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名人講究養生之道,他們常把養生之道寓于詩中,讀之使人頗受啟迪。
曹操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當推《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詩中以長壽的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這首詩可以說是曹操留給后世的養生良方。
南宋詩人陸游詩云:“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湯,吾詩讀罷自然醒。”吟誦一首好詩妙詞,可使人產生最佳的心理效應,這種作用能養性怡情,蕩滌臟腑,寧神忘痛,對身心健康大有益處。
清代康熙皇帝對生活保健也十分重視。他古稀之年的一首詩能概括其養生之道:“淡泊生津液,清虛樂有余。鬢霜慚薄德,神憊恐高譽。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書。山翁多耄耋,粗食中園蔬。
清光緒時,東閣大學士閻敬銘給名人留下一首《不氣歌》,這可以說是另一種養生詩。《不氣歌》曰:“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語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太可懼,誠恐氣病將命廢。我今嘗過氣中味,從此永不生真氣。”可謂是雅俗共賞、妙不可言的健身養性座右銘。
當代古文學家商承祚教授在70壽辰時寫了一首幽默的明志詩:“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難得,六十小弟弟,四十五十滿地爬,二三十在搖籃里。”由此詩可知,人至老年保持一顆童心,可延年益壽。
愛國學者,聞名遐邇的世紀老人袁曉園女士,在百歲華誕時寫了一首《百歲感懷》詩:“不拜耶穌不參禪,不信氣功不練拳。人間哪有長生藥,順其自然過百年。”此詩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袁女士曾長期旅居美國,85歲時回國定居,實現了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夙愿。她把文房四寶作為自己養生之道和精神寄托,并對漢字極有研究。良好的生活環境,開朗樂觀的性格,健康的個人愛好,一切順其自然,是她頤養天年的長壽秘訣。(河北省石家莊 張雨)
導語: 養生是人這一生持久的事情,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養生詩句 ,供大家參考。
【篇一】養生詩句1、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
2、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
3、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4、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5、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
6、食欲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饑,饑中飽。
7、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8、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
9、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10、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
11、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
12、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
13、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
14、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
15、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16、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
17、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
18、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19、養生之道,莫先于飲食。
20、五谷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
21、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22、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
23、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
2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
25、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
【篇二】養生詩句1.曹操
魏武帝曹操也熱心于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的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同時,這首詩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也是曹操留給后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
2. 蘇東坡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藥,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
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
羽蟲見月爭翻翻, 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 見露氣人霜逢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他還經常練習氣功,“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3. 龔廷賢
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 ,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詩的全文如下:
