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傳統資訊 >> 傳統文學

貶死云南楊狀元——讀楊慎詞

大道家園 2023-07-19 20:59:47

貶死云南楊狀元——讀楊慎詞

這是一段令人傷感的故事,楊狀元指明朝中葉正德年間考中進士第一的楊慎(號升庵)。

楊狀元有一闋《沁園春·己丑新正》最能見其悲苦:

甚矣吾哀!嘆天涯歲月,何苦頻催。奈霜毛種種,三千盈丈;丹心炯炯,一寸成灰。三徑秋荒,五湖天遠,儒術與吾何有哉!君知否?盼行云不住,流水難回。寂寞誰與徘徊?好事者,惟輸麴秀才。恁昏花老眼,底須窺牖;支離病腳,最怯登臺。思發花前,人歸雁后,百感中來強自裁。狂歌好,只清風和我,明月休猜。

楊慎恐怕是歷史上唯一被貶死在云南的狀元公。詞中上片頭一句“甚矣吾哀”典出《論語·述而》:“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夫子感嘆他生活的時代禮崩樂壞,他四處奔走,希望國君們采納他用周禮治國的建議,結果處處碰壁,于是悲傷自己老邁無用。后人多用此語興嘆命運坎坷,時光空流。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一闋《賀新郎》,開頭一句就沿用“甚矣吾哀矣”,悲嘆自己率兵南投,不被重用,多遭猜忌,無端受貶的苦悶。楊狀元用前輩大圣賢的話開頭,有比肩前賢的自信,也有懷才不遇、垂垂老矣的悲傷。

后兩句“嘆天涯歲月,何苦頻催”,就把上述意思表達得很完整。要特別在意的是“天涯歲月”之前著一“嘆”字。這一句在《沁園春》詞牌中,大多數作品都是四字句,唯獨楊狀元用五字句,加一個“嘆”字,可見意味深長。

很多介紹楊慎的文章都只是簡略地說楊慎因“議大禮”觸怒世宗皇帝(嘉靖帝),被下大獄,遭廷杖,謫戍云南。史書上稱明世宗為“議禮皇帝”,說的是世宗稱帝的前期,一直被“議大禮”這個事端困擾其稱謂的正統與否。楊慎父子處于權力中心,當然深陷事端。

世宗皇帝名叫朱厚熜,公元1521年以藩王身份入繼帝位,年號嘉靖。他父親朱佑杬是興獻王,與孝宗皇帝朱佑樘是親兄弟。武宗朱厚照是孝宗的長子,十五歲即位后荒淫無度,三十一歲便早早地撒手人寰。因無兒子,所以朱厚熜繼位當皇帝。

在武宗朝,楊慎的父親楊廷和貴為首輔,也就是現在說的首相。在擁立朱厚熜當皇帝,以及前前后后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所作的鋪墊,可謂勞苦功高。但在一個重要問題上,楊廷和與世宗發生了沖突。楊廷和以及武宗朝大部分重量級的老臣都認為朱厚熜應該以太子的名分繼位,行太子即位禮,尊孝宗為皇父,而把生父生母分別稱為皇叔父、皇叔母。世宗卻認為“至親莫如父母”,堅決不同意把父母變為叔父、叔母。一些后進的朝廷新貴也支持世宗的做法,提出“繼統不繼嗣,請尊崇所生”的觀點,意思是世宗繼承皇位但不必過繼為人子,應該充分尊重生身父母。

本來就這個問題而論,君臣雙方的意見攤開之后,皇帝要求大臣們理解為人子的感情需求,皇帝也是爹媽生的。這一要求不過分,應該被尊重。但是楊廷和以及一大幫老臣并非就事論事,他們想借此迫使世宗屈服,從而控制住這位新上任的年輕皇帝,于是在朝官中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邀約二百四十多名官員聚集在宮門跪伏哭諫,從早上跪到中午、下午,一再給皇帝施加壓力。皇帝大怒,命令錦衣衛逮捕了為首的八人,楊慎和另外的幾名官員不但沒有被嚇退,反而撼門大哭,眾臣呼應,一時聲震宮廷,世宗皇帝更加暴怒,將二百多人一起抓捕入獄,宣布四品以上者奪俸,五品以下者杖責,其中十七人活生生被打死,楊慎也被打成重傷。

