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中醫常用除痰方劑

醫案日(ri)記 2023-05-12 03:26:26

◎方名(ming):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結:溼痰

編號:001

組(zu)成:半(ban)夏(xia)、陳皮(pi)、茯苓(ling)、甘草。

主治(zhi):治(zhi)一切痰飲為病,欬嗽(sou)脹滿(man),嘔吐惡心,頭眩(xuan)心悸。

加減:

1.風痰:加南星、白附(fu)、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gao)、青黛。

4.濕痰:加蒼術、白(bai)術。

5.燥痰(tan):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shan)查、麥芽(ya)、神麴。

7.老痰:加枳實、海(hai)石、芒(mang)硝。

8.氣痰:加香附、枳(zhi)殼。

9.痰在皮裏(li)膜(mo)外(wai):加(jia)白芥(jie)子(zi)。

10.四肢痰:加竹瀝。

歸經(jing):此(ci)足太陽明藥也。

方義:

1.半夏:辛溫體滑,性(xing)燥(zao),行(xing)水(shui)利痰為君。

2.痰(tan)(tan)因氣滯(zhi),氣順則痰(tan)(tan)降(jiang),故(gu)以橘紅利氣。

3.痰由濕(shi)(shi)生,濕(shi)(shi)去則痰消,故以茯苓(ling)滲濕(shi)(shi)為臣。

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

變化方:

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術。治(zhi)氣虛有痰。

2.陳皮(pi)半夏湯:本(ben)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湯(tang):本方(fang)去陳皮、甘(gan)草。

5.小半夏加茯苓(ling)湯(tang):上方加生姜。并治水(shui)氣嘔惡。

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jia)黃芩(qin)。治(zhi)熱痰(tan)。

7.二陳加梔連(lian)生(sheng)姜湯(tang):本方加黃連(lian)、梔子(zi)、生(sheng)姜。治膈上(shang)熱痰,令人嘔吐。

8.砂(sha)(sha)枳二陳湯:本方加(jia)砂(sha)(sha)仁(ren)、枳殼。行痰利氣。

9.導痰湯:本方加星(xing)、枳實。治(zhi)頑(wan)痰膠固。非二(er)陳湯所能除者,再加菖(chang)蒲(pu),治(zhi)驚悸健忘,怔忡(chong)不(bu)寐。

10.順氣導痰(tan)飲:導痰(tan)湯(tang)加木(mu)香(xiang)(xiang)、香(xiang)(xiang)附(fu)。治痰(tan)結(jie)胸滿,喘欬(kai)上氣。

11.本(ben)方加枳實、菔子、山查(cha)、神麴、栝蔞。治食積痰嗽發熱(re)。

12.加(jia)味二(er)陳湯:本方加(jia)蒼術、枳殼、片子(zi)姜黃。治(zhi)痰攻眼(yan)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mu)。

13.溫(wen)中(zhong)化痰(tan)丸:本方除甘草,加乾姜、姜汁糊丸。治胸(xiong)膈寒痰(tan)不(bu)快(kuai)。

(2)食鹽潤(run)下而軟堅(jian),潤(run)下則痰降,軟堅(jian)則痰消(xiao)。

(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yin)之入胃,甘草經(jing)蜜炙能健脾(pi)調胃,脾(pi)胃健則痰自行矣。

煎服法:

(1)蒸餅糊丸。

(2)或將陳皮鹽水煮爛,曬乾,同甘草(cao)為末(mo),名(ming)「二賢散」,姜(jiang)湯(tang)下。

禁忌:虛弱人慎用。

備注:即二賢散

◎方名:桂苓甘術湯(tang)(除痰(tan)之劑)

總結:痰飲

編號:003

組成(cheng):茯苓、桂(gui)枝、白術、甘草

主治(zhi):治(zhi)心下有痰飲,胸脅支(zhi)滿,目眩。

歸經:足太陰藥。

方(fang)義:喻嘉言曰(yue):「茯苓治(zhi)(zhi)痰(tan)飲(yin),伐腎邪,滲(shen)水道。桂(gui)枝通陽(yang)氣(qi)(qi),開經絡,和(he)營衛。白術燥(zao)痰(tan)水,除脹滿(man),治(zhi)(zhi)風眩(xuan)。甘草得茯苓,則(ze)不資滿(man)而(er)反泄滿(man),故(gu)本草曰(yue):『甘草能下氣(qi)(qi),除煩滿(man)。』此證為痰(tan)飲(yin)阻(zu)抑其陽(yang),故(gu)用陽(yang)藥以升陽(yang)而(er)化氣(qi)(qi)也。」

