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欣來《淚水打濕的河流》散文鑒賞君山島上的二妃墓,一直蜷縮在洞庭水云間的那個山包上,掩映于樹木竹林叢中,任由夕陽與時光長出一根根白發。可能,時至今日,兩個女子的魂兒仍在濤聲翻卷中,癡癡守望著遠方,等待那個治水的丈夫——舜回來吧。
二妃墓是孤獨的,冷色的。這樣的孤獨與冷色,一頭伸向悠遠的歷史,一頭連著無盡的將來。
二妃也就是傳說中的娥皇、女英,很年輕美好的女子,她們是堯帝的掌上明珠。在一片月光朗照的竹林下,她們一襲素衣撫琴的樣子很美,纖纖的手指撥弄著一根根琴弦,每撥弄一下,便有一個音符發出來,不停地撥弄,一個接一個的音符便在月光里跳躍、纏繞,弄醉了竹林與竹林以外的水。月光、竹林、水,便成了她們一生中不可逾越的背景。可能,從那一剎起,她們的身影與魂魄注定與水有關。
那是生命中的第一條河流,黃河。
世上最為神秘的東西是水,隱含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它以無限的清澈滋養著人,給人以靈性、智慧與善良;卻又以洶涌澎湃的勢頭,摧毀著一切,將人們精心營構的生活、家園以及生命與愛情化為空無。據說,這二妃恰恰因了水,造就出人世間最為壯烈、凄艷而又忠貞的愛情經典——“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顯然,賦予了一座湖中之山的精神高度,給人太多謎團般的誘惑。我在西晉張華先生所著的《博物志》里清楚看見這么一段話:“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僅從短短十來個漢字,便能窺見其中的秘密。
一條水(黃河),成就了舜的帝位,使他的生命變得血肉鮮活、精氣旺盛,讓二妃有了天生麗質與滿腔柔情。而水,又成了他們彼此間的宿命,命定中的一個大坎。
上古時期的君王大小事務都得親力親為。那一年,一大把年紀的舜,帶著大隊人馬從黃河出發,河流一樣開赴江南,治水。那時南方的水以洪荒之力,在土地上肆虐,滾滾滔滔的水穿山越嶺,激起巨響,成為危及生命的利劍。那個理水的舜駕著牛車,在一面面印有五色獸圖案的旌旗下出發了,腳著草鞋,手執木耜,來到荒無人煙的三苗之地打理著疆土上的水。先洞庭,后湘江,再瀟水。此刻的水,猶如桀驁不馴的野馬在山澗溝壑里馳騁,發出震天的大吼,向著人類和上蒼,與那些哀鳴的猿猴、悲啼的蟄鳥,共同制造出一幅令人膽戰心驚的圖畫。而此刻的舜和他的屬下,在山水間蠕動,如一條黑線在緩緩延伸。他們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拿著一頭圓一頭裝有磨得光滑并且尖銳的石頭的耜,開山引路,讓水的流向改變,或在改寫著萬古以來水族的歷史。他們敬天敬地,也敬各路的水神,每到一處,便齊刷刷地跪下,對著一脈浩蕩的水施三叩九拜之禮。在他們眼里,水是神,是主宰生靈的母體。那個有著九五之尊身分的舜,向著迎面而來的水一膝跪下,匍匐的身子貼著地面,臉上煥發出神圣的光輝。不由暗想,盡管此時的舜貴為天子,但彌漫在他身上的氣息更多的是水土氣息,他的形象更接近田夫野老。或許因長年累月在山水間奔波,消耗了太多體力與精神氣血,又或許他的確年紀太大了,經受不了南方山林里的瘴氣浸泡,那一天,疏通一條溝渠后,他吁了口長氣,在瀟水邊的一塊石頭上打了個盹兒,不承想,這回眼一閉上便永遠睡著了,停止了心跳。那一剎,他永遠閉上了眼睛,留下一臉安詳。是的,他走了,帶著一生的勤懇、質樸與無數的憧憬,帶著他“疏導”的治水經驗,走到了歷史的幕后,一晃不見了,正如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只是,把他一雙心愛的嬌妻留給了時間。直到如今,我沒去過他駕崩的地方,更不知他在哪一塊石頭上睡著的。倒是看見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里一字一句地說:“(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