惜氣存精更養神, 少思寡欲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 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 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 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4. 白居易
4.1 養生以動:白居易認為,活動養生十分有用,因此他很喜歡步行游覽名勝。在一首《玉泉》詩中云: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
手把青筇仗,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詩句描述了白居易游覽杭州西湖玉泉時的情景,可見他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陶醉,達到了忘我境界。
4.2 養生以靜:白居易認為,靜亦可養生。他在《消暑》詩中曰:
何以尚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做回人間翁。
酷暑苦夏,詩人自有對付它的妙法,即所謂“心靜自然涼”。
4.3 養生練功:白居易晚年常以練氣功養生。他在一首《練功》詩中說: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扶。初似飲醇醪,又如蜇苦旁。
外融為骸暢,中適一念除。曠至忘所存,心與虛俱無。
詩句生動描繪了練功時的場景。練功養生,詩人身心舒暢,簡直如癡似醉,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5. 《十叟長壽歌》
昔有行路人,海濱逢十叟,年皆百余歲,精神加倍有。
誠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壽?一叟捻須曰:我不湎旨酒;
二叟笑莞爾:飯后百步走;三叟整衣袖:服勞自動手;
四叟柱木杖:安步當車久;五叟摩巨鼻:清氣通窗牖;
六叟撫赤頰:沐日令顏黝;七叟穩回旋:太極朝朝走;
八叟理短鬢:早起亦早休;九叟頷首頻:未作私利求;
十叟軒雙眉:坦坦無憂愁。善哉十叟詞,妙訣一一剖;
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壽。
(注釋)
(1)不湎旨酒:不嗜酒之意。(2)服勞自動手:指經常小勞。(3)安步當車久:指以步代車。(4)清氣通窗牖:是要室內空氣一定流通。(5)沐日令顏黝:經常要沐浴日光。(6)太極朝朝走:指要天天打太極拳。(7)未作私利求:指排除雜念。(8)坦坦無憂愁:即樂觀開朗。
6. 袁枚
“閑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這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偶成》詩中的.詩句。他主張動靜結合,在讀書間隙不防做點清掃書齋等事,既可活動筋骨,又可創造清潔的環境。袁枚享年82歲,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到了古稀之后,從事掃書齋等活動已力不從心了,又該作何消遣呢?他在《遣懷雜詩》中寫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并寫到:“譬如將眠蠶,尚有未盡絲,何不快傾吐,一使千秋知。”字里行間充滿著樂觀進取遺囑后人的精神,頗能給人以啟迪。
7. 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8. 陶淵明
善于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9. 杜甫
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詩圣”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6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 健康 長壽的追求。人們對生命的認識也隨著 社會 的進步而不斷加深。 宋代,作為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在多種 歷史 文化的交流融合之下,形成了他們對 健康 的獨特見解—— 養生 。 眾所周知, 養生 是一種獨特的中華文化,它的存在是具有其 歷史 意義的。
宋朝的文人 在"重文輕武"的溫床之下,得到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通過認真學習,宋朝的文人開始重視生命的價值,并開始學習 養生 保健之術。于是,一個宋朝的高端詞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它就是 養生 。
由于 養生 文化涉及到了延年益壽之法,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宋朝官宦階級的重視。那么,宋人究竟是因何 養生 的?宋代士人又因何熱衷于 養生 ?
眾所周知,由于宋朝統治者趙匡胤的個人原因,導致后來宋朝"文官"的地位非常之高,并且待遇也極為寬厚。作為文人的士大夫,在宋朝是受人尊敬和愛戴的。于是,在這樣寬松的 社會 環境之下,宋朝的士人便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
而如何延長生命的價值,成為宋朝文人經常思考的問題。后來, 他們得出了結論:要想長壽康健,就必須要依靠自身的保養 。在這方面不管是"靠天"還是"靠命"都是無用的。
就像詩人陸游曾經說過:"死生隨天命,人事常相參"。更有當時的一位 養生 家周守忠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言論。于是,宋代士人便開始對 養生 進行了實際 探索 。
而當時擅長 養生 之道的宋代文人是非常之多的,例如:蘇軾、王安石和陸游等人。他們作為宋朝有名的詩人和政治家,不僅在醫術方面有所涉獵,而且都對 養生 之道十分擅長。
像蘇軾就曾在《聞公擇過云龍張仙人》中寫道: "我生固多憂,肉食常苦墨" 又在后面提到了 "不如學 養生 ,一氣服千息" 說明在宋代文人的眼中,若是人們平時不注意 養生 ,那么就很容易百病纏身,從而影響人的壽命。
南宋大臣真德秀也曾告誡世人:"自非留意修養中,未免病苦為心累"讓人們通過重視 養生 ,避免受到病痛之苦。
他們的這些言論,都無不體現宋人對" 養生 防病"的注重。也正是因為這些宋代士人意識到了 養生 的重要性,所以 養生 在宋朝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從而帶來了"群體 養生 "的美好局面。 久而久之,宋朝便逐漸形成了擁有自己特色的 養生 方式和思想。
1.節食之道
隨著宋朝經濟的發展,食物的種類變得越來越豐富。像蘇軾就是一個熱衷于追求 美食 的人,他平日里酷愛羊肉,但是他在面對羊肉的時候,依然可以做到"識味肯輕飽,不貪欲"。
而且他還認為"甘脆肥濃"事實上相當于"腐腸之藥"。由此看來, 宋代士人不僅能夠有節制的加以飲食,而且還能注重食物的清淡程度。
當時的宋代士人對"粥"是極為推崇的,像蘇軾就曾寫道:"萍齏與豆粥,亦可成咄嗟"而陸游也曾經為粥寫下了一首七言,名為《食粥》。體現了宋人對粥的喜愛和推崇。