來源:金匱

◎方名:清(qing)氣化痰丸(除痰之劑(ji))

總結:熱痰

編號:004

組成:半夏、橘紅(hong)、茯苓、黃芩、栝(gua)蔞仁、枳(zhi)實、膽星、苦杏仁

主治:治熱痰。

歸經:手足太陰藥。

方義:

(1)治痰火之(zhi)通(tong)劑也(ye)。氣能發火,火能役痰。

(2)半夏、南星以(yi)(yi)(yi)(yi)燥(zao)濕氣(qi)(qi),瓜蔞、黃芩以(yi)(yi)(yi)(yi)平濕氣(qi)(qi),陳皮以(yi)(yi)(yi)(yi)順裏氣(qi)(qi),杏仁以(yi)(yi)(yi)(yi)降(jiang)逆氣(qi)(qi),枳實以(yi)(yi)(yi)(yi)破積氣(qi)(qi),茯苓以(yi)(yi)(yi)(yi)行(xing)水氣(qi)(qi)。

(3)水濕火(huo)熱,皆生痰(tan)之本也(ye)。蓋氣(qi)之亢而(er)為(wei)(wei)火(huo),猶民(min)之反而(er)為(wei)(wei)賊,賊反則還為(wei)(wei)良民(min),而(er)復(fu)其(qi)業矣(yi)。火(huo)退則還為(wei)(wei)正氣(qi),而(er)安其(qi)位(wei)矣(yi)。故化痰(tan)必(bi)以(yi)清氣(qi)為(wei)(wei)先也(ye)。

煎(jian)服法:姜(jiang)汁糊丸,淡姜(jiang)湯(tang)下。

◎方名:順(shun)氣消(xiao)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食痰

編號:005

組成:半夏、膽星、杏仁、蘇子(zi)、萊菔(fu)子(zi)、青皮、陳皮去白(bai)、香附、葛根、神麴、山楂、麥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tan),胸膈膨悶,五更(geng)咳嗽。

歸經:手足太陰藥。

方義:

(1)痰由溼(shi)生,半夏、南星,所(suo)以(yi)燥溼(shi)。

(2)痰由氣升(sheng),蘇子、菔子、杏(xing)仁,所以降氣。

(3)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xiang)附,所以導(dao)滯。

(4)痰因於(wu)酒食(shi),葛根、神麴(qu),所以(yi)解酒;山楂、麥芽,所以(yi)化食(shi)。

(5)溼去(qu)食消,則痰(tan)不生(sheng)。氣順則咳嗽止,痰(tan)滯既去(qu),滿悶(men)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餅糊丸(wan)。

來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飲(除痰之劑(ji))

總結:痰嗽

編號:006

組(zu)成:五(wu)味(wei)子(zi)、桔梗、橘紅、茯苓、貝母、杏仁(ren)、甘草(cao)

主治(zhi):治(zhi)痰溼(shi)氣(qi)逆而咳嗽。

加減:

(1)若春時(shi)傷風咳(ke)嗽,鼻(bi)流清涕,宜清解,加(jia)薄(bo)荷、防(fang)風、紫蘇、炒芩。

(2)夏多火熱(re),宜清降,加桑(sang)皮、麥冬(dong)、黃芩、知母(mu)、石膏。

(3)秋多溼熱(re),宜(yi)清熱(re)利(li)溼,加蒼(cang)術、桑皮、防風、梔、芩。

(4)冬多風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乾(qian)姜、生姜、半夏(xia)、防風。

(5)火(huo)嗽加清黛、栝蔞、海石。

(6)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zhi)實。

(7)溼痰除貝(bei)母,加半夏、南(nan)星(xing)。

(8)燥(zao)談痰加栝蔞、知母、天冬(dong)。

(9)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jia)石膏、黃(huang)連。

(10)午後嗽屬陰虛,宜滋陰降水,加芎、歸、芍(shao)、地、知、柏、二冬(dong)、竹瀝、姜汁傳送。

(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不可用(yong)涼藥,宜五倍、五味(wei)、訶子、,斂而(er)降(jiang)之。