那天上午,是個陰雨天氣,遠在中原正在草廬織布的二妃,聽到舜駕崩蒼梧的消息,馬上手僵直了,龜殼似的梭子停止了運動,屋子里的空氣剎地凝固。而體內的血液加劇了流速,腦子“轟”的一響,差點昏死過去,仿佛她們頭頂的天和生命的支柱訇然倒塌,撲騰起一層灰霧,悲傷、落寞、凄清、空茫得讓她們眼前發黑。千里尋夫,對她們來說一點也不為過。于是,素裝一穿,白花頭上一插,便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跌跌撞撞奔來,此刻的心境一如那張積滿灰塵的古琴,無法彈動往日的心弦。這會兒,她們的生命里出現了第二條河流——云夢大澤(這水又叫洞庭湖),無涯無際的水浪和望不到邊的蘆葦一齊向她們涌過來。那是個深秋季節,蘆花漫天,呈現出夢幻之美,風一吹,一朵朵隨風飄落,像一句句白色的祭詞。她們尋到洞庭中央的君山,大水擋住了去路,路斷波橫,湖中翻卷著的浪花一如她們此刻的心緒。深秋的黃葉,如雨而下,仿佛一顆顆落在心里。望望遠處的九嶷山,云水一片,不見蹤影;看看腳下的洞庭湖,白浪滔天,前無去路;想想先前恩愛的日子,歷歷在目,而又遙不可及。不覺悲從中來。站在水邊,抓著身邊的竹子,望一眼,哭一聲,灑一串淚。吊祭不至,哭聞天涯,精魂何依?娥皇、女英彼時的眼淚如同掘開的河水,洶涌而出,一串連著一串,淌成人間最悲情的淚河。她們的哭聲有如天上的烏云,能擰出水來,能感動上蒼與水神,為她們駕一道浮橋奔往那個失魂之地,搖醒那個睡著了的舜。然而滿眼的江湖,除了涌動的云水,還是云水。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是生離死別,有著錐心刺骨的痛。到最后,一根根竹子被落下的淚水染出了一個個斑點,像烙下的一枚枚悲慟,一個個無法拭抹的記憶。想必,那是悲情的淚,隱含了人間蝕骨銘心的凄艷與大痛,即便到了現在,一想起斑竹這個詞,我仍不由自主心頭一陣震顫。據說,她們的淚水流干了,眼睛哭瞎了,最終雙雙跳水自盡,以殉情的方式告別人間。那一剎,所有的時間成了空白,只有兩條白影定格成永恒的畫面。
二妃走了,消失在時間里。洞庭湖與九嶷山里蜿蜒而來的瀟水以及湘水綰在一起,大抵因了舜與二妃的到來,有了某種精神意義的對照。有些時候,我固執地認為,湖湘文化的源頭出自他們身上——以堅定不移乃至血性的方式堅守著各自的使命。一個以老百姓的利益為己任,至死不渝在水邊行走;一個以生命為代價捍衛愛情的忠貞,沉入大湖。兩者之間,都抹上了東方文化的神秘色彩。
娥皇、女英被埋在她們雙雙跳水殉情的那個岸邊,墓地不大,倒也藏風納氣。踏著一地的陽光,我聽見了鳥語,恍若是幾千年前傳過來的,似在敘述當年的往事。柏子樹、墓碑以及長滿斑點的竹子,與那堆隆著的土包,全靜默著,一言不發,無比凄清。我看見竹子上的斑點了,一個個印在竹枝上,黑里帶黃,銅錢般大小,兀自暈染出一抹光亮。史書上說它們是二妃的淚水染成的。在眾多過往的文字里,我最心儀的還是屈原的《湘夫人》,僅那一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便足夠了,便將那段往事的氣氛寫盡了,一個洞庭湖的氣味也出來了。仿佛,苦難的愛情、人生的種種和歲月的沉浮,在眼前繚繞、浮蕩,直逼人的心魂。同樣,我也明白,這墓穴里埋著的并非二人的骨殖,她們的骨骸早已融入了大湖,與遠處的瀟湘連成整體。躺著的,只是一個符號,一個故事,兩個堅貞的靈魂。她們,每天每夜,仍在向著遠方癡癡守望,默數著舜的歸期。站在薄薄的日光下,我恍若看見娥皇、女英睜開了雙眼,淚水在一滴一滴往下落,不一會兒,便打濕了一條河流,向著埋葬了舜的九嶷山的方向流去。
