蠟丸緩釋、長效,且可達到腸溶效果,適合毒性和刺激性較大藥物的處方;
濃縮丸服用劑量較小。

5.滴丸劑 系指藥材經適宜的方法提取、純化、濃縮,并與適宜的基質加熱熔融混勻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縮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制劑。滴丸劑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劑 系指將藥材提取物、或藥材提取物加藥材細粉、或藥材細粉與適宜輔料混勻壓制成的片狀制劑。主要供內服,也有外用或其它特殊用途者。其質量較穩定,便于攜帶和使用。按藥材的處理過程可分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純片。

7.膠劑 系指以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為原料,水煎取膠質,經濃縮干燥制成的固體塊狀內服制劑,含豐富的動物水解蛋白類等營養物質。作為傳統的補益藥,多烊化兌服。

8.栓劑 系由藥材提取物或藥材細粉與適宜基質混合制成供腔道給藥的制劑。既可作為局部用藥劑型又可作為全身用藥劑型,用于全身用藥時,不經過胃,且無肝臟首過效應,因此生物利用度優于口服,對胃的刺激性和肝的副作用小,同時適合不宜或不能口服藥物的患者。

9.丹劑 系指由汞及某些礦物藥,在高溫條件下燒煉制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無機化合物,如紅升丹、白降丹等。此劑型含汞,毒性較強,只能外用。

10.貼膏劑 系指將藥材提取物、藥材和/或化學藥物與適宜的基質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膚貼敷,可產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類片狀外用制劑。包括橡膠膏劑、巴布膏劑和貼劑等。貼膏劑用法簡便,兼有外治和內治的功能。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巴布膏劑,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為主要基質,加入藥物制成的外用制劑,和傳統的中藥貼膏劑相比,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釋放基質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給藥劑量較準確、吸收面積小、血藥濃度較穩定、使用舒適方便等優點。

11.涂膜劑 系指由藥材提取物或藥材細粉與適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狀制劑。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創傷科、燒傷科、皮膚科及婦科等.作用時間長,且可在創口形成一層保護膜,對創口具有保護作用。一些膜劑尤其是鼻腔、皮膚用藥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二)半固體劑型

1.煎膏劑 系指將藥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濃縮,加煉蜜或糖(或轉化糖)制成的稠厚狀半流體制劑。適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長期連續服藥的疾病,傳統的膏滋也屬于此劑型,以滋補作用為主而兼治療作用。

2.軟膏劑 系指將藥材提取物、或藥材細粉與適宜基質混合制成的半固體外用制劑。常用基質分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劑基質。

3.凝膠劑 系指藥材提取物與適宜的基質制成的、具有凝膠特性的半固體或稠厚液體制劑。按基質不同可分為水溶性凝膠和油性凝膠。適用于皮膚黏膜及腔道給藥。

(三)液體制劑

1.合劑 系指藥材用水或其他溶劑,采用適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體制劑,是在湯劑基礎上改進的一種劑型,易吸收,能較長時間貯存。

2.口服液 系指在合劑的基礎上,加入矯味劑,按單劑量灌裝,滅菌制成的口服液體制劑。口感較好,近年來無糖型口服液逐漸增多。

3.酒劑 系指將藥材用蒸餾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酒劑較易吸收。小兒、孕婦及對酒精過敏者不宜服用。

4.酊劑 系指將藥材用規定濃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有效成分含量高,使用劑量小,不易霉敗。小兒、孕婦及對酒精過敏者不宜服用。

5.糖漿劑 系指含藥材提取物的濃蔗糖水溶液。比較適宜兒童使用,糖尿病人慎用。

6.注射劑 系指藥材經提取、純化后制成的供注入體內的溶液、乳狀液及供臨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濃溶液的無菌制劑。藥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癥、重癥、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統障礙患者使用。

(四)氣體劑型 氣霧劑:系指將藥材提取物、藥材細粉與適宜的拋射劑共同封裝在具有特殊閥門裝置的耐壓容器中,使用時借助拋射劑的壓力將內容物噴出呈霧狀、泡沫狀或其他形態的制劑。其中以泡沫形態噴出的可稱泡沫劑。不含拋射劑,借助手動泵的壓力或其他方法將內容物以霧狀等形態噴出的制劑為噴霧劑。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膚、粘膜或腔道給藥。

二、中成藥分類 中成藥分類的方法較多,按中成藥的功效可分為以下20類:

1.解表劑 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

2.瀉下劑 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

3.和解劑 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胃腸。

4.清熱劑: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退虛熱、氣血兩清。

5.祛暑劑 祛暑清熱、祛暑解表、祛暑利濕、清暑益氣。

6.溫里劑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

7.表里雙解 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溫里。

8.補益劑 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

9.安神劑 重鎮安神、滋養安神。

10.開竅劑 涼開、溫開。

11.固澀劑 固表止汗、澀腸止瀉固脫、澀精止遺、斂肺止血、固崩止帶。

12.理氣劑 理氣疏肝、疏肝散結、理氣和中、理氣止痛、降氣。

13.理血劑 活血(活血化瘀、益氣活血、溫經活血、養血活血、涼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絡、接筋續骨)、止血(涼血止血、收澀止血、化瘀止血、溫經止血)。

14.治風劑 疏散外風、平熄內風。

15.治燥劑 清宣潤燥、滋陰潤燥。

16.祛濕劑 燥濕和中、清熱祛濕、利水滲濕、溫化水濕、祛風勝濕。

17.祛痰劑 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溫化寒痰、化痰熄風。

18.止咳平喘劑 清肺止咳、溫肺止咳、補肺止咳、化痰止咳、溫肺平喘、清肺平喘、補肺平喘、納氣平喘。

19.消導化積劑 消食導滯、健脾消食。

20.殺蟲劑 驅蟲止痛、殺蟲止癢。

三、中成藥安全性 中成藥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中成藥的安全性是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確的辨證選藥、用法用量、使用療程、禁忌癥、合并用藥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環節有問題都可能引發藥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藥是中成藥應用安全的重要保證。

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基本規律之一,中成藥也不例外,中成藥既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應。

1.中成藥使用中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1)中藥自身的藥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應;

(2)特異性體質對某些藥物的不耐受、過敏等;

(3)方藥證候不符,如辨證不當或適應證把握不準確;

(4)長期或超劑量用藥,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如朱砂、雄黃、蟾酥、附子、川烏、草烏、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適當的中藥或中西藥的聯合應用。

2.中成藥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有多種類型,臨床可見以消化系統癥狀、皮膚粘膜系統癥狀、泌尿系統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循環系統癥狀、呼吸系統癥狀、血液系統癥狀、精神癥狀或過敏性休克等為主要表現的不良反應,可表現為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

3.臨床上預防中成藥不良反應,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用藥觀察及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完善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2)注意藥物過敏史。對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密切觀察其服藥后的反應,如有過敏反應,應及時處理,以防止發生嚴重后果。

(3)辨證用藥,采用合理的劑量和療程。尤其是對特殊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孕婦以及原有臟器損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注意用藥方案。

(4)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中、西藥并用時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5)需長期服藥的患者要加強安全性指標的監測。

第二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原則

一、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1.辨證用藥 依據中醫理論,辨認、分析疾病的證候,針對證候確定具體治法,依據治法,選定適宜的中成藥。

2.辨病辨證結合用藥 辨病用藥是針對中醫的疾病或西醫診斷明確的疾病,根據疾病特點選用相應的中成藥。臨床使用中成藥時,可將中醫辨證與中醫辨病相結合、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選用相應的中成藥,但不能僅根據西醫診斷選用中成藥。

3.劑型的選擇 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緩急及各種劑型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劑型。

4.使用劑量的確定 對于有明確使用劑量的,慎重超劑量使用。有使用劑量范圍的中成藥,老年人使用劑量應取偏小值。

5.合理選擇給藥途徑 能口服給藥的,不采用注射給藥;
能肌內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

6.使用中藥注射劑還應做到:

(1)用藥前應仔細詢問過敏史,對過敏體質者應慎用。

(2)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證施藥,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

(3)中藥注射劑應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的劑量、調配要求、給藥速度和療程使用藥品,不超劑量、過快滴注和長期連續用藥。

(4)中藥注射劑應單獨使用,嚴禁混合配伍,謹慎聯合用藥。對長期使用,在每療程間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5)加強用藥監護。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發現異常,立即停藥,必要時采取積極救治措施;
尤其對老人、兒童、肝腎功能異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應慎重使用,加強監測。

二、聯合用藥原則

(一)中成藥的聯合使用

1.當疾病復雜,一個中成藥不能滿足所有證候時,可以聯合應用多種中成藥。

2.多種中成藥的聯合應用,應遵循藥效互補原則及增效減毒原則。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藥原則上不宜疊加使用。