在這件事情上,楊慎父子倆觀點完全一致,雖然事件的后期楊廷和已被批準退休,沒有參與,但世宗仍然把他列為該處罰的罪魁禍首,被削職為民;楊慎被定為事件的重要參與者,杖責之后被謫戍云南永昌衛(今云南保山)。

楊慎的一生可分為前后截然不同的兩段。前期充滿陽光,二十四歲中狀元,在中狀元之前已進入國子監,被禮部尚書器重,提拔使用,中狀元之后,按例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京城新貴中的風云人物,大有子承父業,很快進入權力中樞擔任宰相的勢頭。三十七歲被世宗皇帝杖責下獄,發配到云南永昌當一名邊防軍士兵。從這年開始直到他七十二歲去世,從時間算剛好是他壽命的一半光陰。這三十六年對楊慎來說真可謂陰霾深重,苦海無邊。在明朝十七任皇帝中,在位最長的是萬歷皇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其次就是這位楊慎父子與之沖突的嘉靖皇帝,共在位四十五年。楊慎到云南后,朝廷本來有過幾次因皇帝大婚、生皇子、太后做壽等喜事而例行公布的赦免令,但楊慎從來不在赦免的名單中,這是因為世宗對他父子倆怨恨太深,不但不赦免,反而常常向左右詢問楊慎的近況,囑咐不準他擅離職守。本來戍卒年滿六十歲者,可以請求以子侄代替服役,但楊慎直到死也未獲準由子侄替換。這恐怕是由于地方官深知楊狀元是得罪皇帝的要犯,是被皇帝罩死的人,因此誰都不敢自作主張。史書上說,楊慎七十歲這年,私自回老家省親,被巡撫追查時發現,于是急忙派了四位軍官帶兵去追,從半路上截住押送回來。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朝廷官方對楊慎的控制是何等的嚴格無情。

回到前面抄錄的《沁園春·己丑新正》詞,楊慎填這闋詞的時候是四十二歲,到云南當戍邊的小卒已有五年。從年歲看,四十出頭的人應當正處壯年,無論體力還是智力都是支撐一個人進入人生頂點的寶貴時光。但此時的楊慎早已毛發如霜,心如死灰,未老先衰。五年前被皇帝打成重傷,貶出京城,以往狀元公、朝廷新貴的光環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罪卒的名號,于是一路上見人低三等,還別說見官,被押送者不斷催逼,不得不咬緊牙關,帶著渾身的傷病晝夜兼程,到達云南永昌的時候,已虛弱至極,幾乎一病不起。后來經過長時間調養,撿了條命,但從此身體再也沒有恢復。所以詞中楊慎一邊嘆老嗟衰,一邊悲傷不如漢代名士蔣詡,雖然自處山野,但還可以開三條小路與其他兩位隱士往來;更不如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功成之后攜美女西施泛舟太湖,過兩人世界的小日子,永遠告別喧囂的紅塵。其實更讓楊慎難以割舍的是打算毫無保留地售與帝王家的滿腹經綸,但現在看來,皇帝不但不稀罕,還反目成仇,自己徒然“丹心炯炯”,徒有一腔熱血,一顆忠心。置身天涯南荒的楊慎,抬頭看天,羨慕白云可以無拘無束地悠然飄蕩,想想自身的遭遇,卻像江河中的流水,一去不復返。

