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中藥常識

秦艽的拼音怎么讀?

小七 2023-12-24 09:43:12

秦艽QínJiāo

龍膽科多(duo)年(nian)生草(cao)本(ben)植物,是治風濕關節痛、結核病(bing)潮熱(re)、黃疸等癥的主藥之一。

秦艽升麻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處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秦艽升麻湯的用法用量 6 摘錄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升麻湯 1 拼音

qín jiāo shēng má tāng

2 處方

升麻 干葛(ge) 甘草(炙(zhi))芍藥(yao) 人參各(ge)(ge)15克 秦艽 白芷 防(fang)風 桂枝各(ge)(ge)9克

3 制法

上藥哎咀。

4 功能主治

疏風(feng)散寒,益氣(qi)扶正(zheng)。治老年(nian)中風(feng)。風(feng)寒客手足陽明經,口(kou)眼(yan)歪斜(xie),惡風(feng)惡寒,四(si)肢(zhi)拘(ju)急。

5 秦艽升麻湯的用法用量

每30克,連(lian)須蔥白2根(gen)同煎。

6 摘錄

《衛(wei)生寶鑒(jian)》卷八

古籍中的秦艽升麻湯 《張氏醫通》:[卷一中風門]中風(類中導入)

虛。入(ru)其筋則(ze)攣。故令口(kou)(kou)眼斜。牙關急而口(kou)(kou)噤也。秦艽升麻湯。風(feng)寒客于(yu)會(hui)厭。卒然無音。虛則(ze)地黃飲子。痰則(ze)...

《明醫雜著》:[卷之四]風癥

脈浮而(er)緊。此屬脾胃(wei)受癥,故舌本強而(er)不能(neng)言(yan),用秦艽(jiao)升麻湯(tang)治之(zhi)稍愈,乃以補中益氣湯(tang)加山梔治之(zhi)而(er)痊。一婦...

《女科證治準繩》:[卷之二雜癥門上]中風

。〔薛〕前證若(ruo)風邪客于手(shou)足(zu)陽明經,口眼斜(xie),用(yong)秦(qin)艽升(sheng)麻湯。(雜病中風。)若(ruo)風熱傷氣(qi),用(yong)省風湯。(雜病...

《女科折衷纂要》:[產后門]不語(狂言譫語)

黃飲,大腸風熱加味(wei)逍遙加防風、白芷,脾經風熱秦(qin)艽升麻(ma)湯,肝(gan)經風熱柴胡清肝(gan)散加防風、白芷,脾氣郁加味(wei)...

《女科撮要》:[卷下]附方并注

秦艽鱉甲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秦艽鱉甲散 2.1 處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錄 3 《衛生寶鑒》卷五 3.1 方名 3.2 秦艽鱉甲散的別名 3.3 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3.7 制備方法 3.8 各家論述 3.9 附注 4 《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4.1 方名 4.2 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鱉甲散 1 拼音

qín jiāo biē jiǎ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秦艽鱉甲散

2.1 處方

荊芥(去(qu)(qu)梗)、貝母(去(qu)(qu)心)、天(tian)仙藤(teng)、前胡(去(qu)(qu)蘆)、青皮(去(qu)(qu)白)、柴胡(去(qu)(qu)蘆)、甘草(炙(zhi)(zhi))、陳皮(去(qu)(qu)白)、秦艽(去(qu)(qu)蘆.洗)、鱉甲(去(qu)(qu)裙.醋炙(zhi)(zhi)),各一兩;干葛二兩(焙),白芷、肉桂(去(qu)(qu)粗皮)、羌活,各半兩。

