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麻黃附子甘草湯

醫案日記 2023-06-09 09:21:22

麻黃附(fu)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分類(lei)】解(jie)表劑-扶正解(jie)表

【組(zu)成】麻黃(去節,6克)附子(zi)(炮,去皮,9克)炙甘草(6克)

【功效】助陽解表。

【主(zhu)治】少陰(yin)陽虛,外感風寒(han)。惡寒(han)身疼,無汗,微發熱(re),脈(mo)(mo)沉(chen)微者(zhe),或水病身面浮(fu)腫,氣短,小(xiao)便(bian)不利,脈(mo)(mo)沉(chen)而小(xiao)。

【用法】上三味,以水(shui)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ei)諸藥(yao),煮取(qu)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ri)三服。

【禁忌】斟酌。

【方(fang)解】麻(ma)黃(huang)細(xi)辛附(fu)子湯與麻(ma)黃(huang)附(fu)子甘(gan)草(cao)湯均治陽虛外(wai)感風寒(han)(han)證。但前方(fang)證病(bing)重勢(shi)急(ji),外(wai)寒(han)(han)與里寒(han)(han)均較重,故以麻(ma)、附(fu)配(pei)細(xi)辛,助陽發(fa)汗(han),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fang)證病(bing)輕(qing)勢(shi)緩(huan),故用麻(ma)、附(fu)配(pei)甘(gan)草(cao),助陽益氣而微發(fa)汗(han),使表里之邪緩(huan)解。此正是“病(bing)有(you)輕(qing)重,治有(you)緩(huan)急(ji)”之義。

三味(wei)中藥(yao)就可(ke)以配(pei)成一個(ge)小方(fang),個(ge)個(ge)經典(dian),可(ke)收藏備用

1,桂枝生姜枳實湯:

桂枝,生姜(jiang),枳實(shi)。

用在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就是胃里、胸口覺(jue)得懸著(zhu)一個東(dong)西(xi)堵得慌(huang),疼痛。

現代(dai)用(yong)在慢(man)性(xing)胃(wei)炎,胃(wei)下(xia)垂,水(shui)飲停留者;或伴隨胸痛的(de)冠心病(bing)、心絞痛、風心病(bing)等辯證內有痰飲,心胃(wei)陽氣不足的(de)均適用(yong)。

2,半夏散及湯:

半夏,桂(gui)枝(zhi),炙甘草。

主少(shao)陰客寒咽痛(tong),伏氣咽痛(tong)。表(biao)現是咽痛(tong)而無燥渴、心(xin)煩、咽瘡、不眠諸熱證。

現代治療急慢(man)性(xing)咽炎(yan)、急慢(man)性(xing)扁桃體(ti)炎(yan)、喉炎(yan)、食道(dao)炎(yan)、聲帶水腫等疾(ji)病(bing)。

3,旋覆花湯:

旋覆花,蔥,新(xin)絳(茜草(cao)根(gen))。

感到胸脅痞悶不舒,甚或脹痛、刺痛。

現(xian)代常用在乳腺增(zeng)生(sheng)、肋(lei)間神經痛、冠心病、甲(jia)肝、乙肝、慢性胃(wei)炎、月經不調等(deng)疾病上。

4,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ma)黃,炙甘(gan)草,炮附子。

少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wei)發熱,脈沉微(wei)弱者(zhe)。

虛寒(han)體質的表證,“但欲寐”、“無熱惡寒(han)”,表證微熱時(shi)使用。

現(xian)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過敏性疾病、水(shui)腫、遺(yi)尿等(deng)。

5,麻黃附子湯:

麻黃,甘草,炮附子(zi)。

水(shui)之為病,其脈沉(chen)小,屬少陰……,無水(shui)虛脹者,為氣。水(shui),發(fa)其汗即已。脈沉(chen)者宜麻黃(huang)附子湯(tang);

現代治水腫,全身(shen)性水腫,惡風寒,不(bu)發(fa)熱(re),全身(shen)無汗,口不(bu)渴,舌(she)苔白滑,脈沉。

6,白通湯:

蔥白(bai),干姜(jiang),生附子(zi)(用淡附片(pian))。

少陰(yin)(yin)病(bing)陰(yin)(yin)盛戴陽證。手足厥逆,下利,脈微,面(mian)赤者。

用在體內陰寒太重時,出現陽氣會外脫。適合(he)少陰病(bing)拉肚子,脈虛弱到(dao)幾乎把握不到(dao)。

現代(dai)常常治療失眠或(huo)者困倦睡不醒,高(gao)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征、頭面部水腫(zhong)等癥(zheng)狀(zhuang)突(tu)出的情況。