(12)勞嗽見血(xue),多是(shi)肺受熱邪,宜(yi)加歸、芍、阿膠、天(tian)冬、知母、款冬、紫苑(yuan)之類。

(13)久嗽肺(fei)虛(xu),加參、耆。如肺(fei)熱,去(qu)人參,用(yong)沙參可也(ye)。

歸經:此手太陰(yin)之藥(yao),治肺之通劑(ji)。

方義:

(1)杏仁解肌散(san)寒,降(jiang)氣潤燥。

(2)貝母清火散結(jie),潤肺化痰。

(3)五味斂肺而寧嗽。

(4)茯苓除濕而理脾。

(5)橘紅行氣。

(6)甘草和中。

(7)桔(jie)梗(geng)清肺利膈,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表(biao)也(ye)。

煎服法:加姜煎。食遠服。

◎方名:金沸草(cao)散(除痰(tan)之劑)

總結:傷風欬嗽

編號:007

組成:旋(xuan)覆花(hua)、前胡(hu)、細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fei)經傷風,頭目昏痛(tong),咳嗽多痰。

加減:

(1)如滿悶,加(jia)枳殼、桔梗。

(2)有(you)熱(re)加柴胡(hu)、黃芩。

(3)頭痛加川芎。

歸經:手太陰藥。

方義:

(1)痰涎(xian)內結,前胡、旋覆消痰而(er)降氣。

(2)半夏燥痰而散逆(ni)。

(3)風熱上壅(yong),荊芥(jie)辛輕(qing)發汗而散風。

(4)甘草發散而(er)和中(zhong)。

(5)茯苓行水。

(6)細辛溫經。

(7)蓋痰(tan)必(bi)挾火而兼溼(shi),故下氣利溼(shi)而證(zheng)自平。

(8)茯苓(ling)用赤者,入血分而瀉(xie)丙丁(ding)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ma)黃、赤芍,無赤茯(fu)、細(xi)辛。

煎(jian)服法(fa):加姜、棗(zao)煎(jian)。

來源:活人

◎方名:百(bai)花膏(除痰之(zhi)劑(ji))

總結:痰嗽

編號:008

組成:百合、款冬花

主(zhu)治:治喘(chuan)咳不已(yi),或痰(tan)中有(you)血,虛(xu)人尤宜。

歸經:手太陰藥。

方義:款(kuan)冬瀉熱下氣(qi),清血除痰。百(bai)花潤(run)肺(fei)寧心,補(bu)中益(yi)氣(qi)。并(bing)為理嗽要藥。

變化方:加紫(zi)苑、百部、烏梅(mei),名「加味(wei)百花膏(gao)」。治(zhi)同,煎服(fu)亦(yi)可(ke)。

煎服(fu)法:等(deng)分,蜜丸,龍(long)眼大,食後臨臥姜湯(tang)下。或(huo)噙化。

來源:濟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zhi)劑)

總結:氣痰

編號:009

組(zu)成:半夏(xia)麴、南星麴、香附。

主治(zhi):治(zhi)中脘氣滯,痰涎不利。

歸(gui)經:足(zu)陽明(ming)、手(shou)足(zu)太陰藥。

方義:

(1)星、夏以燥(zao)肺(fei)胃之痰(tan)。

(2)香附以快三(san)焦之氣,使氣行則(ze)痰行也。

煎(jian)服法:糊丸(wan),姜湯下(xia)。

來源:百一方

◎方名:半(ban)夏天麻白(bai)術湯(除痰之劑)

總結:痰厥頭痛

編號:010

組(zu)成:半夏、天麻、人參、黃(huang)耆、蒼術、白術、茯苓、澤瀉(xie)、神麴(qu)、麥芽、陳皮、黃(huang)蘗、乾姜

主(zhu)治:治脾胃內傷,眼黑頭(tou)眩,頭(tou)痛如裂,身重(zhong)如山(shan),惡心煩(fan)悶,四(si)肢厥冷,謂之(zhi)足太陰痰(tan)厥頭(tou)痛。

歸經:足太陰藥。

方義:

(1)痰厥頭痛,非半(ban)夏(xia)不能除(chu)。

(2)頭眩眼(yan)黑,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chu)。

(3)二術甘苦而溫,可(ke)(ke)以除(chu)痰,亦可(ke)(ke)以益氣(qi)。

(4)黃耆、人參甘溫,可(ke)以瀉火(huo),亦可(ke)以補中。

(5)苓(ling)、瀉(xie)瀉(xie)熱(re)導(dao)水(shui)。

(6)陳(chen)皮調氣升陽。

(7)神麴消(xiao)食,蕩(dang)胃中滯氣。

(8)麥芽化(hua)結,助戊己運行。

(9)乾姜(jiang)辛熱,以(yi)滌(di)中寒。

(10)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躁(zao)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源:東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tan)之(zhi)劑)

總結:停痰臂痛

編號:011

組成(cheng):茯苓、風化(hua)硝、枳殼、半夏麴(qu)

主治(zhi):治(zhi)痰停中脘(wan),兩臂疼痛。

歸(gui)經:足(zu)太陰、陽明(ming)藥。

方義:

(1)茯苓滲水。

(2)化硝監。

(3)枳殼行氣。

(4)半夏燥溼。

(5)生姜制半夏之(zhi)毒而(er)除(chu)痰,使痰行(xing)氣通,臂通自止(zhi)矣。

煎服法:姜(jiang)汁糊(hu)丸,姜(jiang)湯下。

來源:指迷

◎方(fang)名(ming):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結:痰涎

編號:012

組成:白芥(jie)子(zi)、甘(gan)遂、大戟

主治:

1.治人忽患胸(xiong)背手(shou)足腰項筋(jin)骨牽引釣(diao)痛,走易不定,或手(shou)足冷(leng)痹,氣脈不通。

1.此乃(nai)痰(tan)涎在(zai)胸膈上下,誤(wu)認癱(tan)瘓,非也。

加減:

(1)寒厥(jue)加胡椒、丁香、姜(jiang)、桂。

(2)腳氣加(jia)檳(bin)榔(lang)、木瓜、松(song)脂、卷柏。

(3)驚痰加朱砂、全(quan)蝎。

(4)熱痰加盆硝。

(5)驚氣成塊加穿(chuan)山甲、甲、延胡索(suo)、蓬術(shu)。

歸(gui)經:足太陽太陰(yin)藥。

煎(jian)服(fu)法(fa):等分,為末(mo)糊丸(wan)。臨(lin)臥(wo)姜湯服(fu)五、七丸(wan),至十丸(wan)。痰猛加丸(wan)數。

備注:一名妙應丸

來源:三因方

◎方(fang)名:三子養(yang)親湯(除痰之劑)

總結:氣痰

編號:013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服子

主(zhu)治:治老人(ren)氣實(shi)痰(tan)盛,喘滿懶食。

歸經:手足太陰藥。

方義: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qi),萊服子消食(shi)。然皆行氣(qi)豁痰之藥,氣(qi)行則(ze)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chao)研。煎服。或等分,或看(kan)病所(suo)主為君。

來源:韓

◎方名:滌痰(tan)湯(除(chu)痰(tan)之劑)

總結:風痰

編號:014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如、枳(zhi)實、菖蒲

主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she)強不能言。

歸經:手少陰、足(zu)太陰藥。

方義:

(1)心(xin)脾不足,風邪乘之(zhi),而(er)痰與火塞其經絡,故(gu)舌本強而(er)難語也。

(2)

1.人參、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huo)。

2.陳皮、南星、半夏—利熱(re)燥(zao)而袪(qu)痰。

3.竹茹清燥開郁。

4.枳實破痰利膈。

5.菖蒲開竅通心。

6.使痰消火降,則經(jing)通而舌(she)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嚴氏

◎方名:礞(meng)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頑病怪病

編號:015

組成:青礞石、大黃、沉(chen)香(xiang)、黃芩

主(zhu)治:治實(shi)熱(re)老(lao)痰,怪(guai)證百病(bing)。

歸經:手(shou)足(zu)太陰、陽(yang)明(ming)藥。

方義:

(1)礞石(shi)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tan)。

(2)大(da)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xing)之路。

(3)沉(chen)香能升(sheng)降諸(zhu)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以(yi)導(dao)諸(zhu)藥為使也。

