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可以已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鑒賞】 這段話是《勸學》的開篇,它常常作為《荀子》的著名段落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進行講解。若從義理角度來看,它幾乎可說是《勸學》篇乃至整部《荀子》中最重要的一段話。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兩大傳承者,一為戰國中葉的孟子,他認為人性本善,只要將人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施及大眾,就能稱為“仁心”,有“仁心”,則人皆可為堯舜;另一位則是戰國末的荀子,他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認為人天性本能中就有趨利、貪欲、好色之心,如果不加以遏制,則會陷于爭奪、殘暴、淫亂等等惡行,以至無所不為,而遏制本能、性惡之法,就在于學習不輟,即通過禮義辭讓的教化,使人歸于文治,成為良民;更進一步,博學知恥,過而能改,智慧通達,行事幾無過錯,則能稱為君子;再進一步,由自身修養惠及家庭,使親友和睦,乃至治國安邦,平定天下,則是儒者的最高境界“圣人”。在荀子的認識中,以上這三種層次,都不能脫離“學不可以已”這條路,他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勸學》)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于能否堅持不懈地學習,通過禮義的教化來克制自己的本能私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由水形成卻比水冰冷,自然之木天生筆直,可與繩相適應,若以人力彎曲為輪,曲度也能與規相適應,即使槁暴枯干,也不再變直。荀子舉出這些例子,都是為了說明人的材質如何雖與先天因素不無關系,但更主要的則是由其后天所處環境與經歷來決定的。荀子在《性惡》篇中有一段相似的話:“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人之一生譬如木金,受繩則直,就礪則利,博學而不厭倦,知明而無過錯,最終就能獲得成功的人生。古今中外,通過堅持刻苦學習從而改變人生的事例比比皆是,荀子的這一段話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有著其積極的意義。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62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