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論·詩言志
傳統詩學的基本觀念。語出 《尚書·堯典》: “詩言志,歌永言。” 上古時代,詩樂一體,類似現代的歌曲,“詩”就是歌詞,歌詞表達意義,這就是“詩言志” 的本義。《史記·五帝本紀》就作: “詩言意。” 上古時代的樂歌后來被匯編為 《詩經》,孔子曾以它作為教材,認為: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又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這就將詩人所表達的意思“純潔” 化了。漢代經學家認為古詩有三千篇,孔子取其 “可施于禮義” 者,刪定為三百篇,編為《詩經》,以垂教后世,甚至認為:“ 《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就將詩人所言之志“崇高” 化了。出于漢儒之手的《詩大序》 更明確地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又說: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樣,所謂 “詩言志” 就變成一個具有確定的政治和倫理內涵的命題,即詩應該表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而非 “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也就是說,自從孔子以后,儒家就給“詩言志” 這一本來沒有特定內涵的表述注入了政治和倫理的意義,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一個基本命題,現代學者朱自清曾將其稱作中國歷代詩論 “開山的綱領”。簡言之,“詩言志” 說的是表現 “德性”,表現 “志意”,翻譯成現代語就是: 道德情懷和政治思想。于是在魏晉時代,陸機提出 “詩緣情” 的說法,主張詩表現個人的情感,與傳統觀念相對抗。盡管如此,“詩言志” 的正統地位卻難以動搖,因為在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詩作者并非今天所謂 “詩人”,而是官員或候補官員,他們更多地是將詩作為表達政治抱負甚至政治見解的一種工具。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80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崔郊《贈婢》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 魏晉南北朝·何晏懼而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