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薄荷斑枯病
癥 狀
薄荷斑枯病又稱白星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面生有圓形至不規則形暗綠色病斑,大小2—3mm,后變褐色,中部褪為灰色,周圍具褪色邊緣,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發病重的病斑周圍葉組織變黃,致早期落葉或葉片局部枯死。
病 原
Septoria menthicola Sacc.et let.稱薄荷生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葉兩面,散生或集生,突破表皮,近球形,直徑83—102μm;產孢細胞瓶梗形;分生孢子無色、針形,直或略彎,頂部較尖,基部鈍圓,具隔膜2—3,大小25—37×1—1.5(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擴大為害。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2)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以減少菌源。(3)加強田間管理,雨后及 時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可減少發病。(4)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1:1:160倍式波爾多液、7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9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一)藥用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
藥用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是指不適宜的環境因素。藥用植物生長和發育所需要的理想條件很難齊備,當生長條件的不適宜或有害物質的濃度超過了它的適應范圍時,正常的生理活動就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而發生病態。這類病害通常稱作生理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環境因素的變化是連續的,病態表現的程度不同,生長的正常和不正常也是相對的,因此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有時很困難。一般來說,對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應著重于現場的調查和觀察。許多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間多呈大面積同時發生,病部表現癥狀的部位有一定的規律,如葉片的日灼癥狀始終表現在葉尖或葉緣。許多非侵染性病害,特別像缺素癥,常常需要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誘發出同樣的病害,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環境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溫度
任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有它們最低、最適宜和最高溫度,超出了它們的適應范圍,就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溫度是藥用植物引種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子。例如,喜高寒涼爽氣候的當歸,在海拔2000m以上生長發育正常,而在低山區種植時抽薹率明顯增加,在平原地區引種時常因不能忍受夏季的高溫而死亡。相反,一般的南藥品種因溫度太低而不能在北方正常的生長繁殖。這是溫度影響的兩個極端例子。在一般情況下,高溫往往與強光照相結合造成對植物的灼傷。如在遮蔭不當的參棚下生長的人參,夏季常發生葉面灼傷。北京地區引種的穿心蓮常因秋季溫度偏低,葉片葉綠素的破壞而發黃,或形成花青素而發紅。有些藥用植物常因早春低溫發生凍害或誘發其它侵染性病害。
2.濕度
土壤濕度對藥用植物生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土壤水分不足,植物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如枸杞在結果期遇干旱,果實明顯瘦小,產量和質量下降。土壤連續干旱,常導致植物凋萎和死亡。土壤濕度過大會引起澇害。這主要是由于在淹水的情況下,土壤中氧氣供應不足,根部得不到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氧氣而容易爛根。同時,由于根部的半滲透選擇性受到破壞,使一些有害物質被吸收到根內,導致對植物的損害。此外,由于土壤缺氧促進了厭氣性微生物的生長,產生一些對植物根部有害的物質。所以,在淹水情況下植物常因爛根而死亡。
3.光照
光照的影響包括光照的強度和光照時間兩個因素。光照過弱常引起植物黃化,由于葉綠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受到影響,植物生長過分柔嫩軟弱,極易遭受病原物的侵染,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顛茄、洋地黃等多種藥用植物的溫室或冷床育苗時。光照過強與高溫結合導致植物灼傷,如人參對光照要求嚴格,參畦中以上午10時前和下午4時后進入的陽光最為適宜,而中午強光直射則造成參葉焦枯。光照時間長短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光照不適宜可推遲或提早植物的開花和結實,如在華北地區引種的穿心蓮,因北方長日照而不能正常結實。
4.土壤和空氣的成分
土壤中的營養條件不適宜或存在其它有害物質,可使藥用植物表現各種病態。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從土壤中吸取多種營養元素,其中包括需要量較大的氮、磷、鉀、鈣、鎂、硫等,以及需要量較小的鐵、硼、錳、鋅、銅、鉬等。植物缺氮的癥狀是生長不良,葉色淺綠,下部葉發黃或呈淺褐色。植物缺磷的癥狀是生長不良,葉色藍綠并稍帶紫色,下部葉呈淺赤褐色,葉面有紫色或褐色小斑點。植物缺鉀的癥狀是枝條細弱,嚴重時枯死,老葉淺綠色,葉尖褐色,葉緣枯黃,并有褐色斑點。植物缺鎂時,首先從老葉開始,隨后新葉表現褪綠或形成斑駁,最后葉呈紅色。植物缺鐵時,新葉褪綠,但主脈仍為正常綠色。植物缺鋅時細胞生長分化受影響,導致花葉和小葉簇生。植物缺硼引起幼芽枯死或造成器官矮化或畸形。植物的缺素癥很多,不同植物對同一種元素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土壤中某些元素或有害物質的含量過多也能引起病害。一般情況下,主要元素比較安全,微量元素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為害植物,尤其是硼、錳、銅對植物有毒。土壤中的氯化鈉、硫酸鈉和碳酸鈉的量過大,則引起堿害。施肥不當,如過量施用硫酸銨或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常使土壤中累積過量的硫化氫,導致植物的根中毒。