世人皆知文人大多愛酒,蘇軾就是其中一個好酒的文人,但他對酒是有節制的。然而有一些注重 養生 的士人,甚至把酒當成誘發惡疾的罪魁禍首。
其實,只要不"貪飲",酒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傷害的。總的來說,就在于一個"節"字,即吃什么東西都需要節制, 控制好這個"量",才是真正的 養生 之道。
2.養心之道
在宋代, 養生 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養心。更有提出:"清心"養療法的宋代士人。作為" 養生 界"的強烈愛好者陸游,曾提出"清心幸足制三彭",這句話其中的"三彭"就泛指了人們對金錢、美色和美味的貪婪之欲。陸游認為: 百病之源是人貪婪的欲望,欲望過強是不利于 養生 的。
由此可見,通過養心可以保持人們內心的平靜以及積極樂觀的心態。 宋代士人認為,若是長期被榮辱之事擾亂內心,那么必定會落下病根。因而只有"養心之道"才能保持身體的 健康 長壽。
3."小勞" 養生 之術
宋代士人都十分追崇 "小勞 養生 " 的理論。 提倡"勞逸結合"的保健 養生 法 。陸游認為:年邁之人應該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通過小型勞作,可以使年邁之人的血脈通暢、筋骨活躍。
像種菜、養花、拂幾這樣的"小勞",被宋代士人認為是應該做的。通過一定的"小勞",使得人們的身體能夠抵御百邪、延年益壽。
4."大勞" 養生 之術
"大勞"實質上就是運動。在宋代,運動的方式可謂是多種多樣的。
可見,運動 養生 已經擁有了一套"導引之術"。不僅如此, 據《宋史》記載:"太祖學騎射,輒出人上。" 從中足以見得統治階級對于騎馬射箭的熱愛。《宋史》還曾記載: "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 體現了官宦階級對蹴鞠技術的重視。
由此可見,宋代最流行的"大勞",是騎馬、射箭以及蹴鞠這種現代意義上的競技運動。從而了解到宋代士人已經意識到運動是有利于 養生 之道的。
5.睡眠 養生 "偏方"
除去節食和運動,睡眠也是 養生 步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王安石就曾經寫道: "花村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士人對"睡方"的贊譽。
更有蘇軾提供了他自己的 養生 秘訣:"每天五更起床,并用篦子梳幾百下頭發,而后假寐一會兒。"通過"假寐法",達到了養神的目的。
可以看出,由于蘇軾的一生對 養生 之道極為熱衷,因此嗜睡的他也能從中"睡出"一套養神之法。 在宋代士人的心中,良好的睡眠才是 養生 的必備"良方" ,他們意識到:高質量的睡眠對于人們的身體 健康 有著長期而積極的作用。
1、 養生 之道:科學、理性,值得后人借鑒
由于宋代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以及相關醫術的進步發展,人們對生命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和理智。 因而對待 養生 之道,人們便不再相信那些"仙術"以及各種可以令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他們開始對 養生 進行實際的 探索 ,并在生活實際中總結出了一些實用的 養生 "偏方"。
從而使得他們的 養生 之道充滿了科學和理性。他們通過對人的吃食、睡眠、運動等日常行為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科學 養生 之法,這是值得現代 社會 進行借鑒和學習的。
2. 養生 之道:日常化、實用化、簡約且易于操作
在宋代,不論平民百姓還是大夫士族,都普遍盛行 養生 之道。這使得 養生 已經成為了宋代人每天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
而經過一代人的 養生 "實踐",自然就能夠得出相應的" 養生 經驗"。久而久之,人們便發現了許多 養生 的"小技巧"。也 正是這些實踐出來的" 養生 技巧",才讓宋代的 養生 之道變得簡約、實用且易于操作。
像宋代詩人陸游和蘇軾就曾一同進行"沐足",而且他們還從中發現了"沐足"里的 養生 之道。 于是,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就曾提出:人們可以通過"沐足"來治療腳疾。
更是有宋代士人提出了"梳頭"的 養生 之法。總之, 在宋代,這些 養生 之法變得愈發日常化和實用化,從而使得 養生 之道貼近生活實際,符合民生的真實需求。
由于宋代經濟文化實力的強盛,宋代士人從開始注重 養生 之道,到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 養生 之法"。使得 "養生 " 一詞成為了宋代的高端詞匯,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一方面是宋代對文官的重視,另一方面是宋代" 養生 之道"的發展過程幾乎可以說是毫無阻礙的。 由此可見,是宋代的士人引領出了這"群體 養生 "的局面,也是宋代的"溫床"孕育了這獨特的 養生 之道。
在現代意義上來說,宋代的 養生 之道依舊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實力的雄厚,人們更加注重用 養生 來保重自己的身體。 而古人凝結的 養生 之學的智慧,為我們現代 社會 的 養生 保健提供了有益的啟迪。不管時代如何風云變化, 養生 之道終將變得越來越科學化和實用化。
參考文獻:
《宋史》
《史記》
《朝野遺跡》
1. 文言文養生記道,用自己的話簡述養生之道 打掃干凈一間房子,在南邊開窗戶,八扇窗子采光。不要多擺放供賞玩的器具,(以免)引誘心神,擾亂視線。安放大床、長幾各一張,筆、硯擺放整齊,旁邊設小幾一個,掛字畫一幅,頻繁更換字畫,幾上放喜歡的書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張。心眼之間,常要一塵不染。
早晨進入園林,種植蔬菜瓜果,鋤草,澆花,栽藥。回來進入凈室,閉上眼睛安定神情。時而讀愉快的書,使神氣快樂愉悅;時而吟好詩,使幽情得以暢達抒發。臨摹古人字帖,彈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己朋友聚會,談話的內容不涉及時事權勢,不褒貶人物,不爭辯是非。有時相約悠閑出行,不講究穿戴,不因為遵循禮節而勞心苦力。少喝點酒但不要喝醉,舒暢快樂就夠了。假如確實能這樣做,也可以娛樂志趣。
2.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養生之道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
(1)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心、盡年。
【《庖丁解牛》原文】