(4)黃(huang)芩瀉肺涼心(xin),以(yi)平上僭之(zhi)火。

變化方:

(1)本方(fang)加(jia)玄明粉(fen)一(yi)兩,朱砂(sha)為衣,治(zhi)同。

(2)本方(fang)減大黃(huang)、黃(huang)芩(qin)各(ge)六兩(liang),加橘紅、半夏各(ge)二兩(liang),甘草(cao)一兩(liang),竹(zhu)瀝、姜汁為丸(wan),名「竹(zhu)瀝達(da)痰丸(wan)」,治同(tong)。力稍和(he)緩。

(3)單用礞(meng)石一味,治(zhi)如前法,名「奪(duo)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調溫服。治(zhi)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藥不得下,命在須臾。

煎服法:上將礞(meng)石打碎,用(yong)樸硝一(yi)兩(liang),同入瓦罐(guan),鹽泥固(gu)濟,曬乾,火(huo)鍛,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shui)丸。量人虛實服之(zhi),姜湯送下。服後(hou)仰臥,令藥在胸(xiong)膈之(zhi)間(jian),除逐上焦(jiao)痰滯,不宜(yi)飲水(shui)行動。

禁忌:然皆峻(jun)劑,非體實者不可輕投。

來源:王隱君

◎方名:牛(niu)黃丸(除(chu)痰(tan)之劑)

總結:風驚痰

編號:016

組成:牛黃(huang)、防風(feng)、天(tian)麻、僵(jiang)蠶、蟬蛻、白附子(zi)、膽星(xing)、金(jin)蝎、麝香

主(zhu)治:治風癇(xian)迷悶,涎潮抽掣。

歸經:手少陰(yin)、足太(tai)陰(yin)、厥陰(yin)藥。

方義:牛黃清(qing)心,解熱開(kai)竅(qiao)利痰(tan)。天麻、防風、南星、全(quan)蝎辛(xin)散之味;僵(jiang)蠶(can)、蟬(chan)蛻清(qing)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皆能(neng)搜肝風而散痰(tan)結。麝香通竅(qiao)。水銀劫(jie)痰(tan)。引以姜、芥者,亦(yi)以逐風而行痰(tan)也。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研,入藥(yao)末為(wei)丸(wan)。荊(jing)芥姜湯下。

◎方名:辰砂散(san)(除(chu)痰之劑)

總結:風痰癲癇

編號:017

組成:辰(chen)砂、棗(zao)仁(ren)、乳香

主(zhu)治(zhi)(zhi):治(zhi)(zhi)風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經:手少陰藥。

方義:

(1)辰砂(sha)鎮心(xin)瀉心(xin)火。

(2)棗仁(ren)補肝膽(dan)而寧(ning)心(xin)。

(3)乳(ru)香(xiang)入(ru)心散瘀(yu)血。

變(bian)化方:本方加人參一(yi)兩,蜜(mi)丸,彈丸大(da),名「寧(ning)志膏」,每服一(yi)丸,薄(bo)荷湯下,治同。

煎服(fu)法:溫酒(jiu)調下,恣飲沉醉(zui),聽睡一(yi)、二(er)日勿動(dong),萬一(yi)驚寤,不可復(fu)治。

來源:靈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劑)

總結:痰血迷心

編號:018

組成:白礬、郁金。

主治:治癲狂失心。

歸經:手少陰藥。

方(fang)義:白礬(fan)酸(suan)咸,能頑痰。郁金苦辛,能去惡(e)血。痰血去則心竅開(kai)而疾已矣(yi)。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chu)痰之(zhi)劑)

總結:風痰

編號:019

組成:川(chuan)烏、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

1.治風痰涌盛,嘔吐涎(xian)沫,口眼喎邪(xie),手(shou)足癱瘓,小兒驚風。

2.及痰盛泄瀉。

歸經:足(zu)厥陰(yin)、太(tai)陰(yin)藥(yao)。

方義:痰(tan)之生(sheng)也(ye),由(you)風由(you)寒由(you)溼,故(gu)用:

(1)川烏、白(bai)附之辛熱,以溫經逐風。

(2)半夏、南(nan)星之辛溫,以(yi)燥溼散寒(han)。浸而(er)暴之者,殺其毒也。

煎服法:為末,絹袋盛之(zhi),水(shui)擺出粉,未盡,再搖(yao)再擺,以(yi)盡為度。貯磁盆,日(ri)暴(bao)夜露,春五(wu)日(ri),夏(xia)三,秋七,冬十(shi)日(ri),曬乾,糯米糊丸(wan),如綠豆大。每(mei)服二(er)十(shi)丸(wan),姜(jiang)湯下。癱瘓酒下。驚風(feng)薄(bo)荷(he)湯下三、五(wu)丸(wan)。

◎方名:星香散(除(chu)痰之劑(ji))

總結:風痰

編號:020

組成:膽星、木香

主治(zhi):治(zhi)中風痰盛,體肥不渴(ke)者。

歸經:足厥陰藥。

方義:

(1)南(nan)星(xing)燥(zao)痰(tan)之品(pin),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qie)膽有益肝膽之功。

(2)佐(zuo)以木香,取其行(xing)氣以利痰(tan)也。

(3)肥(fei)而(er)不(bu)渴,宜燥(zao)可(ke)知(zhi),加全蝎者,以(yi)散肝風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為末服。

◎方名:常山飲(除痰(tan)之劑)

總結:劫痰截瘧

編號:021

組成:常山(shan)、烏梅、草果、貝母、檳榔、知母

主治(zhi):瘧久不已者,用(yong)此截之。

歸經:足少陰(yin)、太陰(yin)藥(yao)。

方義:

(1)古(gu)云:「無痰不作瘧(nve)。」常山引吐行(xing)水(shui),袪老痰積飲。檳(bin)榔(lang)下氣破積,能消食行(xing)痰。

(2)陰陽不(bu)和則瘧(nve)作。知母(mu)滋陰,能(neng)(neng)治(zhi)陽明(ming)獨勝之(zhi)(zhi)火。草果辛熱(re),能(neng)(neng)治(zhi)太陰獨勝之(zhi)(zhi)寒(han)。

(3)貝母清火(huo)散結,瀉熱除痰。烏梅(mei)酸(suan)斂濇(se)收,生津退熱。

(4)合為(wei)截瘧之劑也。

又附方:

(1)一方有良姜、甘(gan)草,無(wu)檳(bin)榔。

(2)一方加(jia)穿山甲、甘(gan)草。

煎(jian)服法: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jian)。露一宿,日(ri)未(wei)出時,面(mian)東空(kong)心(xin)溫(wen)服。渣用酒浸

煎,待(dai)瘧將(jiang)發(fa)時(shi),先服。

來源:局方

◎方(fang)名:截瘧七(qi)寶飲(除痰之(zhi)劑)

總結:瘧痰

編號:022

組成:草果、檳榔、陳皮(pi)、青皮(pi)、厚樸、常山、甘草

主治:

1.治(zhi)實(shi)瘧(nve)久發不止,寸(cun)口(kou)脈(mo)弦(xian)滑浮大者。

2.不問鬼瘧食(shi)瘧,并皆治(zhi)之。

歸經: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

(1)

1.草(cao)果—能消太陰膏梁(liang)之(zhi)痰。

2.檳榔—能下食積痰(tan)結(jie)。

3.陳皮—利氣。

(2)加甘草入胃,佐(zuo)常山以吐瘧(nve)痰也(ye)。

煎服法:等分(fen),用酒、水各(ge)一(yi)鍾(zhong),煎熟(shu),絲(si)綿(mian)蓋之,露一(yi)宿(su),於(wu)當(dang)發(fa)之早,面(mian)東(dong)溫服。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38297.html.

聲明: 我(wo)們致(zhi)力于保(bao)護作者(zhe)(zhe)版權,注重分享(xiang),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fa)核(he)實(shi)真實(shi)出處,未(wei)能及時與作者(zhe)(zhe)取得聯(lian)系(xi),或(huo)有(you)版權異議的(de),請聯(lian)系(xi)管理員,我(wo)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tu)片資(zi)源來自(zi)于網(wang)絡,轉載是出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ruo)有(you)來源標注錯(cuo)誤或(huo)侵犯了您(nin)的(de)合法(fa)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第(di)一時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