空氣中的有害成分也常造成對藥用植物的危害。這些有害成分主要是工廠和內燃機排出的氟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氟化氫中毒的癥狀是葉緣(雙子葉植物)或葉尖(單子葉植物)呈水漬狀、變黑褐色或黃褐色,最后枯死脫落。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中毒的癥狀是生長受抑制,葉片褪色早落,甚至整株死亡。豆科藥用植物對二氧化硫最為敏感。臭氧主要是二氧化氮在日光的紫外線照射下形成的,它對植物為害最大。臭氧中毒癥狀是葉正面形成斑駁或褪綠斑點,有時葉片早落,植株矮化。
5.藥害
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素等施用不當,常引起植物的各種藥害。這些藥害的表現有的是葉面出現斑點或灼傷,有的外表看不到明顯癥狀,而是植物的生理活動,以及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
(二)藥用植物的侵染性病原
藥用植物的侵染性病原是指病原生物。目前已知的藥用植物病原生物有真菌、細菌、病毒、類菌原體、寄生性線蟲及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1.病原真菌
目前已知的藥用植物病害中,絕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的種類繁多,其分類目前仍處于過渡階段。這是由于多年來對真菌的鑒定主要依賴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形態特征,這就逐漸形成了許多以形態為依據的分類單元和相應的分類系統,而這些分類單元的劃分并不一定表示出系統發育的關系。近些年來,隨著電子顯微鏡的運用以及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人們對真菌的分類采用兩個系統,一個是50年代提出的三綱一類分類系統,另一個是70年代提出的五個亞門的分類系統。
三綱一類的分類方法主要是根據營養體的形態和有性階段形成的孢子類型,把真菌分為藻狀菌綱、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和半知菌類。它們的主要區別如下:藻狀菌綱(Phycomycetes):菌絲體無隔膜,或不形成真正的菌絲體。子囊菌綱(Ascomycetes):菌絲體有隔膜,有性階段形成子囊孢子。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菌絲體有隔膜,有性階段形成擔孢子。半知菌類(Deuteromycetes,Fungi imperfecti):菌絲體有隔膜,未發現有性階段。
五個亞門分類系統的出發點是認為真菌并不是低等的植物,而是屬于單獨成立的菌物界。界以下分為粘菌和真菌兩個門。真菌門下進一步分為五個亞門。
(1)鞭毛菌亞門
(Mastigomycotina)
營養體單細胞或為無隔絲狀體。孢子或配子或其中一種是可以游動的。該亞門共有真菌1100種以上,分為四個綱,它們是根腫菌綱(Plasmodiophoromycetes)、壺菌綱(Chytridiomycetes)、絲壺菌綱(Hyphochytridiomycetes)和卵菌綱(Qomycetes)。其中根腫菌綱和壺菌綱中有少數是藥用植物病原菌。例如,壺菌綱中的集壺菌〔Synchytrium〕dolichi為害華南地區的扁豆,S.endobioticum為害龍葵,S.fulgens為害月見草,S.matrubii為害夏至草,S.plantagineum為害披針葉車前等。根腫菌綱中主要是蕓薹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為害白芥子等蕓薹屬藥用植物。本亞門中與藥用植物病害關系最大的是卵菌綱,該綱中有許多重要的藥用植物病原菌。尤其是霜霉目,該目腐霉科中幾個屬的真菌能引起人參、三七、顛茄等多種藥用植物的猝倒病或疫病等。霜霉科中的幾種霜霉屬真菌能分別引起元胡、板蘭、枸杞、大黃、當歸等多種藥用植物的霜霉病。該目白銹菌科的白銹菌屬(Albugo)引起牛膝、反枝莧、板蘭、白芥子等藥用植物的白銹病。
(2)接合菌亞門
(Zygomycotina)
營養體為菌絲體,多數無隔膜。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無游動孢子。該亞門有真菌600種,分為接合菌綱(Zygomycetes)和毛菌綱(Trichomycetes)。其中接合菌綱中毛霉目的真菌常引起藥用植物產品貯藏期的腐爛。例如根霉(Rhizopus)的幾個種分別引起人參、百合、香木瓜、芍藥等腐爛。
(3)子囊菌亞門
(Ascomycotina)
營養體多為有隔菌絲體,少數為單細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該亞門有真菌近15000種,分為6個綱,其中與植物病害有關的有5個綱,它們是半子囊菌綱(Hemiascomycetes)、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核菌綱(Pyrenomycetes)、腔菌綱(Loculoascomycetes)和盤菌綱(Discomycetes)。另一個是蟲囊菌綱(Laboulbeniomycetes),多為昆蟲寄生菌。半子囊菌綱的外囊菌目寄生于藥用植物引起各種縮葉病、叢枝病及果實病害等。例如外囊菌屬(Taphrina)引起桃縮葉病、榿木葉腫病、李叢枝病及李囊果病等。不整囊菌綱中的散囊菌目多為腐生菌,其中曲霉屬(Aspergillus)和青霉屬(Penicillium)引起許多貯藏藥材腐爛。該綱白粉菌目是藥用植物的專性寄生菌。該目真菌能引起許多藥用植物的白粉病。例如,白粉菌屬(Erysiphe)引起牛蒡、菊花、土木香、黃芩、枸杞、黃芪、防風、川芎、甘草、大黃和黃連等的白粉病。單絲殼屬(Sphaerotheca)引起紅花、牛蒡、車前等的白粉病。叉絲單囊殼屬(Podosphaera)引起山楂等白粉病。叉絲殼屬(Microsphaera)引起黃芪、接骨木、木防己、一葉秋等白粉病。鉤絲殼屬(Uncinula)引起黃連木、鹽膚木、桑等木本藥材白粉病。球針殼屬(Phyllactinia)引起桑、獼猴桃等白粉病。核菌綱中包括球殼目和肉座菌目兩個目。該綱中多數為腐生或木本植物寄主上的弱寄生菌。有些也能引起藥用植物病害。盤菌綱包括柔膜菌目、星裂盤菌目、盤菌目和塊菌目等。其中與藥用植物病害關系最大的是核盤菌屬(Sclerotinia),引起細辛、番紅花、人參、補骨脂、紅花、三七、元胡等菌核病。腔菌綱包括煤炱目、座囊菌目、縫裂菌目、十盾殼目、多腔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等。其中引起藥用植物病害的主要有小球腔菌屬(Leptosphaeria),寄生于川芎、夏至草和罌粟等藥用植物。格孢腔菌屬寄生于夏枯草、蕁麻等。
(4)擔子菌亞門
(Basidiomycotina)