先秦:莊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么除了危險以外就什么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么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3. 庖丁解牛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養生之道 梁惠王聽完庖丁解牛的故事,明白了養生之道,這就是: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分析段落大意
文章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并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一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一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一個整體。
(b) 三年后∶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馀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后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后,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番話后,領悟到養生之道,點出了文章的題旨。
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
喻體 本體
牛體 錯綜復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養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順著牛體自然的肌理,從筋肉骨節的縫隙處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無損,故能持久耐用。人處身於復雜的社會,面對紛繁的世事,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而行,巧妙地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才能盡享天年
4. 文言文 養生論 【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馀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馀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 *** ,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后,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涂,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后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后樂足,遺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5. 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古代名人的養生之道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并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并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于靜和柔中,有利于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欲、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后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云:“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于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里的“空虛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欲”,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制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欲”發展成“無欲”。并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余、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里“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 *** 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于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6. 閱讀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特別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中重點詞有:“勿”,不要;“心”,心神;“目”,視線.句意為:不要多擺放供賞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誘心神,擾亂視線.②句中重點詞有:“或”,有時;“衫”穿衣;“履”,穿鞋.句意為:有時相約悠閑出行,不講究穿戴(寫“ *** 華麗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寫“ *** 衣服 *** 鞋子”),不因為遵循禮節而勞心苦力(或不要勞力勞心地順從禮節).(2)本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設廣榻長幾各一”、“筆硯楚楚”、“旁設一小幾”均句意完整,結構清晰.句子劃為:設廣榻長幾各一/筆硯楚楚/旁設一小幾.(3)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比較概括即可.異:沈復喝酒“小飲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悅的同時能夠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悅.同:沈復和五柳先生都愛喝酒、好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沈復讀書“時讀快書,怡悅神氣.”五柳先生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都追求讀書的會意.這兩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答案:(1)①不要多擺放供賞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誘心神,擾亂視線.