7,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ma)黃(huang),細辛(xin),炮附子(zi)。

太少(shao)兩感證(zheng)。太少(shao)兩感證(zheng)既可有脈沉、欲寐、四肢不溫(wen)的少(shao)陰陽(yang)虛見證(zheng),也可有惡寒、發熱(re)的太陽(yang)表證(zheng)。

現代(dai)廣泛用在慢性(xing)支氣管炎、咯血、冠心病、風濕(shi)性(xing)心臟病、高原型心動(dong)過緩(huan)、高血壓病、神(shen)經(jing)性(xing)頭痛(tong)、三叉(cha)神(shen)經(jing)痛(tong)、藥物性(xing)水腫、自主神(shen)經(jing)功(gong)能紊亂(多汗(han))、腰(yao)椎骨質增(zeng)生、蕁麻疹(zhen)、多發性(xing)大(da)動(dong)脈炎、功(gong)能性(xing)陽(yang)痿、不射精(jing)、舌(she)冷癥等疾病。

8,瓜蒂散:

瓜(gua)蒂(熬(ao)黃(huang)),赤小(xiao)豆,香豉。

涌吐(tu)法之首要方(fang)劑。

臨床(chuang)應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氣上沖(chong)喉咽(yan)不得息,或誤(wu)食(shi)毒物尚在胃中為辨(bian)證要點(dian)。

9,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洗),炙甘(gan)草,芒硝。

陽明病,胃燥熱。

臨床用(yong)在(zai)治療(liao)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結,腹痛拒壓,蒸(zheng)蒸(zheng)發熱,心煩穢語(yu),舌苔(tai)黃燥為標的。

10,小承氣湯:

大黃(酒洗),炙厚樸,炙枳(zhi)實。

用在傷寒陽(yang)明腑實證(zheng)。

臨床出現潮(chao)熱,大便秘結,胸腹(fu)痞滿,舌苔黃,脈滑數(shu)。或(huo)(huo)者是痢(li)疾初起,腹(fu)中脹痛,或(huo)(huo)脘腹(fu)脹滿,里急后重。

11,厚樸三物湯:

厚樸,大黃,枳實。

與小承氣湯(tang)藥味相(xiang)同,但藥量不同。

本方行(xing)氣泄滿,以厚樸為主,使氣滯通暢,實積消除,腑氣得通。

現代臨床(chuang)經(jing)常(chang)治(zhi)療術后腹脹、癃閉、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湯:

大黃(huang),桃(tao)仁,?蟲(熬(ao))。

古(gu)代主治產婦瘀阻腹(fu)痛,腹(fu)中(zhong)有干血著臍(qi)下,經(jing)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脈沉(chen)遲或弦(xian)細澀。

現(xian)在廣泛用于治(zhi)療肝硬(ying)化、子(zi)宮腺肌病、卵巢(chao)囊腫、冠(guan)心病心絞痛(tong)、下肢深靜脈血栓形(xing)成等(deng)疾病。

13,大陷胸湯:

大黃(去皮),芒硝,甘(gan)遂。

治水(shui)熱(re)互結(jie)(jie)之結(jie)(jie)胸證(zheng)。

心下(xia)疼痛(tong),拒(ju)按,按之硬,或(huo)從心下(xia)至少腹硬滿(man)疼痛(tong),手不可(ke)近。伴(ban)短氣(qi)煩躁(zao),大便秘結,舌(she)上燥(zao)而渴,日間(jian)微有潮(chao)熱(re),舌(she)紅(hong),苔黃膩或(huo)兼水滑(hua),脈沉緊或(huo)沉遲有力(li)。

現(xian)代常見用在急性(xing)胰腺炎、急性(xing)腸梗阻、肝膿腫(zhong)、滲出性(xing)胸膜(mo)炎、膽囊(nang)炎等屬于水(shui)熱互結者。

14,大黃甘遂湯:

大(da)黃,甘遂,阿膠。

破瘀逐水,養血(xue)扶正。

傳統用在婦人產后,水與血結,膨脹、癃(long)閉、淋毒,小(xiao)腹滿痛。

現代用在治療閉經,尿潴留、肝(gan)硬化腹水、精神(shen)分(fen)裂癥、臌脹、癃閉等病癥。

15,小陷胸湯:

黃連,半夏(xia),大瓜蔞實。

用在痰(tan)熱互(hu)結之結胸(xiong)癥上。

胸(xiong)脘(wan)痞悶,按(an)之(zhi)則痛(tong),或心胸(xiong)悶痛(tong),或咳痰(tan)黃(huang)稠,舌紅(hong)苔黃(huang)膩,脈滑數。

現(xian)代常用于治療急性(xing)(xing)胃炎(yan)、膽囊炎(yan)、肝炎(yan)、冠心病、肺心病、急性(xing)(xing)支氣管炎(yan)、胸(xiong)(xiong)膜(mo)炎(yan)、胸(xiong)(xiong)膜(mo)粘連等(deng)屬(shu)痰熱互結心下或胸(xiong)(xiong)膈者。

16,瀉心湯:

大黃,黃連(lian),黃芩。

用在(zai)邪火(huo)內熾,迫血(xue)(xue)妄行,吐血(xue)(xue)、衄血(xue)(xue),濕熱(re)(re)黃疸(dan),目赤腫(zhong)痛,口舌生瘡,外科瘡瘍心胸(xiong)煩熱(re)(re),大(da)便干(gan)結者。

現(xian)代(dai)用(yong)于(yu)肺炎(yan),細菌性痢疾,瘡癰腫(zhong)毒,肺結(jie)核(he)及支氣管擴張(zhang)咯血,胃腸道出血,口(kou)腔潰瘍等。

17,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擘(bo)),香(xiang)豉(綿裹),炙甘草。

用法挺(ting)精(jing)妙的,虛煩不(bu)得眠,心(xin)中懊(ao)儂,或(huo)反復顛倒,臥起不(bu)安,或(huo)身熱,兼少氣等證候。或(huo)者傷寒、溫病,經汗、下(xia)之(zhi)后,心(xin)中懊(ao)澀,虛煩不(bu)得眠,短氣。不(bu)容易掌握。

現代(dai)也就是(shi)用在食道(dao)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dao)灼熱,胸(xiong)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擘(bo)),香豉(綿裹,生姜。

傳統治療(liao)發汗吐下后(hou),虛(xu)煩(fan)不得眠,若劇者(zhe),必(bi)反復顛倒,心(xin)中懊憹,嘔者(zhe)。

現代適用于情緒(xu)不穩定,失眠,胃冷型的反(fan)復嘔吐(tu)、呃逆、打(da)嗝。

19,枳實梔子豉湯:

炙枳實,梔子(擘(bo)),香豉(綿裹)。

熱病愈后(hou)勞(lao)復或食(shi)復者,癥見發熱、虛(xu)煩、胸腹脹(zhang)滿(man)者。

現代臨床(chuang)可用于治療急慢(man)(man)性胃炎、慢(man)(man)性肝炎、慢(man)(man)性胰腺炎、肋間神經痛(tong)等病。

20,梔子厚樸湯:

梔子(擘),炙(zhi)厚樸,炙(zhi)枳實。

治療傷寒泄下之后(hou),心煩腹滿,臥起不(bu)安(an)(失眠)者。辯證(zheng)關鍵是看到口(kou)苦,舌(she)質紅而舌(she)苔黏膩(ni)較厚(hou),脈數,煩躁(zao)不(bu)安(an),或嘔(ou)吐,或腹痛,或大便(bian)干小便(bian)黃等。

21,梔子柏皮湯:

肥(fei)梔子(擘(bo)),炙甘草,黃(huang)柏(bo)。

主治傷寒(han),身黃發(fa)(fa)熱(re)者,以全身發(fa)(fa)黃,發(fa)(fa)熱(re)不退,口(kou)渴,里(li)無結滯為辨證要點。

現在用(yong)的(de)少,哪(na)能等到黃(huang)疸這(zhe)么(me)嚴重啊(a)。《新中醫(yi)》2009年第2期,報道用(yong)于治痤瘡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黃芩湯:

黃(huang)芩,苦參,干(gan)地黃(huang)。

產(chan)后血虧陰虛,風邪入里化熱,四(si)肢(zhi)煩熱,頭不痛(tong)者。

現代(dai)臨床看到(dao)婦女虛熱,睡覺喜歡將手腳放到(dao)被子外(wai)面(mian)的,可以試試。

23,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yi)苡仁,附子,敗醬(jiang)草。

現代治療(liao)闌尾炎內膿(nong)已成,或屬于慢性反復發作者,經(jing)典方。

24,(百合)滑石代赭湯:

百合(擘),滑石,代(dai)赭石。

主治百合病(bing)誤下后,陰虛氣逆,神志恍惚,驚悸不安,口干作渴,時(shi)時(shi)嘔噦,口苦,小便短(duan)赤(chi),脈(mo)微(wei)數。

25,滑石白魚散:

滑石、亂發(fa)、白魚(yu)(白魚(yu)是書紙中(zhong),衣帛中(zhong)的(de)蠹蟲)。

治(zhi)療消渴,小便不利,或有血(xue)尿者。

26,茯苓戎鹽湯:

茯苓,白術,戎(rong)鹽。

看(kan)癥狀描述,一直是(shi)(shi)治(zhi)療“小便(bian)不(bu)(bu)利”是(shi)(shi)指尿(niao)路感染的(de)膀(bang)胱刺激征的(de)。尤其是(shi)(shi)那種尿(niao)后余瀝不(bu)(bu)盡,尿(niao)色白而(er)不(bu)(bu)甚熱(re),尿(niao)道刺痛不(bu)(bu)明顯。治(zhi)宜健脾利濕(shi),益(yi)腎清熱(re),適合用茯苓(ling)戎鹽(yan)湯。

27,當歸貝母苦參丸:

當歸、貝(bei)母(mu)、苦參。

主治妊娠小便困難,飲食(shi)如(ru)故,舌紅苔黃,脈滑數。

現(xian)代治療(liao)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man)性便秘、咳嗽(sou)等(deng)。

28,四逆湯:

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傳統(tong)治陽(yang)虛欲(yu)脫,冷(leng)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wei)欲(yu)絕(jue)。

臨床實際用在休(xiu)克、腹瀉、陽虛發熱、血栓閉塞(sai)性(xing)脈管(guan)炎、手足寒厥證、毒血證和食管(guan)痙攣(luan)性(xing)狹窄等。

29,通脈四逆湯:

炙甘草,大生(sheng)附子,干(gan)姜。

與四逆湯(tang)藥(yao)味(wei)相同,但倍用干姜,重(zhong)用附(fu)子,溫陽驅寒更強,能治療陰盛格(ge)陽之脈微欲絕。要點是看到下利清谷(gu),手足(zu)厥逆,身(shen)反不惡寒,汗出(chu)而厥,脈微欲絕或面赤。

現代臨床多用來治療雷諾(nuo)氏(shi)病(bing),病(bing)竇綜合征,周(zhou)圍(wei)神經(jing)損(sun)傷(shang),銀屑病(bing),閉經(jing),排卵(luan)障礙等疑難病(bing)癥。

30,桃花湯:

赤石(shi)脂(一半(ban)煎湯,一半(ban)研末沖服),干姜,粳米。

虛(xu)寒(han)血痢(li)證。下(xia)痢(li)日久(jiu)不(bu)愈(yu),便膿(nong)血,色黯不(bu)鮮(xian),腹(fu)痛(tong)喜溫喜按,小便不(bu)利(li),舌淡苔白,脈(mo)遲弱(ruo)或微細。

現(xian)代臨床常用于治療潰(kui)瘍性(xing)結腸炎、慢性(xing)細菌性(xing)痢疾、慢性(xing)阿米巴痢疾、慢性(xing)結腸炎、胃及十(shi)二指腸潰(kui)瘍出血、功能性(xing)子(zi)宮出血等屬陽虛陰盛、下(xia)焦不固者。

31,大黃附子湯:

大黃,炮附子,細辛。

傳統用于陽虛寒(han)結,腹脅疼痛,大便秘結,發熱(re),手足厥泠,舌苔(tai)白膩(ni),脈弦緊。

現代應用(yong)一(yi)些雜(za)癥,比如(ru)腎炎(yan)、陽痿、急(ji)性(xing)闌尾炎(yan)、急(ji)性(xing)腸梗阻、膽囊(nang)炎(yan)、膽絞痛、慢性(xing)痢(li)疾、尿毒癥,辨明是(shi)陽虛寒結(jie)即可用(yong)。

32,三物備急丸:

大黃,干姜,巴豆。

治療寒(han)實冷積內停,心(xin)腹卒暴脹痛,痛如(ru)錐刺,氣急口噤(jin),大便不通(tong)。

現代(dai)治(zhi)療急性腸梗(geng)阻、胃腸功能紊亂便秘等。

33,桔梗白散:

桔梗,貝母,巴豆(dou)。

用于肺癰重癥,屬寒濕者。肺癰實證(zheng)效果(guo)確實好(hao),根據是否泄下喝粥也(ye)是有道理的。

現代治療肺膿瘍(yang)初期、晚期均見良好效果。

34,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ban)夏,生(sheng)姜(jiang),茯苓。

現代廣泛用在神經性(xing)嘔(ou)吐,胃痛,慢性(xing)咳嗽,月經病,肥胖癥等(deng)等(deng)各種疾病,辯證為水飲(yin)內停(ting)而出(chu)現的痞悶、頭(tou)暈目眩都(dou)很有效。

35,大半夏湯:

半夏,人參,白蜂蜜。

適合胃虛心下痞,反復嘔(ou)吐(tu),朝食(shi)暮吐(tu),或暮食(shi)朝吐(tu)。

現代治(zhi)療(liao)反復發作的神經性嘔吐,急性胃(wei)炎(yan)、胃(wei)及十(shi)二指腸球部潰瘍(yang)、賁(bi)門痙攣、賁(bi)門失弛(chi)緩癥(zheng)、幽(you)門梗阻(zu)、胃(wei)癌、胃(wei)扭(niu)轉、放化療(liao)胃(wei)腸道反應、妊(ren)娠嘔吐等,其他如慢(man)性咽喉炎(yan),慢(man)性扁桃(tao)體炎(yan)、慢(man)性支氣管(guan)炎(yan)反復嘔吐也有用本方(fang)治(zhi)療(liao)的。

36,干姜半夏人參丸:

干姜、人參各(ge),半夏。

治婦人(ren)妊娠(shen)嘔吐不止(zhi)。

現代最常用的還是治療妊娠反應嘔(ou)(ou)吐(tu),產后嘔(ou)(ou)吐(tu),甚至男性的嘔(ou)(ou)吐(tu)也有(you)很(hen)好效果。

37,橘皮枳實生姜湯:

橘皮,枳實,生姜(jiang)。

胸痹,胸中氣(qi)塞(sai),呼吸短促,心下硬滿,嘔吐噦逆(ni)。特(te)點是病人胸悶胸痛,堵(du)得慌(huang),心慌(huang)氣(qi)短,嘔惡痰涎,腹脹納差,舌(she)胖而大,苔(tai)白(bai)膩(ni)或(huo)厚濁,脈沉滑或(huo)濡緩(huan)。

現(xian)代廣(guang)泛(fan)用于各(ge)種慢性(xing)呼(hu)吸系統疾病。

38,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fu)苓(ling),杏仁(ren),甘草。

胸(xiong)(xiong)痹,胸(xiong)(xiong)中氣(qi)塞,短(duan)氣(qi),咳逆(ni)唾涎沫,小(xiao)便不利,苔白膩(ni),舌質淡(dan),脈沉滑。

現代廣(guang)泛用在(zai)慢性肺病、冠心病的治療。

39,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炙甘草,炮附子(zi)。

體虛外感,發(fa)汗后(hou)病不解,反增惡寒者。

現代會(hui)用在(zai)治(zhi)療(liao)關節(jie)疼痛、腰(yao)痛、腸(chang)(chang)痙攣、腓腸(chang)(chang)肌(ji)痙攣等而(er)見本方證(zheng)者。

40,甘草小麥大棗湯:

甘(gan)草,小(xiao)麥,大棗。

傳統治療婦人臟(zang)陰(yin)不足,致患臟(zang)燥,精(jing)神恍惚、悲(bei)哭、言行失常等。

現(xian)用經常用在治(zhi)療癔病、更年期綜合征、神(shen)經衰(shuai)弱(ruo),屬心陰不足者。

41,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gua)蔞(lou)實,薤白,白酒適(shi)量。

傳統治(zhi)療(liao)胸(xiong)痹。胸(xiong)部(bu)悶痛(tong),甚至胸(xiong)痛(tong)徹背,喘息咳唾,短(duan)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現代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最多。

42,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

傳統典型的是治療寒疝(shan)、腹中痛及脅痛里(li)急者,產(chan)后腹中痛,虛勞不足。

現代常用治療疝(shan)氣、閉(bi)經、產后腹痛、崩漏等。

43,豬苓散:

豬苓(ling),茯(fu)苓(ling),白(bai)術(shu)各等份。

傳(chuan)統(tong)治療嘔(ou)吐,膈上有停(ting)飲,吐后欲飲水。

現代治療急慢性胃炎、胃神(shen)經官(guan)能癥、神(shen)經性嘔吐、肝硬化腹(fu)水、眩(xuan)暈、經期水腫等(deng)癥見脾虛停飲(yin)者。