《繩子那頭》初中散文閱讀題鑒賞附答案 (1)太陽仿佛從來沒有這樣近過,大地仿佛是一塊紅薯,被無情地烘烤著。一幢樓房的六樓的窗戶外,有一根繩子,下頭吊著一個人――他是我父親,一個空調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悶熱的天氣實在使人感覺無聊,我便要求與父親、母親―起出去干活。父親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糾纏下,他還是允許了。出發前,父親專門去買了一瓶廉價的防曬油,在我身上抹了個遍,這是我第一次與父親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調的問題后,父親從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繩子,一頭拴在他腰上,另一頭在我身上轉了幾圈后,緊緊地系到屋里的暖氣片上。然后,父親高興地對母親說:“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著我就行了。他拉著我我更踏實,你只管遞工具就行了。”
(4)說完父親就要從窗戶內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這是要干啥?多危險啊!”父親卻只是笑笑,接著他爬出窗戶,我照母親的話,慢慢地釋放繩子,父親就這樣一點點爬到樓外,吊在距離地面十幾米的墻上。
(5)站在窗戶邊,一股熱氣迎面吹來,額頭上的汗滴總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剛碰到窗臺就猛地縮回,墻已經被曬得特別燙了。
(6)繩子那頭傳來一聲:“手套!”
(7)母親慢慢遞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這么熱的天還要帶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會脫手掉下去,砸著人可就不好了。”我握著手里的繩子,聽著繩子那頭傳來的敲擊聲,眼睛有些濕潤。以前我從來不知道父親做的是這樣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繩子那頭重重地一墜,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繩子。
(10)繩子那頭傳來一陣聲音:“踩空了,嚇死我了……”
(11)“你沒事吧?”我和母親 焦急地問。
(12)“沒事,你看兒子勁兒就是比你大。”父親帶著笑意說。我卻要哭了。
(13)繩子那頭喊了聲:“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墻邊。
(14)父親艱難地爬著,他的雙手有些發抖,等到他踩到空調外機上,他的身體全部進入我的視野,我驀地發現,這么多年,我都沒有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過他。他的`皮膚黢黑,長年累月,惡毒的太陽光已經侵蝕了他健康的皮膚,深深的皺紋刻入他的額頭,兩鬢也白了,他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歲,歲月啊,你過早地催老了我的父親!