營養體為有隔菌絲體,有性生殖形成擔孢子。該亞門為最高等的真菌,下分3個綱,它們是冬孢菌綱(Teliomycetes)、層菌綱(Hymenomycetes)和腹菌綱(Gasteromycetes)。其中冬孢菌綱真菌多數為植物病原菌,它們分別屬于黑粉菌目和銹菌目。黑粉菌目真菌通稱黑粉菌,主要引起莎草科和禾本科等藥用植物的黑粉病。如黑粉菌屬(Ustilago)寄生薏苡、瞿麥等,腥黑粉屬(Tilletia)寄生于大黃、薏苡等。軸黑粉屬(Sphacelotheca)寄生于拳參、白芷等。圍黑粉屬(Urocystis)寄生銀蓮花、薯蕷等。葉黑粉屬寄生毛茛、千里光等。銹菌目真菌引起多種藥用植物的銹病。如無柄銹菌屬(Melampsora)引起大戟、連翹等銹病。小無柄銹菌屬(Melampsorella)引起太子參、寄奴花屬、繁縷屬等銹病。膨癡銹菌屬(Pucciniastrum)引起龍芽草、委陵菜等銹病。柱銹菌屬(Cronartium)引起芍藥、牡丹、白薇等銹病。多層銹菌屬(Phakopsora)引起鴨跖草、酸棗、蒿屬、紫菀屬、菊屬和澤蘭屬銹病。鞘銹菌屬(Coleosporium)引起紫菀、白芨、沙參屬、桔梗屬、澤蘭、吳茱萸、黨參、紫蘇和白蘇等銹病。膠銹菌屬(Gymnosporangium)引起梨屬、蘋果屬、木瓜屬等藥用植物銹病。單孢銹菌屬(Uromyces)引起烏頭、黃芪、甘草、連翹、平貝母、何首烏等銹病。柄銹菌屬(Puccinia)引起石防風、當歸、蒼術、蛔蒿、細辛、白術、牛蒡、元胡、柴胡、黨參、紅花、山藥、秦艽、甘草、薄荷、白芷、前胡、北沙參、大黃、冬花、何首烏等銹病。夏孢銹菌屬(Uredo)引起三七、桑等銹病。春孢銹屬(Aecidium)引起五加、菊、芍藥、車前、虎杖、黃芩等銹病。
(5)半知菌亞門
(Deuteromycotina)
營養體為有隔菌絲體或單細胞,無有性階段,但有可能進行準性生殖。該亞門有真菌近15000種。半知菌的分類比較復雜,因為它目前包括的是一群沒有一定系統發育關系的真菌,為一式樣亞門。該亞門以下的分類也有不同的系統。例如英國學者J.韋伯斯特的真菌分類大綱將該亞門以下分為3個綱,它們是無孢綱(Agonomycetes)、絲孢綱(Hyphomycetes)和腔孢綱(Coelomycetes)。美國學者C.J.阿歷索保羅等將該亞門的所有真菌歸入一個大的形式綱即半知菌綱中,其下分為3個亞綱,它們是絲孢亞綱(Hyphomycetidae)、腔孢亞綱(Coelomycetidae)和芽孢亞綱(Blastomycetidae)。近年來,一些分類著作中將這3個亞綱上升為綱。這些分類將J.韋伯斯特的無孢綱歸入絲孢綱中的無孢目。而芽孢綱包括一類酵母菌,與植物病害關系不大。半知菌亞門中含有大量的藥用植物病原菌,很難一一列舉,僅列出一些主要屬。例如腔孢菌綱包括球殼孢目和黑盤孢目。球殼孢目中的主要病原菌有葉點菌屬(Phyllosticta)、莖點菌屬(Phoma)、大莖點菌屬(Macrophoma)、擬莖點菌屬(Phomopsis)等。這些真菌為害多種藥用植物,造成葉、莖部褐斑,病部常有小黑點。殼單隔孢屬(Ascochyta)引起五加、烏頭、澤瀉、玄參、地黃等多種藥用植物的斑枯病或褐斑病。殼針孢屬(Septoria)引起沙參、柴胡、人參、白術、紅花、黨參、黃連、白芷、地黃、龍膽、牛蒡、藿香、薄荷、牡丹、菊花、白蘇、紫蘇、前胡、桔梗等多種藥用植物的斑枯病。黑盤孢目的主要病原真菌有盤長孢屬(Gloeosporium)、刺盤孢屬(Colletotrichum)、叢刺膠盤孢屬(Vermicularia),這幾屬真菌引起玄參、三七、枸杞、大黃、牛蒡、木瓜、半夏等多種藥用植物的炭疽病。絲孢綱包括絲孢目,異名叢梗孢目。該目中有大量藥用植物病原菌。主要有粉孢霉屬(Oidium),擬粉孢霉屬(Oidiopsis),引起多種藥用植物白粉病。葡萄孢屬(Botrytis)引起貝母、牡丹、百合等灰霉病。長隔孢霉屬(Ramularia)為害大黃、益母草、白芷、龍膽、薄荷、顛茄、接骨木等造成角斑、白斑、褐斑等癥狀。交鏈孢霉屬(Alternaria)引起人參、西洋參、三七、貝母、何首烏、紅花等多種藥用植物的褐斑病。尾孢屬(Cercospora)引起牛膝、甘草、石刁柏、天南星、決明、顛茄、紅花、枸杞、洋地黃等多種藥用植物葉斑。鐮孢霉屬(Fusarium)引起人參、三七、地黃、黨參、菊花、紅花、巴戟天等多種藥用植物莖基和根的腐爛。無孢菌綱中主要病原菌是絲核菌屬(Rhizoctoria),它引起人參、顛茄、三七等多種藥用植物苗期立枯病。小菌核菌屬(Sclerotium)引起人參、白術、附子、丹參、黃芩等白絹病或葉枯病。
2.病原細菌
藥用植物細菌病害的數量和為害性都不如真菌和病毒病害,但其中的人參細菌性爛根、浙貝軟腐病等都是生產上的老大難問題。植物病原細菌不作為單獨的分類單元,而是屬于原核生物界的以下三類。
(1)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好氣性桿菌和球菌。其中與植物病害有關的有假單胞桿菌屬(Pseudomonas)、黃單胞桿菌屬(Xanthomonas)和野桿菌屬(Agrobacterium)。
(2)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兼性厭氣性桿菌。其中與植物病害有關的是歐氏桿菌屬(Erwinia)。
(3)放線菌和類似的生物。其中與植物病害有關的是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以上5個屬的主要性狀及典型病例如下:
(1)假單胞桿菌屬
菌體單生,桿狀,0.5×1.5—4.0μm;根或幾根極鞭;沒有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嚴格好氣性,氧化酶反應多為陽性,過氧化氫酶反應陽性。該屬細菌多引起藥用植物葉枯和腐爛,如Pseudomonas araliae為害人參,引起細菌性爛根,P.solamacearum引起白術枯萎病,S.spp.為害番紅花鱗莖。
(2)黃單胞桿菌屬
菌體單生,桿狀,0.4×1.0μm;有一根極鞭;無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嚴格好氣性,氧化酶反應弱或陰性,過氧化氫酶反應陽性。該屬大多與植物病害有關,主要引起葉斑和葉枯,少數引起萎蔫和腐爛。如Xanthomonas citri引起枸桔潰瘍病等。
(3)野桿菌屬
菌體桿狀,0.8×1.5—3.0μm;有1—4根周鞭;無莢膜,但菌體外膠質較多;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嚴格好氣性,氧化酶反應陰性,過氧化氫酶反應陽性。該屬細菌多為植物病原菌,引起瘤腫和根畸形。
(4)歐氏桿菌屬
菌體單生,桿狀,0.5—1.0×1.0—3.0μm;多根周鞭;無莢膜;革蘭氏反應陰性;好氣性或兼性厭氣性,氧化酶反應陽性,過氧化氫酶反應陽性。該屬細菌引起植物蔫萎,軟腐和葉片壞死等。如E.arotovora和E.aroideae引起浙貝、人參、天麻等軟腐病。
(5)棒狀桿菌屬
菌體桿狀,直或稍彎曲,有時呈棒狀,0.5—0.8×1.0—1.5μm,菌體內有粒狀體,故染色不均勻;一般無鞭毛,有些有單根極鞭;無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陽性;嚴格好氣性,過氧化氫酶反應陽性。主要引起植物蔫萎。
3.植物病原病毒、類菌原體
早期的植物病毒分類主要依據癥狀、寄主范圍和侵染途徑等性狀,因此實質上是植物病毒病的分類。40年代以后,隨著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以及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的進展,對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理化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有可能對病毒本身進行分類。但目前植物病毒的分類仍處于不斷充實提高的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分類系統。