2.2 炮制

上為細末。

2.3 功能主治

治男(nan)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ji)體(ti)消弱,骨節(jie)煩疼,頭昏頰赤(chi),肢體(ti)枯槁,面色萎黃(huang),唇(chun)焦(jiao)口(kou)干(gan),五心(xin)煩熱(re),痰涎咳(ke)嗽,腰背引(yin)痛,乍起(qi)乍臥,夢寐不寧(ning),神情恍惚,時有盜(dao)汗,口(kou)苦無味(wei),不美飲食;及治山嵐(lan)瘴氣,寒熱(re)往來(lai),并(bing)能治之(zhi)。

常服養(yang)氣血,調榮(rong)衛,解倦怠。

2.4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jiang)三片(pian),同煎至八分,稍(shao)熱服,不拘(ju)時(shi)候,酒調(diao)亦得。

2.5 摘錄

《宋·太(tai)平惠民和劑局方》

3 《衛生寶鑒》卷五 3.1 方名

秦艽鱉甲散

3.2 秦艽鱉甲散的別名

秦艽鱉甲飲

3.3 組成

柴胡1兩(liang),鱉甲(去裙,酥炙,用九(jiu)肋者(zhe))1兩(liang),地骨皮(pi)1兩(liang),秦艽半(ban)兩(liang),當歸(gui)半(ban)兩(liang),知母半(ban)兩(liang)。

3.4 功效

滋陰養血(xue),清熱除蒸。

3.5 主治

陰虧(kui)血虛,外感(gan)風(feng)邪傳里(li)化(hua)熱(re)(re),致患風(feng)勞,骨蒸(zheng)潮熱(re)(re),肌肉消瘦(shou),唇(chun)紅頰赤,呼吸氣粗,神疲(pi)乏力,盜(dao)汗(han)。經(jing)閉。肌骨蒸(zheng)熱(re)(re),寒熱(re)(re)往來(lai),痰嗽(sou),黃瘦(shou),毛焦(jiao)口臭,或成疳(gan)利,由風(feng)邪淹滯經(jing)絡(luo),瘀郁而然(ran)。

3.6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mei)服5錢,水1盞,加(jia)青(qing)蒿(hao)5葉,烏梅1個(ge),煎至7分,去滓,空心、臨(lin)臥(wo)溫服。