3.藥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藥物應避免重復使用。

4.合并用藥時,注意中成藥的各藥味、各成分間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證可采用中成藥的內服與外用藥聯合使用。

中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時,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兩種以上中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應遵循主治功效互補及增效減毒原則,符合中醫傳統配伍理論的要求,無配伍禁忌。

2.謹慎聯合用藥,如確需聯合使用時,應謹慎考慮中藥注射劑的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

3.需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中藥注射劑,嚴禁混合配伍,應分開使用。除有特殊說明,中藥注射劑不宜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種同時共用一條通道。

(二)中成藥與西藥的聯合使用針對具體疾病制定用藥方案時,考慮中西藥物的主輔地位確定給藥劑量、給藥時間、給藥途徑。

1.中成藥與西藥如無明確禁忌,可以聯合應用,給藥途徑相同的,應分開使用。

2.應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藥聯合使用,也應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藥聯合使用。

中西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時,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謹慎聯合使用。如果中西藥注射劑確需聯合用藥,應根據中西醫診斷和各自的用藥原則選藥,充分考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盡可能減少聯用藥物的種數和劑量,根據臨床情況及時調整用藥。

2.中西注射劑聯用,盡可能選擇不同的給藥途徑(如穴位注射、靜脈注射)。必須同一途徑用藥時,應將中西藥分開使用,謹慎考慮兩種注射劑的使用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嚴禁混合配伍。

三、孕婦使用中成藥的原則

1.妊娠期婦女必須用藥時,應選擇對胎兒無損害的中成藥。

2.妊娠期婦女使用中成藥,盡量采取口服途徑給藥,應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根據中成藥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妊娠期婦女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3.可以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或對胎兒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藥,為妊娠禁忌。此類藥物多為含有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組份,如砒霜、雄黃、輕粉、斑蝥、蟾酥、麝香、馬錢子、烏頭、附子、土蟞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商陸、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等。

4.可能會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等副作用,屬于妊娠慎用藥物。這類藥物多數含有通經祛瘀類的桃仁、紅花、牛膝、蒲黃、五靈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氣破滯類枳實、大黃、芒硝、番瀉葉、郁李仁等,辛熱燥烈類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竅類的冬葵子、瞿麥、木通、漏蘆等。

四、兒童使用中成藥的原則

1.兒童使用中成藥應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生理特點,選擇恰當的藥物和用藥方法,兒童中成藥用藥劑量,必須兼顧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優先選用兒童專用藥,兒童專用中成藥一般情況下說明書都列有與兒童年齡或體重相應的用藥劑量,應根據推薦劑量選擇相應藥量。

3.非兒童專用中成藥應結合具體病情,在保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兒童年齡與體重選擇相應藥量。一般情況3歲以內服1/4成人量,3~5歲的可服1/3成人量,5~10歲的可服1/2成人量,10歲以上與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或者含有對小兒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應充分衡量其風險/收益,除沒有其它治療藥物或方法而必須使用外,其它情況下不應使用。

5.兒童患者使用中成藥的種類不宜多,應盡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徑給藥,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6.根據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兒童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第三部分 各類中成藥臨床應用

一、解表劑 解表劑是以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桑葉、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療表證的中成藥,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類。臨床以惡寒發熱、舌苔薄白或黃、脈浮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炎等見上述癥狀者。

1.辛溫解表劑 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口不渴、無汗或汗出而仍發熱惡風寒、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等。例如感冒清熱顆粒、九味羌活丸(顆粒)。

2.辛涼解表劑 適用于外感風熱證。癥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紅、苔薄白或兼微黃、脈浮數等。例如銀翹解毒丸(顆粒、膠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劑 適用于正氣虛弱復感外邪而致的表證。可根據氣血陰陽虛損的不同有所區別。氣虛感冒者癥見反復感冒、低熱汗出、倦怠、舌質淡有齒痕、苔薄、脈弱等。例如玉屏風顆粒(口服液)、參蘇丸(膠囊)。

注意事項:

(1)服用解表劑后宜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粥,以助汗出;

(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續微汗為最佳。若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
汗出太多,則耗傷氣津,重則導致亡陰亡陽之變;

(3)汗出病瘥,即當停服,不必盡劑;

(4)服用解表劑時忌生冷、油膩之品,多飲水,注意休息;