目前植物病毒的分類,是根據一些性狀的比較分為若干組群。這些常用的比較性狀有:核酸類型和核酸鏈的結構;粒體的形狀、大小和成分;粒體中多肽的數目和大小;粒體的流體動力活動;粒體與抗血清交互作用;紫外線鈍化粒體的光活化;寄主植物表現的癥狀類型;傳染介體的分類地位和病毒與介體的關系等。在1979年國際植物病毒命名會議上,提出將部分病毒分為幾個組,它們是煙草脆葉病毒組(Tobravirus group)、煙花葉病毒組(Tobmovirus group)、馬鈴薯x病毒組(Potexvirus group)、番石竹潛隱病毒組(Carlavirus group)、馬鈴薯y病毒組(Potyvirus group)、黃瓜花葉病毒組(Cucumovirus group)、蕪菁黃化花葉病毒組(Tymovirus group)、豇豆花葉病毒組(Comovirus group)、線蟲多面體病毒組(Nepovirus group)、雀麥花葉病毒組(Bromovirus group)、番茄叢矮病毒組(Tombusvirus group)、花椰菜花葉病毒組(Caulimovirus group)和短桿病毒組(Rhabdovirus group);目前,藥用植物病毒病的發生相當普遍,例如人參、白術、牛膝、蘿芙木、天南星、玉竹、北沙參、地黃、洋地黃、孩兒參、獨角蓮、曼陀羅、黃花敗醬、歐白芷等等。但對于病毒種類的鑒定工作做得尚不多,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報道,病原屬于煙草花葉病毒組的有白花曼陀羅花葉病、茉莉皺縮花葉病、黃花敗醬皺縮花葉病、八角蓮花葉病、仙客來卷葉病等。病原屬馬鈴薯y病毒組的有歐白芷皺縮病、獨角蓮皺縮花葉病等。據南京農業大學報告,在太子參病株上鑒定到蕪菁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蠶豆萎蔫病毒和煙草花葉病毒。據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報告,地黃黃斑病毒為煙草花葉病毒的一個株系。據浙江農業大學等單位報告,有11種藥材感染了黃瓜花葉病毒,它們是絲瓜、術、桔梗、毛當歸、百合、車前草、牛蒡、蒲公英、青葙、馬齒莧、虎杖。
類菌原體:近年來發現許多過去認為是病毒引起的黃化、叢枝、皺縮等癥狀的病毒病,它們的病原體并不是病毒,而是類似菌原體的生物,目前已發現80多種植物有這類病害。
類菌原體有螺旋體狀和非螺旋體狀兩種類型,有圓形、橢圓形或其它形狀。圓形的類菌原體直徑為100—1000nm之間,外面包有由兩層類脂質層和中間為蛋白質層組成的厚約10nm的薄膜。細胞質內有直徑約為13nm由RNA組成的核糖體,DNA組成的線粒體和其它細胞質內含體。
類菌原體侵染植物均為全株性,獨特的癥狀是叢枝、花色變綠等,其它變色和畸形癥狀與病毒病很難區分。一般區別這兩種病害除通過檢查病原外,還可用四環素類藥劑的治療效果來區分,即這類抗菌素可治療類菌原體病害,而對病毒病無效。類菌原體為害藥用植物的報道還不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是類菌原體引起的牛蒡矮化病。
4.植物寄生線蟲
線蟲為害植物所表現的癥狀與病害相似,故習慣上將線蟲作為病原物對待。植物線蟲病害在19世紀后半葉才被認識,而作為一門科學直到20世紀中葉才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全世界已報道的植物線蟲已達2000種以上。藥用植物普遍受到線蟲的為害,其中某些藥材的根結線蟲病和胞囊線蟲病已成為生產上的重要問題。
傳統的分類方法將線蟲列入線形動物門中的線蟲綱。近年來有人主張單獨成立線蟲門,線蟲綱以下根據側尾腺口的有無分成側尾腺口亞綱和無側尾腺口亞綱。絕大多數植物寄生線蟲屬于側尾腺口亞綱中的墊刃目。無側尾腺口亞綱中嘴刺目中有幾屬外寄生線蟲傳播植物病毒,是為害植物的主要種類。目前在國內已發現為害藥用植物的線蟲有以下一些屬:
(1)根結線蟲屬
(Meloidogyne)
為害根部,形成根結。如人參、川芎、草烏、丹參、羅漢果、牛膝、小蔓長春花等50多種藥用植物有根結線蟲病。
(2)胞囊線蟲屬
(Heterodern)
主要為害根部,形成叢根,地上部黃化危害嚴重的有地黃胞囊線蟲病,其它如決明等也受胞囊線蟲為害。
(3)莖線蟲屬
(Ditylenchus)
為害地下莖、鱗莖等。如發現浙貝、元胡等受莖線蟲為害。
(4)矮化線蟲屬
(Tylenchorhynchus)
為害根部,地上部明顯矮化。受該屬線蟲為害的有紫蘇、蛔蒿、菊花、薄荷等藥用植物。
(5)根腐線蟲屬
(Pratylenchus)
為害根部,引起根部損傷。如芍藥、瓜蔞、益智、砂仁等發現有根腐線蟲為害。
(6)針線蟲屬
(Paratylenchus)
為害根部,地上部生長不良。受害藥用植物有芍藥、紫蘇、菊花、瓜蔞等。
(7)環線蟲屬
(Criconemoides)
為害根部,受害藥材有知母、紅花、川芎、貝母、厚樸等。
(8)螺旋線蟲屬
(Helicotylenchus)
為害根部。受害藥材有地黃、麥冬、山茱萸、玄參等。
(9)盤旋線蟲屬
(Rotylenchus)
為害根部。受害藥材有顛茄、決明、大黃、地黃、杜仲等。
(10)滑刃線蟲屬
(Aphelenchoides)
為害葉和芽。較常見的有菊花葉線蟲病。
(11)劍線蟲屬
(Xiphinema)
根部外寄生。該屬線蟲可傳播多種病毒,如番茄環斑病毒、煙草環斑病毒、葡萄扇葉病
(樊瑛)
一、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意義
藥用植物病蟲害種類多,其中有一般農作物上常見的病蟲害,如為害薏苡、蓼蘭的玉米螟,為害牛蒡、酸漿、穿心蓮等的棉鈴蟲,為害幾十種藥用植物的桃蚜,為害白術、玄參、附子的白絹病和為害多種藥用植物幼苗的立枯病,猝倒病等;也有藥用植物上特有的病蟲害,如紅花實蠅、肉桂木蛾、枸杞負泥蟲、栝樓透翅蛾、地黃斑枯病、白術鐵葉病、人參銹腐病、元胡霜霉病等。藥用植物病蟲害一般為害比較普遍,有些病蟲害為害很嚴重,降低產量和質量,使藥材商品規格下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人參、西洋參、病蟲害嚴重,病害多,為害尤烈,使老參地不能再利用,產量損失相當嚴重,要比一般農作物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高幾十倍乃至百倍。又如檳榔目前基本依靠進口,國產檳榔質量較好,但受紅脈穗螟為害,造成直接損失達20—30%,如按損失率20%計,每年畝產值可損失500—1000元。至于病蟲害對社會效益造成的損失則是無法計算的了。
藥用植物病蟲害及其防治是植物保護科學領域中近20多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年輕的分支。藥用植物是祖國醫藥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栽培歷史較久,因此有關病蟲害的研究,和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做得比較多。但是它畢竟還是一個新發展起來的分支學科,和其它農作物相比,工作做得不多,科學資料較少,生產實踐尚缺乏經驗。因此,今后加強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研究,并積極指導生產實踐,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迫切性。