3.7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3.8 各家論述

①《醫方考》:風(feng)(feng)(feng),陽氣也(ye),故在表則(ze)表熱(re)(re)(re),在里則(ze)里熱(re)(re)(re),附骨(gu)(gu)則(ze)骨(gu)(gu)蒸(zheng)壯(zhuang)熱(re)(re)(re),久蒸(zheng)則(ze)肌肉(rou)(rou)消(xiao)瘦。無(wu)風(feng)(feng)(feng)不(bu)作骨(gu)(gu)蒸(zheng),此(ci)(ci)昆之(zhi)(zhi)(zhi)(zhi)立言也(ye)。羅謙甫氏之(zhi)(zhi)(zhi)(zhi)主此(ci)(ci)方,蓋有(you)神契者矣。柴胡、秦艽,風(feng)(feng)(feng)藥(yao)(yao)也(ye),能(neng)驅肌骨(gu)(gu)之(zhi)(zhi)(zhi)(zhi)風(feng)(feng)(feng);骨(gu)(gu)皮、知母,寒品(pin)也(ye),能(neng)療肌骨(gu)(gu)之(zhi)(zhi)(zhi)(zhi)熱(re)(re)(re);鱉(bie)(bie),陰(yin)(yin)(yin)(yin)(yin)(yin)(yin)類(lei)也(ye),甲(jia),骨(gu)(gu)屬也(ye),骨(gu)(gu)以(yi)及骨(gu)(gu),則(ze)能(neng)為諸(zhu)藥(yao)(yao)之(zhi)(zhi)(zhi)(zhi)向(xiang)導(dao),陰(yin)(yin)(yin)(yin)(yin)(yin)(yin)以(yi)養(yang)陰(yin)(yin)(yin)(yin)(yin)(yin)(yin),則(ze)能(neng)退(tui)陰(yin)(yin)(yin)(yin)(yin)(yin)(yin)分之(zhi)(zhi)(zhi)(zhi)骨(gu)(gu)蒸(zheng);烏梅味酸(suan),能(neng)引諸(zhu)藥(yao)(yao)入(ru)(ru)骨(gu)(gu)而(er)收其(qi)(qi)熱(re)(re)(re);青蒿苦辛,能(neng)從諸(zhu)藥(yao)(yao)入(ru)(ru)肌而(er)解其(qi)(qi)蒸(zheng);復有(you)當歸,一以(yi)養(yang)血(xue)(xue)(xue),一以(yi)導(dao)諸(zhu)藥(yao)(yao)入(ru)(ru)血(xue)(xue)(xue)而(er)除熱(re)(re)(re)于陰(yin)(yin)(yin)(yin)(yin)(yin)(yin)爾。②《醫略六書》:營氣受(shou)風(feng)(feng)(feng),遏熱(re)(re)(re)傷乎陰(yin)(yin)(yin)(yin)(yin)(yin)(yin)血(xue)(xue)(xue),故肌肉(rou)(rou)消(xiao)瘦,骨(gu)(gu)蒸(zheng)潮熱(re)(re)(re)不(bu)已(yi),名曰風(feng)(feng)(feng)癆(lao)。生鱉(bie)(bie)甲(jia)專入(ru)(ru)厥陰(yin)(yin)(yin)(yin)(yin)(yin)(yin),力能(neng)滋陰(yin)(yin)(yin)(yin)(yin)(yin)(yin)而(er)散結(jie);秦艽肉(rou)(rou)兼(jian)走陽明,性善(shan)活血(xue)(xue)(xue)以(yi)祛(qu)風(feng)(feng)(feng),青蒿解少陽之(zhi)(zhi)(zhi)(zhi)熱(re)(re)(re);柴胡疏肝膽之(zhi)(zhi)(zhi)(zhi)邪;當歸益榮養(yang)血(xue)(xue)(xue);知母潤燥益陰(yin)(yin)(yin)(yin)(yin)(yin)(yin);地骨(gu)(gu)皮退(tui)肌表之(zhi)(zhi)(zhi)(zhi)熱(re)(re)(re);烏梅肉(rou)(rou)斂肝腎之(zhi)(zhi)(zhi)(zhi)陰(yin)(yin)(yin)(yin)(yin)(yin)(yin)。使熱(re)(re)(re)退(tui)陰(yin)(yin)(yin)(yin)(yin)(yin)(yin)充,則(ze)風(feng)(feng)(feng)自外解,而(er)骨(gu)(gu)蒸(zheng)無(wu)不(bu)退(tui),肌肉(rou)(rou)無(wu)不(bu)生矣。此(ci)(ci)滋陰(yin)(yin)(yin)(yin)(yin)(yin)(yin)解熱(re)(re)(re)之(zhi)(zhi)(zhi)(zhi)劑,為風(feng)(feng)(feng)癆(lao)骨(gu)(gu)蒸(zheng),消(xiao)瘦之(zhi)(zhi)(zhi)(zhi)專方。

3.9 附注

秦艽鱉(bie)甲飲(yin)(《醫(yi)略六書》卷十(shi)九)。

4 《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4.1 方名

秦艽鱉甲散

4.2 組成

荊芥(去(qu)(qu)梗)1兩(liang),貝母(去(qu)(qu)心(xin))1兩(liang),天仙藤1兩(liang),前胡(hu)(去(qu)(qu)蘆)1兩(liang),青皮(pi)(去(qu)(qu)白(bai)(bai))1兩(liang),柴胡(hu)(去(qu)(qu)蘆)1兩(liang),甘草(炙(zhi))1兩(liang),陳皮(pi)(去(qu)(qu)白(bai)(bai))1兩(liang),秦(qin)艽(去(qu)(qu)蘆,洗)1兩(liang),鱉甲(jia)(去(qu)(qu)裙,醋(cu)炙(zhi))1兩(liang),干(gan)葛2兩(liang)(焙),白(bai)(bai)芷半(ban)兩(liang),肉桂(去(qu)(qu)粗皮(pi))半(ban)兩(liang),羌活半(ban)兩(liang)。

