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稱的“嘴破”即臨床上的口腔潰瘍,一般說來,這種疾病在七到十天后即可痊愈。不過,有些人非常容易反復發作,往往舊的口瘡還未愈合,新的口瘡又集群而生,令人苦惱不已;某些人的病史甚至可長達二三十年之久。
對于易反復發作、潰瘍數目又多又痛的病人該如何治療呢?以中醫的觀點而言,這些人多半體質有所偏頗,或偏寒或偏熱,才會造成口腔潰瘍不斷反復發作。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強調對證治療。
“火從口出”是何因
在一家川菜館里,小張一手護著臉,一手指著舌頭,對同來吃飯的同事抱怨著:“我的口腔又上火了,你們看,這舌尖、舌邊,好幾個潰瘍,痛得要命。”
小張的口舌常長瘡,嚴重時喝開水都痛。這種病,人們都說是火重或熱重,可是用瀉火清熱藥也很難見效,甚至越清火越重。
現代醫學稱這種病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病因復雜,至今仍然不很明確。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如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內分泌變化,或與月經周期(如月經前發病,妊娠、哺乳期緩解),或與精神神經因素(如情緒緊張、失眠焦慮,工作過度勞累、參加考試等)、遺傳、免疫功能變化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治療、療效都與個體差異有關,目前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學認為,其發病的確多與火熱上炎有關,但火有虛實之分,實火多因心脾積熱上沖,如辛辣厚味吃得過多,脾胃積熱,或情志抑郁,心火亢盛,或風熱外襲,引動內火,使心脾火熱循經絡上熏口舌,致熱腐潰爛;虛火則是因為陰虛內熱而生,虛火上炎,燒灼口腔黏膜所致。此外,脾虛而引起的濕濁上蒸,也能導致口舌生瘡。
口腔潰瘍有章可循
口腔潰瘍的發生和發展一般有以下兩個特點和三個階段:
兩個特點:
1.反復發作。每次發病間隔時間不一定,一批接著一批,致使患者長期處于病痛之中。
2.病程漫長。常可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愈。
三個階段:
1.皰疹期:黏膜局限性充血水腫,上面有粟粒大小的小水皰,并有發脹、燒灼感,很快就破裂形成潰瘍。因為皰疹存在時很短暫,一般門診較少見到。
2.潰瘍期:潰瘍,多為圓形或卵圓形,直徑2-3毫米到1厘米,不會超過1厘米,底淺,邊緣整齊,前半期四周有紅暈,潰瘍面有黃白色滲出物覆蓋,此時有劇烈的燒灼疼痛感,遇冷、熱、酸、咸、辣等刺激時,劇痛往往難以忍受。此期可維持4-5天。
3.恢復期:潰瘍面有肉芽組織修復,基底逐漸平坦,面積縮小,充血也消失,疼痛從緩解到消失,2-3天痊愈,不留痕跡。
辨證施治效果佳
心火上炎
表現為潰瘍多發于舌尖或舌前邊緣,灼痛、色紅、面積較小,伴有口熱口渴,心跳心煩,小便少而黃,睡眠不安,舌尖紅。可用生地黃10克,川黃連3克,黃芩、山梔子10克,竹葉10克,生甘草6克,如大便干燥加生大黃6克,水煎服。
脾虛濕困
表現為潰瘍數目較少,面積較大,周圍水腫,潰瘍面呈淡紅色或淡白色,病程較長,愈合很慢。可用黨參、黃芪各15克,白術8克,茯苓12克,苡仁20克,半夏、陳皮各6克,白扁豆10克,藿香、砂仁各9克,水煎服。
陰虛火旺
表現為潰瘍1-2個,周圍黏膜淡紅或暗紅,疼痛較輕,口干不想喝水,心煩失眠,頭暈耳鳴,手足心發熱,腰膝酸軟無力,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可用知母、黃柏各6克,熟地黃、白芍、當歸、山萸肉、玄參各10克,牡丹皮、牛膝各8克,水煎服。
脾胃蘊熱
表現為潰瘍多個,大小不等。潰瘍與潰瘍可互相融合,表面有黃色假膜覆蓋,周圍充血:多發于唇、頰、齦、上腭等部位。可用生石膏30克,銀花15克,蒲公英30克,知母10克,黃芩5克,黃連3克,山梔子、生地黃、竹葉各12克,牛膝、升麻、大黃各6克,水煎服。
全脂奶粉: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至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癥狀即可消失。西瓜:西瓜半個,挖出西瓜瓤,擠取汁液,瓜汁含于口中,約2~3分鐘后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復數次。維生素C :將維生素C藥片1~2片壓碎,澈于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甲氰咪胍:將甲氰咪胍1~2片研成細末,用棉簽蘸藥粉涂于潰瘍面上,10分鐘內不要飲水,每日2次。六味地黃丸:口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3次,每次6~8克。濃茶:我國明代藥典《本草綱目》稱:“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濃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潰瘍愈合。慶大霉素:用消毒棉簽蘸取慶大霉素4萬單位2毫升注射液輕涂口腔內潰瘍面,數分鐘后再涂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后和睡前,漱口后涂上藥液,一般2~3日即愈合。西紅柿:西紅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數分鐘,一日多次。柿霜:從柿餅上取柿霜,用開水沖服或加入粥中服用。芭蕉葉:采鮮芭蕉葉適量,將其用火烤熱貼敷于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95%乙醇:用棉簽沾上95%乙醇,輕壓口腔潰瘍點,并輕輕轉動棉簽除去潰瘍面上的腐敗組織,每天2~3次,每次20~30秒。治療口腔潰瘍,絕大多數在2—3天愈合
麻煩采納,謝謝!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379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1)
下一篇: 中醫藥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戰略論壇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