二、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論基礎
(一)綜合防治和綜合治理
早在五、六十年代,我國植保工作就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那時對綜合防治的認識比較浮淺,只是基于病蟲害生物學和樸素的辯證法,采用多種方法防治單一作物上的病蟲害。70年代我國吸收了60年代國際上提出的綜合治理IPM(即Integrated pests management)的先進思想,建立了我國綜合防治的科學概念。1986年第二次全國綜合防治學術討論會上又把綜合防治提高到系統治理的高度。因此綜合防治(或綜合治理)的含義是不僅保護對象、防治對象、防治目的和防治方法等都是綜合考慮的,而且在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上也要提高到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系統觀念上來。概括地講,綜合防治就是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點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運用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態手段,把有害生物的為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綜合防治和綜合治理雖有關系,但不盡等同,綜合治理是綜合防治的更高層次的發展。
(二)整體思想和系統概念
自然界是由多種多樣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是指一定地區范圍內,有生命的生物群體與無生命的環境之間所構成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系統。自然生態學系統是由四個主要要素構成的:(1)無機環境,包括大氣、水和土壤等因子。(2)綠色植物。它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輻射能轉變為化學能,并吸收營養元素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3)動物。它以植物或其它生物為食料來獲取能量和營養,是生態系統的消費者。(4)微生物。它以動植物排瀉物或殘體為食物,并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重返環境;同時有一部分微生物是作為動、植物的病原物直接寄生動植物,并以動植物體為食料來源,影響動植物生長、發育或致死亡。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利用非生物因子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組成自己各部器官;病原物和害蟲等有害生物又以植物為食料;天敵又以這些有害生物為食料。這種一環扣一環的食物關系就是所謂“食物鏈索”,這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就是我們從植物與病蟲害,病蟲害與天敵,以及三者同耕作經營制度與生態環境相互制約和相互依賴的整體觀點出發,通過各種技術措施正確地、強烈地干預系統的發展,導致病蟲害生活環境的變化,創造有利于寄主植物和天敵生物而不利于病蟲害的條件,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實現“護益滅害”,保證農業增產。
(三)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又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必須用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來認識病蟲害發生規律。
一種植物通常有多種病蟲為害,但在既定條件下一般只有少數幾種病蟲害具有經濟重要性。是否采取防治措施,決定于病蟲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為害程度。有些病蟲害有輕度為害,因作物本身有一定的協調和補償能力,常常對產量不造成損失。因此并非見到一點病蟲害就要采取防治措施。各種防治措施具有各自的優缺點和局限性。我們要根據調查研究,了解一種植物上整個生育期內病蟲害種類、主次,發生輕重程度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病蟲害和天敵的關系等,制定IPM的優化方案。同時又要密切注意由于自然的和人為的因子的影響,病蟲害諸多矛盾之間的相互轉化,使我們處于斗爭的主動地位,從而采取防、治結合的措施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緊密協調,把病蟲害控制在不足為害的程度,也就是使病蟲為害不致造成產量和質量損失或在經濟閾值之下。
以上所述的病蟲害防治原理和理論基礎,是對整個植物保護工作而言的,當然也適用于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和實踐。
三、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
藥用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寄主植物、病原或害蟲和適宜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三者缺一不可。因此防治途徑也是從這三方面考慮。一般病蟲害的防治途徑是:(1)避開病、蟲害;(2)杜絕病、蟲來源;(3)直接消滅病、蟲害;(4)保護寄主植物等。從這些防治途徑入手,人們設計了各種防治方法。這些防治方法歸納為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等。
(一)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通過調整栽培技術措施減少或防治病蟲害的方法。農業防治幾乎包括上述防治病蟲害的四個途徑,但防治措施大多為預防性的。
既是栽培的藥用植物,就應有栽培技術措施。而合理的栽培技術措施本身就是防治病蟲害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我們如能正確運用病蟲害防治原理,調整栽培技術措施,就能在防治病蟲害方面起很好的作用。農業防治措施一般不增加額外開支,安全有效,簡單易行,也容易被群眾接受。
1.合理輪作和間作
如果一種藥用植物在同一塊地上連作,不但消耗地力,影響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同時使病蟲在土壤中積累加重。在藥用植物栽培制度中,進行合理的輪作和間作,無論對防治病蟲害和充分利用土壤肥力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病蟲在土中寄居或休眠的藥用植物來說,實行輪作就更為重要。如土傳病害種類多、為害嚴重的人參、西洋參絕對不能連作,老參地不能再種參,否則病害嚴重,造成大量死亡或全田毀滅。據日本研究結果表明,人參和水稻田輪作根腐病發病率減低,輪作年限越長效果越明顯。浙貝母和水稻隔年輪作者,翌年灰霉病前期發病率比不輪作者降低60—65%。大黃與川芎或黃芪輪作可減輕大黃擬守瓜(Gallerucida sp.)的為害。
