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zuo)名·明(ming)月何(he)皎皎詩詞研究·詩作(zuo)名·明(ming)月何(he)皎皎
漢(han)詩(shi)(shi)篇名。《古(gu)詩(shi)(shi)十九首》最末一(yi)首。五古(gu)。見(jian)《文(wen)選》卷(juan)(juan)二九。詩(shi)(shi)寫客(ke)子思歸(gui),一(yi)說思婦念遠之(zhi)作,亦可通。方東樹(shu)云(yun):“客(ke)子思歸(gui)之(zhi)作。語(yu)意明白。見(jian)月起思,一(yi)出(chu)一(yi)入,情景如畫。”(《昭昧詹言》卷(juan)(juan)二)詩(shi)(shi)用第一(yi)人稱,兩句一(yi)意,或承或轉,平韻(yun)到(dao)底(di)。其顯著特色是用人物行動表露主人公復雜的(de)內心世界(jie),正如張(zhang)庚所云(yun):“因‘憂愁’而(er)‘不寐(mei)’,因‘不寐(mei)’而(er)‘起’,既(ji)‘起’而(er)‘徘(pai)徊’,因‘徘(pai)徊’而(er)‘出(chu)戶’,既(ji)‘出(chu)戶’而(er)‘徬徨’,因徬徨無(wu)告(gao)而(er)仍‘入房’。十句中層(ceng)次井(jing)(jing)井(jing)(jing),而(er)一(yi)節緊一(yi)節,直有千(qian)回百折之(zhi)勢,百讀不厭。”(《古(gu)詩(shi)(shi)十九首解》)正是這(zhe)一(yi)連串動作,成功地刻(ke)畫了游子形象。
《明月何皎皎》古詩原文注釋翻譯賞析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明月何皎皎》古詩十九首原文注釋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作品簡介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東漢時期的詩歌。該篇詩歌突出表現了細致的心理描寫手法,而關于該詩的主題,歷來有兩種解讀:一說該詩通過皎皎明月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說該詩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
作品原文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①。
憂愁不能寐②,攬衣③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④。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⑤還入房,淚下沾裳衣⑥。
作品注釋
①羅床幃:羅帳。
②寐:入睡。
③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④旋歸;回歸,歸家。旋,轉。
⑤引領:伸頸,“抬頭遠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作品譯文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
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
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
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作品鑒賞
關于此詩主題,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為游子他鄉思故之情。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畫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不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 “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詩十九首說》)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 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該詩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卻又說“不如早旋歸”,是因為實際上他鄉作客,無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游子又欲歸不歸,這是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系著的。即如此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退兩難 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 “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不可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 “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中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
一說為女子閨中望夫之慨。
此詩寫閨怨離愁,詩中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夜深人靜,孤寂難耐的時候,月光皎潔照耀著床帳。原本“憂愁不能寐”,月光的照臨更勾起若許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閨室。開頭兩聯,就形象生動地把一個輾轉徘徊的孤閨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輝之中。第三聯:“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是女子心頭對“客行”在外游子的勸說,有抱怨,也有期許。這一聯是對全詩主題的揭示。但說歸說,怨歸怨,在此時此刻他能聽見?他能回來?這滿腹的愁思啊該告訴誰去?無可奈何,只好孤獨地到院子里去流連彷徨,去對月傾訴。古樂府《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但月亮照我影,卻難慰我情,抬頭仰望愈久,而“憂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淚水打濕了衣裳。后兩聯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作者考證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關(guan)于(yu)《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zhong)說法(fa),《昭明(ming)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zhu)曾釋之甚(shen)明(ming):“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譯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明月何(he)皎皎,照我羅(luo)床幃。憂愁不(bu)能(neng)寐,攬衣起(qi)徘徊(huai)。客(ke)行雖云樂,不(bu)如早旋歸(gui)。出戶獨彷徨(huang),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ru)房,淚下沾裳衣。
