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夏枯草
2023-08-01 07:16:55
胃(wei)(wei)部(bu)組織逆襲伴(ban)有胸悶表現(xian)(xian)(xian)情況,考慮(lv)是身體出現(xian)(xian)(xian)胃(wei)(wei)腸(chang)功能蠕動減慢,消化不良導致的胃(wei)(wei)腸(chang)道反(fan)應,表現(xian)(xian)(xian)到(dao)醫院檢(jian)查確診后(hou)通過健(jian)脾(pi)養胃(wei)(wei)疏肝(gan)解郁理(li)氣的方法,進(jin)行綜合性治療(liao)。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常州-薛**
回復中醫調理有以下方式:
1、控食
既然已吃多了,那就該讓腸胃休息一段時間,最好餓上一頓。
2、適當服一些幫助消化的食物
如紅蘿卜、荸薺、山楂、麥芽煮水喝等。另外喝茶有助消化。此外,也可以用紅蘿卜、荸薺、山楂、麥芽煮水喝。
3、適當揉摩
按順時針方向,在上腹部近胃脘處進行揉摩,直到胃脘部感覺舒暢。
4、及時服一些幫助消化的藥物
如酵母片、多酶片、保和丸、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山楂丸、山楂導滯丸、七珍丹等。
5、適當走動
俗話說(shuo)“飯后(hou)百步(bu)走(zou),能活(huo)九十九”。運動(dong)是助消化的最佳方式,可(ke)以和家人外出散步(bu)、逛街(jie),切忌一吃完飯就(jiu)躺下。
-
就是那個人
回復胃氣上逆怎么辦?
胃氣上逆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嘔吐、噯氣、呃逆、惡心)
正常情況下,人們在進食和飲水時吞入少量氣體(吞氣癥),但有些人在進食和其他場合,尤其是焦慮時,無意識地反復地吞咽氣體.大部分被吞咽的氣體會隨后嗝出(噯氣),只有小部分進入小腸,進入腸道氣體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受體位的影響:食管將其內容物排空至胃后部,直立位時,氣體升到胃內液體內容物上面,與胃食管連接處接觸,易于被嗝出.當平臥位時,潴留在胃液下面的氣體較易被推至十二指腸.過多流涎也可導致增加空氣吞入,并可能與許多胃腸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不合適的牙托,其他療法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惡心有關.噯氣可能與抗酸藥應用有關;因患者將潰瘍癥狀的緩解歸咎于打嗝而不是抗酸劑,故患者可能不斷打嗝以減輕痛苦.
腸腔內氣體產生可通過幾種機制.細菌代謝可以產生大量的氫氣(H2 ),甲烷(CH4 )和CO2 .幾乎所有的H2 都是在結腸內由細菌對攝入的可發酵物質(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代謝所產生,所以在較長時間的禁食后或者在進餐后食物已經完全被小腸吸收時,氫氣的量可以不計.其他了解很少的因素(如腸道菌群和動力的差異)也可與不同氣體的產生有關.正常人群不能完全吸收某些普通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正常情況下,水果和蔬菜中未被消化的多糖也可產生過多的氣體.
在攝入含有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某些水果和蔬菜(例如烹煮過的豆類)后和在吸收不良的患者中,會產生大量的H2 ,雙糖酶缺乏癥(絕大多數是乳糖不耐受)患者可將大量的雙糖排入結腸,并發酵生成H2 (參見第30節),對結腸氣體過多的病例,應考慮到乳糜瀉,熱帶口炎性腹瀉,胰腺分泌不足和其他引起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的原因.
CH4 是由結腸內細菌對內源性物質進行代謝所產生的.CH4 的產生率僅在較小程度上受食物攝入的影響.有些人會不斷排出大量CH4 ,其他人很少或無氣體產生,多呈家族性,在嬰兒期即可出現,并持續終身.
