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激情主持人”萬峰與“學術斗士”方舟子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爭得面紅耳赤,而讓他們展開論戰的中心問題則是中醫的存廢。在這個月,神農中醫藥發展論壇舉行。與會代表發表了共同宣言——《中醫藥發展宣言》,堅決反對任何廢棄、排斥、歧視中醫藥的言行。這讓人不禁回想起去年,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張功耀教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中醫中藥》的文章,其徹底反對中醫中藥的觀點讓國人驚訝不已。如今,“中醫是偽科學”、“廢除中醫”等觀點一度甚囂塵上。有著悠久歷史的中醫藥在當今社會究竟患了怎樣的“疾病”呢?
“內憂”使中醫難保質量
自從中醫誕生那天起,它的命運就因為“缺乏科學性”而變得曲折。中醫藥在我國已有7000年歷史,但它在社會中卻一直處于尷尬境地。如今,中醫從業者參差不齊的自身素質更使中醫療效受到了人們的懷疑。
“我不是不相信中醫,我是不信任中藥。”來自全國四大盛產中草藥省份之一廣西的郭先生表示,“中藥的假藥太多了!”本來中藥就是些“根根草草”,現在一些地區由于過度采挖,野生藥材資源枯竭。而人工種植的藥材是采用各種手段促使其生長的,藥力和野生的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原材料不行,就算是華佗、扁鵲開的藥方病人吃了也自然沒用。
還有很多網友表示,現在之所以不愿看中醫,不相信中藥,是因為中醫騙子太多。報紙、電視上充斥著各種一用就靈的所謂中藥,即使像糖尿病這樣很難治愈的慢性病都能“藥到病除”,就好像所有醫學難題或疑難雜癥都被中醫攻克了一樣。而這樣的宣傳大大降低了中醫在人們心中的那份神圣感。
這就是中醫的現狀。中醫這頂大帽子涵蓋了太多東西:湯方、針灸、推拿、食療、氣功、拳術,甚至連美容也打著“中醫”牌。它就像一塊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璞玉。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認為,目前社會上的一些江湖郎中任意吹噓中醫療效,在廣告上夸大功效,盜用專家名譽宣傳,欺騙群眾,這些真正的“偽科學”是中醫藥界的“老鼠屎”,嚴重影響了中醫藥的名聲。
而除去這些江湖騙子,從事中醫人員數量的減少也直接導致了中醫隊伍質量的弱化。據統計,民國初年,我國有中醫80萬人,1949年有50萬,可現在卻只剩下“可憐的”27萬人。根據對一些地區和縣級中醫院的調研估計,這其中只有10%的中醫師開湯藥處方,也就是說,真正能用中醫思路看病的醫生不過3萬人。
傳統中醫講究師傳,即在師傅的指導下經過長期實踐來積累經驗,以此學會針對不同病人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但是現在中醫學院里的學生都是“批量生產”,哪里會有臨床經驗?況且在中醫藥大學讀書的學生,都有相當一部分對中醫未來深表擔憂,近半數的人表示將來不會從事中醫工作。
與中醫界自身后備力量不足同等重要的原因還有中醫人才的嚴重流失,名家越來越少。資料顯示,我國的著名中醫人數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0余名驟減至現在的不足500名,很顯然,我國中醫藥行業正在陷入傳承危機。如果病人總是遇上不高明的中醫大夫,當然會逐步形成中醫沒水平的印象。而事實上,并非中醫本身沒水平,而是有水平的中醫大夫越來越少。
總之,事實勝于雄辯,對中醫而言,這事實無非就是對患者的療效消除了“內憂”,保質保量的中醫自然可以“挺直腰板”,不再被質疑。
“外患”使中醫孤立無援
與“內憂”同樣棘手的問題還有中醫的“外患”。在很多人心中,褪去神秘外衣的中醫就像是一門被現代化科學拋棄了的旁門左道,人們在“信中醫、用中藥”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誤讀,而這些誤讀也間接地造成了中醫現在舉步維艱的境況。
比如偏方治大病的觀念由來已久,許多人盲目迷信偏方,虛夸偏方作用,這些沒有科學依據的偏方則使中醫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
而中醫的全盤西化也是其面臨的又一困境。講究“望、聞、問、切”的中醫較少使用診療設備,檢查和手術也不多,所以收費價格相對低廉。但正因為許多中醫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明顯低于其價值,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才使中醫醫院大都處在虧損狀態。所以,為了生存,目前多數中醫院已有趨向由姓“中”改姓“西”。
但與國內中醫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相比,在國外中醫卻得到了高度關注和蓬勃發展,頗有些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意味。
以美國、日本、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開始大力倡導以中醫藥為基礎的自然醫學,并高薪聘請我國的中醫從業人員走出國門,到國外行醫。比如在北京針灸診療的費用是每次4元,在東南亞,同樣的診療則可以高達每次100元人民幣,而在歐美國家甚至可以達到50到100美元。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中醫師到海外去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生活享受,而中國則開始慢慢變為中醫的“故鄉”。韓國的高麗人參每年出口總量曾一度超過中國所有中成藥出口總額;在日本,研究張仲景古方的人數也大大超過中國;日本醫學權威、漢醫大家大敬節甚至在彌留之際對其弟子說:“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后讓中國向我們學習。”這樣的“豪言壯語”不得不令國人警醒。