譯文:
明月如(ru)此皎潔,照亮(liang)了(le)我(wo)(wo)的床幃。我(wo)(wo)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wu)內徘徊(huai)。客居在(zai)外(wai)雖(sui)然有趣,但還(huan)是不(bu)如(ru)早(zao)日回(hui)家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gai)告訴誰呢?伸頸(jing)遠(yuan)望還(huan)是只能回(hui)到房間,眼(yan)淚沾(zhan)濕了(le)衣裳。
背景:
這是反映游子思(si)婦的(de)相思(si)之詩(shi)(shi),是《古(gu)(gu)(gu)詩(shi)(shi)十九(jiu)首(shou)》之一。關于《古(gu)(gu)(gu)詩(shi)(shi)十九(jiu)首(shou)》的(de)時代和作(zuo)者(zhe)有多種說法(fa)。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早期詩(shi)(shi)歌(ge)是一個復(fu)制系(xi)統,找不到“古(gu)(gu)(gu)詩(shi)(shi)”早于建安時期的(de)確鑿證據。木齋提出《古(gu)(gu)(gu)詩(shi)(shi)十九(jiu)首(shou)》及建安詩(shi)(shi)歌(ge)的(de)重要組成大部分詩(shi)(shi)作(zuo)是曹植之作(zuo)。
李善(shan)注《昭明文選·雜(za)詩上(shang)》題下注曾(ceng)釋之(zhi)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zuo)者。”認為(wei)作(zuo)于(yu)東漢時期,這也是二十(shi)世(shi)紀以來的主流(liu)觀點(dian)。今人(ren)(ren)一(yi)(yi)般認為(wei)它(ta)并不是一(yi)(yi)時一(yi)(yi)人(ren)(ren)之(zhi)作(zuo),它(ta)所產生(sheng)的年代應(ying)當在東漢獻帝建安之(zhi)前的幾(ji)十(shi)年間。在漢末那(nei)個時代,文人(ren)(ren)往往為(wei)營求功名而旅(lv)食(shi)京(jing)師,卻又(you)什途阻滯,進退兩難,因此有像《明月何(he)皎皎》這樣(yang)反映游(you)子思(si)婦的離(li)愁別恨之(zhi)作(zuo)。
《明月何皎皎》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shi)寫游子離愁(chou)的,詩中刻畫了一(yi)個久客異(yi)鄉、愁(chou)思(si)輾(zhan)轉、夜(ye)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愁(chou)是(shi)由皎皎明(ming)月(yue)引(yin)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ming)月(yue),最易勾引(yin)起羈旅人的思(si)緒。謝莊《月(yue)賦》曰(yue):“隔千里兮共明(ming)月(yue)。”
李(li)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yue)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yue),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shou)無名氏古詩中(zhong)的(de)(de)主人公來(lai)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yue)何皎(jiao)(jiao)皎(jiao)(jiao),照我羅床幃(wei)。”當他開始(shi)看到明月(yue)如此皎(jiao)(jiao)潔(jie)時,也(ye)許是興(xing)奮的(de)(de)贊賞的(de)(de)。
銀色的(de)(de)清輝透過(guo)輕薄透光(guang)的(de)(de)羅帳,照著這位(wei)擁衾而臥的(de)(de)人。可是(shi)(shi),夜已深(shen)沉,他輾(zhan)轉反側,尚未入眠。不(bu)是(shi)(shi)過(guo)于(yu)耀眼的(de)(de)月光(guang)打擾他的(de)(de)睡(shui)眠,是(shi)(shi)“憂愁不(bu)能寐”。他怎么也(ye)睡(shui)不(bu)著,便(bian)索(suo)性“攬衣”而 “起(qi)”,在室(shi)內“徘徊”起(qi)來(lai)。
(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zi)。”(《古詩(shi)十九首說(shuo)(shuo)》)的確,游子“看月”"失(shi)眠”“起(qi)(qi)床”“徘徊” 這一連(lian)串“攬衣”的動作,說(shuo)(shuo)明他醒著(zhu)的時間長,實在無法(fa)入睡;同時說(shuo)(shuo)明他心中憂(you)愁很深。尤(you)其(qi)是那“起(qi)(qi)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jie)示了他內心痛(tong)苦的劇烈。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58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li)于(yu)(yu)保護作(zuo)者(zhe)版(ban)權(quan),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shi)(shi)與作(zuo)者(zhe)取得聯系,或有(you)版(ban)權(quan)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hui)立即處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tu)片資源來自(zi)于(yu)(yu)網(wang)絡,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you)來源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的(de)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會(hui)第一時(shi)(shi)間(jian)予以(yi)刪除(chu),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pian): 憨山德清《死盡偷心活(huo)計》佛門禪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