詞的下片,楊慎繼續抒發無盡的苦悶和絕望:在這寂寞孤獨的歲月里,還有誰能與我相伴,能幫我排解內心深處的煩惱,想去想來,在這舉目無親、山高皇帝遠的邊陲,還真難找到可以傾訴心曲的知音。幾年來,唯一與自己親密相伴、形影不離的只有被命名為“麴秀才”的酒,詞人親切地稱它為“好事者”。幾杯“麴秀才”下肚,本來希望借酒澆愁,醉中解脫,可是卻引發了加倍的憂傷。從窗子向遠處眺望,才發現自己早已老眼昏花,從石臺階走上走下,更傷心自己的腿腳不聽使喚,不知不覺已變成了《莊子》寓言中的殘疾人支離疏。真如民間所說,人老腳先老,人老眼睛花。人越老越愛念叨往事,越發思念家鄉故土,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中有言:“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寫的不正是我自己現在的悲哀嗎?一時之間百感交集,無法自拔,唯有趁醉和著輕輕的山風自歌自舞,想哭則哭,想唱則唱,要低吟,要狂歌,完全由我,旁邊不要有人,人會招惹是非,頭頂上的明月你看就看唄,只是不必胡亂猜忌,別給我再惹什么麻煩。

支撐楊慎在云南度過苦難而漫長的后半生的精神力量,可能來自三方面:

一是對家鄉對父母妻子的深切懷念。絕望中人有個念想總比沒有好,盡管這一念想難以實現,但它能不時地、無聲地滋潤干涸的心靈,能支持人咬緊牙關活下去。楊慎的父親被批準退休,回家養老,后來被削職為民,楊慎對他們很牽掛,特別放心不下,在自己被發配到云南當戍卒的艱難情況下,沒讓妻子陪伴自己,而讓她去侍奉父母,從此開始了大半生的勞燕分飛,兩地相思。

楊慎有一闋《臨江仙》,題目是“戍云南江陵別內”: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詞中寫的是楊慎自己被下獄杖責,逐出京城之后,帶著傷痛之軀,偕妻子一路南下。到了長江邊一處叫江陵的地方,兩口子必須在此作別,妻子要溯江而上回四川奉母,楊慎要渡江遠赴云南貶所,夫妻倆在月下江邊,彼此都懷著滿腔的苦楚,依依惜別。

“征驂”寫自己騎馬南行,“去棹”說妻子溯江西上,詞人看孤苦伶仃的妻子獨自登舟遠去,慢慢消失在蒙蒙的江霧中,眼前定格的還是妻子哀傷的眼神。下片詞人借用雙雙相伴的水鳥和圓圓的一輪明月兩個意象,用正反黑白對比的筆法進一步描寫自己的不幸,鳥可以雙宿雙飛,人卻不得不各奔東西;月亮缺而能圓,晦而能明,夫妻團圓卻遙遙無期。象征圓滿美好的皓皓月光,映照的偏偏是深重的愁苦之人。

楊慎的妻子黃峨是尚書的千金,從小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受過很好的教育,文學修養極高,是明朝小有名氣的女詩人,有《楊狀元妻詩集》流傳后世。二位是著名的文學伉儷,在長期山水相隔的歲月中,黃峨常常通過書信寫詩作詞,抒發纏綿不盡的情思,寄慰遠在天邊的丈夫,如有一首《又寄升庵》:

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歲又經年。

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

詩中正話反說,明明是自己牽腸掛肚地思念丈夫,頻繁地給遠在日邊的親人寄去書信,卻偏偏用個“懶”字,表現出言行的矛盾。這是詩人的特殊用意,意在說明離別的時間年復一年,已經很長很長,自己望眼欲穿,苦苦相盼,但就是盼不回來。兩地書雖然來來去去,傳遞著彼此深深的思念,但僅靠書信往來解決不了夫妻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和困難:臥床不起的老人得有人湯藥侍候;兒女得有人教養;自己生病了也要有人關照;養家的開銷得有人去掙;等等,這些實際問題沒有男人撐持,靠女人瘦弱的肩膀是無法完全擔當的。一個“懶”字,把詩人的苦楚和無奈委婉地表達了出來。但黃峨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通情達理,很能為他人著想的人,她知道不是郎君不想她、不想家,不愿與她分擔家務,而是戴罪之人身不由己,他自己也在遭受著苦難的折磨。末一句“何處青山不杜鵑”,是女詩人在萬般無奈中的自我排解。也罷、也罷,既然無法團聚,那就像無處不在的杜鵑那樣,一聲聲“不如歸去”!一天天、一年年地叫喚下去吧!滿天下的杜鵑幾千年都是這么叫喚過來的。