輪作期限長短一般根據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的期限而定,目的是使那些病原物由于輪作而在土中無適合的食料而逐漸饑餓死亡或大大降低繁殖數量。例如白術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ium)和地黃枯萎病(Fusarium sp.)輪作期限均為3—5年。此外,合理選擇輪作物也至關重要。一般同科、屬植物或同為某些嚴重病、蟲寄主的植物不能選為輪作物,否則不僅不能起到輪作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反而會起相反作用。如枸杞、顛茄、泡囊草等都受枸杞負泥蟲嚴重為害;地黃和大豆同為大豆胞囊線蟲的寄主;玄參、附子、白術等同為白絹病等根腐病的寄主,它們都不能選為輪作物。
對輪作物的選擇原則,從病蟲防治角度同樣適合于間作物的選擇。但間作物同時栽種在一塊地里,相互之間的影響更大,必須從病蟲害防治和植物的生長發育多方面綜合考慮。
有些植物的植株和根系分泌物或氣味可以對某些鄰作物病蟲害有抑制或驅避作用。某些作物因根系的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而造成對某些鄰作物根病的不利條件,從而抑制了這些病害的發生;還可能由于高矮作物搭配,對某些鄰作物害蟲活動產生機械的阻礙作用等等。如果我們科學地運用這些生物之間的微妙關系,就可能選擇較理想的間作物組合,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實踐表明,根腐病較嚴重的藥用植物和有氣生根的玉米間作,可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則根腐病減輕,如附子和玉米間作,附子根腐病則減輕;地黃和高稈作物玉米間作,使地黃蛺蝶為害顯著減輕,這可能是由于成蟲飛翔產卵活動受到機械阻礙作用的緣故。國外文獻報道,和萬壽菊間作的植物可抑制植物寄生線蟲等。
2.耕作
深耕細作是重要的栽培措施,除能促進植株根系發育,增強吸收水肥能力使植物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外,還能破壞蟄伏在土內休眠的害蟲巢穴和病菌越冬的場所。直接消滅病原物和害蟲,減少翌年病蟲基數。例如大黃擬守瓜(Gellerucida sp.)、山茱萸尺蠖(Boarmia eosoria Leech)、黃梔子大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as L.)、枸杞負泥蟲(Lema decempunctata Scopoli)、栝樓透翅蛾(Melittia bombyliformis Cramer)等以各自特定蟲態在寄主根際土內越冬,因此在冬季或早春耕翻土地或在根際墾覆,破壞害蟲越冬場所或改變棲息環境,直接消滅部分害蟲,減少越冬蟲源,以抑制翌年蟲害發生數量,達到防治目的。對土傳病害嚴重的藥用植物人參、西洋參等,播種前對土地耕作要求很嚴格,播前除必須休間養地外,還要耕翻曬土數遍,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減少土中致病菌數量,這已成為既定的重要防病措施。
3.除草、修剪及清潔田園
田間雜草及中草藥收獲后病蟲殘株和掉落在田間的枯枝落葉,往往是病蟲隱蔽及越冬場所和翌年的病蟲來源,因此,除草及藥用植物收獲后清潔田園,結合修剪將病蟲殘株和枯枝落葉燒毀或深埋處理,可以大大壓低病蟲越冬基數和翌年病蟲為害程度。例如枸杞黑果病〔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nld et Von Schrenk]病原菌是在病株枯枝葉和罹病的僵果上越冬,抓冬季清園工作是主要防病措施。在秋季收果后,徹底摘除樹上的黑果和剪除病枝,并將地面枯枝落葉和黑果全部清除燒毀或深埋。翌年7月中旬調查發病率結果表明,清園好的地塊發病率為2.1%,清園不好的為22.4%,未清園的為50.8%,清園收到了良好的防病效果。
4.調節播種期
某些病蟲害常和中草藥某個生長發育階段有關,如使這一階段錯過病蟲大量侵染為害的危險期,可避開病、蟲為害,達到防治目的。例如,紅花實蠅在紅花花蕾現白期為大量產卵為害盛期,如實行冬播或春季早播(3月上中旬)可使苗早苗壯,提前現蕾,錯過實蠅產卵盛期,從而減輕其為害。又如荊芥莖枯病(Fusarium spp.)在浙江蕭山6月上旬為發病盛期,如實行適時早播(4月初前播種),到6月上旬時,苗高在25cm以上,具有一定抗病力,可減輕莖枯病。
5.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促進中草藥生長發育,增加其抵抗力和被病蟲為害后的恢復能力或避開病蟲為害時期。例如白術施足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可減輕花葉病。同樣,合理施肥對于巴戟天提高產量,減輕病害發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施有機肥牛糞可促進根系發達、葉色濃綠,并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增加微生物的頡頏作用;施鉀肥明顯促進莖基部木栓層形成,提高了抗莖基腐病的能力。相反,如施肥不當則會加重病、蟲害的發生,如巴戟施碳酸氫銨不當,會造成莖基部表皮和根部的灼傷,便于莖基腐病病菌侵入為害,加重該病的發生;元胡在后期施氮肥會使霜霉病和菌核病加重。使用未腐熟的廄肥或堆肥,則肥中的殘存病菌以及地下害蟲蠐螬等蟲卵未被殺滅,因此就可能造成地下害蟲和某些病害加重,應用高溫堆肥或充分腐熟的肥料,就不致于產生這一弊端。
6.選育和利用抗病、蟲品種
藥用植物的不同類型或品種之間往往對病、蟲害抵抗能力有顯著差異。如地黃農家品種金狀元對地黃斑枯病比較敏感,而小黑英則比較抗病;有刺型紅花比無刺型紅花能抗炭疽病和紅花實蠅;蒙黃芪農家品種大三黃和小三黃較能抗黃芪籽蜂;白術矮稈型抗術籽蟲等。因此,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抗病、蟲特性,進一步選育出較理想的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則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特別是對那些病蟲嚴重且防治難度大的藥用植物,選育和利用抗病、蟲品種則是一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目前,在藥用植物抗病、蟲品種的選育和利用工作方面國內外都作得很少,是今后應加強的薄弱環節。
關于選育和利用新品種的具體方法和內容請參見本書第八章。
(二)生物防治
1.生物防治的含義及其發展
過去我們對生物防治含義的理解是:應用某些有益生物(即天敵)或其產品來消滅或抑制病、蟲害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但隨著現代生物技術和有關邊緣科學的發展,生物防治的含義也有了新的發展。如在防治蟲害中的不孕昆蟲的利用,昆蟲性信息素及其它激素的應用以及防治病害中的類似免疫作用,即交叉保護作用的應用等,均屬于生物防治的范疇。
2.生物防治的方法及其應用
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以蟲治蟲