(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二、瀉下劑 瀉下劑是以大黃、芒硝、火麻仁、牽牛子、甘遂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通利大便、瀉下積滯、蕩滌實熱或攻逐水飲、寒積等作用,用以治療里實證的中成藥。瀉下劑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及攻補兼施五類。臨床以大便秘結不通、少尿、無尿、胸水、腹水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便秘、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幽門梗阻、胸腔積液、腹水等見上述癥狀者。

1.寒下劑 適用于里熱與積滯互結之實證。癥見大便秘結、腹部或滿或脹或痛,甚或潮熱、苔黃、脈實等。例如三黃片(膠囊、丸)、當歸龍薈丸、復方蘆薈膠囊。

2.溫下劑 適用于因寒成結之里實證。癥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喜溫、手足不溫,甚或厥冷、脈沉緊等。例如蓯蓉通便口服液。

3.潤下劑 適用于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證。癥見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苔黃燥、脈滑實等。例如麻仁潤腸丸(軟膠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劑 適用于水飲壅盛于里之實證。癥見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實有力等。例如舟車丸。

5.攻補兼施劑 適用于里實正虛而大便秘結證。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兼氣血陰津不足表現。例如便通膠囊(片)。

注意事項:

(1)瀉下劑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損胃氣,中病即止,慎勿過劑;

(2)老年體虛,新產血虧,病后津傷,以及亡血家等,應攻補兼施,虛實兼顧。

三、和解劑 和解劑是以柴胡、黃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等作用,用以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胃腸不和、肝脾不和等證的中成藥。和解劑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三類。臨床以寒熱往來、胸脅滿悶、嘔吐下利等為辨證要點。臨床可用于治療瘧疾、感冒、各類肝炎、膽囊炎、慢性腸炎、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見上述癥狀者。

1.和解少陽劑 適用于邪在少陽證。癥見往來寒熱、胸肋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例如小柴胡顆粒(片)。

2.調和肝脾劑 適用于肝脾不和證。癥見脘腹胸脅脹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腹痛泄瀉、手足不溫等。例如加味逍遙丸、逍遙丸(顆粒)。

3.調和腸胃劑 適用于腸胃不和證。癥見心下痞滿、惡心嘔吐、脘腹脹痛、腸鳴下利等。例如半夏瀉心湯等。

注意事項:

(1)本類方劑以祛邪為主,純虛不宜用;

(2)臨證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氣血以及寒熱虛實的多少選用中成藥。

四、清熱劑 清熱劑是以銀花、連翹、板蘭根、大青葉、黃芩、黃連、黃柏、梔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及滋陰透熱等作用,用以治療里熱證的中成藥。清熱劑分為清氣分熱(清熱瀉火)、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氣血兩清、清臟腑熱、清虛熱等六類。臨床以發熱、舌紅苔黃、脈數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各種感染性與非感染炎癥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牙齦炎、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各類肺炎、肝炎、胃腸炎、敗血癥、流行性出血熱等見上述癥狀者。

1.清氣分熱(清熱瀉火)劑 適用于熱在氣分、熱盛津傷之證。癥見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口渴飲冷、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例如牛黃上清丸(膠囊、片)、黃連上清丸(顆粒、片、膠囊)。

2.清營涼血劑 適用于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證。癥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發斑、出血、昏狂、舌絳、脈數等。例如石龍清血顆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顆粒、膠囊、片)。

3.清熱解毒劑 適用于火熱毒邪引起的各類病證。癥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便秘溲赤或大熱渴飲、譫語神昏、吐衄發斑、舌絳唇焦;
或頭面紅腫焮痛、癰瘍疔瘡、舌苔黃燥及外科的熱毒癰瘍等。例如西黃丸(膠囊)、雙黃連合劑(顆粒、膠囊、片)、銀黃顆粒(片)、板藍根顆粒、季德勝蛇藥片、連翹敗毒丸(膏、片)、如意金黃散。

4.清(qing)臟腑熱劑 %C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29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yu)保護作者(zhe)版(ban)權(quan),注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fa)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zhe)取得聯(lian)系,或(huo)有(you)版(ban)權(quan)異議的(de),請聯(lian)系管理員(yuan),我們會立即(ji)處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tu)片資(zi)源來自于(yu)(yu)網絡(luo),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zhi)目的(de),若有(you)來源標注錯(cuo)誤或(huo)侵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zhi)我們(管理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jian)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