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游雁蕩記
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而余之獨得于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巖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圣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乾隆八年(1743)八月十四日,作者不顧年高病弱,乘求醫浙東的機會,游覽了雁蕩山,寫下了這篇游記。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山水游記散文,游觀的景色雖著墨不多,卻巧用對比襯托,收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游觀的議論雖然較多,而情景相融,自然生發,又有啟人深思的魅力。
游記開篇指明“茲山不可記”的原因,說明本文所記,不求雁蕩山的外形肖似,而在于它的內在精神。這里,作者通過逐層對比,以虛出實,因而處處在敘事,又處處在寫景。首先,作者從自身經歷的前后對比,虛寫雁蕩山見所未見的奇美。由于荒蕪,古跡已淹沒在雜草叢生之中,無法尋見,而奇異的“山容壁色”,卻是作者平生以來從未見到過的,今日一見雁蕩,往日所見全然遜色。這一虛筆有力地渲染了雁蕩山迷人的風采。接著,同前代柳宗元所寫的永州、柳州的自然風光相比,虛寫雁蕩山美不勝收的景色。柳宗元貶謫永州、柳州時,“曲盡形容”的山水,只是僻壤荒涼的“一丘一壑”而已;而雁蕩山顯然有別,它為“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雁蕩志》說:“外控海道,內扼巖疆,在浙為東隅樞要,在甌為北門管鑰。”而且景色又奇妙,“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幽深的山谷,險峻的峰巒,陡峭的石壁,奇形怪狀,千姿百態,變化無窮,這是柳宗元筆下的山水景色所不可相比的。最后又同天下的名山對比,虛寫雁蕩山的天下獨絕。若是“雕繪而求其肖似”,所寫之景與天下“號為名山者之所同”,這勢必顯現不出雁蕩山獨特的風貌,這一虛筆下得最妙,說明了雁蕩山既有天下名山所共有的美景,又有獨異于名山的不同特色,也就是說,名山有者它備之,名山無者它更有之。由此可見,作者從自身、往古、空間的三層對比虛寫,把雁蕩山的自然美景深深地留在人們的想象之中。
雁蕩山獨異于天下名山的地方,主要不在它的外部形態,而是它的內在精神,作者著重寫了兩點。
“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這是雁蕩山有別于他山的第一個特征。作者平生所見的名山,如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攝山、杭州的飛來峰,自然景色“非不秀美”,由于“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游人又到處“自鐫名字”、題詞作詩,自然的本色遭到了極大破壞,孔跡斑斑,傷痕累累,不堪入目。在作者看來,這是臨近世俗、游人太繁的緣故。而雁蕩山因“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者無法登臨,即使來此也“不能久留”,因而免遭了“愚僧俗士”的污損,保全了最古老的質樸本色。作者如此突出雁蕩山“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是在向人們暗示一個深刻的處世哲理,要保全自身的純潔本色,不為世俗所侮辱,那就必須擺脫世俗的羈絆,遠離受辱的社會環境。
“茲山巖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這是雁蕩山有別于他山的第二個特點。一般的山川都是以它“明媚”秀美的風光,“使游者欣然而樂”,極盡游樂之情,也只是如此而已。游雁蕩山的感受則不同,俯仰所見的懸巖絕壁,巍然屹立,使人不知不覺地產生嚴肅恭敬、清靜端正的意念,身在其中,百般憂慮,萬種愁思,立即煙消云散,恢復了純樸赤誠的本心,同天地的純正精神融為一體。雁蕩山能成就人的純正心靈,這又揭示了一個涉世的道理,“成己成物”,只有自身具有純正高潔的品德,才能成就別人,成就社會。
這兩個特點,兩種感受,就是游觀雁蕩山所得到的特殊收獲,正是雁蕩山獨異于天下名山的精神風貌。這兩種感受都是“守身涉世”的方法,確是作者坎坷一生的經驗總結,至今仍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13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豐子愷《秋》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