4.3 功效

養氣血(xue),調榮(rong)衛,解倦怠。

4.4 主治

男(nan)子婦(fu)人氣血勞傷,四(si)肢倦怠(dai),肌(ji)體(ti)消弱,骨節煩痛(tong),頭昏頰赤,肢體(ti)枯槁,面色痿(wei)黃,唇焦(jiao)口干,五心煩熱,痰涎咳(ke)嗽,腰(yao)背(bei)引痛(tong),乍(zha)起乍(zha)臥,夢寐(mei)不(bu)寧,神(shen)情恍惚(hu),時有盜汗(han),口苦(ku)無味,不(bu)美飲食,及(ji)山嵐瘴氣,寒熱往(wang)來(lai)。

4.5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fu)2錢,水1盞,加生姜(jiang)3片,同煎(jian)至8分,稍熱(re)服(fu),酒調(diao)亦得(de),不(bu)拘(ju)時候。

4.6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古籍中的秦艽鱉甲散 《雜病廣要》:[內因類]骨蒸

,閉住(zhu)風邪,內熱(re)愈熾,以致不治。惟羅謙甫主(zhu)以秦艽(jiao)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二公(gong)可謂(wei)發(fa)(fa)前人所(suo)未發(fa)(fa)矣...

《婦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二]產后傷寒方論第一

黃易(yi)熟(shu)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或人(ren)(ren)參當歸散(san)、秦艽鱉甲散(san)、人(ren)(ren)參輕骨散(san)、人(ren)(ren)參百解(jie)散(san)、逍遙散(san),皆(jie)可選用。...

《證治匯補》:[卷之三外體門]發熱

候口干(gan)體瘦(shou)。食少(shao)懶倦(juan)。遇夜尤甚。平旦不(bu)覺。宜秦(qin)艽鱉(bie)甲散主之。(匯補(bu))內傷發熱(re)內傷饑餓勞倦(juan)發熱(re)。六脈...

《先哲醫話》:[卷下]福井楓亭

寒(han)熱,盜汗咳嗽者(zhe),《圣濟(ji)》所謂癖成骨蒸(zheng)也(ye),宜秦(qin)艽鱉(bie)甲散。若熱熏蒸(zheng)脾(pi)胃,及肝膽疑慮(lv)不決,心下如盤,舌(she)...

