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師表
后出師表
三國蜀·諸葛亮
【題解】
《后出師表》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注文。但裴松之引這篇表時卻注明:“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墨記》。”表示他不能肯定這篇表的真偽。本表旨在說明蜀漢和曹魏的實力懸殊,指出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闡明北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表達自己的決心,以堅定后主北伐的信念,希望后主抓住戰機,不要受當時非議者的影響而動搖意志。
【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87]。
【注釋】
[87]弗疑:毫不遲疑。
【譯文】
先帝考慮到漢朝和曹魏不能同時存在,帝王的事業不能偏據一地,所以把討伐曹魏的重任托付于臣。依照先帝的圣明,衡量臣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讓臣去討伐曹魏,是我方能力微薄而敵人實力強大。但是不去討伐曹魏,漢朝的大業也是要衰亡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去討伐曹魏又如何呢?所以先帝就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給我。
【原文】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88],此進趨之時也[89]。謹陳其事如左:
【注釋】
[88]乘勞:乘敵人疲勞的時候。
[89]進趨:出兵進攻。
【譯文】
臣自從接受委任以后,每日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征伐北方的敵人,就應該先平定南方,所以臣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只吃一日的糧食。臣不是不愛惜自己,只是考慮到漢王室不可偏處于蜀地一隅,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愿。可是朝中爭議的人卻認為這樣做并不是上策。目前曹魏在西邊正打得疲憊不堪,又要在東邊作戰。兵法要求趁敵軍疲憊之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討伐曹魏的好時機。現在我把討伐的事恭敬地陳述如下:
【原文】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譯文】
漢高祖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們見識廣博、智謀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許多危險后才能得到安定。如今陛下的圣明比不上漢高祖,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您卻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一條。
【原文】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90],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注釋】
[90]坐大:安然強大。
【譯文】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平定天下的計策時,動不動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畏首畏尾,今年不出戰,明年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二條。
【原文】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91],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注釋】
[91]殊絕:遠遠超過。
【譯文】
曹操的智謀心計,遠遠超過常人,他用兵就如同孫臏、吳起,可是他卻曾在南陽被困,在烏巢遇險,在祁連受危,在黎陽受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點死在潼關,然后才取得了暫時的穩定。何況臣的才能薄弱,你想不冒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三條。
【原文】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譯文】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想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反而謀害他,委任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何況我才能薄弱,怎么保證一定能取勝呢?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四條。
【原文】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92];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93]?此臣之未解五也。
【注釋】
[92]突將無前:沖鋒在前的勇士。
[93]圖:攻打、討伐.。
【譯文】
自從臣進駐漢中,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期間已失去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以及曲長、屯將等官員七十多人,還有沖鋒在前的勇士及賨叟、青羌、教騎、武騎等一千多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四方積聚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我一州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三分之二了,那時再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五條。
【原文】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94];事不可息,則住與行[95],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注釋】
[94]事:這里指戰事。
[95]住:指坐等敵人的進攻。
【譯文】
現在百姓貧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軍隊駐扎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等的。既是這樣,卻不趁早攻打敵人,想憑一州之地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六條。
【原文】
夫難平者[96],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97],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98],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釋】
[96]平:同“評”,這里是“預測”的意思。
[97]拊手:拍手稱快。
[98]利鈍:順利或困難。
【譯文】
最難以預測的就是戰事。當初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后來先帝在東邊聯合吳越,向西攻取了巴蜀,舉兵北伐,殺死了夏侯淵,這是曹操的失算,眼看著興復漢朝王大業快要成功了,但后來孫權又違背了盟約,關羽戰敗身亡,先帝又在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難以預料。我只能小心謹慎,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死而后已。至于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絕不是臣的智力所能預見的了。
【評析】
《后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后出師表》的針對性很強,是諸葛亮專為批駁茍安派而作的。本表的寫作目的是為了闡明出師的必要,進而指出時間寶貴,迫在眉睫。
諸葛亮首先提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蜀國政策的總原則,這是堅定不移的,否則先帝創業將會功虧一簣,失去意義。然后論述目前敵強我弱的局勢,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戰略方針:不伐賊,則坐以待斃;伐賊或可取勝。即便伐賊失敗也比坐以待斃要好,此乃諸葛亮的指導思想。
本表列舉大量當時君臣所熟悉的前期、當代的史實,來說明“危然后安”的道理。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后,大臣對再次北征頗有異議的情況下,提出了六個“未解”、六個詰難,論據充分,正反論證,力駁群議,說明出師伐魏刻不容緩。其中,戰而后強的軍事戰略思想,可謂是值得后人學習與借鑒的;“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名句,可謂是諸葛亮一生的評價。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52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