(15)一會兒,雇主拿來一只冰糕送給正在干活兒的父親,父親接過冰糕,道了聲謝,然后,他摘下臟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凈的地方擦了擦,遞給我。
(16)“天兒熱,兒子你吃吧。”他笑著說。“我不吃,你吃吧……”“讓你吃你就吃。”父親似乎有點不高興。我拆開包裝袋,咬了一口冰涼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覺流遍全身,父親笑著看我吃完整塊冰糕,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親又要下去了, 我慢慢地釋放著繩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從繩子那頭傳來,那是一種親切厚重的感覺,一種踏實的感覺。
(18)我緊緊握住手中的繩子,緊緊地拉住繩子那頭――那個偉大的人。
(選自《意林》合訂本第44卷,有改動)
15.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3分)
答:____
16.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文中父親的性格特點。(3分)
答:____
17.請結合上下文,寫出第(12)段中劃線句子分別表現了父親和“我”怎樣的心理。(3分)
答:____
18.請分析文章第(14)段劃線句子的作用。(4分)
答:____
19.請寫出第(16)段中劃線句子的含義。(3分)
答:____
參考答案:
15.(3分)在“我”(和母親)的陪伴下,從事空調修理工作的父親,(1分)在悶熱的天氣里身系粗繩(在繩子那頭)吊在窗外十幾米的墻上(1分)修空調(1分)。
16. (3分)①慈愛(愛孩子)把“我”全身抹遍防曬油,讓“我”吃雪糕②細心把“我”全身抹遍防硒油;另一頭在我身上轉了幾圈后,緊緊地系到屋里的暖氣片上;戴手套怕東西掉下去砸了別人;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凈的地方擦了擦③吃苦耐勞(勤勞)在艱苦的環境下工作④善良怕東西掉下去砸了別人⑤淳樸接過雪糕道謝(每點1分,答對三點即可滿分)
17.(3分)父親是安慰“我”和母親,不想讓我們擔心和著急(1分)。“我”則是看到父親工作的危險、艱苦而感到后怕(害怕)、擔心(1分)和心疼(1分)。
18.(4分)運用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父親的蒼老、工作時動作的艱難,(1分)表現了父親的吃苦耐勞(1分)和“我”對父親的心疼(1分)。
19.(3分)父親的勤勞和親切關愛(1分),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1分),讓“我”內心感到踏實、幸福而美好(1分)。
名家散文,要有賞析,字數大概2000字左右。拜托啦。《西風頌》 雪萊
西風頌
賞析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詩,它的篇幅較長,加之詩中的場景不斷變換,意象也十分密集,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所以講解時要注意抓住詩歌的展開線索。
這首詩是在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里構思的,雪萊自己曾解釋了它的緣起:“那一天,孕育著一場暴風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奮的大風集合著常常傾瀉下滂沱秋雨的云靄。不出所料,雨從日落下起,狂風暴雨里夾帶著冰雹,并且伴有阿爾卑斯山南地區所特有的氣勢宏偉的電閃雷鳴。”書寫暴雨來臨之際大自然的偉力,成為該詩的起點。
第一節,寫狂暴的西風如何摧枯拉朽,將落葉掃盡,又將種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來。詩中有兩處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點解釋:“有翼的種子”,指的是那些靠風力傳播到遠方的種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東風,詩人將東風稱為西風的姊妹,為了表明二者之間的聯系。在這一節中,詩人運用了色彩對比的手法,在描寫西風掃蕩的秋天時,“黃的,黑的,灰的,紅的像患肺癆”一句,渲染出樹葉凋零時一片色彩斑斕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師”“疫癘”“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詞匯、意象的出現,更突出了一種萬物肅殺的氣氛。但當寫到“春天”來臨,語言的色彩又趨于柔和、明媚——“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詩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這幾行詩中大自然由枯到榮的變化過程,被形象地呈現。最后,詩人將無處不在的西風命名為“破壞者兼保護者”,這里包含了一種特定的認識,西風既是舊世界的破壞者又創造了新的世界,這正是大自然周而復始的辨證規律。
第二節,視角拉向了高空,寫西風怎樣吹破了烏云,形成了暴風雨。這一節是全詩中想像最為奇異、瑰麗的一部分。在一開始,被風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葉,在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轉換,混亂、撕扯、糾纏等詞的使用,也強化了一種動蕩的感覺,破碎的云朵也像落葉那樣,正在掙脫那些看不見的“枝干”。在下面的詩行中,詩人運用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像,將飄落在空中的云氣,比喻成“狂女的飄揚的頭發”。所謂“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在古代的繪畫中,她有著怒發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長發,恰恰準確地表現了亂云飛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險。