《續名醫類案》:[卷十一]虛損

?秦艽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Qin Jiāo
【別名】 秦膠(《本草經集注》),秦糾(《唐本草》),秦爪(《四聲本草》),左秦艽(《張聿青醫案》),大艽、左寧根(《青海藥材》),左扭(《河北藥材》)。
【來源】 為龍膽科植物大葉龍膽、粗莖龍膽或西藏龍膽的根。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乾,或堆曬至顏色成紅黃色或灰黃色時,再攤開曬干。
【原形態】
1大葉龍膽,又名:大葉秦艽。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強直。莖直立或斜上,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有許多纖維狀殘葉。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在莖基部者較大,長達30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尖,全緣,葉脈3~5條;莖生葉3~4對,稍小,對生,基部連合。花生于上部葉腋,成輪狀叢生,萼膜質,長約6毫米,先端有3~5個不等長的短齒;花冠筒狀,深藍紫色,長約2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裂片間有5褶狀副冠片;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長圓狀,無柄,花柱甚短,柱頭2裂。蒴果長圓形。種子橢圓形,褐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地及濕坡上。分布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2粗莖龍膽,又名:粗莖秦艽。
多年生草本。與上種相似,但根較粗長;莖頂端的葉卵形或狹卵形,與莖中部的葉大小相似;花萼無齒,一側開裂,佛焰苞狀;花較密集,花冠裂片先端微尖。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西藏龍膽
多年生草本。外形與上二種相似,莖頂端的葉近卵形,與莖中部的葉大小幾相等;花萼具5~6個短齒,一側開裂;花冠黃色。果實無柄。
分布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
1雞腿艽
為植物大葉龍膽的干燥根。略呈圓錐形,上粗下細,長10~20厘米,上部直徑1.5~4厘米。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根頭部由一個單生或數個合生而成,頂端殘存莖基部并附有黃色纖雌狀殘葉,中部多具螺旋狀扭曲的皺紋及須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顯油性,外層黃白色或棕黃色,中心木質部黃色。氣特殊,味苦而澀。以粗大、肉厚、色棕黃者為佳。
主產甘肅、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地。
2羅卜艽
為植物粗莖龍膽或西藏龍膽的干燥根。形如雞腿艽而較長,微扭曲。
主產四川、云南、西藏。
商品秦艽,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尚有麻花艽和小秦艽。麻花艽主要為龍膽科植物麻花艽的根,較粗大,常數個交錯纏繞,呈辮子、狀或扭曲呈麻花狀;質輕而疏松,內部常有腐朽的空心。產四川、青海、甘肅等地。
小秦艽為達烏里龍膽、北方龍膽、狹翅龍膽、天山龍膽及管花龍膽等的根。形細長而小,多分歧;質稍疏松,脆而易斷。產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青海、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
大葉龍膽的根,分離出三種生物堿:龍膽寧堿、龍膽次堿及秦艽堿丙;還含有揮發油及糖類。
西藏龍膽的根含生物堿0.2%,其中有龍膽寧堿和歐龍膽堿。
天山龍膽的花和莖含生物堿0.22%,其中有龍膽寧堿、天山龍膽堿和龍膽黃堿。根含生物堿0.4%,其中有龍膽寧堿。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秦艽堿甲能減輕大鼠的甲醛性關節炎,腹腔注射(90毫克/公斤)的效果與水楊酸鈉200毫克/公斤相當。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亦有作用,如預先注射氯奎或秦艽中性乙醇浸劑、水楊酸鈉、皮質酮都能減輕關節腫脹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堿甲與氯奎、皮質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劑相似,但較水楊酸略強。在抗炎作用原理方面,認為秦艽堿甲是通過興奮腎上腺皮質而實現的,因切除腎上腺后,秦艽即無抗炎作用;同時也證明了它確能使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降低,而切除垂體后,即失去此種作用,故知其與促成質素尚有所不同,并不能直接興奮腎上腺皮質。對用巴比妥麻醉的大鼠,秦艽堿甲亦無降低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的作用,故知秦艽的抗炎作用是通過神經系統以激動垂體,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實現的。秦艽堿甲的雙氫化物(側鏈上無雙鍵)無消炎作用,由此可見雙鍵的存在是藥理作用必要的一環。
秦艽堿甲對豚鼠的組織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過敏性休克均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它還能明顯降低大鼠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秦艽堿甲小劑量對小鼠,大鼠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較大劑量則有中樞興奮作用,最后導致麻痹而死亡。它本身無催眠作用,卻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較小劑量能抑制狗腸瘺因灌注氯化低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腸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經系統。