CO2 也可能由細菌代謝產生,但其更重要的一種來源是HCO- 3 與H+ 的反應,其中每1毫克當量HCO- 3 可釋放22.4ml的CO2 .氫離子可內源性地來自胃內鹽酸或者外源性地來自脂肪消化時釋放的脂肪酸,而后者有時相當于數百毫克當量的氫離子.從理論上來講,一次餐后可有多達4L的 CO2 被釋放入十二指腸.在結腸內通過細菌對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發酵而釋放的酸性產物也可能與HCO- 3 發生反應并產生CO2 .雖然偶爾會出現腹脹,但是CO2 被迅速地吸收入血液可防止產生難以忍受的腸脹氣.
氣體在腸腔和血液之間的彌散方向取決于兩者之間的分壓差.H2 ,CH4 和 CO2 的產生可減少腸腔中氮的分壓,使之大大低于血液中的分壓,這可解釋在腸腔中有較多氮的原因.
氣體可通過噯氣,從腸腔進入血液并最終從肺腔,經細菌代謝而經肛門排出(屁,放屁).
噯 氣(含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神經性噯氣、十二指腸炎等病之出現噯氣者)
本病是指胃中之濁氣上逆,經食道由口冒出聲,其聲沉長,不似呃逆聲急短促的病癥。多因脾胃虛弱,或胃有食滯而致的消化不良,濁氣上逆所致。又稱“噫”、“噫氣”,張景岳稱之為“飽食之息”。
內療辨治
脾胃虛弱型噯氣
[病因] 多由素體虛弱,或病后失調,脾胃氣虛,納運失常,胃氣不和所致。
[癥狀] 以噯氣斷續,噯聲低弱,飲食不香為證候特征。伴有面色白或萎黃,嘔泛清水,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 補益脾胃。
[主方] 健脾丸加減。(索取此方)
肝胃不和型噯氣
[病因] 由于憂思惱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所致。
[癥狀] 以噯氣頻作,噯聲響亮,胸脅不適,脅肋隱痛為證候特征。伴有腹脹,惡心、欲吐,精神抑郁,常因精神刺激誘發或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 疏肝理氣,降逆和胃。
[主方] 柴胡疏肝散加減。(索取此方)
宿食停滯型噯氣
[病因] 多由飲食不節,食滯胃脘,中焦氣機受阻,胃氣上逆所致。
[癥狀] 以噯氣頻作,噯聲悶濁,氣味酸腐有臭為證候特征。伴有胸脘痞悶,飲食不香,大便有酸腐臭味,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主方] 保和丸加減。(索取此方)
痰熱內結型噯氣
[病因] 脾虛不運化水濕,聚濕生痰,熱結于內所致。
[癥狀] 以噯聲頻作而響亮,咳吐粘稠痰涎為證候特征。伴有口渴欲飲,惡心欲嘔,口苦口干,或大便秘結,或小溲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化痰,和胃降逆。
[主方] 溫膽湯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經驗學說
秦伯未
噯氣常見于(yu)胃病及脾胃薄弱的患(huan)者,中(zhong)焦(jiao)氣滯(zhi),胸膈脹滿(man),噯出始(shi)舒(shu),一(yi)般不作主證治療(liao),可于(yu)處方(fang)內
-
平淡之
回復中醫對生氣后引起的胸悶憋氣稱為“郁證”。主要因情志不舒、生氣(發怒)而致。最早的醫書《內經》中已談到怒傷肝,中醫認為發怒使肝臟受到損傷,導致肝氣郁結。即可發生胸悶、憋氣、脅肋脹痛,大口嘆氣,有的還感到咽部如有異物堵住,肝氣郁結可引起食欲不振,脾不運化而造成食滯、消化不良或大便溏稀等證。肝氣郁結還可影響到心,耗傷心氣而心神不寧,出現心情抑郁,情緒波動,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等證。