在這一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詩人的想像雖然大膽,但事實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學常識,如暴雨的形成,來自水氣的蒸騰、凝結,伴隨著云層之中“電”的作用等。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不僅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對物理、化學、電學等自然科學,也有極大的興趣,在這首詩中,對自然偉力的贊頌是與對自然的認識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節,視角從高空回到了海洋,寫西風喚醒了海洋,也讓海底的植物戰栗不安。在形容西風到來之前海洋的平靜的時候,詩人設想“它曾經昏睡了一整個夏天”,而且在夢中它還見到了“古老的宮殿和樓閣”,讀者似乎能看到樓閣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蕩漾形成一片波光瀲滟的美景。隨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風到來的時候主動劈開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這一段描寫十分奇異,似乎完全出自詩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種自然的規律。據說,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陸地植物一樣,對季節的改變有相同的反應,因而西風的到來當然對它們也會產生影響。
上面三節寫的是西風縱橫于天地之間,第四節回到了詩人自己,他呼喚西風將“我”帶走,像樹葉、浮云、水波一樣,不羈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為了表現西風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詩人使用了一連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云霧”,“假如我分有你的脈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時,凌風而舞”——形成一種鏗鏘、飛揚的節奏,“當我是水波、樹葉、浮云”一句,更是模擬出西風的不斷激蕩。后面的第五節,這種語言的氣勢愈發強勁,詩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達了要與西風合為一體的決心和勇氣。最后出現的那句著名格言,則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而且好像是直接對著讀者發問,仿佛西風剎住了腳步,詩歌的內涵一下子變得無比雋永。
從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與自然之間,詩人縱橫馳騁地展開了想像,將自然現象、科學觀念、宇宙的認識、生命的激情,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詩人擴大的心靈世界。在描繪西風的形象之外,詩人也多用感嘆詞與重疊的句式,特別在前三節都以“哦,你聽”來結尾,使五個詩節,雖可獨立成篇,但相互連綴,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風一般,一氣呵成。
西風頌關于此詩的主題,與上面講過的《老虎》一樣,也有不同的解釋。通常的說法,是將這首詩的寫作與當時英國工人階級的運動相聯系,雪萊借對西風的描繪表達了對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贊頌。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詩的內涵更為復雜,不一定要從政治層面解釋,季節輪換之中一種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種自然中蘊涵的破壞與創造的激情,或許這才是詩人贊頌的對象。
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抒情詩中的名篇,但篇幅較長,意象密集,頭緒似乎有些紛亂,先讓學生各自默讀此詩,再大聲誦讀,嘗試把握詩歌展開的線索。
二、作品解讀
1.介紹此詩的一些背景,包括詩人情況、歷史條件、寫作緣起等,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鋪墊。
2.這雖是一首抒情詩歌,但上天入地,空間、場景不斷變化,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先讓學生分頭朗誦詩歌的各節,再細致講授各節的內容,把握住詩歌展開的內在線索。
3.為了表現西風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間自然的奇觀,詩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鮮明的意象,讓學生挑出相關的段落,分析詩人想像力的瑰麗之處。
4.此詩的句式和用詞非常有特點,多用重疊、復沓的句式,以及充滿力度的動詞,鏗鏘激昂,在語言的節奏上就體現了西風的強勁,要著重分析這些用句、用詞的特點。
5.關于這首詩,一般的解釋是認為它表達了一種對革命力量的贊頌,但在此之外,還要為學生講解詩人的自然觀,在衰敗與繁華的循環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現。
三、擴展與比較
1.《西風頌》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抒發強烈情感的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想像,境界闊大,組織學生討論:它與我們一般熟悉的抒情詩歌有什么不同?