秦艽堿甲對大鼠有一定的鎮痛作用,但較短暫;對小鼠(熱板法)亦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如與延胡索、草烏等并用,可使作用增強。
3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大葉龍膽的水及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秦艽堿甲能降低豚鼠血壓,對麻醉犬、兔亦具降壓作用,但持續較短,且使心率減慢;阿托品及切斷迷走神經不能阻斷此種作用。此堿對離體蛙心亦表現抑制作用,因此降壓作用可能即系心臟抑制所致。
4對血糖的影響
給大鼠腹腔注射秦艽堿甲150~250毫克/公斤,半小時后即可使血糖顯著增高,維持約3小時。對小鼠亦有同樣作用。同時肝糖元有顯著降低;切除腎上膿或用阻斷腎上腺素的藥物(雙芐氯乙胺)后,即失去此種作用,故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過腎上腺素的釋放所致。
5抗菌作用
秦艽(品種未詳)乙醇浸液在體外對炭疽桿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毒性】秦艽堿甲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口服48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50毫克/公斤;靜脈注射250~300毫克/公斤。4例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口服200毫克,每天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嚴重惡心、嘔吐等;僅連服13日之1例,關節紅腫、疼痛于第5日消失,余均無效,故認為此堿在初步臨床應用中尚不夠理想,且多副作用,尚待進一步改進。
【炮制】秦艽:揀去雜質,除去蘆頭,稍浸,潤透切片,曬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鍋內,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涼。
【性味】
苦辛,平。
1《本經》:苦,平。
2《別錄》:辛,微溫,無毒。
【歸經】
入肝、胃、膽經。
1《湯液本草》:手陽明經。
2《本草蒙筌》:入手太陽經。
3《綱目》:手、足陽明經,兼入肝、膽。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治風濕痹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
1《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2《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3《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4《四聲本草》:療酒黃,黃疸。
5《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6《珍珠囊》:去陽明經風濕痹,仍治口瘡毒。
7《醫學啟源》:治口噤,腸風瀉血。《主治秘要》云,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陽明下牙痛,以去本經風濕。
8王好古:泄熱,益膽氣。
9《綱目》:治胃熱,虛勞發熱。
十《本草正》:解溫疫熱毒,骨蒸發熱,潮熱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注意】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菖蒲為之使。
2《藥性論》:畏牛乳。
3《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4《本草匯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藥不可。
5《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
【附方】
1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歪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上細切。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白三莖,長二寸,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后。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衛生寶鑒》秦艽升麻湯)
2治背痛連胸:秦艽一錢五分,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錢(酒炒)。水煎服。(《醫學心悟》秦艽天麻湯)
3治風中經絡而痛:羌活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熟地三錢,秦艽、白芍(酒炒)、獨活各一錢五分。(《不知醫必要》秦艽湯)
4治黃:秦艽一大兩。細銼,作兩貼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貼半升,酒絞取汁,去滓。空腹分兩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驗方》)
5治黃疸,皮膚眼睛如金黃色,小便赤: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一兩服。(孫思邈)
6治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銼、炙)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圣濟總錄》秦艽湯)
7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困倦,夜有盜汗:柴胡、鱉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兩,秦艽、當歸、知母各五錢。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衛生寶鑒》秦艽鱉甲散)
8治消渴,除煩躁: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