治療:分兩型論治。
肝氣郁結型:主證為胸悶憋氣,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胃脹噯氣,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精神抑郁,情緒不寧,嘆長氣等,脈象弦澀,舌暗苔白。
方藥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枳殼6g,赤白芍各6g,炙甘草5g,香附6g,青陳皮各6g,川芎10g,郁金10g,白術10g,茯苓12g,夜交藤20g,炒棗仁(打)10g。如肝有郁火(肝火旺),有頭痛、耳鳴、目赤、口苦、便秘、尿赤等證,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6g,黃芩10g,柴胡10g,車前子(包)15g,澤瀉15g,當歸10g,蘆薈6g,滑石10g,甘草5g,白芍10g。
心神不寧型:主證為精神恍惚,悲憂善哭,胸悶嘆氣,失眠多夢,心悸易驚等,舌淡苔白。
方藥用甘麥大棗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炙甘草10g,炒小麥20g,大棗7枚,炒棗仁(打)10g,柏子仁10g,生地15g,丹參12g,茯神12g,五味子(打)10g,合歡皮10g,夜交藤20g,茯苓15g,龍齒20g,琥珀粉(沖)2g。
中成藥:(1)逍遙丸:每次半袋用開水泡化后服,每日2次。(2)朱砂安神丸:每日2次,每次1丸,可與逍遙丸配合服用。
此病除(chu)(chu)藥物治療(liao)外,精神治療(liao)也很重要,充分調(diao)動(dong)病人(ren)的積極(ji)因(yin)(yin)素,正確對待(dai)客觀事物,解除(chu)(chu)思(si)想(xiang)顧(gu)慮(lv)。同(tong)時(shi)要幫助(zhu)病人(ren)消除(chu)(chu)導致情志不舒、郁怒的原(yuan)因(yin)(yin)。
-
江蘇-吳**
回復1 旋覆花降逆止嘔
性味歸經:苦,辛,咸,微溫(wen),歸肺,脾,胃經。
藥性特點:旋覆花(hua)苦辛入肺(fei),宣肺(fei)氣(qi)以消(xiao)痰行(xing)水,性溫入胃(wei),化痰濕(shi)以降(jiang)逆止噫,飯痰壅氣(qi)逆,痰多咳喘(chuan)及痰濕(shi)內阻,胃(wei)失和(he)降(jiang)所致的嘔吐噫氣(qi),皆常應用(yong)。
功效:降(jiang)氣化痰,降(jiang)逆止嘔。
應用:1.咳嗽氣逆,配半夏,前(qian)胡,蘇子(zi),生姜(jiang);2.痰(tan)飲(yin)阻于(yu)胸膈,嘔(ou)吐不止,或有(you)噫氣,配半夏,茯苓(ling),青(qing)皮;3.風痰(tan)嘔(ou)逆,飲(yin)食(shi)不下,配枇杷葉,細辛,茯苓(ling)。
用法:煎服3-9g,包煎,或(huo)入(ru)丸,散。外(wai)用,煎水洗,或(huo)研末干(gan)撒(sa)或(huo)調敷。
注意(yi):陰虛癆嗽,風熱燥咳者(zhe)禁服(fu)。
2 代赭石重鎮降逆性味歸經(jing):苦,寒,歸心,肝經(jing)。
藥性(xing)特(te)點(dian):代赭(zhe)石為(wei)礦物(wu)類藥物(wu),苦(ku)寒質(zhi)重(zhong),入肝(gan),心二經,寒能泄熱(re),重(zhong)鎮(zhen)主(zhu)降,長于鎮(zhen)潛(qian)肝(gan)陽;其苦(ku)寒,又(you)清肝(gan)火(huo),故對(dui)肝(gan)陽上亢之眩暈,頭痛,氣(qi)逆不降的嘔吐(tu),噯氣(qi),呃逆,喘咳氣(qi)急,血(xue)分有熱(re)的吐(tu)血(xue),衄血(xue)等,皆有較(jiao)好療(liao)效。