②有時相約悠閑出行,不講究穿戴(寫“ *** 華麗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寫“ *** 衣服 *** 鞋子”),不因為遵循禮節而勞心苦力(或不要勞力勞心地順從禮節).(2)設廣榻長幾各一/筆硯楚楚/旁設一小幾.(3)異:沈復喝酒“小飲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悅的同時能夠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悅.同:沈復和五柳先生都愛喝酒、好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沈復讀書“時讀快書,怡悅神氣.”五柳先生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都追求讀書的會意.這兩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
7. 養生,古文相關問題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于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
它匯集了我國歷代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處理生活細節,保持良好習慣,建立符合自身生物節律的活動規律,以保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方法,謂之生活起居養生法,又稱起居調攝法。 生活起居養生涉及起居有常、安臥有方、不妄勞作、居處適宜及衣著宜忌等內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時間的規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陽氣消長的規律及人體的生理常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晝夜節律,否則,會引起早衰與損壽。
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因此,春季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季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成秀”;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臥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種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狀態下,身體各組織器官大多處于休整狀態,氣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腎五臟,使其得到補充和修復。
安臥有方就可以保證人的高質量睡眠,從而消除疲勞,恢復精力,有利于人體健康長壽。若要安臥有方,第一必須保證足夠的睡眠。
一般說來,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時間以8~10小時為宜。二是要注意臥床宜軟硬適宜,過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過軟,脊柱周圍韌帶和椎間關節負荷過重,會引起腰痛。
三是枕頭一般離床面5~9cm為宜,過低,可使頭部血管過分充血,醒后出現頭面浮腫;過高,可使腦部血流不暢,易造成腦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風。四是要有正確的睡眠姿勢,一般都主張向右側臥,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這樣,心臟位置較高,有利于心臟排血,并減輕負擔,同時,由于肝臟位于右側較低,右側臥可使肝臟獲得較多供血,有利于促進新陳代謝。在長壽者調查中,許多長壽老人都自述以右側弓形臥位最多。
古諺也說:“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屈股側臥益人氣力”。五是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晚飯不宜吃得過飽,也不宜吃 *** 性和興奮性食物,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
睡前宜梳頭,宜用熱水浴足。 謹防勞傷 包括慎房帷及勞作傷。
慎房帷,這是保腎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調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順應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節制房事,保精養生。
防勞作傷,這是維護強壯機體、避免形傷的重要措施,在勞作中,要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注意適度的勞動,不能逞強斗勝,切忌久視久坐。 居處適宜 人離不開自然環境,中醫很早就提出了人與自然相生相應的“天人相應”學說。
《內經》在總結環境對人體健康與長壽的影響時指出,“高者其氣壽,低者其氣夭”。說明住處地勢高的人多長壽,而地勢低的人多早夭。
為何地理環境不同,壽命長短不一呢?因為地區不同,水土不同,水土與水質對食物構成成分及其對人體營養的影響很大。同時,氣象條件的差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不一樣。
在寒冷的環境中,細胞代謝活動減慢,人類的生長期延長,衰老過程推遲。我國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區的新疆、西藏、青海,無論是人群中百歲老人的比例還是老年人口的長壽水平,都要高于國內其他地區。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風、噪音和居室內外的環境美化和凈化,與人的健康和長壽也密切相關。 衣著宜忌 衣著服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是與衣服的寬緊、厚薄、質地、顏色等密切相關。
古今養生學家認為,服裝宜寬不宜緊,并提出:“春穿紗,夏著綢,秋天穿呢絨,冬裝是棉毛。”內衣應是質地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和節氣變化認真選擇。
同時,要特別強調“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凍的養生措施。
8. 詩經養生詩句 哪些古代詩詞中藏有精神養生之道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樸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原詩如下:
1.