秦的拼音組詞

秦的拼音組詞如下:

秦嶺[qín lǐng]

西起(qi)甘肅南(nan)部(bu),經(jing)陜西,到河南(nan)西部(bu)的(de)山(shan)脈。山(shan)峰(feng)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feng)太(tai)白山(shan)3767米。秦嶺(ling)有阻擋冬季風南(nan)下的(de)作(zuo)用,是中國自然地理的(de)重(zhong)要(yao)界(jie)線。

秦腔[qín qiāng]

泛(fan)指北方用梆子腔(qiang)演唱的(de)劇種。

秦艽[qín jiāo]

又稱“大葉龍膽(dan)”。龍膽(dan)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寬(kuan)而長。根入藥(yao),有祛(qu)風濕、退虛熱等作(zuo)用。艽(jiao)(jiāo)。

先秦[xiān qín]

歷史時期(qi),即從遠古起到秦(qin)(qin)始皇統一(yi)全(quan)國(guo)(guo)止,史稱為先(xian)秦(qin)(qin)時期(qi)。稱秦(qin)(qin)朝統一(yi)天(tian)下以前的歷史階段。一(yi)般指(zhi)春秋戰國(guo)(guo)時代,為我國(guo)(guo)學術思想最發達的時期(qi)。

秦椒[qín jiāo]

〈方〉∶細(xi)長的(de)辣椒;即“花椒”。以(yi)產于秦地得名。

秦晉[qín jìn]

原(yuan)指(zhi)春秋(qiu)時秦、晉兩(liang)國世通(tong)婚姻,后泛稱任何兩(liang)姓(xing)之聯(lian)姻。亦指(zhi)雙方和睦相處(chu)永結(jie)秦晉之好。

秦吉了[qín jí liǎo]

鳥名。也稱(cheng)了哥﹑吉了。因(yin)產于(yu)秦中﹐故名。

秦晉之好[qín jìn zhī hǎo]

春(chun)秋時,秦、晉兩(liang)國(guo)國(guo)君數代都(dou)互(hu)相通婚以結盟(meng)好,后世(shi)因以“秦晉之好”指聯姻、婚配的關系。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

戰國時(shi)(shi)期,秦、楚兩個大國相互對立,時(shi)(shi)常打(da)仗。有的小諸侯國一時(shi)(shi)依(yi)(yi)附(fu)于秦國,一時(shi)(shi)又依(yi)(yi)附(fu)于楚國。后比(bi)喻人沒有原則,反復(fu)無(wu)常。

秦樓楚館[qín lóu chǔ guǎn]

指(zhi)供人尋(xun)歡作樂的場所,多用來指(zhi)妓院(yuan)。

秦俑[qín yǒng]

秦始皇陵園的地(di)下文物。

秦庭朗鏡[qín tíng lǎng jìng]

比喻官(guan)吏執法嚴明(ming),判案(an)公(gong)正,或(huo)辦事明(ming)察秋毫(hao),公(gong)正無私。

晨秦暮楚[chén qín mù chǔ]

比喻反復無常。

秦樹楚天[qín shù chǔ tiān]

秦地的樹和楚地的天。形容道(dao)路遠隔(ge)。

楚館秦樓[chǔ guǎn qín lóu]

楚館:楚靈王好細腰美人,筑(zhu)章華宮。秦(qin)樓(lou):秦(qin)穆公為其女(nv)弄玉筑(zhu)的鳳樓(lou)。泛指歌舞場所或妓院。

草字頭加個九念什么?

讀:jiāo

讀音:qiú

讀音:jiāo

用法(fa):名詞。秦艽( qínjiāo) :是(shi)草(cao)名。

造句:

1)有一種草藥叫做(zuo)秦艽。

2)秦艽(jiao)的別名叫做又稱龍膽科,它(ta)多年(nian)生草本,根入藥。

讀音:qiú

用法:

可以作形容詞(ci),形聲,從艸,九聲。“九”為(wei)“久(jiu)”之(zhi)(zhi)叚借,有長遠(yuan)(yuan)之(zhi)(zhi)義,故荒(huang)遠(yuan)(yuan)之(zhi)(zhi)處為(wei)艽(jiao)。也可以作名詞(ci)。

造句:

1)“我征(zheng)徂(cu)西,至于艽野。”——《詩·小雅·小明》

2) 艽是禽獸巢(chao)穴中的薦草。

3)“禽(qin)獸有艽,人民有室。”——《淮南子(zi)·原道訓》

參考資料

百度漢語.百度漢語[引用時間2018-1-12]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aochangshi/110521.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作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xi)(xi),或有版(ban)權異(yi)議的,請(qing)聯系(xi)(xi)管(guan)理員(yuan),我(wo)們(men)會(hui)立(li)即處(chu)理,本站(zhan)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xin)息之(zhi)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nin)的合法(fa)權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們(men)(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們(men)會(hui)第一時間(jian)予以刪除(chu),并(bing)同時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下(xia)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