①利用捕食性昆蟲防治害蟲 自然界捕食性昆蟲(即肉食性昆蟲)種類很多,捕食昆蟲的主要種類有螳螂、蚜獅(草蛉幼蟲)、步行蟲、肉食瓢蟲、食蟲蝽象(如獵蝽等)、食蚜虻、食蚜蠅等。這些昆蟲生活在一些害蟲群體中,以捕食害蟲為生,對抑制害蟲蟲口數量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量繁殖并釋放這些益蟲來防治害蟲或注意保護、利用益蟲,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國內外對繁殖、利用草蛉和瓢蟲方面工作做得比較多。在美國等某些國家已有繁殖草蛉的工廠,大量繁殖草蛉出售,在生產上發揮了作用。國內也取得進展。移植瓢蟲防治棉蚜的工作已取得明顯效果。
②利用寄生性昆蟲防治害蟲 有些昆蟲是寄生在另一些昆蟲的某個蟲期的體內,攝取寄主體內物質為營養而生存繁殖。這些昆蟲稱為昆蟲的內寄生。如寄生在桔黑黃鳳蝶和馬兜鈴鳳蝶蛹內的鳳蝶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寄生檀香粉蝶蛹的廣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寄生訶子瘤蛾幼蟲的狹面姬小蜂(Euplectrus sp.)寄生木通枯葉夜蛾的卵的赤眼蜂。寄生黃柏樗蠶蛹的飾腹寄蠅,寄生板藍菜青蟲的Apanteles sp.、寄生金銀花尺蠖的懸繭姬蜂(Charops sp.)等。還有一些昆蟲寄生在另一些昆蟲的體外,通過口器或作成吸管狀通道,吸取寄主的體內物質為自身營養,這些昆蟲則為昆蟲的外寄生。例如寄生菊天牛和咖啡虎天牛等的腫腿蜂、寄生地黃蛺蝶的絨繭蜂等。繁殖利用這些寄生性益蟲,首先必須在研究其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尋找其合適的中間寄主。其次是人工繁殖中間寄主來繁殖這些寄生昆蟲并釋放到田間,用以控制害蟲蟲口密度。目前在藥用植物上,繁殖利用腫腿蜂防治金銀花咖啡虎天牛已取得成功。
(2)以微生物治蟲
以微生物治蟲包括利用細菌、真菌、病毒等昆蟲致病菌防治害蟲。
①細菌 昆蟲致病細菌大多屬于蘇蕓金桿菌類,如我國常用的Bt乳劑、青蟲菌6號等制劑。這些細菌能產生伴孢晶體,經昆蟲取食后能使昆蟲得敗血病。罹病昆蟲主要癥狀為食欲不振、停食、下痢、嘔吐等,1—3天后死亡。蟲體常呈棕色或黑色,有時體表出現黑斑,蟲尸體軟,腐臭。蘇蕓金桿菌類對鱗翅目害蟲有較廣的殺蟲譜。試驗表明,對馬兜鈴鳳蝶和青刺蛾、檳榔紅脈穗螟、蕓香鳳蝶等均有明顯防治效果。
②真菌 昆蟲的致病真菌主要有白僵菌、綠僵菌、黃僵菌、穗霉、蟲霉菌等。目前我國利用白僵菌大面積防治玉米螟等農作物害蟲取得成功。在一定的空氣溫濕度條件下真菌孢子萌發,通過昆蟲皮膚、口腔、氣孔等侵入蟲體,罹病昆蟲表現運動呆滯,食欲減退,呈萎靡乏力狀態,皮色無光澤,有些蟲體上有褐色病斑或病點,吐黃水。由于真菌在蟲體內大量繁殖形成草酸鈣結晶,最后蟲體死亡僵硬,體表長滿菌絲或孢子。致病昆蟲病程較長,約3—15天后死亡。據文獻記載,白僵菌寄生范圍包括鱗翅目,膜翅目及蟎類等200余種害蟲,其中對防治玉米螟、蘋果食心蟲、大豆食心蟲、松毛蟲等20多種害蟲已在生產上應用。在藥用植物上,我國報道有穗霉〔Nomurraea rileyi(Farlow)Samson〕、寄生紫蘇野螟(Pyrausta phoenicealis Hübller)、蛔蒿夜蛾(Melicleptria scutosa Schiffermüller)、白僵菌寄生肉桂木蛾(Thymiatris sp.)等。
③病毒 昆蟲的病原病毒有核多角體病毒和細胞質多角體病毒。罹病昆蟲表現煩躁、食欲不振;橫向腫大,皮膚易破并流出乳白色或其它顏色的膿液。病程一般較長,約感病一周后死亡,蟲尸常倒掛在枝頂。寄生昆蟲的病毒專化性較強,一般一種病毒只能寄生一種昆蟲。
(3)不孕昆蟲的利用
在一定范圍的害蟲流行區,連續大量地釋放人工飼養經輻射或化學物質處理,導致不育的蟲體,使其與自然種群競爭、交配,經若干代后就能抑制自然種群的繁殖,甚至達到基本消滅的目的。如美國使用此項技術于1955年徹底消滅東南亞螺旋椎蠅。此后,世界各國對農業和家畜的100種害蟲進行了輻射不育的研究,其中30余種害蟲獲得成功。我國也開展了這項研究,對大面積栽培的藥用植物重要害蟲作此嘗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4)昆蟲激素的利用
昆蟲激素或稱荷爾蒙,是昆蟲體內腺體所分泌的物質,它可調節昆蟲生長變態、生殖、滯育、代謝等重要生理活動。近十多年來,國內外性信息素(又稱性外激素)研究較多,利用性信息素誘捕法或迷向法防治害蟲,已成為害蟲綜合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我國應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蟲已在華北果樹上應用成功。藥用植物中金銀花尺蠖在應用性信息素防治研究上已獲得進展。此外對保幼激素和蛻皮激素等研究表明,用過量的外源激素處理,可使害蟲產生畸形,而不能正常發育而死亡。將來這些激素有希望成為新殺蟲劑或生長調節劑。
(5)頡頏作用和交叉保護作用在防治病害上的應用
一種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限制了另一種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這種現象稱頡頏作用。頡頏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稱抗菌素。用抗菌素或抗生菌防治病蟲害已獲得顯著成績。我國研制成功的慶豐富素、鏈霉素、井崗霉素、內療素及“5406”、哈茨木霉等抗生菌及抗生素已在防治病害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藥用植物上利用抗生菌或抗菌素防治病害也取得一些成果。例如用5406菌肥有效地抑制荊芥莖枯病,用哈茨木霉防治甜菊白絹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用非病原微生物有機體或不親和的病原小種首先接種植物,往往導致這些植物對以后接種的親和性病原物的不感染性,即類似誘發的抵抗性,這稱為交叉保護。利用這一現象防治植物病害已有不少成功事例。近年我國研究利用N4弱毒系于幼苗期接種番茄,對強株系的侵染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同時還有刺激和控制植物生長的作用。因此獲得明顯防病增產效果,現已在生產上應用。在藥用植物上,用交叉保護法防治枸杞黑果病已獲初步成功。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括用溫度、光、電磁波、超聲波、核輻射等物理方法來防治植物病蟲害。溫度和光的應用較為普遍。
有些病害的病原物附著在種子和繁殖材料表面或潛伏在種子里。這些植物在播前常采用溫湯浸種以殺死病菌,如薏苡黑粉病、地黃胞囊線蟲病就是分別用溫湯浸種子和種栽,以殺滅病菌和線蟲。用此法一定要注意選用合適的溫度范圍和處理時間,既達到防病的目的又不致影響種子和繁殖材料的活力。因此必須經過試驗才能采用這一方法。
不少昆蟲具有趨光性,特別是趨于短光波光源。因此生產上常用短光波的黑光燈誘集害蟲,也有用普通白熾燈或白熾燈與黑光燈合用的雙光源誘蟲,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在浙江用黑光燈誘集為害貝母的銅綠麗金龜;在山東燈誘北沙參鉆心蟲及蛔蒿夜蛾等均能誘集大量成蟲。此外,不同顏色是不同光波反射的結果,因此,昆蟲對顏色的趨性也是趨于某種波長的光波的一種反映。利用蚜蟲趨于黃色的特性,用黃板誘蚜;相反,蚜蟲對銀灰色有負趨性,即有翅蚜遷飛,見到地面有銀灰色就不降落到地面植物上為害,因此用銀灰色薄膜置于田間,就可以避蚜,取得一定的治蟲效果。