《絕句》
年代: 唐 作者: 呂巖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
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大千沙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經幾秋。
或為道士或為僧,混俗和光別有能。
苦海翻成天上路,毗盧常照百千燈。
2.
《贈王山人》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夜后不聞龜喘息,秋來唯長鶴精神。
容顏盡怪長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
貴重榮華輕壽命,知君悶見世間人。
3.
《步虛詞五首》
年代: 唐 作者: 徐鉉
圣主過幽谷,虛皇在蕊宮。
五千宗屋母。七字秘神童。
世人玉壺遠,人間玉籥空。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4.
《峽哀》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昔多相與笑,今誰相與哀。峽哀哭幽魂,噭噭風吹來。
墮魄抱空月,出沒難自裁。齏粉一閃間,春濤百丈雷。
峽水聲不平,碧沲牽清洄。沙棱箭箭急,波齒龂龂開。
呀彼無底吮,待此不測災。谷號相噴激,石怒爭旋回。
古醉有復鄉,今縲多為能。字孤徒仿佛,銜雪猶驚猜。
薄俗少直腸,交結須橫財。黃金買相吊,幽泣無余漼。
我有古心意,為君空摧頹。
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石劍相劈斫,石波怒蛟虬。
花木疊宿春,風飆凝古秋。幽怪窟穴語,飛聞肸蚃流。
沉哀日已深,銜訴將何求。
三峽一線天,三峽萬繩泉。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漣。
破魂一兩點,凝幽數百年。峽暉不停午,峽險多饑涎。
樹根鎖枯棺,孤骨裊裊懸。樹枝哭霜棲,哀韻杳杳鮮。
逐客零落腸,到此湯火煎。性命如紡績,道路隨索緣。
奠淚吊波靈,波靈將閃然。
峽亂鳴清磬,產石為鮮鱗。噴為腥雨涎,吹作黑井身。
怪光閃眾異,餓劍唯待人。老腸未曾飽,古齒嶄巖嗔。
嚼齒三峽泉,三峽聲龂龂。
峽螭老解語,百丈潭底聞。毒波為計校,飲血養子孫。
既非皋陶吏,空食沉獄魂。潛怪何幽幽,魄說徒云云。
峽聽哀哭泉,峽吊鰥寡猿。峽聲非人聲,劍水相劈翻。
斯誰士諸謝,奏此沉苦言。
讒人峽虬心,渴罪呀然潯。所食無直腸,所語饒梟音。
石齒嚼百泉,古風號千琴。幽哀莫能遠,分雪何由尋。
月魄高卓卓,峽窟清沉沉。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
犀飛空波濤,裂石千嶔岑。
峽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輝。物皆斜仄生,鳥亦斜仄飛。
潛石齒相鎖,沉魂招莫歸。恍惚清泉甲,斑斕碧石衣。
餓咽潺湲號,涎似泓浤肥。峽青不可游,腥草生微微。
峽景滑易墮,峽花怪非春。紅光根潛涎,碧雨飛沃津。
巴谷蛟螭心,巴鄉魍魎親。啖生不問賢,至死獨養身。
腥語信者誰,拗歌歡非真。仄田無異稼,毒水多獰鱗。
異類不可友,峽哀哀難伸。
峽水劍戟獰,峽舟霹靂翔。因依虺蜴手,起坐風雨忙。
峽旅多竄官,峽氓多非良。滑心不可求,滑習積已長。
漠漠涎霧起,龂龂涎水光。渴賢如之何,忽在水中央。
梟鴟作人語,蛟虬吸水波。能于白日間,諂欲晴風和。
5.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隨例入闕,感懷獻送相》
年代: 唐 作者: 李頻
五月傾朝謁紫宸,一朝無分在清塵。含香已去星郎位,
衣錦惟思婺女鄰。折獄也曾為俗吏,勸農元本是耕人。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107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酒的臨床應用
下一篇: 雪魄冰花梔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