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文章鑒賞
自余為僇①人,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也,則施施③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④,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⑤,斫榛莽,焚茅茷⑥,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⑦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⑧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⑨洼然,若垤⑩若穴。尺寸千里,攢蹙{11}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12}為類。悠悠乎與顥{13}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14}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注】
①僇(lù路):罪。②惴栗:憂懼貌。③施(yí移)施:徐行貌。④法華西亭:永州法華寺西之亭,作者于本年所建。⑤染溪:瀟水支流。⑥斫(zhuó濁):砍伐。茅茅茷:茅草類。⑦箕踞:席地而坐,兩腳伸直分開,如簸箕形。⑧衽(rèn認)席:席子。⑨岈然:山谷空闊貌。⑩垤(dié碟):螞蟻穴外積土。{11}攢蹙(cù促):簇聚。{12}培塿(lǒu):小土堆。{13}顥氣:即浩氣,化生萬物的元氣,體現著道。{14}引觴(shāng商):拿起酒杯。
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馬期間,陸續寫了八篇山水游記,篇篇清麗可人,被稱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于元和四年(809)。當時柳宗元在法華寺游覽,在眺望中發現了西山勝景,于是渡過瀟水,登上西山頂峰,飽覽了山巒秀色,體驗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蒼茫,還依依不愿離去。于是便有了這篇中國文學史上開創天人合一散文意境的第一篇散文。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自余為僇人”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憂愁心緒,并以行蹤為序,用游記筆法描繪了西山美景。
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毫無目的地“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他“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無拘無束地“覺而起,起而歸”。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極言平日游覽之勝,反襯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接著正面描寫西山。作者采取先遠后近、步步緊逼法,先寫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奇異怪特。然后寫“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登上西山最高點。
西山頂上,作者居高臨下,騁目遠眺,將“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然之氣;并以生動的比喻、鮮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天際、高遠闊大的境界。寫出了西山的獨特和游玩的無窮趣味,以及“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物我合一之感和舉杯暢飲“頹然就醉”的放任自由的情態。
柳宗元是開創中國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謫、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時期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外,本文用了許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這些句子,節奏鮮明,音調鏗鏘,并且氣韻流暢,人心升華到了與宇宙自然契合的境界,獲得了徹底的自然解放。至于政治迫害的恐懼,世俗命運名利得失的束縛,自是煙消云散。這在結構上也是一種首尾照應,開頭是貶官后“恒惴栗”,結尾則是西山宴游之后,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釋”,忘掉恐懼。
后人評論
林紓《柳文研究法》:“窮形盡相,物無遁情,體物直到精微地步矣。”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67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