其實回顧歷史,對中醫是“揚”是“棄”的廢存之爭自北洋政府以來就不曾間斷,即使在日本,也曾有過類似的爭論。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的漢醫界本著科學救國的精神,提出廢除漢醫,尊崇西醫。然而,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日本醫學界又出現“復興漢醫”的聲音,而且到七八十年代達到巔峰。
一百年前由漢醫首先提出廢止漢醫,一百年以后卻由西醫提出要振興漢醫。如此具有諷刺意味的史實恰恰證明了中醫的價值。因為西醫的救治效果迅速,中醫的效果顯現較慢就說中醫不該存在,這正反映了這個浮躁的時代一些人急功近利的心態。就好比小孩子犯了錯,從短時間來看,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可能會無效或是見效很慢,但這并不是說這種方式就應該被廢棄掉,轉而選擇棍棒。
“當然,中醫、中藥的發展,最迫切的任務是培育‘信中醫、用中藥’的文化氛圍,形成中醫藥發展的優質土壤。”白云山中藥廠廠長李楚源的觀點也正是中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中醫無敵”或“中醫無用”的觀點就好比捧殺和棒殺,兩者同樣可怕。
鏈接——上世紀中醫存廢之爭
1.始作俑者
1879年,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始作俑者,清末國學大師俞樾先后發表了《廢醫論》和《醫藥說》,提出“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觀點。到民國時期,中醫藥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當做舊傳統、舊文化一并否定。
2.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
1912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教育部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通過并頒布了《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該《法令》沒有把“中醫藥”列為教育學科,只提倡專門的西醫學校。
3.首次請愿
1913年10月,上海神州醫藥總會會長余伯陶等聯合全國19個省市中醫界和藥業人士,組織了“醫藥救亡請愿團”赴京請愿,要求教育部設立中醫藥專門學校。北洋政府則拒絕將中醫列入教育計劃,并認為中西醫“致難兼采”,而“專取西法”是“合于世界進化之大勢”。
4.中西醫矛盾深化
1925年,以余云岫為代表的西醫界堅決抵制中國教育界將中醫納入學校體制,教育部以此為借口,斷然拒絕了中醫進入大學學系的要求。因此,中西醫矛盾進一步加深,引發了20世紀最大的一次中醫存廢之爭。
5.中醫“命垂一線”
1929年2月,南京政府衛生部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了廢止中醫案。議案一旦實施,中醫的廢止只是時間問題。同年3月17日,全國281名代表在上海召開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議案。社會輿論也支持中醫界,提出“取締中醫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號。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當時的衛生部長薛篤弼公開表示并無廢止中醫之意。
6.再起爭端
1934年,傅斯年的《所謂“國醫”》和《再論所謂“國醫”》發表,輿論上再次掀起了一場激烈的中西醫之爭。
7.中醫得“解放”
50年代初,政府和毛澤東大力扶持中醫,甚至將提出“中醫是封建醫”的中央衛生部副部長王斌撤職。同時,“中西醫結合”的說法開始興起,并引起存廢雙方新的爭論。
8.為中醫“正身”
1982年,在新修改的憲法中提出“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給予中醫和西醫同等的地位。同時,“中西醫結合”和“中醫藥現代化”成了這一新時期中醫存廢爭論雙方的新焦點。
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小宇宙,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的內部各系統通過經絡相互連接在一起。而以“氣” “血” “津液”為其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又通過相生相克而相互調節,維持整個身體的協調和平衡,也衍生出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平衡。人與外界的平衡,人體內的平衡。
平衡其實是中醫眼中人的身體 健康 與否的核心,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接下來介紹下關于人體內‘精’‘氣’‘血’‘精液’怎么平衡。
