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傳統資訊 >> 傳統文學

詩詞欣賞的層次

大道家園 2023-07-29 05:56:13

詩詞欣賞的層次

詩詞為什么能打動人心?詩詞的藝術構成是怎樣的?當我們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熟視無睹的時候,詩詞為什么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讓我們駐足、停留,并引領我們思考深層次的問題?上面這些,大概是每一個喜愛詩詞的人都經常想到的吧。那么,厲以寧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是怎樣的呢?厲以寧不但是一個才情充沛的詩人,而且是一個目光敏銳的鑒賞家,他對詩詞美學的許多理論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厲以寧對詩詞欣賞層次的看法。盡管詩詞欣賞憑借的往往是一種猝然相遇的直感,但理解詩詞的美學構成和欣賞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走進詩詞的藝術世界。厲以寧認為,詩詞欣賞應該從以下四個層次著手。

1.景——任何詩詞,都會涉及具體的事物,可以通稱為“景”。

2.情——詩詞在涉及一定的事物時,必然表達作者的感情,這就是“情”。

3.意——“景”與“情”的深處,蘊藏著詩詞作者內心的想法,這就是“意”。

4.境——整篇詩詞,通過“景”“情”“意”的表達,最終達到某種境界,這就是“境”。

在詩詞中,景、情、意、境是一種渾然一體同時又層層遞進的關系,最高的層次則是“境”。“境”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的根本在于“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對于一切具體事物的關照,最后都應該發展到對“道”的追索。但是,和具體的物象不同,“道”既包括“實”,即實在;也包括“虛”,即無限性、無規定性。這種對于無限性、無規定性的追求,尤其反映在文學藝術領域,不管是詩詞還是繪畫、書法等,其終極目的,都不僅僅是對于具體事物的刻畫,還有對于“境”的追求。

那么,境界是怎樣生成的呢?厲以寧認為,一首好詩之所以傳誦千古,總是“景”“情”“意”三者交融,并達到一定的境界,這樣就形成了景、情、意、境的合一。寫景不易,就怕落入俗套;寫情更難,就怕無病呻吟;寫意最難,貴在含蓄,意在于新,在于能令人回味;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古人將“意與境會”作為詩詞創作的最高境界,是指詩人因外在事物與心靈猝然相會、融洽無間、不假繩削,遂成佳作。這體現了詩詞意境構成中“意”與“境”之間一種自然而然的結合,重在心目之間的天然相會。

在厲以寧的讀書筆記中,他親自選出20首唐宋詩詞,稱其為“景、情、意、境”交融的最佳作品,他還在筆記中寫道:“這是根據我自己的喜愛來選擇的,不受以前各種文學史著作和評論家的意見的束縛。”

被厲以寧列為最佳作品的10首詩是(每個作者詩或詞僅選一首,按作者年代排列):

1.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

2.王維《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

3.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

4.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

5.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

6.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7.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

8.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

9.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

10.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被厲以寧列為最佳作品的10首詞是:

1.牛希濟《生查子》(春山煙欲收)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4.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5.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6.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7.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

8.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鴂)

9.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10.劉克莊《沁園春》(何處相逢)

“境”的形成雖然不完全憑借邏輯和技巧,但缺乏思考和醞釀,也不能達到高境界。古代詩人對于“煉字”和“煉句”的重視,就是例證。對于這一點,厲以寧指出,一首好詩好詞之所以能夠被人們長期傳誦,可能只是由于其中有一句或兩句有新意,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能激發人們的某種思考。有時候,詩詞中某一句或某一個字,也能賦予整首詩不同的意味,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提高詩篇的藝術性。有了這個“句”或“字”,全詩或全詞的境界就突出了。厲以寧認為這個“字”或“句”,又稱作“詩眼”,往往是“煉”出來的,是詩人不斷琢磨的結果。

中國古代詩人都很講究煉字煉句,因為詩詞是凝練的語言,不僅要求形象生動,還要講求韻味。字或句如果“煉”得好,不僅能準確地傳達事物的特征和詩人的感情,而且還能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使得全詩似游龍飛動,精妙傳神,從而帶來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厲以寧指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例子是王安石的七絕《泊船瓜州》:

七絕·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中的“綠”字是最精練、最傳神的,據說王安石曾先用“到”,又用“過”“入”“滿”,都認為不好,最后改為“綠”。

厲以寧還指出,一些千古傳誦的名作,它們之所以膾炙人口,可能也是因為“詩眼”在提升詩詞的意境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詩為例:

七絕·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七絕·月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七絕·春怨

(唐)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五絕·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五律·沒蕃故人

(唐)張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七絕·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七絕·夜直

(宋)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七絕·州橋

(宋)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七絕·游小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再以詞為例:

天仙子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玉樓春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張先詞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尤其是一個“弄”字;宋祁詩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尤其是一個“鬧”字,把這兩首詞的景、情、意、境全點染出來了。

厲以寧還指出,張先在詞中喜歡用“影”字。除了前引《天仙子》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以外,還有《青門引》:

青門引

(宋)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厲以寧1959年曾為此寫過一首七絕:

七絕

過北大東南門外桃園,憶張先詞有感

厲以寧

愁去愁來影字中,落花滿徑只殘紅。

明朝還有濛濛雨,癡夢應醒送晚風。

其實,這首七絕反映了厲以寧1959年的遭遇和心情。

下面,再看看張舜民、仲殊和呂本中的詞:

賣花聲·題岳陽樓

(宋)張舜民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

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這首詞是張舜民貶官湖南郴州時路過岳陽樓而寫的。“休唱陽關”一句,字面上表明自己是被貶往南方而不是去西北,但從心情上說,南貶與流放西北是一樣的,都怕聽陽關曲。“應是長安”一句,反映了自己對朝政的關切和對京城的眷戀。

南柯子

(宋)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仲殊,原名張揮,曾舉進士,后棄家為僧。這首詞中的“又是”和“記得”四字,用得十分恰當,把悲涼的氣氛一下子烘托無遺。

南歌子

(宋)呂本中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呂本中在這首詞里,正是用“亂山深處”四個字把“景”襯托出來,用“中原歸思”四個字,把“情”點出,從而成為一首景、情、意、境合一的好詞。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6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