2.這首詩在歌頌西風的同時,也描繪了很多自然的現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學的因素,讓學生找出相關段落,思考科學的知識經過詩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詩意”。
參考資料
讀雪萊的《西風頌》(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后,雪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卡斯辛叢林中散步。他沿著阿諾河走去,疾勁的秋風橫掃落葉的景象使他激動。他想到苦難重重的祖國,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離開祖國的個人身世。英國某些報刊對他的誣蔑攻擊還在耳中響著。詩人不禁感嘆祖國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動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難中了;他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個有巨大威力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一個革命者的憤怒。眼前這一陣西風來得正巧:這不正是他所尋求的藝術形象嗎?
借西風橫掃落葉的威勢來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動政權;借西風吹送種子來比喻革命思想的傳播,寄托詩人對于未來的希望——這就是《西風頌》中歌詠西風是“破壞者兼保護者”這個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經過幾天的醞釀,雪萊進一步以西風自比,以西風比喻一切革命詩人和詩歌,大力闡發了詩人和詩歌的雙重作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這就更加豐富了這首著名抒情詩歌的進步內容。當然由于時代和世界觀的限制,雪萊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屬于空想社會主義的范疇,還帶有抽象和虛幻的性質。
這樣看來,為了確切掌握《西風頌》的主題意義,了解一下當時英國的處境和雪萊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這里,簡明的歷史背景知識顯然能夠幫助我們欣賞具體的
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無形,但枯死的落葉被你橫掃,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師,紛紛逃避:
《西風頌》開篇恰當地借秋風掃落葉的威勢表達了詩人對丑惡現實的憤怒和清掃舊勢力的決心。雪萊是一個革命樂觀主義者,他不僅看到西風席卷落葉的破壞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種子的建設作用。《西風頌》全詩貫穿著這個又矛盾又統一的主題思想。第一節開門見山把它點明了,這就為后面幾節詩的發展提供了中心線索,更為詩篇結尾的著名預言:“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伏下一筆,使預言獲得落實的基礎。
西風的威武形象貫串全詩,起著決定作用。但各節又有和西風相聯系的輔助形象,以擴大藝術效果。與全詩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呼應,第一節中既寫到秋之呼吸的西風,也寫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風);既寫到鬼魅似的落葉,也寫到“像羊群一樣,覓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詩人既用“重染疫癘”等字眼來咒詛垂死的秋葉,也瞻望春天“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對現實的鞭撻和對未來的幻想——也即是對西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雙重作用的謳歌——主題思想中這兩個部分通過并列對比的描寫,不斷地在交叉中發展。
《西風頌》的第二節除了繼續描寫為“瀕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風的威力以外,還從上節枯葉的形象聯想到天上的流云。狂風席卷流云和橫掃落葉本來異曲同工,這里的聯系既密切又自然。這么一聯系,詩的意境隨之擴大:我們的視線從地面移到空中。這里吸引我們注意的,仍是西風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流云所將帶來的雷電、風暴,革命的風暴:
那是你的渾然之氣,從它會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聽:
《西風頌》的前三節都是以“哦,你聽”結束的,只是第一節的措辭略有不同。雪萊要我們聽的當然不僅是勁急的風聲,而且是發自詩人衷心的革命號角。我們知道,雪萊對于革命采用暴力的問題始終搖擺不定,成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點,只是在1819年英國工人運動高漲的情勢下,他才明確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盡管某些西方資產階級評論家還持不同意見(如1956年出版的《雪萊在工作中》一書的作者),《西風頌》對于暴力的歌頌是確定無疑的。雪萊明白地說:“啊,但愿你給予我狂暴的精神!奮勇者啊,讓我們合一!”(第五節)也正是這一點,使《西風頌》明顯地超過雪萊大部分抒情詩的思想高度。