功效(xiao):平肝(gan)潛陽,重鎮降逆,涼血(xue)止(zhi)血(xue)。
應(ying)用:1.肝陽上亢而致的頭暈,頭痛(tong),目(mu)眩,耳(er)鳴(ming),配(pei)(pei)懷牛膝,龍骨,牡(mu)蠣等(deng);2.心(xin)肝火旺,癲(dian)狂,脈滑(hua)實(shi)者,配(pei)(pei)大黃,樸硝,清半(ban)夏(xia)等(deng);3.宿食或(huo)寒痰阻滯中焦,心(xin)下(xia)痞硬,噫氣或(huo)吐(tu),配(pei)(pei)旋覆花,人參,生姜(jiang)等(deng)藥(yao)同(tong)用。
用法:煎(jian)(jian)(jian)服。15-30g,打(da)碎(sui)先煎(jian)(jian)(jian),包煎(jian)(jian)(jian)或煎(jian)(jian)(jian)后過濾,研末吞服,每次3g,或入丸,散,外(wai)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多數(shu)煅用,止血醋(cu)淬用。
注(zhu)意:虛寒者(zhe)及孕婦慎用(yong),代赭石對肺(fei)及肝臟有損害(hai)作用(yong),不(bu)可久服。
3 沉香降逆調中性(xing)味(wei)歸(gui)經(jing):辛,苦,微(wei)溫,歸(gui)肝(gan),心經(jing)。
藥(yao)性特點(dian):沉香辛香溫通(tong),苦味降(jiang)泄,入(ru)肝,心經,長于行(xing)氣(qi)(qi)(qi)降(jiang)逆,納氣(qi)(qi)(qi)平(ping)喘(chuan)(chuan),用(yong)于寒(han)凝氣(qi)(qi)(qi)滯(zhi),胸腹脹痛,胃寒(han)嘔呃,痰飲喘(chuan)(chuan)嗽,下元虛喘(chuan)(chuan)。
功效:行(xing)氣止(zhi)痛,降(jiang)逆調中,納氣平(ping)喘(chuan)。
應用(yong):1.脾胃素弱,飲食易傷(shang),嘔逆冷淡,配木香(xiang),檳(bin)榔,烏藥(yao);2.腹脹氣喘,坐臥不安,配木香(xiang),枳殼(ke),蘿卜(bu)籽;3.咳嗽,配阿膠,人參,桑白皮。
用法:煎(jian)服,1.5-4.5g,入(ru)煎(jian)劑宜(yi)后下,研末,0.5-1g,或磨汁服。
注意(yi):陰虛火旺(wang),氣虛下陷者(zhe)慎服。
4 丁香溫中降逆性味歸(gui)經:辛,溫,歸(gui)脾(pi),胃,肺。
藥(yao)性特點:丁香(xiang)辛溫(wen),入(ru)脾,胃,肺,腎經,其氣(qi)芳香(xiang),善暖脾胃,為(wei)止脾胃虛寒(han),嘔逆疼痛的要(yao)藥(yao),丁香(xiang)還能溫(wen)下焦(jiao),助腎陽,故(gu)用于(yu)治陽痿,陰冷。
功(gong)效:溫中降逆,補(bu)腎助陽(yang)。
應用(yong):1.傷(shang)寒咳噫不止,及(ji)噦逆不定,配(pei)干柿蒂,人參,生(sheng)姜同用(yong);2.小兒吐逆,配(pei)半夏,生(sheng)姜等(deng)同用(yong);3.脾(pi)胃虛寒,食(shi)少吐瀉,配(pei)砂仁,白術等(deng)同用(yong)。
用(yong)法:煎服,2-5g,或入丸(wan),散,外(wai)用(yong)適量。研末(mo)敷貼。
注意:熱病(bing)及陰(yin)虛內熱者禁服,不宜與郁(yu)金同用(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