“血”和“氣”一起構成了人體運行的主要方式。中醫診斷所用的“陰”“陽”“虛”“實”等名,用在描述人體的整體狀態時,就是對人體血氣這種能源調度的描述。例如,“陰”代表儲存的能源, “陽”代表日常生產的血氣能量, “陽虛”就代表日常生產的能源不足,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血氣不足,“陰虛”則說明儲存的能源正在透支。
血氣代表日常產生的能源,透的的能源則被稱為“火” 。"陰虛火重”則說明人體正在透支儲存的能源。“陰陽兩虛”則說明日常能源生產不足,而儲存的能源也快用完了,也就是“血氣”不足而“火”也快用盡了,身體必須想辦法使用第三種特殊的能源來供應透支所需的能量。“氣血枯竭”就是“"氣”和“火”全部消耗殆盡。用這樣的方法來解讀中醫的術語,就非常具體,也不再有任何“玄”的感覺了。
中醫學將“氣”和“血”的關系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生成及其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的運動變化。
氣能行血: 是指氣具有推動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的作用。
氣能攝血: 是指氣具有統攝血液,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脈外的作用。
血能載氣: 氣屬陽而主動,必須附著于有形氣血才能行于脈中而不散失。
血液充足則氣得以載,氣才能正常運行,發揮其生理功能。氣存在于血中:血在載氣的同時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物質,使其持續得到補充。一般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氣血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反之,血氣不和,氣血陰陽平衡失調,則會出現各種疾病。當氣血失去平衡時,可表現為陽虛、陰虛、陰陽兩虛以及血氣枯竭。
陽虛: 血氣低于 健康 水平,這時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當有外來疾病侵入時,人體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 健康 的人一樣可以很快地擊退疾病,因此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癥狀,傳統上會認為其體弱多病。
陰虛: 血氣下降的趨勢長期不能扭轉,血氣降至低于陽虛的下限后,由于人體的能量太低,人體抵抗疾病的機制無法完全正常運行,疾病入侵或器官的損傷如沒有立即引發危險,就暫時將之擱置。這時的血氣只夠維持日常工作或活動的需要。這樣的人是目前 社會 的最大一個群體。
陰陽兩虛: 由陰虛的狀況繼續消耗能量,等到儲存的能量即將用盡的時候,也就是“火"快用完了,就到了"陰陽兩虛”的水平。這時人體會經常處于疲倦的狀態。這個時候人體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會到肌肉里或其他部位汲取能量。
血氣枯竭: 由陰陽兩虛的血氣水平再繼續下降,最終降低到中醫所說的“陰陽大虛"的水平,即“血氣枯竭”。這時人體血氣虛虧導致肝火旺,所透支的能量超過了人體安全庫存的下限,身體機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程度。
處于任何一個血氣水平的人,只要能將血氣從下降的趨勢轉變為上升的趨勢,假以時日,血氣的水平會不斷上升。
多數內臟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病,只是不同程度低血氣水平的癥狀。因此,只要提升了血氣水平,各種慢性病都有康復的機會。
現代 社會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熬夜成為家常便飯,長期熬夜的人,直接傷肝,日久傷腎,最終的結果則是傷陰血,損陽氣,讓身體陰陽失衡、腎精耗損,出現腎虛。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為血,也就是精血同源,張氏醫通說: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也就是說,在病理上,血耗與精虧常常是相互影響的,熬夜傷肝血,同時也會累及腎精而造成腎虛。
我之前接診過的一個患者,他29歲,找我看診時,自述,腰痛,記憶力不好,最近開始掉頭發,還口苦、胸悶,我看他面色,暗淡無光,無精打采,皮膚干燥,交談中了解到患者經常熬夜,說晚上不到很晚就沒有睡意,已經習慣性晚睡了,我查看了他的舌質,舌質淡嫩,舌形胖,我綜合他的情況分析辨證為腎虛。
從中醫角度看,熬夜傷腎又傷肝,所以再補腎的同時,也要補肝,肝腎同補才能臟腑和諧,使身體維持 健康 狀態。
我根據他的情況給他開方:側柏葉、熟地、生地、牛膝、杜仲、天冬、麥冬、陳皮、干姜、白術、五味子、黃柏、當歸、小茴香、枸杞。
患者服用一個療程后,自述癥狀明顯減輕了,腰不疼了,整個精氣神都好多了,一到晚上就有睡意,囑咐患者續服一個療程,再診,患者癥狀已全部消失,表示很滿意。
民間有早睡早起身體好的說法,建議大家10點半的時候上床做好睡覺的準備,這樣11點的時候開始進入睡眠狀態,能起到最佳的養肝腎效果。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27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吃杏其實不傷人
下一篇: 港八成病人無需專科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