前兩節里,讀者隨著詩人的筆觸上天入地,到第三節詩人引導我們進入海洋。地中海的驚濤駭浪成為突出的輔助形象,正如枯葉、流云分別是第一、二節的輔助形象。雪萊著力描繪被秋風喚醒的波濤洶涌的藍色地中海。西風的威力進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為西風讓路,“向兩邊劈開”;深植淵底的草木被西風“嚇得發青”,“一邊顫栗,一邊自動萎縮”。
到此為止,雪萊抒寫了西風橫掃落葉、席卷流云、掀起波濤三種自然現象。讀者固然也感到詩人寄托在西風這個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確點出西風與自己的關系還在第四、五節。第四節是本詩結構上的轉折點:開始向詩人的主觀方向發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云霧,/是一個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雪萊在引導“我”進入詩篇的時候仍然重復運用了前三節中的輔助形象。這個巧妙的重復總結了上文,啟引了下文,使全詩結構立刻嚴密起來,而且使描寫對象的轉變——從西風到詩人——來得妥貼而自然。這里雪萊的意思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為西風掃除的對象,而是希望獲得和西風一樣的威力,起到和西風一樣的作用。他說“這被歲月的重軛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樣的:驕傲、輕捷而不馴”。
《西風頌》最后一節,雪萊表示了希望獲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簡明地指出了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使命。詩歌應當像西風一樣,促成新世界的誕生,向人間播送“火星”,像預言的喇叭——與第一節春天的喇叭相呼應——“把昏睡的大地喚醒”。這正是雪萊作為革命浪漫主義詩人所一貫強調的東西。他在沒有完成的長篇論文《詩辯》中指出:詩人首先應當是戰士,社會的立法者,生活的導師。
《西風頌》的主題思想經過上述發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現了雪萊革命樂觀主義的預言結束:“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不少讀者背得出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義,同時也由于它出現在全詩的末尾,非常恰當有力地總結了歷經曲折的思想情緒。假如它在開篇就出現,效果就會大為削弱。從這個巧妙的安排上,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雪萊優秀的詩歌藝術。
雪萊的抒情詩有兩大類:一類以鮮明的政論性為特色,詩句簡明有力,如《給英國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類以輝煌的想像和優美的情致取勝,如《云》《云雀》等篇章。它們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異的色彩。《西風頌》兼有兩類的長處。詩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并不過分渲染;所用形象具體明確,而且前后連貫,不像《云》中的形象豐富得叫人眼花繚亂。詩人的想像雖然與流云、碧濤一同馳騁,他的腳跟卻是牢牢地站在現實的土地上的。
《西風頌》結構的嚴密是它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題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主要形象和輔助形象的配合和發展。全詩始終以抒寫西風的威勢為中心,同時又不斷地從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來豐富詩篇的藝術感染力量;詩篇突出地表現了西風的雷霆萬鈞之力,同時又提供了色彩絢爛的畫面;既顯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于單調枯燥。詩人處處以內心的感情來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來反映內心的情緒,確實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動人境地。我們不能忘記,雪萊曾經以贊揚的心情抄錄過一位同時代詩人的話:“化自然景象為思想,化思想為自然景象——這是藝術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方面,《西風頌》也別開生面。全詩系以五首十四行詩組成。一般的十四行體適宜于表現一個完整、單純的觀念或情緒,因此往往單獨存在,或者構成組詩,但各部分仍有相當鮮明的獨立性。像《西風頌》這樣把五首十四行體緊密地組成一首抒情詩,各部分密切依賴而不可分割的例子并不多見。根據對當時雪萊所用幾個筆記本的研究,最初他所采用的是無韻素體詩,幾經修改,才成為目前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無韻素體詩雖然宜于表現雄渾的感情,卻一般比較松散,不符合結構嚴密的要求,而十四行體正以結構上的嚴密完整著稱。但一首十四行體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現雪萊的宏大氣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幾首十四行體組合起來。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內容與形式的密切聯系。
(選自《半個世紀的腳印》,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65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