他們夫妻之間幾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也是這么杜鵑啼血般地呼應過來的。

支撐楊慎在云南度過苦難而漫長時光的精神力量之二,是他豐富的文化活動和豐厚的學術成就。

云南地處邊遠,歷史上被稱作南蠻之地,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漢代發生在貴州的“夜郎自大”的故事在云南滇池邊一模一樣地重復過。千百年來,雖然中原歷史朝代不斷更迭,云南受到的影響卻很有限。大山深處的幾十種少數民族一直生活在祖傳的原始狀態中,當地上層的土司頭人也有受教育者,但為數寥寥,少有著名者,文化教育的土壤十分貧瘠。

楊慎是狀元出身,有深厚的學問功底,又在翰林院十多年,書無所不讀,人事無所不見,加之卓越的天資,是當時學界公認的核心人物之一。所以楊慎一到云南,身邊很自然地集聚了一大批好學之人,著名的有被稱為“楊門七子”的吳懋、王廷表、胡廷祿、張含、李元陽、唐锜、楊云山。此外還有白族首領董難和麗江納西族首領木公。“楊門七子”中,大理人李元陽是進士前若干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學問很好,與楊慎唱酬甚密,還編撰了《云南志》、《大理府志》。教授生徒之外,楊慎的大量時間是艱辛地著述,他一輩子留下的一百多種著作的絕大部分是在云南完成的。他身為戍卒,因常被差遣而行蹤不定,身邊不可能帶很多書籍,云南又邊遠、貧窮、落后,很難找到經典而系統的圖書資料,因此,楊慎的很多著作中的引述、摘錄是憑超強的記憶完成的。后來史書上稱他為明代的“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的第一人,這是名副其實的。

云南人至今對楊慎的事跡還津津樂道,稱頌他集徒講學,培植人才,傳播中原文化,為云南開啟一代學風、一代文明之風。其流風遺教,受世代邊民口口相傳,甚至神化。

支撐楊慎在云南堅強地活了三十幾年的精神力量之三,是他建立在豐富學識基礎之上的樂觀曠達的心胸。

楊慎有一闋家喻戶曉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闋詞被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用作開篇詞,后來《三國演義》改編成電視劇,改編者為此詞譜寫了一段深沉而高曠的樂曲,也作為片頭曲,從此這闋詞成為當代流行歌,被廣為傳唱。

這是一闋人生哲理詞,詞人把宏大永恒的日月山川與人類社會、人生得失對舉并列,讓人很容易看清楚與天地自然相比,人類太渺小,歷史太短暫。詞人設計了兩位超脫世外的漁人和樵夫,讓他們把人類社會當做一個大戲臺,把來來往往的過客當做演員,一代代人的你爭我奪,榮辱得失,就像一場場戲,你方唱罷我登場,沒完沒了,無窮無盡地演下去,還演得那么專注認真,不會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絲毫的滑稽。兩位高人在戲臺之外,江渚之上,沐浴著陽光清風,一邊喝酒品茶,一邊看戲,把人間古往今來無窮無盡的利害得失都只作為閑話笑談。三皇五帝化塵埃,綿延不絕,亙古不變的,只有天上日月,地上山川,所以,世世代代的人能看到“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兩位漁人和樵夫就是楊慎的化身,這是一篇看破世情的唱詞,當一個人把生命感悟得那么透徹,那么他還在乎什么呢?所以楊狀元在山高皇帝遠的云南以七十三歲高齡而終。演戲的因為太累死得早,看戲的輕閑而得長壽。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01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