44,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xing)),云母(燒二日夜(ye)),龍骨等份 ;

是治療瘧(nve)疾專方(fang),將藥(yao)物搗碎研末,發熱之前以(yi)漿水調(diao)服。

現(xian)代有用(yong)于治療(liao)功能性發熱、快(kuai)速(su)性心律失常等。

45,柏葉湯:

柏葉,干姜,艾(ai)葉。

傳統(tong)是治療吐(tu)血(xue)的(de)常用方劑。

現代治療消化道出(chu)血,尤(you)其是(shi)虛(xu)寒(han)體質的人胃出(chu)血比(bi)較合適。

46,茵陳蒿湯:

茵陳蒿,梔子(擘(bo)),大黃(huang)。

治(zhi)療(liao)濕熱黃(huang)疸(dan)的代表方(fang)劑。以(yi)黃(huang)疸(dan)顏色(se)鮮明(ming),舌苔黃(huang)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為辨別要(yao)點。

現(xian)代臨床常(chang)用于治(zhi)療(liao)急(ji)性黃疸型傳染(ran)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gou)端螺旋(xuan)體病等(deng)出現(xian)黃疸,有濕熱特(te)征(zheng)的情況。

《傷寒論(lun)·三陰病》筆記8|經(jing)方中炙(zhi)甘(gan)草的運(yun)用

三一六、“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其汗也。

剛得少陰證時,里寒還未結實,還有表證,所以不要讓麻黃走小便,把細辛換成甘草,發一點點汗沒有關系。麻黃遇到甘草不是往下走,會停在中間。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用量及煎煮法:

麻黃2錢,炙甘草2錢,炮附子3錢。七碗煮三碗,去滓,溫服一碗,日三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 和 麻黃附子甘草湯 的不一樣就是細辛和甘草。細辛是升里陽的,里陽下陷的時候,寒在里面,就是陽升不上來,腎臟下焦的陽應該要往上升,上焦的陽要往下降,才能夠交會起來。腎臟的水到膀胱以后,在胞室(精宮),陽火很熱很大,把膀胱的水蒸化,蒸化了以后,廢水由小便出來,還有部份水進入肝膽(水生木),然后變成膽汁再分泌出來,這段就是下焦的火。如果這一段的火沒了,細辛有這功能讓它提升上來。

張仲景的甘草用炙的時候,用在兩個地方:

第一 ,目的是補津液的不足,所以有麻黃附子甘草湯,是少陰病得到二三天以后用的。少陰病,因為免疫系統要跟外邪相抗,津液會傷到,津液傷到的時候,用炙甘草下去補他,所以要取他的“微發其汗”。

三一五條的“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 ”,是剛開始得到少陰病的時候,津液還沒有傷到,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二 、在經方里面,復脈,凡是脈不正常、心律不整的時候,不管是跳得太快或怎樣,一定會用到炙甘草,炙甘草強心的力量很強,所以炙甘草湯實際上是讓脈恢復正常最有力的方子,所以炙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都重用炙甘草。

如果不用炙過的甘草,用一般的生甘草,張仲景的想法是,第一津液不夠了;第二腸里還有一些食物腐壞掉了,用甘草去解毒。這就是【本草綱目】寫的所謂“甘草可以解百毒”,實際上像濾過性病毒、毒蛇咬的,吃甘草都不會好的。所謂解百毒,是解宿食的毒,把腸胃里面壞掉的食物中和掉,好的留為己用,桂枝湯里面用炙甘草不用生甘草的原因就是擔心發表以后,胃腸中津液喪失,所以做預先防范的動作。

總結:炙甘(gan)草補腸胃津(jin)液,強心;甘(gan)草補腸胃津(jin)液,解宿食之毒(du)。

本文地(di)址(zhi)://n85e38t.cn/zhongyizatan/62897.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yu)保護作(zuo)者(zhe)(zhe)版(ban)權(quan),注重(zhong)分享,被刊用(yong)文(wen)章因無(wu)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與作(zuo)者(zhe)(zhe)取得(de)聯系(xi),或有版(ban)權(quan)異(yi)議的,請(qing)聯系(xi)管理員,我(wo)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tu)片資源(yuan)來自于(yu)(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cuo)誤或侵犯了(le)您(nin)的合法權(quan)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第一時間予(yu)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