近年,利用核輻射技術防治害蟲的研究取得不少進展。它主要包括(1)輻射不育防治害蟲。(2)輻射誘變防治害蟲。用誘變劑量輻照害蟲,使其突變,再將這種突變體培養成系,經人工大量飼養后釋放到野外,使其與野外昆蟲交配,其后代就會因不適應環境條件而死亡或后代性比高,如明顯地偏于雄性,使種群數量逐代減少,直到被消滅。(3)輻射直接殺蟲技術。用緩期致死或致死劑量輻照害蟲,直接將害蟲殺死。對藥材倉庫害蟲就可試用此法防治。
(四)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化學防治在防治病蟲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仍為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其它防治方法尚不能完全代替它。
化學防治主要優點是使用方便,見效快,防治效果好。但由于近年農藥使用量很大,大量農藥投入到環境中去,又因不合理的使用和濫用農藥,造成環境污染和農藥殘留及病蟲害抗性問題,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根據病蟲害防治的原理和理論基礎,化學防治必須符合綜合防治的要求。即要用生態學觀點統帥化學防治。這是幾十年前人們根據農田生態系統平衡理論提出的。
以生態學觀點來統帥化學防治必須考慮以下幾點:首先要求化學農藥使用最低有效濃度,在使用的最適時期用藥,減少投入環境中的農藥量。減少污染、降低成本,同時也可防止或減緩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要求從生態角度考慮農藥的使用,應考慮對主治和兼治病蟲的綜合的防治效果。一種藥用植物上往往有多種病蟲害。但往往只有幾種具有經濟重要性即為主攻對象,其它次要的病蟲害在一定時期或特定條件下有可能上升為主要對象,因此防治時應考慮對主治、兼治對象的綜合效果。例如黃芪地上部蟲害有近30種,但主治對象是籽蜂、芫菁和蚜蟲。其它害蟲如蝽象、豆莢螟等十幾種害蟲也存在一定數量,對黃芪造成一定損失。因此,在選擇農藥種類和防治時間上就要考慮兼治作用得到綜合的防治效果。其次,要考慮對病蟲害天敵和傳粉昆蟲的綜合影響。在藥用植物的一定寄主上害蟲種群和天敵及某些傳粉昆蟲種群并存,綜合防治是要求減少害蟲種群而增加益蟲的種群。化學農藥多數是益、害同殲,這樣就使害蟲再度發生或更為猖獗。因此,我們要合理選擇藥劑種類、施藥時間和施藥方法、濃度,提高殺蟲效果而盡可能保護天敵和傳粉昆蟲。第三,要考慮對病蟲的殺傷效果和對作物的增產效果。如果化學防治病蟲害有效,而無增產效果,反而造成藥害,影響其生長發育,使其減產,這種防治方法在生產上是沒有意義的,也是行不通的。第四,要考慮對病蟲的防治效果和對人畜、作物的安全程度。
春雷王銅能與肟菌戊唑醇混用。
春雷王銅作用
1、春雷王銅可以用于防治柑橘、荔枝、葡萄、樁果等多種果樹以及番茄、黃瓜、西瓜、辣椒、苦瓜、絲瓜、洋蔥等多種瓜果蔬菜上面的霜霉病、霜疫霉病、葉霉病、炭疽病、早疫病、白粉病、潰瘍病、細菌性葉斑病、細菌性軟腐病等真菌性及細菌性病害,而且防治效果比較好。
2、春雷王銅是由春雷霉素和王銅混配的一種復合型低毒殺菌劑,具有保護和治雙重殺菌作用。滲透性好、粘著性強、耐雨水沖刷,持效期較長、可同時防治多種真菌性和細菌性病害為春雷王銅的優點。
主要防治病害及使用用量和使用時間
(1)果樹病害防治柑橘潰瘍病,用50%可濕性粉劑500至800倍液或47%可濕性粉劑470至750倍液噴霧。間隔10至15天噴1次。高溫時使用,易引起輕微褐色藥害。
防治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可試用50%可濕性粉劑500至800倍液噴霧。
(2)蔬菜病害防治番茄、茄子葉霉病,發病初期開始噴800至1000倍液60至65千克,7至10天噴1次,連噴2至3次。
防治黃瓜霜霉病,發病初期開始,畝用47%可濕性粉劑600至800倍液噴霧,7至10天噴1次。
防治苦瓜霜霉病,用47%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噴霧,由于苦瓜對銅較敏感,生長期使用要嚴格掌握用藥濃度。
防治綠菜花、紫甘藍黑腐病,噴50%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防治生菜、菊苣由細菌引起的腐爛病,播前每10千克種子用47%可濕性粉劑30克拌種,田間發病初期噴47%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至10天噴1次。
(3)防治煙草破爛葉斑病、空脛病、細菌性角斑病、青枯病,發病初噴47%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青枯病,發病初噴47%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青枯病還可結合灌根。
(4)防治甜菜蛇眼病、細菌性斑枯病、根腐病,可用47%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或澆灌。
(5)防治藥用植物百合細菌性軟腐病和葉尖于枯病、薄荷白粉病、裂葉牽牛白銹病等,可噴47%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
絲瓜、苦瓜、萵苣于收獲前5至7天,花椰菜于收獲前21天停止使用。
一、水分管理
薄荷的葉子發黑可能是澆水方式有問題,一般給薄荷澆水的時候需要遵循干透澆透的原則,盆土不干就不要隨便澆水,等土壤干透后一次性透澆。
澆水時最好使用淘米水,可以很好的為薄荷提供一定的營料,用普通的清水澆灌也可以,但是要注意不要直接用自來水澆灌,需要先將自來水在陽光下晾曬一段時間再用。
二、透風透光
薄荷比較喜歡光照,如果光照不足就容易導致葉子發黃發黑,因此養殖的時候最好將放在陽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如果在室內養殖沒有光照充足的角落,則需要每隔兩三天就要把盆栽放到日光充沛的地方曬一兩天,如此反復進行,但是要注意,夏天的時候要避免陽光暴曬,需要進行適當的遮光處理。
三、病因處理
薄荷葉子發黑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病因引起的,一般薄荷會遭受銹病和斑枯病的危害,如果是病害引起的葉片發黑,要及時進行治療。
1、銹病:薄荷銹病是由真菌感染的一種病害,一般在春夏交替連綿陰雨的時節容易發病,在太過干旱的時候也容易引發這種病害。
發病時葉片的背面會出現一些黃色的粉狀物,后期就會產生黑色的孢子,導致葉片發黑,病情嚴重的時候病葉會干枯脫落甚至整株枯死。治療銹病可以使用敵誘鈉或者波爾多溶液噴灑病株。
2、斑枯病:薄荷的斑枯病也是由一種真菌引發的葉片疾病,一般會在夏秋季節發病,發病后葉片會出現一些墨綠色的斑點,后期病斑慢慢擴展并轉為灰褐色,導致葉片發黑枯萎,嚴重時會造成葉子大片凋落。
防治斑枯病要及時清除病葉,將感染的葉片全部剪除并焚毀,防止病菌蔓延,同時可以噴灑波爾多或者代森鋅藥液進行治療。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347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藥用植物蕹菜猝倒病
下一篇: 藥用植物馬齒莧白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